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菁,尤佳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
現(xiàn)代圖書館空間設計漸漸趨向于標準化、統(tǒng)一化,其過分強調理性的設計行為加劇了空間體驗感和人文情感的斷裂。高校圖書館不論是在物理空間抑或是精神空間都缺乏互動性的空間功能設計,缺少人文情感與體驗關懷的精神感知,由此導致圖書館空間設計不可避免地走向同質化,并逐漸產(chǎn)生陌生的疏離感、割裂感和距離感,難以調動讀者對圖書館空間的感知情緒,進而影響讀者使用圖書館的意愿。由此,本文將引用 “空間感知” 理論,結合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的設計案例進行設計策略分析,為高校圖書館空間的感知互動設計研究提供新的參考方向。
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使用高級檢索 “圖書館” “空間設計” “感知設計” “互動” 等檢索詞,對文獻進行搜索和數(shù)量統(tǒng)計。利用 “圖書館 空間設計” 這一檢索詞在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CSSCI期刊搜索到30篇文章,研究內容大致可分為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功能需求、研究理念、發(fā)展方向等三個方面。在功能需求方面,從圖書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與原則、關注特殊讀者群體需求、創(chuàng)新空間再造以及智能數(shù)字技術應用等維度展開討論,總結出對中國圖書館功能分區(qū)完善、綠色圖書館概念與人本原則貫徹的啟示[1]。在研究理念方面,有學者采用文獻調研和網(wǎng)絡調研相結合的方法,以國內外公共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的優(yōu)質案例為基礎,闡述了公共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的六大理念[2]。在發(fā)展方向方面,有研究指出都市圖書館的空間設計既體現(xiàn)了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的特點,同時也體現(xiàn)出文化地標、文化展示和文化記憶的發(fā)展趨勢等方面的特征[3]。
綜上所述可知,目前我國學術界在 “圖書館空間設計” 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步受到關注,但是該研究領域主要針對大眾圖書館或者社會圖書館,以 “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 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本研究以 “圖書館 感知設計” 進行高級檢索,在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CSSCI期刊中僅檢索到5篇文章,且文章涉及內容大致為技術感知設計,如Zigbee、RFID等情景感知技術或信息搜索服務、位置定位服務等服務感知設計,基于空間感知的研究則比較罕見。以 “圖書館 互動” 這一檢索詞搜索時,在CSSCI期刊收錄的文章中僅檢索到139篇,其研究視角主要為新媒體互動閱讀服務,研究著重于分析人書互動、社區(qū)互動和交際互動以及移動數(shù)字圖書館社交互動服務層的特征;還有研究基于用戶體驗互動、智能平臺互動、社會教育互動等視角,但大多從圖書館的管理運營及發(fā)展方向考慮,結合 “圖書館” 和 “空間” 互動的研究成果較為缺乏,研究 “高校圖書館空間互動” 的成果則更為難尋。
由上可知,我國對 “感知設計” 這一領域,尤其是在高校圖書館空間感知設計方面的研究較為稀缺或正處于發(fā)展起步階段,目前的研究關注點更多為新興技術上的感知體驗,涉及 “空間感知” 的成果較少。同時,在考慮圖書館互動領域研究時,研究內容大多為管理方面,如館員與用戶間的互動、新模式的體驗互動等,而讀者與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精神性感知互動則十分容易被忽視。圖書館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閱讀和思考場所,對于空間環(huán)境是有要求的。圖書館不應只局限于作為一個自習空間或者借閱空間的角色而存在,其空間的設計對于讀者來說,更具有身體棲息與思維引領的作用,有物理層面的事實互動,也有空間交流的精神層面感知互動。
因此,僅滿足書籍借閱及學習功能的高校圖書館已難以符合讀者對于圖書館新功能、新形式的要求,空間感知互動式圖書館是現(xiàn)代圖書館的一種趨勢或者一種類型。特別是在國內高校圖書館的建設中,需在現(xiàn)有傳統(tǒng)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升級與優(yōu)化,增加空間靈活度,建設吸收知識與感知實踐的多功能互動式區(qū)域,通過感知設計視角對圖書館空間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強調圖書館空間與讀者的精神交流,跳出高校圖書館書籍借閱與自習的傳統(tǒng)定位,滿足學生學習的多種功能需求。在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中,通過設計進行具體化與可感知化的呈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讓讀者進行綜合互動的空間,加強讀者的實踐與體驗感受,并與圖書館形成精神、情感上的良性互動。為此,本文對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的設計經(jīng)驗進行分析研究,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可感知化提供參考。
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Lowenthal提出感知的研究方法后,地理學、規(guī)劃學、建筑學以及心理學對感知環(huán)境的研究迅速展開[4]。感知是一個獲得意識或理解知覺信息的過程,吉布森(Gibson)將感知分為以下五個系統(tǒng):視覺感知系統(tǒng)、聽覺感知系統(tǒng)、嗅覺感知系統(tǒng)、基本定向系統(tǒng)和觸覺感知系統(tǒng)[5-6];納薩爾(Nasar)在布倫斯瑞克透鏡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將感知的研究框架分為物質屬性、感知/認知(物質屬性的判斷)、情感、總體幸福感、空間行為五個維度[7-8];耶勒(Gjerde)則根據(jù)美學感知的相關文獻,將空間感知體驗分為感官感知、形式認知、意義和價值的聯(lián)想[9]。梅洛·龐蒂曾提出 “要理解空間,就要先回到知覺,空間是身體的感知,”[10]即當人進入一個空間并進行體驗與互動時,就需要從感知知覺出發(fā),感知是人理解空間的基礎。感知理論是人進入一個空間內部的主題感受和直觀反映,包含了人對空間的感覺、看法和理解,是人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主體評價[11]。環(huán)境心理學則將空間感知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即 “感覺—知覺—認知—行為”[12]。
綜輯上述理論,本文將感知分解為 “感覺” 與 “知覺” ,指的是人們對外部事物進行觀察、體會、經(jīng)歷然后給出自身反饋與回應的一系列行為過程。感知是從 “感” 導向 “知” 的過程, “感” 是接受周圍信息的過程, “知” 是處理信息并結合自身經(jīng)歷形成印象的過程。[13]感知是人認識周圍事物的基礎,也是與外界客觀事物進行溝通和反饋的基礎,將感知進行具體化延伸,定義 “感” 與 “知” 的組成部分。 “感” 由兩個部分構成,分別是 “行為” “體驗” : “行為” 指個體遵從路徑引導進行行為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接收的信息,即讀者在圖書館空間積極參與,發(fā)生身體行為,激發(fā)感官的興趣并在運動過程中接收到空間環(huán)境傳遞的信息; “體驗” 指個體主觀地使用感官區(qū)接收信息,即讀者主觀地使用感官區(qū)進行實踐體驗,接收空間傳遞的信息。 “知” 亦由兩個方面構成,分別是 “記憶” 以及 “想象” : “記憶” 指空間感受形成的某種印象,與個體曾經(jīng)相似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共鳴,即讀者在空間感受形成的某種印象或者感受,與其曾經(jīng)相似的經(jīng)歷或回憶等產(chǎn)生共鳴; “想象” 指的是人通過與空間互動形成的印象,是行為、體驗、記憶等感知模式的綜合呈現(xiàn),如在該空間產(chǎn)生的行為體驗、記憶感受等,連接到與其相類似或相關聯(lián)的信息,并達到精神層面的延伸與拓展。
空間感知是將客觀的物質環(huán)境經(jīng)由人的感知系統(tǒng),結合主體的記憶與想象,轉換為具有主觀感性屬性的氛圍、情緒、態(tài)度和行為[14]。本文根據(jù)上文歸納的感知體系對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進行空間感知策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感知化設計提出建議。
傳統(tǒng)圖書館的空間設計較為制式化,整體空間并無系統(tǒng)劃分,簡單的書架+書桌的空間布局形式缺乏與讀者產(chǎn)生情感互動的場域,尤其缺少用于實踐體驗的空間場所,讀者與圖書館內部空間的精神性感知互動相對較弱,對建筑空間的情感交流也幾乎為零。后來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與社會交互工具的興起以及迅速發(fā)展,此時的圖書館交互主要為技術或者機器上的交互。然而,關于圖書館空間與讀者情感交互與交流的圖書館建設則相對受到忽視。
空間感知圖書館是從傳統(tǒng)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上進行優(yōu)化與改進,拓寬了圖書館空間的功能使用方式,并極具創(chuàng)意地進行空間劃分與切割,增加研討區(qū)、實踐區(qū)、交流區(qū)、冥想?yún)^(qū)等多功能區(qū)域,通過增加多樣的空間形式來提高讀者的空間感知與交流。此外,也從功能類圖書館的基礎上進行提升與拓展,使得交互不僅僅存在于技術與服務領域,同時也存在于與空間設計語言上的交流互動,更重要的是使得讀者與圖書館空間能有精神層面的情感化感知互動,從而激發(fā)出嶄新的交互方式與感知熱情。
芬蘭赫爾辛基新圖書館——Oodi頌歌中央圖書館(以下簡稱頌歌圖書館)將文化傳承內嵌于空間情感設計,借由實踐體驗導入學習模式,以及將空間心理學應用于圖書館空間感知設計的策略,對于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一方面,芬蘭人很重視圖書館、愛讀書,是圖書館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另一方面,該圖書館打破了傳統(tǒng)圖書館的設計方式和經(jīng)營模式,設計布局反映了今日圖書館所扮演的新角色,也是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大趨勢。圖書館不再只具有提供書籍借閱與學習場所的功能,還增加了許多可實踐的學習空間,使讀者和圖書館之間增加了互動和交流,也增強了空間的感知體驗。
3.1.1 圖書館 “行為式” 空間感知設計策略
圖書館空間需呈現(xiàn)能使讀者主動觀察與參與的形式,通過空間的創(chuàng)新設計與規(guī)劃,激發(fā)人的身體行為本能和感官興趣,從而使得讀者積極參與到空間的行為感知中,形成感知互動。頌歌圖書館第三層在空間設計上利用色彩搭配與空間錯位的方式,通過不同顏色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利用多變的不經(jīng)意空間劃分,創(chuàng)造出不同空間感的閱讀環(huán)境,引導讀者在空間中產(chǎn)生行為運動,增強讀者與空間的交流接觸。三層布局打破了傳統(tǒng)圖書館 “書架+書桌” 的簡單空間形式,整體空間簡約,但空間分布靈活富有流動性,并不會給人死板壓抑的空間氛圍,每個角落都是適合閱讀的空間。書架區(qū)摒棄了傳統(tǒng)的高書架,采用較為低矮的書架進行自然隔斷,使得整體空間流暢、視覺通達。同時增加了交流互動區(qū),讀者可以在交流區(qū)的沙發(fā)或者地毯上進行知識的互動,形成開放式的學習研討區(qū)。通過讀者與空間交流、讀者與讀者交流等多方位互動模式,增加讀者與圖書館空間的感知感受。色彩是視覺世界的第一要素,不同的色彩可以給人不同的情緒暗示。在空間設計中,色彩的運用與搭配極為重要,不僅有美化空間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建筑的知覺感知,引導情感上的共鳴。該圖書館大面積運用原木色與白色進行鋪設,打造穩(wěn)定愜意的空間氛圍。在交流互動區(qū)部分,配置了墨綠色沙發(fā)和風格多樣的地毯,對整個空間進行著重點綴與呼應,無形中對不同功能區(qū)域進行了分區(qū)??臻g上利用色彩的完美搭配形成各個閱讀區(qū)的不同感知體驗,通過刺激視覺、觸覺等感官,激發(fā)人們主動前往和挑選不同的閱讀區(qū)進行學習,從而帶來行為上的感知確認。在空間規(guī)劃設計上運用上下錯位、左右平移、前后不對稱等方式進行空間的立體切割,通過空間上的不規(guī)則創(chuàng)新劃分,構建風格迥異、功能不同的閱讀環(huán)境,從而引導讀者挑選不同的閱讀空間,且每個閱讀角落都對讀者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引導讀者不斷參與和投入到閱讀行為中,并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形成自我獨特的感知行為,從而對自我行為與閱讀環(huán)境進行反饋與思考。
3.1.2 圖書館 “行為式” 空間感知設計對高校圖書館的啟示
對于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來說,需要進行空間的創(chuàng)意劃分與規(guī)劃。首先是在呈現(xiàn)方式上,可以適當采用較為低矮的書架或者展示架來增加閱讀環(huán)境的流暢性與視覺環(huán)境的通達性,以改善傳統(tǒng)圖書館高書架帶來的整體沉悶感與壓抑感,從而給讀者帶來較為寬松明亮的學習環(huán)境,增加圖書館對于讀者的吸引力,以調動其利用圖書館的積極性。其次在圖書館空間設計的顏色運用上,可采用較為平緩的淺色,渲染舒適整潔的環(huán)境氛圍,并搭配點綴其他裝飾色來定位圖書館整體風格,如綠色可舒緩視覺疲勞,黃色可活躍氣氛,橙色可溫暖與調節(jié)整體環(huán)境等等。通過顏色的精心搭配,形成不同的空間氛圍,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體驗,無形中區(qū)分不同功能區(qū)域,引導讀者在選擇不同區(qū)域內運動,從而形成流動的行為式感知能力。最后是在空間規(guī)劃設計上,可以綜合運用空間的不同維度,脫離同一水平面布置的傳統(tǒng)思維,將空間進行抬高或者下沉,以形成一個立體空間,既可以是開放式研討空間,也可以是半開放式交流區(qū),抑或是較為私密的閱讀空間,以此來吸引讀者不斷參與到不同立體空間的行為感知環(huán)境中,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學習。
3.2.1 圖書館 “體驗式” 空間感知設計策略
在體驗式感知方面,頌歌圖書館的一層設置有電影院、咖啡廳、展演空間等多種休閑式體驗空間,方便人們進行除了閱讀之外的社交活動。二層是較具機能性的高體驗型市民空間,包括錄音空間、游戲室、生活實驗室、3D打印機、VR空間、布料設計相關設備、出圖機、計算機設備、會議室、工作空間與閱讀空間,讀者可以感知空間帶來的綜合體驗。圖書館提供多功能的實踐空間給讀者,讓讀者在該空間通過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進行融入式綜合感知,也可以通過互動產(chǎn)生對圖書館空間的體驗式感知。頌歌圖書館有一個奇特的體驗空間稱作 “立方體” ,在該空間中安裝了智能墻壁,通過3D虛擬現(xiàn)實技術,讀者可以使用巨大的觸摸屏將空間變成任意的體驗場所。該圖書館聯(lián)合藝術家已經(jīng)在籌劃將 “立方體” 空間用于數(shù)字浸入式藝術展,同時醫(yī)學院的學生也可以把該空間變成虛擬手術室模擬外科手術。
3.2.2 圖書館體驗式空間感知設計對高校圖書館的啟示
在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上,體驗感知注重讀者在空間中實踐體驗式的學習需求,并通過不同空間的多樣化互動方式與渠道來豐富讀者的體驗感知。讀者在學習書本知識時,若能親自實踐與體驗,往往更加深刻,而且融合自身體驗后更能夠進行深入思考。近年來3D技術、VR技術以及各種其他虛擬技術迅速發(fā)展,這些知識只是在書本上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須有實際的操作空間給學生進行體驗與模擬,從而更好地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因此,在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上,應多考慮為讀者提供實踐、操作空間,讓求知不僅僅在書里,更是通過各種不同的科技設備進行探索學習,讀者可以親自動手并感知整個空間帶來的綜合體驗。
3.3.1 圖書館記憶式空間感知設計策略
記憶以人的感知為基礎,通過對過去的事物即記憶體進行錄入,在以后某個時間點被周圍的環(huán)境、活動、事物等引起或者激發(fā),從而進行信息的輸出,記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因此,結合記憶式感知設計的圖書館空間更像是一座綜合當?shù)厣鐣幕瘹v史與理論的空間再現(xiàn),而不是其他國家地區(qū)截然不同的空間設計理念的照搬。頌歌圖書館從芬蘭當?shù)氐?“記憶” 出發(fā),從歷史、人文、民俗、文化等角度,選取曾經(jīng)共有的體驗、經(jīng)驗、習慣、偏好等,并將其運用到圖書館的設計與規(guī)劃中,激發(fā)人們的感知體驗。頌歌圖書館的外部造型運用了芬蘭標志性符號與材料,對芬蘭人民來說,有著共同的民族審美與記憶情趣。如外觀飾以大面積的芬蘭特色云杉木材,給人以親切感;整個圖書館內部的功能劃分和設施配置都是根據(jù)芬蘭當?shù)氐纳钇眠M行改造的;每個樓層都依據(jù)芬蘭的教育思維規(guī)劃區(qū)域功能。因為芬蘭注重學生對知識應用能力的教育理念,頌歌圖書館除了10萬冊藏書外,更多的是滿足科學求知的設備供應,將共有的教育理念 “記憶” 運用到圖書館的設計規(guī)劃中,刺激和加強讀者的感知感受,塑造了新的圖書館形象。
3.3.2 圖書館 “記憶式” 空間感知設計對高校圖書館的啟示
對于國內高校圖書館來說,同樣需要對空間設計進行空間的記憶式感知融入,以提升學生對于圖書館的認同感。在國內高校圖書館的設計和功能劃分上,需盡可能從高校的教育思維理念出發(fā),納入共有的記憶內容,創(chuàng)造共有的思維習慣與學習方式,形成共有的文化空間,使得學習狀態(tài)更加適合讀者群體。因此,需結合教育需求及學習習慣的偏好來針對性設計,要有自身獨特的 “記憶” 文化特點,不可過度照搬或者完全參照他國的設計風格與方式,應挖掘高校自身的歷史文化進行圖書館空間打造??臻g設計上,向讀者展示并樹立共同的精神信仰與教育理念,與讀者形成精神層面的共鳴從而進行感知互動,帶領讀者體驗過去的知識空間并引領其拓展未來的知識空間,在空間設計潛移默化的感知影響中給讀者帶來文化的歸屬感與依賴感。以記憶為感知基礎,通過對歷史起源、社會偏好、文化經(jīng)驗、校園文化進行文化輸出,連接過去的文化與現(xiàn)代的發(fā)展,將我國文化或者高校文化融入圖書館中,作為文化記憶的代表展現(xiàn)給讀者,并成為讀者記憶和文化的感知依賴,從而提高讀者的國家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
3.4.1 圖書館 “想象式” 空間感知設計策略
想象式是將前三種感知形式,即行為、體驗、記憶綜合融合后的延伸呈現(xiàn)。在頌歌圖書館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中,設計師注重感官上的刺激,由圖書館、書籍、實操空間等具象促進讀者進行大腦內部獨有的想象與思考創(chuàng)新。圖書館二層的閱讀空間大多是在結構支柱之間形成的小區(qū)域,因此自然而然設立為較小的私密閱讀空間,讀者可自由選擇喜愛的區(qū)域,從而產(chǎn)生行為式感知。通過鋪設不規(guī)則的圓弧形樓梯進行空間上下的自然劃分和延展,圓弧樓梯上印刻的芬蘭語則是芬蘭人民記憶的感知。另外,承重柱也一改傳統(tǒng)的直立柱,通過不同成組的斜立柱打破傳統(tǒng)空間形式,搭配頂部簡約不失造型感的吊燈,形成較為新奇的現(xiàn)代科幻風格空間,形成視覺感知,引發(fā)讀者在閱讀空間中產(chǎn)生想象。此外,還有整體式的閱讀空間,以大面積單一橘紅色形成半包圍的沙發(fā)墻,構成一個單獨的閱讀空間,既保護了讀者的私密性,又不會過于封閉而給人壓抑感。運用鮮明亮眼的高飽和色系和異于傳統(tǒng)沙發(fā)造型的大膽設計,形成讓人眼前一亮的閱讀空間,吸引讀者的同時刺激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以達到感知的閱讀行為。除了在空間、配色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在空間功能上既有助人學習閱讀的實操體驗空間,也有使人放松愉悅的游戲室、影音室、咖啡廳等休閑空間。該圖書館將各種感知形式進行相互穿插與結合,在行為式感知、體驗式感知、記憶式感知的基礎上,最終形成想象式感知空間。從各個角度進行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的設計,帶領讀者進行行為運動的基礎感知,又通過一系列在感官體驗上的刺激來激發(fā)讀者進行想象上對空間的感知體驗,同時通過融入芬蘭民族的回憶與審美趣味,做到整體的情緒感知,引導讀者進行情感化的想象與延伸。
3.4.2 圖書館 “想象式” 空間感知設計對高校圖書館的啟示
想象式感知設計是高校圖書館空間感知的綜合呈現(xiàn)方式,是最終的精神性情感延伸。高校圖書館應摒棄千篇一律的簡單劃分,充分利用人體的各種感官功能,通過空間的創(chuàng)新劃分與切割,形成多樣的冥想與想象空間,帶給讀者想象感知體驗并盡可能地進行思維想象延伸。感知通過感覺和知覺對空間環(huán)境產(chǎn)生互動,經(jīng)由對事物的行為和體驗,對信息進行處理與保存,產(chǎn)生記憶,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中提取記憶,并結合經(jīng)驗對未來即將發(fā)生或即將接觸的事物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激發(fā)一定的想象連接過去與未來。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圖書館從空間的形制、色彩、格局、意境等方面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用設計語言探討空間與文化間的平衡與互動關系,將個人體驗與文化記憶精神聯(lián)系起來,賦予空間以文化關聯(lián)性和視覺可讀性,使讀者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想象感知的啟發(fā)[14]。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感知效應從行為、體驗、記憶,乃至想象的一整個連續(xù)影響得以實現(xiàn),讀者在圖書館中通過不同感官進行情感上的互動與感知,經(jīng)由共同的國家文化記憶和個人經(jīng)歷經(jīng)驗,開始個人的想象與思考,不光是閱讀書籍等知識帶來的學識想象,更有圖書館空間帶來的情感上的感知與想象,從而刺激思維進行發(fā)散與延伸,提高讀者的想象能力。
本文根據(jù)空間感知所涵蓋的行為、體驗、記憶、想象四個部分對頌歌中央圖書館進行空間感知設計策略分析與探討,通過研究其空間規(guī)劃上在感知設計方面的新穎與創(chuàng)新手段,論述感知思想存在于圖書館空間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美學感知化與體驗化提供參照意義。首先,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劃分應富有創(chuàng)意,要注重平面空間以及立體空間上的合理切割,并統(tǒng)一顏色的使用,以實現(xiàn)氛圍渲染與營造的作用,引導讀者進行行為感知。其次,功能布局需完整全面,在滿足讀者書本知識理論化學習需求的同時,更要注重讀者在空間中實踐體驗式的學習需求。再次,高校圖書館無論是在視覺美觀設計上,還是在實踐使用體驗上,都應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記憶,將默認的統(tǒng)一化審美與習慣融入設計中,保證讀者使用時的適應性、歸屬性與依賴性。最后,將各部分感知體驗進行相互融合與穿插,使得讀者擁有完整的空間感知,并于該感知環(huán)境中進行獨立思考與發(fā)散以達到學習的有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