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山東棗莊277400)
寨山位于江蘇省邳州市燕子埠鎮(zhèn)與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澗頭集鎮(zhèn)交界處,傳說因南朝梁武帝在此筑鴉鵲寨而得名。此山不甚高大,據(jù)1993年版《臺兒莊區(qū)志》載“海拔221.3米”,但山勢頗為陡峭。關于寨山有很多故事和傳說。
一
〔乾隆〕《嶧縣志》記載:“寨山,縣東南六十里。形圓如釜而覆,有壁壘、井臼遺址,亦昔人避兵處也?!薄补饩w〕《嶧縣志》記述得較為詳細:“其首山曰寨山??h南六十里,形勢高峻,狀如覆釜,四圍巨石周繚若垣(上有寨,傳為梁武帝所筑,名鴉鵲寨)?!?/p>
寨山山頂渾圓,縣志上記載,此山如一口倒扣在地上的大鍋,非常形象?!睬 场稁F縣志》記有“土人建大士元君諸祠其上”。據(jù)山下黃樓村村民介紹,上有奶奶廟遺址。奶奶廟是民間對碧霞行宮的俗稱,碧霞行宮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在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傳說中的碧霞元君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深得民眾信賴,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所以各地多建有其行宮。
寨山麓東南石崖上的碧霞行宮遺址,其山門和前殿已坍塌成一片廢墟,僅存水月閣、碧霞宮等殘存建筑,其中一處為半截屋框,殘垣斷壁,無頂,里面亂石遍地,一片狼藉,有幾塊石碑或散落或兀立在地上。有的字跡尚可辨認,其中一塊碑是立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三月的《梁武帝鴉鵲寨臥碑》,另一塊是立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上浣的《重修前、后、中樓并靈宮殿記事碑》,這幾塊殘碑所記內容是研究寨山的珍貴歷史資料。據(jù)《臺兒莊區(qū)志》記載,寨山“元時建祠于上”。而從遺落的石碑看,寨山碧霞行宮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又在萬歷三十三年(1605)和崇禎十二年(1639)進行擴建和修繕。清康熙七年(1668)大地震,碧霞行宮倒塌后又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再建。經過幾次修建后,寨山碧霞行宮已有相當規(guī)模,氣勢雄偉,前面建有山門,分前后兩進院落,有水月閣、靈宮殿、碧霞宮等建筑,后有仙人洞,建筑皆用巨石砌成,為拱洞式過廊。前幾年尚有“水月閣”“碧霞宮”石刻門額,現(xiàn)已不知所蹤。據(jù)殘留的碑文記載,當年碧霞行宮香火旺盛,十里八鄉(xiāng)的民眾經常來此進香、許愿,祈求子孫滿堂、風調雨順。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為寨山廟會時間。
寨山碧霞行宮遺址俯瞰(鄭學富 攝)
碧霞行宮旁邊有一口枯井,山上原有泉水。〔乾隆〕《嶧縣志》記載,寨山“東麓有泉,名‘一勺’,雨后噴吐,高下數(shù)尺,亦有可觀”?!补饩w〕《嶧縣志》也有記載:“西巖側一石井(亦傳為武帝所鑿,深三丈,中有黃石,粗如兒臂,長尺許,有細孔,水自中出,可飲數(shù)百人。咸、同間,村人擊去之,水遂涸,遂成眢井)……其東麓勺泉之水出焉?!睆目h志記載和殘存的“山間明月”“絕壁飛泉”等石刻可知,當年寨山氣勢險峻,奇石嶙峋,松柏疊翠,郁郁蔥蔥,鳥雀啾啾,泉水叮咚,雨后有瀑布飛流直下,景色甚為壯觀。加上香客云集,游人如織,應是異常熱鬧。夏秋之夜,登高觀月,傾聽陣陣松濤,亦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如今放眼山頂,樹木稀少,草蓬叢生,亂石堆積,一片荒涼景象,昔日林茂泉清的優(yōu)美景色已不復存在,香煙繚繞、撞鐘伐鼓的盛況也成為歷史。
二
寨山碧霞行宮后院石壁有一摩崖石刻,高達5米,寬約1米,記載了發(fā)生在清康熙七年(1668)的魯南大地震情況:“戊申季夏,山東同時地震,房屋倒塌,壓死人民不可勝數(shù)。較之嘉靖年壓死王槐野、韓苑洛、馬伯循之變?yōu)楦跹伞4笄蹇滴跗吣炅率呷招鐣r地震。丙午舉人雷亨坤書,本山主持道士栗教成勒?!贝祟惱帐谌珖詫俸币姡瑸檠芯康卣鹗诽峁┝瞬豢啥嗟玫馁Y料。此摩崖石刻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由江蘇省文管會撥款,邳州市文化局在此建亭加以保護。
據(jù)相關資料記載,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7月25日)晚8時,以山東省郯城、臨沂、臨沭三縣交界處(東經118.5度,北緯34.8度)為震中,發(fā)生了一次強烈地震,震級里氏8.5級,震源深度36公里,震中烈度12度。有感范圍波及陜西、山西、遼寧、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江蘇、廣東及中國東部海域和朝鮮半島,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遭到破壞的地區(qū)約19萬平方公里,死亡5萬多人,死難人口約占當時人口總數(shù)的3‰。此次大地震伴有大規(guī)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噴沙等現(xiàn)象,堪稱“曠古奇災”。時任郯城縣令馮可參的《災民歌》真實地描寫了郯城大地震的慘狀:“郯城野老沿鄉(xiāng)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蛉绫捡R走危坡,又如巨浪搖輕軸,忽然遍地涌沙泉,須臾旋轉皆干沒。開裂縫坼陷深坑,斜顫傾欹難駐足,陰風颯颯鬼神號,地慘天昏蒙黑霧……”
郯城大地震驚動了大清朝野上下,當時年僅14歲的康熙皇帝命戶部具體負責賑濟,并免去山東沂州等40個州、縣的年租,發(fā)賑災銀22.73萬兩。
很多地方志對這次地震都有記載。〔乾隆〕《嶧縣志》:“(康熙)七年夏六月十七日,地大震,傾覆廬舍,民多壓死者。自此至八年、九年屢震?!薄蚕特S〕《邳州志》:“(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月見東方,有聲自西北來,地乃大震。壞城廓,廬舍殆盡,壓死不可勝計。” 〔同治〕《徐州府志》:“康熙七年六月地震,有聲自西北來,壞城廓廬舍,民多壓死?!鼻宕≌f家蒲松齡也在《聊齋志異》中的《地震》一文,描述了這次地震發(fā)生的情形。當時他與表兄正在臨淄秉燭對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得知是地震后跑出來,“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看大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蒲松齡后來聽說“某處井傾仄,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shù)畝”,他感嘆道:“此真非常之奇變也?!?/p>
據(jù)專家研究,郯城大地震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一次最強烈的地震,也是中國歷史上五次特大地震之一,其釋放的能量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里氏7.8級地震的11倍。至今,在山東郯城和棗莊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遺址。如棗莊山亭區(qū)的熊耳山大裂谷就是此次地震后形成的,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有史料佐證的特大地震山體崩裂遺跡。
三
寨山碧霞行宮后面有一處山洞,洞口用石塊砌成,高約60厘米,洞內相對開闊,有殘留的香燭和供品?!睬 场稁F縣志》載:“(寨山)洞二,皆筑石為之,不知所始。”〔光緒〕《嶧縣志》說:“(碧霞行宮)旁有二洞,曰仙人洞,皆筑石為之?!贝迕裾f山洞就是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藏身之所,奶奶廟是她偷食供果的地方。
1924年11月5日,賀敬之出生在寨山北側的賀窯村(現(xiàn)屬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澗頭集鎮(zhèn))。小學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山東滋陽(現(xiàn)兗州市)第四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后因日軍入侵山東,先后流亡到湖北、四川求學,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于1940年春奔赴延安,先入自然科學院中學部讀高中,后考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945年1月,賀敬之受命執(zhí)筆創(chuàng)作《白毛女》劇本,那年他剛過20歲。關于《白毛女》的故事原型,賀敬之在1946年撰寫的《〈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一文中說:“1940年,在晉察冀邊區(qū)河北西北部某地傳出一個故事,叫做‘白毛仙姑’?!彼谖闹袛⑹隽诉@個新傳奇故事的大概內容,認為“這故事表現(xiàn)了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及人民自己的戰(zhàn)斗的浪漫主義色彩”“認識與表現(xiàn)這一主題是經過了一個不算太短的過程的。才開始,曾有人覺得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神怪’故事,另外有人說倒可以作為一個‘破除迷信’的題材來寫。而后來,仔細研究了這個故事以后,我們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沒有意義的‘神怪’故事,同時也不僅把它作為一個‘破除迷信’的題材來處理,而是抓取了它更積極的意義——表現(xiàn)兩個不同社會的對照,表現(xiàn)人民的翻身”。
賀敬之在文中說自己由于當時沒有去過晉察冀邊區(qū),“對于故事流傳地的生活不夠熟悉,而特別是要把它寫成一個歌劇,在形式與技術的掌握上更不夠。我找了許多對該地生活熟悉的同志請教,又盡量回憶個人過去農村生活的材料,在討論故事情節(jié)時請更多的同志參加意見”。由此可見,《白毛女》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綜合體”,故事原型發(fā)生在晉察冀邊區(qū),但賀敬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了家鄉(xiāng)的元素和自己的情感。他少年時經常登寨山玩耍,對這里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是熟悉的,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寫到碧霞行宮和白毛仙姑洞時,寨山的地形地貌浮現(xiàn)在腦海里,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寨山的風物。劇本創(chuàng)作和排練經歷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賀敬之在此期間時時刻刻被感動著,他一邊流著熱淚,一邊創(chuàng)作。在夜以繼日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老家大年三十貼門神、包餃子、燒香、做豆腐等過年的情景和習俗不時地出現(xiàn)在眼前;地主剝削佃農的“驢打滾”債、為富人當傭人稱作“當丫頭”等俗語都具有魯南及蘇北特色;在塑造喜兒、楊白勞、大春等人物形象時,賀敬之的《夏嫂子》《小蘭姑娘》《五嬸子的末路》《小全的爹在夜里》《黑鼻子八叔》等詩作中的人物又涌入他的腦海,而這些人物都是賀敬之所熟悉的家鄉(xiāng)人物;家鄉(xiāng)的寒夜、財主的逼債、父親的去世、弟弟的夭折、母親的辛勞一一浮現(xiàn)在他的眼前,這些都為賀敬之創(chuàng)作《白毛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寨山仙人洞(鄭學富 攝)
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的《白毛女》劇本得到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周揚的肯定和稱贊。1945年4月,歌劇《白毛女》作為向“黨的七大”獻禮的劇目在延安黨校禮堂首演。當時負責拉幕的賀敬之看到臺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被《白毛女》感動得流淚了?!栋酌窔v經近80年的風風雨雨,一直屹立于民族藝術之林。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演出場次超過1萬場,觀演人次達數(shù)億人,它曾被改編為電影、戲曲、芭蕾舞,在國內外廣為傳播,它的故事和音樂旋律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一部戲能那樣深入、那樣普及、那樣膾炙人口、對歷史發(fā)展產生那樣大的影響,這不僅在中國戲劇史,在世界戲劇史上都是罕見的?!栋酌吩诟锩鼞?zhàn)爭年代,曾鼓舞人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它仍然激勵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關于黃世仁,陳黃樓村村民說1949年前村里有一家地主姓黃,是從嶧縣馬蘭屯(現(xiàn)屬棗莊市臺兒莊區(qū))遷來的,筆者還在村里見到了這家地主遺留的一間配房。村民所言讓我想起了賀敬之的姐姐就是嫁到馬蘭屯的黃家,黃家是當?shù)赜忻拇蟮刂?,其中就有“仁”字輩。黃世仁這個人物的形象應該有馬蘭屯黃家地主的影子。
寨山山南腳下的邳州市燕子埠鎮(zhèn)陳黃樓村村委會前面的廣場一側樹立著一個大型宣傳牌,上面有《白毛女》劇照,寫有“白毛女故里”字樣。陳黃樓村打出《白毛女》這一傳世經典的招牌,希望借助文化品牌效應,發(fā)展當?shù)匚幕糜螛I(yè),其情可嘉。
寨山處于群山環(huán)繞之中,西有洞山、應山,東有魯山、花山子,北有虎蹄山,南瀕碧波蕩漾的水庫,也算是一塊形勝之地。劉禹錫《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寨山并非名山大川,但卻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這就是寨山之“仙”。當?shù)厝缒芤郧嗌骄G水美其肌膚,以文化藝術賦其魂魄,豈不可以打造成一座旅游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