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通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yè)。[1]
青少年怎樣學黨史?在青少年學黨史中,黨報集團該有怎樣的作為?怎樣發(fā)揮“小記者”在學黨史中的積極作用?連云港報業(yè)傳媒集團進行了有效探索。
青年和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抓住“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對黨的樸素感情,對他們進行政治啟蒙和價值塑造,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中“高舉旗幟、引領導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的具體實踐。激發(fā),側(cè)重啟迪;培養(yǎng),注重長期形成。“樸素”即“無華無飾、真摯自然”。激發(fā)培養(yǎng)青少年對黨的樸素感情,是青少年學黨史的目標。
從2021年3月初以來,連云港報業(yè)傳媒集團以“小記者學黨史”為抓手,在連云港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委黨史工辦、市語言文字工委、市關工委、市教育局、廣電傳媒集團等單位的指導合作中,緊跟黨史學習教育步伐、整合社會資源、設計開展活動、加強陣地建設、立體融合宣傳,收獲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連云港報業(yè)傳媒集團《蒼梧晚報》小記者團成立于2001年,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中遴選產(chǎn)生小記者。20年來,新聞工作者整合新聞資源,設計開展2300余次活動,帶領33萬人次的小記者廣泛參加社會實踐,發(fā)表15萬余篇小記者作品,2008年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小記者已成為新聞工作者在教育主陣地,融入社會資源的切入點,在新聞和教育板塊的邊緣,產(chǎn)生廣泛成果。
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按照這一精神,連云港報業(yè)傳媒集團小記者中心(以下簡稱小記者中心),以《連云港日報》《蒼梧晚報》為主要信息來源,選擇報紙中適合青少年學生學習的黨史內(nèi)容,設置“學習課程”,開展“在校讀日報、在家看晚報、黨史早知道”的讀報學黨史活動。
根據(jù)年齡段和相應的知識結構,設置學習方法和目標,開展“分層次學習”。大學生和中學生在學黨史中強調(diào)“感悟”,充分利用不少高校、中學訂到班級的《連云港日報》,通過輔導員、班主任老師建議,多個班級開展了“課前黨史五分鐘”學習活動,讓大學生、中學生的小記者讀報紙上的黨史故事,感受黨的發(fā)展歷程;小學生在學黨史中強調(diào)“獲知”,利用《蒼梧晚報》走入全市15000余個小記者家庭的有利條件,讓小記者在家庭、在班級講述報紙上的“學黨史”小消息,在新聞中了解“學黨史”基本情況,獲取黨的相關知識。
活動開展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青少年眼界寬、知識面廣、接受新生事物快。大多數(shù)青少年知道黨的概念,但過于抽象,相較而言更了解少先隊和共青團。激發(fā)和培養(yǎng)青少年對黨的樸素感情,讓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被動接受不如主動發(fā)聲。針對他們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點燃對黨史學習和傳播的熱情是前提。
依據(jù)新聞策劃的要素,小記者中心的工作人員,制訂了詳細方案,分赴16所中小學,帶領小記者采訪身邊的黨員老師、黨員家長、社區(qū)黨務工作者。刊播采訪新聞,鼓勵小記者寫采訪見聞。有的學校將小記者采訪的稿件,通過學校電臺播報。在走出去的同時,邀請全國、省市黨代表走進校園,給老師和青少年學生講黨課,用先進的力量,影響帶動教師和青少年融入學黨史的熱烈氛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潮下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少年,個性鮮明、視野寬廣、自我意識強,受網(wǎng)絡思維影響,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傳統(tǒng)的“填鴨式”“說教式”教育很難走進他們心里。為此,小記者中心用“體驗式”教育,引導小記者在體驗中獲得黨史知識。
“體驗教育”是讓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fā)展。引導他們在體驗中把教育要求內(nèi)化為品質(zhì),外顯為行為。它的特點是寓教于樂、形式多樣,在注重結果的同時更注重過程的體驗。[2]實境課堂的設計,就遵循這一教育理念。
為了讓小記者能夠切身了解本地黨史,用好鮮活的黨史資源,小記者中心參與設計承辦了“山魂海魄 紅色港城”實境課堂青少年專場活動。通過讓青少年“動”起來,讓黨史“活”起來,成為他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歷史”,讓黨史展現(xiàn)出可親、可近、可愛的青春樣貌。
活動中,記者帶領小記者走進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連云港市革命紀念館、“雷鋒車”事跡陳列館、“鄧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群雕公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
為了強化學習效果,采取“活動前學、活動中看、活動后寫”的模式,活動前請老師帶領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活動中請基地和場館工作人員通過講解引導參觀,活動結束前記者指導小記者寫感受文章,活動后收集刊發(fā)小記者體驗文章。在此項活動中,通過7周時間,全市有28所學校的4500名小記者走進基地和場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diào),要鼓勵創(chuàng)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小記者中心參與設計承辦了“點亮信仰之光 傳承紅色基因”——連云港市青少年紅色電影觀后感征集活動。以紅色電影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學校、進廣場為方式,引導廣大青少年追尋黨的奮斗足跡,激發(fā)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感,謳歌新時代偉大成就。
活動中,根據(jù)大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選定了《建黨大業(yè)》《閃閃的紅星》《戰(zhàn)狼2》等100部愛國主義紅色題材影片,分為“光輝歷程”“強國夢想”“勝利故事”三類,分別給大中小學生觀看。讓大學生在思辨中,感悟黨的歷程;讓中學生在夢想里,點燃奮斗激情;讓小學生在故事中,感受黨的光輝形象。由記者下載后,帶入學校,組織青少年學生和教師一起觀看,并現(xiàn)場指導青年教師和小記者寫觀影感受。其間恰逢《童年周恩來》和《守島人》兩部電影公映,由連云港市委宣傳部協(xié)調(diào),300余名小記者和家長走進影院,觀看了這兩部電影。尤其是電影《守島人》,講述了人民楷模王繼才、王仕花夫婦32年守護開山島的故事,小記者和家長看起來有地緣親近感,收到了良好的觀影效果。
紅色電影觀后感征集活動共走進40余所學校,收到稿件3500余篇??淳奶暨x的紅色電影,通過電影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jié),樹立了黨、英雄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光輝形象,直接激發(fā)了青少年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感情。
2021年7月1日上午,小記者中心組織部分小記者和老師、家長前往江蘇省軍區(qū)連云港干休所,和離休干部、全體官兵一起收看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小記者和老戰(zhàn)士們,一起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隨后,又和老戰(zhàn)士互動,聽他們講戰(zhàn)斗故事,更加堅定了小記者立志奮發(fā)成才的決心。
比起“從上至下”的灌輸說教,“體驗式”學習讓小記者沉浸學習氛圍,更加深刻地了解黨的歷史。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將起“指揮棒”的導向作用。青少年學黨史不是背歷史書,更不能用一紙試題來測評。小記者中心通過以賽勵學的方式,設計各類競賽,激發(fā)青少年學黨史的參與性、互動性和榮譽感。
小記者中心參與策劃了“港城少年學黨史 薪火相傳展未來”市中小學生語言表演藝術大賽、“紅色小講解員”大賽、“童心向黨 強國有我”征文大賽等多項競賽活動。競賽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設計,圍繞學黨史、傳播黨史展開,請有關專家擔任指導和評委。通過講故事、情景劇、快板、朗誦、演講、配音秀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演繹紅色故事,感悟紅色精神。經(jīng)過比賽,不但強化了學習效果,也提升綜合能力,并涌現(xiàn)出一批多形式宣傳本地黨史的好作品。
目前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3]對小記者學黨史的評價不同于學科競賽,更注重對小記者“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引領。對黨的情感、對黨史學習的興趣、對黨史故事的表達再現(xiàn),都能從“情感和態(tài)度”中表現(xiàn)出來,活動主辦方在設計比賽時就明確,只要是小記者學黨史的方向正確、感情真實就給予積極的鼓勵和相應的獎勵。
小記者是全市100余萬學生群體的組成部分,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黨的歷史,增強他們對黨的感情,宣傳工作不可或缺。宣傳工作的目的是樹立典型、講好故事、擴大影響,教育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樱杂X走上愛黨愛國的人生道路,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多平臺宣傳。對于“小記者學黨史”活動,采取了多平臺宣傳的模式,實現(xiàn)了報、網(wǎng)、微、端、廣播、電視、短視頻等平臺融合傳播。征文在報紙刊發(fā),活動期間在《連云港日報》《蒼梧晚報》刊發(fā)小記者采寫的各類學黨史征文1000余篇;制作視頻新聞,在微信、視頻號、電視、抖音等平臺播報;重點活動現(xiàn)場直播,中小學生語言表演藝術大賽匯報演出、小記者坐著高鐵看港城實景課堂等活動,通過直播的方式,吸引粉絲尤其是學生家長觀看并參與互動,有的直播一場瀏覽量逾35萬余人次。
貼近性宣傳。貼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點,在不同平臺上采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來表達,用青少年喜愛的微電影、短視頻、手繪動漫等形式提高黨史教育的感召力。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4]在社會參與方面,有“國家認同”這一基本要點,其中包括“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具有熱愛黨、擁護黨的意識和行動”,這是青少年學黨史的出發(fā)點,“小記者學黨史”的課程設計要聚焦核心素養(yǎng),并圍繞這一出發(fā)點展開。
小記者是新聞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邊緣板塊,通過“小記者學黨史”探索大中小學生學黨史的方式方法,它是由記者主導的未成年人學黨史活動。在引入新聞資源的時候,要注重課程設計與學校開展相關活動的差異性。既不要重復設計,又不能因循守舊。按照黨史學習的時序要求和各階段重點,落實在小記者身上是主要方法。
開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尊重青少年成長的特點規(guī)律,研究青少年的所思所盼,在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等多角度,在宣傳上努力通過話語體系轉(zhuǎn)換、網(wǎng)絡技術運用等方式,把黨的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形象故事,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為互動式、沉浸式體驗,真正從思想深處打動和贏得青少年。
引領正處于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學黨史,需要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建基地,發(fā)揮烈士陵園、紀念場館、博物館、檔案館、劇院、有關黨建網(wǎng)站的育人功能,結合地方黨史事件、地方文化等元素,策劃組織開展相關活動。用真實的歷史感召影響青少年,用英雄的事跡激勵青少年,增強其理解辨析能力、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能力、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
新聞漫畫《邁入新征程》 徐駿/作(新華社發(fā))
2021年上半年,在開展青少年學黨史教育中發(fā)現(xiàn),存在缺少教材、教育資源單薄、教學手段簡單等客觀現(xiàn)象,教育、宣傳、黨史、場館基地聯(lián)動不甚密切。不少人認為學黨史是成年人的事,青少年還早,工作流于形式。對青少年學黨史的理論研究和實操案例,尚在初級探索階段,應形成長效機制,補上教育和宣傳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導工作,必須站在理想信念這個制高點上,只有具備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會是內(nèi)在的強大的持久的。[5]長期以來,各種敵對勢力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zhàn)略,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顛覆破壞活動,始終企圖在我國策劃“顏色革命”,他們下功夫最大的一個領域就是爭奪我們的青少年。由此可見,對青少年持續(xù)高效地開展黨史教育,激發(fā)培養(yǎng)青少年對黨的樸素感情,是一項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工作。新聞工作者本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有責任參與、有條件做好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