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九
李格(1925.12—2009.3),山西清徐人。8歲入本村小學讀書。1940年起,先后在本村小學、中遼西學校、大常鎮(zhèn)小學任教。其間,協(xié)助八路軍做過地下工作。1945年夏,因被敵人從學校住處搜出抗日書刊而被通緝,他當時正在家中,僥幸逃走。同年10月,參加晉綏八分區(qū)干部訓練班,結業(yè)后被派到呂梁新華書店,正式參加革命工作。1948年入黨。晉中區(qū)黨委成立后,轉入晉中新華書店工作。1949年太原解放后,歷任太原市新華書店經(jīng)理、山西省新華書店副經(jīng)理、省文化局社會文化處處長?!拔幕蟾锩敝邢路叛惚钡貐^(qū),任文化局副局長。1975年6月,調任晉中地委,歷任文教辦公室副主任、宣傳部部長、地委常委。1978年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中,他代地委主持起草了《“大寨經(jīng)驗的重新評價”給省委的報告》。1979年,他組織起全國首家地區(qū)級的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并將研究“太行根據(jù)地歷史”作為重點研究項目(后被定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1981年8月,主持完成《晉中地區(qū)革命斗爭大事記述》(1921—1949),刊發(fā)于《山西地方志叢刊》(第一輯)。
1981年9月,省委調他籌建省級黨史研究部門。9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正式成立,由省委宣傳部部長張玉田兼任主任,李格是實際負責人。1982年4月,李格被正式任命為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上任當月,他就根據(jù)中央黨史資料征集會議精神,主持召開首次山西黨史工作座談會,邀請部分抗日戰(zhàn)爭前的老黨員座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的活動。同年7月,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擬在太原組織召開華北五省市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會議。當時,省委黨史研究室剛組建,人力物力條件都不足,承辦中央一級的高規(guī)格會議,難度可想而知。但李格盡心竭力,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黨史研究領導組組長羅貴波、副組長李志敏等大力支持下,從相關單位借調來十幾名干部,圓滿完成了會務工作,搶救了許多珍貴的“活資料”(即口述資料),為山西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工作打開了局面。
華北會議后,李格主持制定全省黨史資料征集工作規(guī)劃。此后4年內,省委黨史研究室組建起太行、太岳、晉綏、晉察冀、晉西南五大根據(jù)地及山西新軍(含犧盟會)、動委會等7套寫作班子;與省委組織部、檔案館共同組建山西省組織史資料征集整理機構,參與了整個組織史的征集、編輯工作;辦起《山西黨史通訊》《黨史文匯》《山西革命英烈》(與民政廳合辦)3個黨史類刊物;組建山西黨史人物研究會、山西黨史研究學會;還在省委大力支持與領導下,指導各地市縣組建了黨史研究部門。到1983年底,全省黨史工作人員已達750人。
在李格主持省委黨史研究室期間,各項工作都已開展起來。各根據(jù)地史已進入編寫階段,完成太行根據(jù)地史及專題資料(共16冊);大事記、組織史資料、專題資料、人物傳記資料等四大系統(tǒng)工程已全面啟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1989年離休后,他還參與了《當代山西簡史》等書的編審工作。在先后身患肺癌、腦萎縮、骨關節(jié)變形情況下,他仍努力學習,關注國內外大事,關注國計民生。他是老十三級干部,擔任副廳級且主持工作8年,直至離休前也從未想過轉“正”。他常說:“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如今退休了,還是老百姓?!?/p>
李格一生兩袖清風、嚴以律己,樂觀豁達、寬以待人。他從不為家人謀私,3個兒子都是普通工人。老大因企業(yè)破產(chǎn)后一直在外打零工,三兒子原在火車站當掛鉤工,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上大學。畢業(yè)后,三兒子想請他給老戰(zhàn)友寫封信進外貿系統(tǒng)。夫人武馥蘭卻說:“有本領自己干,不能開這個例。”書法家徐文達曾寫詩稱贊武馥蘭:“蒼發(fā)耳微聾,無私以雷鋒。認真仍如舊,無聲勝有聲?!?/p>
2009年3月27日,與癌癥斗爭9年的李格因心力衰竭,醫(yī)治無效而去世。享年84歲。追悼大會上,單位送他的挽聯(lián)寫道:“勉己治身謙厚篤誠,忠春躬素穆若清風?!?/p>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