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妍
一天早上,我正在備課,一位班主任領著一個學生及家長走進了我的心理輔導室。沒等班主任和我介紹,家長就急切地走到我的面前說:“老師,你快快救救我這孩子,他說啥也不想來上學了!”通過交談我了解到,小A,男孩,12歲,我校七年級學生,父母離異,爸爸想要小A 的撫養(yǎng)權(quán),媽媽不給。媽媽把小A 丟給在老家的外公外婆。升入初中后的小A,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和同學三天兩頭吵架,每次值日班長管他,他都不聽,還針鋒相對地和值日班長對著干。一次,學校運動會上,小A 因為同學的閑言碎語而險些動手打人,班主任讓小A請家長,小A 反駁說:“我沒家,沒父母?!备纱嗟诙炀芙^來學校上學了。
【案例解析】
“沒家,沒父母”,這是一個嚴重缺乏歸屬和愛的孩子。父母離異,撫養(yǎng)權(quán)的爭奪,隨意被丟到長輩那里,原生家庭的這些情況給小A造成了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讓他沒有歸屬感,不知道哪里是他的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xiàn)”。而從小沒有歸屬體驗的孩子,長大以后往往會出現(xiàn)許多心理問題,比如不會與別人交往、反擊報復、自暴自棄、不上學等。一個人最初的歸屬感來自于原生家庭。孩子成長不僅需要從父母那里獲得物質(zhì)滿足,還需要父母給予其心靈上的滋養(yǎng)。
【案例輔導】
本案例主要采用認知行為治療,以合理情緒療法為主,同時采用家庭治療,要求父母給予來訪者小A 更多的親情呵護,更多的交流機會,讓來訪者小A 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第一次心理輔導,運用傾聽、共情,讓來訪者小A 的負性情緒得到充分宣泄,讓其感到被接納、信任。向來訪者小A 的媽媽普及了養(yǎng)育孩子的心理知識,小A 的媽媽羞愧地低下了頭,表示自己一定盡全力改正自己的錯誤,精心培養(yǎng)小A。對來訪者小A 布置作業(yè):嘗試把所有問題按照以下模式列出來。誘發(fā)事件A:結(jié)果父母離異;結(jié)果C:心煩、悲觀、怨恨;信念B:他們不愛我了,我沒家了。
第二次心理輔導,讓來訪者小A 共情父母。要求來訪者小A 詳談平時家庭生活瑣事,回憶父母曾經(jīng)有過的沖突,同時要求來訪者小A 回憶父母這些年為他做過的事情,消除來訪者認為父母不愛他的錯誤理念。幫助來訪者小A 列出與此問題有關的不合理信念。布置作業(yè):要求來訪者小A 對自己列出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認真思考,并領悟自己的問題與不合理信念的關系。第二次輔導后,我又通過班主任聯(lián)系到小A 的父母,希望他們能理解孩子,保持理智。向小A 父母提了三條建議:1. 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因為一些原因分開了,但是對你的愛不會有任何減少。2. 適度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激起小A 的同理心。對孩子來說,知曉父母的難過情緒,有助于孩子理解父母離異在某種程度上的迫不得已。3. 建議父母做“合作伙伴”,共同撫養(yǎng)小A 成長。
第三次心理輔導,幫助來訪者小A 修正或放棄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布置作業(yè):要求來訪者小A 將原來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與此次提出的建設性信念一一對比,認真思考,主動與父母溝通一次。
經(jīng)過給來訪者小A 的多次心理輔導,小A主動與父母溝通了,小A 的父母很感動,感覺孩子真的長大了。咨詢師鼓勵來訪者小A 將此次的認知擴展到生活的其他領域,走出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明天起準備上學去。后來,小A不再拒絕來上學,和同學關系逐漸融洽起來,慢慢地融入了班集體。
對于離異家庭,父母要做“合作伙伴”,共同撫養(yǎng)孩子成長。當然了,一百個離異父母,有一百種共同撫養(yǎng)的模式。共同撫養(yǎng)模式下采取的具體安排,不管是輪流居住或者同等時間安排,或者一方出錢出力另一方負責教養(yǎng)照顧等,都應當盡可能符合雙方的實際教養(yǎng)情況。只有讓孩子繼續(xù)擁有父母雙方的愛和關懷,孩子才不會覺得父母離異了,“我就被拋棄了”,整個世界坍塌了。
父母“合作共同撫養(yǎng)”能降低離異對孩子情緒、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影響,讓孩子有信心面對家庭的轉(zhuǎn)變,人格健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