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冉
“老師,幫人太難了!”心理委員小婕一臉痛苦地向我傾訴。
“說說看,你遇到了什么?”我放下手中的工作,關(guān)切地問。
“同學遇到困擾找我傾訴,我很努力地幫他們,可到最后,非但沒有幫好他們,我也emo 了……”小婕繼續(xù)講述,“前幾天,班里一個女生說她的好朋友出賣她,把她的秘密告訴了別人,特別生氣。我勸她這是朋友的錯,吃一塹長一智,以后不要把秘密說給這個朋友聽,以免再被泄露??墒撬f,秘密已經(jīng)泄露了,一切都晚了。是啊!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再說什么也沒用了。我覺得我根本幫不到她……還有一次,有個同學和朋友冷戰(zhàn),我給他出了很多主意,勸他和朋友和好,可他一個字也聽不進去,總是說這個沒用那個沒用,可明明這些方法他連試都沒有試啊……”
“老師感到你特別希望能幫到同學,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幫到,就會很失落,認為自己沒有做好,是這樣嗎?”聽完小婕的講述,我覺察到他的責與累。
“是的,老師,我們心理委員不就是要幫助同學走出心理困擾嗎?這是我的工作啊。如果沒有做到就失職了!”小婕的回答認真而篤定。看著這個想要用心做好的心理委員,我敬佩也心疼。敬佩他的責任感,心疼他承擔了不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霸谑裁辞闆r下,你會覺得自己的幫助沒有用呢?”我的提問引起小婕反思。
“我沒有方法可以提供,或者我的方法讓對方覺得沒有用的時候吧!”小婕總結(jié)道。
“你的總結(jié)很精辟??!看來都是‘方法’惹的禍!”小婕和我一起笑了起來。我接著問,“那方法應(yīng)該從何而來呢?”
這個問題讓小婕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袄蠋?,我一直覺得應(yīng)該是由我為同學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聽您這樣問,我突然覺得,被幫助的同學才應(yīng)該是探尋方法的人?!?/p>
“為什么是他們而不是你呢?”我反問道。
“我的方法也許適用于我,但是不一定適用于他們,他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也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焙蛠頃r的凝重相比,小婕的表情明顯釋然了許多。
“嗯,我們要相信同學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也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如果同學再遇到困擾求助我們,我們應(yīng)該幫助他們呢?是說‘你自己想辦法吧’這樣嗎?”我俏皮地模仿,小婕邊笑邊搖頭。“那應(yīng)該怎么引導同學‘自己’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呢?”我繼續(xù)追問。
看著小婕認真思考卻一時沒有答案,我放緩了追問的腳步,“交給你一項任務(wù)吧!如果再有同學遇到困擾,你繼續(xù)為他們提供心理幫助,但是最后要引導同學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個月之后,你告訴我,引導同學自己探尋方法的前提和要素是什么?可以嗎?”
小婕有一點小猶豫,但很快答應(yīng)了,“老師,我愿意試一試!”
一個月后,小婕為我提供了一份研究報告。上面寫著:
第一,要了解同學找心理委員是不是為了要“方法”。有時候同學找心理委員傾訴,只是想要傾訴,找個人聊一聊,得到理解和安慰,不一定是想要答案。對于這種情況,要多聽少說。就像被朋友泄露秘密的同學,她這個時候的感受是很糟糕的,她的情緒問題才是更重要的問題,她需要的是理解她的感受,而不是提供方法。
第二,要鼓勵同學自己想辦法。讓他們也相信自己是可以應(yīng)對和解決的。就像給別人講題會比聽別人講題更能吸收和學會一樣,往往自己想到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如果同學沒有想到辦法,心理委員可以適當提醒,比如舉個自己遇到過或聽到過的例子,但這不是強加給同學的,而是啟發(fā)同學思考,發(fā)散同學思維,看看能不能想到更合適自己的方法。
看到小婕的報告,我很欣慰。她看到了問題的不同層次,考慮到同學的不同需求,這是有效幫助的前提。但是就同學可以怎樣找到解決困擾的方法這個問題,我要和她進行深入的探討?!爱斖瑢W感到困擾的時候,可能滿眼都是問題,這個時候怎樣能讓他們想到去找方法呢?”
“同學找心理委員傾訴,肯定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困在問題里面,所以可以和他們分析一下他們找心理委員的目的是什么,最想實現(xiàn)的是什么,然后就很順利地開始討論解決辦法啦?!?/p>
“的確,我們把焦點放在解決方法而不是問題上,更能幫助同學走出困境。那么他們的方法可以從哪里來呢?”
“可以是他們以前的經(jīng)驗,比如說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是怎么解決的,看看能不能遷移到這次的經(jīng)歷上?;蛘呖吹竭^的其他同學的好做法,效仿他們或主動請教他們?!?/p>
“是的,每個同學都是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在生活,遇到問題時也可以回頭看看自己曾經(jīng)的好做法,或者看看身邊的好做法,有助于開闊思路走出困境。看來你已經(jīng)找到幫助同學的方法啦!”我笑著說,小婕驕傲地仰了仰頭?!傲硗?,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就像同學們在遇到困擾的時候會有你在支持一樣,在他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可以提供幫助的人,比如家人、朋友、老師等等,看到他們的存在,感受他們的溫暖,借助他們的力量,也會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嗯嗯,老師,就像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有您在身邊一樣,對吧!”小婕微笑的眼眸中充滿了力量。那一刻,我也因為這個可愛的心理委員而滿載幸福。孩子,你又何嘗不是我的力量源!
反思:
在和小婕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他做得特別好的一點是,他和同學交流時把焦點放在“ 解決方法”,而非“問題”本身上。這是讓心理委員工作發(fā)揮功效、走出困境非常重要的理念和做法。
同時,小婕困擾的背后是對心理委員工作的責任,也是誤區(qū)。心理工作是助人自助的過程,是以尊重和信任為前提的。我們要尊重來訪對象的力量和選擇,也相信來訪者是自己生命的專家,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小婕說的,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和覺察生活,這些都是助力來訪者走出困境的資源。引導來訪者善用資源,才能走得更遠!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