陳六六 苗嘉琳
春節(jié)到!春節(jié)到!
春節(jié),作為一個辭舊迎新的節(jié)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刹恢缽氖裁磿r候起,總覺得過年缺少了些年味。
“前庭后院掛滿了燈籠,又是宮燈,又是紗燈,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薄爸劣诤⒆?,頭天晚上母親已經(jīng)反復(fù)地叮囑過了,過年時最好不說話,非得說時,也得斟酌詞語,千萬不能說出不吉利的詞。”如果你去問問你的爸爸媽媽,這樣的春節(jié)記憶或許就存在他們的童年記憶里。
物質(zhì)豐富、文化多樣的時代,人們創(chuàng)設(shè)出各具特色的過年新形式,旅游、電子鞭炮、網(wǎng)絡(luò)春晚……就連最具儀式感的一頓年夜飯也可能會在飯店解決。年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淡。什么是年的味道呢?大約就是那首關(guān)于過年的兒歌里唱的:“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傳統(tǒng)文化的儀式感,從未在我們的文化記憶里消失過,這滿滿的儀式感構(gòu)成了味道滿滿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而你我,也應(yīng)該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滿滿的儀式感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記憶里的年
/思惟(廣西)
小時候我家住在山寨里的半山腰,每逢過年時,我和姐姐們背著小籮筐,踏著厚厚落葉到對面的山,摘一筐杉木葉子。聽父親說,過年燒這個葉子,可以把一年的不容易都一起燒掉。過年的寨子熱鬧極了,從山腳到山頭都是我的親人,過個年可以把整個山寨吃個遍,跑個遍。
春節(jié)小美食——油炸小丸子
/糖小果 (山東)
我們家的新年是從臘月二十七開始的,在這一天,媽媽貼好紅彤彤的對聯(lián)窗花,爸爸擺好長長的鞭炮還有大煙花。然后我們一家三口就開始準備炸貨啦?!罢ㄘ洝鳖櫭剂x全是油炸的食物,外面用蛋液和面粉包裹,放進油鍋一炸,味道就會飄散而來。而在這些炸貨中,我最愛的要屬小丸子啦。媽媽會提前準備好需要的材料,豆腐、面粉、蔥花等等,將其攪拌在一起,爸爸就會負責(zé)起鍋燒油,爸爸媽媽配合得非常好,等媽媽那邊調(diào)好料,爸爸負責(zé)的油鍋就開始沸騰了。而在這時候,我就來和媽媽一起揉小丸子,雖說是幫忙,但作用不大。媽媽揉的小丸子圓滾滾的,別提多稀罕人了。而我揉的小丸子,嘶,說不上是啥奇奇怪怪的形狀,要么方方的,要么長長的,好不容易有一個稍微圓點的,結(jié)果粘滿蛋液的手一滑,小丸子順著地心引力掉到了地下,成為了“灰塵小丸子”,這可把我惱得夠嗆。不過問題不大,重在參與嘛!
香腸臘肉與湯圓
/Zero? (四川)
在我們鎮(zhèn)上,春節(jié)是必須要有香腸臘肉的。雖然如今超市,大型菜市場都可以買到代工或者直接購買到成品。但舅舅一家還是堅持自己養(yǎng)一頭豬來殺,制作香腸臘肉。他們通常會選擇整塊的三線肉,調(diào)味后,制成臘肉。然后把香腸和臘肉用松枝熏。當(dāng)?shù)胤Q為“炕香腸臘肉。”
至于湯圓,對我來說是一個噩夢。每到初二的這天早上,我都會在半夢半醒之間,被叫起床。我愛吃鮮肉湯圓,但家里老是煮芝麻花生餡的湯圓。雖說春節(jié)吃湯圓不限制餡料種類,但是數(shù)量卻有規(guī)定的。我每次吃兩顆就吃不下了,但卻一直被要求吃四顆。
除了香腸臘肉和湯圓,春節(jié)大家還會一起掃塵,守歲,走親訪友。
過年啦
/吳海婷? ? (海南)
大年三十晚上,老媽早早就把初一早晨要殺的雞圈起來,調(diào)個早晨四點的鬧鐘便早早入睡。兒時至今的記憶都是瞇著眼醒來,到我媽跟前的時候,她早早就把殺雞要用的水燒好了,我就是個打下手的:負責(zé)抓住雞的翅膀,接下來就是很有畫面感的一幕了。早晨六點天微微亮的時候,開始給雞擺盤,一個酒壺,三個杯子挨個按順序斟三次斟滿祭祖用的米酒,再放上村里老人送來的一大塊水煮五花肉。準備些香火、鞭炮、蠟燭便一齊出發(fā)去祭祖了,祭祖時,家中婦女都會將一年的祈愿默念給先人,祈求新一年順心順意,感恩今年的祈佑。小孩們也會齊刷刷站成一排祭拜:保佑明年學(xué)習(xí)進步、金榜有名。和大人們一樣,雙手合十的瞬間我們都相信:心誠則靈。
春節(jié)那件“小”事
/徐宛盈? ? (吉林)
我們滿族人過年基本上與漢族差不多。但是我家會在除夕的時候做滿族傳統(tǒng)糕點——薩其瑪,這是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果仁等做的甜品。它味美、香甜、可口,也是我過年時最愛吃的。
除了薩其瑪我家過年還必須吃的有:粘豆包、白肉酸菜血腸、豆面卷子、蘇子葉餑餑等。過年長輩們喝的酒都是自己用大黃米釀造的“米酒”,家里來人拜年時還會用炒糊的大黃米、高粱米,泡成“糊米茶”再配上瓜子、花生和糖果來招待客人。
除夕下午要祭祖、祭天。除夕夜還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要掛門神,以驅(qū)邪避鬼,門神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這也是吸取了漢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
除夕夜里,我們還會在院子里點上燈火圍在一起跳秧歌舞、吃薩其瑪、喝糊米茶。
名家筆下的年,這才是年的味道
我懷念那時候的過年
/莫言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里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據(jù)說在解放前的臘月初八凌晨,廟里或是慈善的大戶都會在街上支起大鍋施粥,叫花子和窮人們都可以免費喝。
我曾經(jīng)十分地向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shè)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里翻滾著,鼓起無數(shù)的氣泡,濃濃的香氣彌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里。
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
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我經(jīng)常幻想著我就在等待著領(lǐng)粥的隊伍里,雖然饑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
過了臘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辭灶日。我們那里也把辭灶日叫小年,過得比較認真。早飯和午飯還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飯就是一頓餃子。為了等待這頓餃子,我早飯和午飯吃得很少。
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是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說出來嚇人了。
辭灶是有儀式的,那就是在餃子出鍋時,先盛出兩碗供在灶臺上,然后燒半刀黃表紙,把那張灶馬也一起焚燒。
焚燒完畢,將餃子湯淋一點在紙灰上,然后磕一個頭,就算祭灶完畢。這是最簡單的。
比較富庶的人家,則要買來些關(guān)東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讓即將上天匯報工作的灶王爺嘗點甜頭,在上帝面前多說好話。
也有人說是用關(guān)東糖粘住灶王爺?shù)淖?。這種說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壞話固然是不能說了,但好話不也說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張從灶馬上裁下來的灶馬頭兒貼到炕頭上,所謂灶馬頭,其實就是一張農(nóng)歷的年歷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價的白紙上。
過了辭灶日,春節(jié)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覺里,這段時間還是很漫長。
終于熬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而這上墳,其實就是去邀請祖先回家過年。
上墳回來,家里的堂屋墻上,已經(jīng)掛起了家堂軸子,軸子上畫著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還有幾個像我們在憶苦戲里見到過的那些財主家的戴著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樣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
軸子上還用墨線起好了許多的格子,里邊填寫著祖宗的名諱。軸子前擺著香爐和蠟燭,還有幾樣供品。無非是幾顆糖果,幾頁餅干。
那時候不但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吃過晚飯后還是先睡覺。睡到三星正晌時被母親悄悄地叫起來。起來穿上新衣,感覺到特別神秘,特別寒冷,牙齒嘚嘚地打著戰(zhàn)。
家堂軸子前的蠟燭已經(jīng)點燃,火苗顫抖不止,照耀得軸子上的古人面孔閃閃發(fā)光,好像活了一樣。
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仿佛有許多的高頭大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绱撕诎档囊乖僖惨姴坏搅?,現(xiàn)在的夜不如過去黑了。
這是真正的開始過年了。這時候絕對不許高聲說話,即便是平日里脾氣不好的家長,此時也是柔聲細語。
至于孩子,頭天晚上母親已經(jīng)反復(fù)地叮囑過了,過年時最好不說話,非得說時,也得斟酌詞語,千萬不能說出不吉利的話,因為過年的這一刻,關(guān)系到一家人來年的運道。
(來源/莫言《我懷念那時候的過年》 節(jié)選)
喚醒儀式感,做文化的傳承人——
我們總嫌棄現(xiàn)在年味越來越淡:“沒有過年才能吃到的東西了,因為平時想吃什么都能買到?!薄白哂H訪友常常很尷尬,滿腦子只有這是誰、這是誰、這又是誰。” “一個字,累;兩個字,消費;三個字,大聚會;四個字,胡吃海睡。”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逐漸喪失了帶給我們感動的能力。
缺乏節(jié)日的儀式感,春節(jié)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便會與普通的假期無異。什么是儀式感呢?小王子里這樣說: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眱x式感猶如生活的調(diào)味劑、文化的倍增器,它讓平庸的生命懂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煥發(fā)精致的意義。儀式感就是大門上那鮮紅的對聯(lián),是給長輩鞠躬拜年的問候,是紅包里溢出的祝福,更是年夜飯闔家團圓的美好寓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血脈和集體記憶,唯有節(jié)日有“文化”,民族才有“自信”。
如今的我們生長在物質(zhì)豐富的年代,卻也處在一個傳統(tǒng)文化風(fēng)雨飄搖的時代。繼承傳統(tǒng)文化成為了我們的使命。喚醒儀式感并不僅是發(fā)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不斷挖掘承載文化傳統(tǒng)和節(jié)日內(nèi)涵的時代載體。古人用“爆竹”驅(qū)趕年獸,而如今我們有“電子爆竹”慶祝新一年的開始。過去拜年講究作揖、磕頭,如今微信、視頻、微博都可以成為心愿的承載。變化的是年俗形式,不變的是文化追尋和情感慰藉。
春節(jié)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不是擺在玻璃櫥窗里供人參觀的出土文物,而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生活根脈。今天我們能夠在春節(jié)里像古人那樣,感受“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喜悅,舒展“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的豪情,體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一脈相承、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tǒng),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不論我們走多遠,喚醒內(nèi)心的儀式感、認同感、使命感,我們就能記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