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中醫(yī)院麻醉科 寧都 342800)
外科手術是治療上肢骨折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方式多采用咪達唑侖加神經(jīng)阻滯,但術中易出現(xiàn)心率(HR)增快、血壓升高等,延緩術后蘇醒,且蘇醒后患者易出現(xiàn)煩躁、譫妄等不良情況,增加圍術期風險[1~2]。臂叢神經(jīng)阻滯通過局麻藥直接作用于臂叢神經(jīng)周圍,阻滯神經(jīng)支配區(qū)域神經(jīng)傳導,具有成功率高、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與丙泊酚聯(lián)合使用能夠起到互補作用,并可促使阻滯區(qū)域血管擴張,降低外周阻力,減少術中滲血,為手術操作提供良好的條件[3~4]。本研究選取上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丙泊酚聯(lián)合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用于上肢骨折手術中的麻醉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寧都縣中醫(yī)院行手術治療的66例上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各33例。觀察組年齡19~65歲,平均(38.32±12.16)歲;男20例,女13例;體質量48~76 kg,平均(62.82±8.14)kg。參照組年齡19~69歲,平均(38.28±11.98)歲;男18例,女15例;體質量62.78~78 kg,平均(62.75±7.98)kg。兩組年齡、性別、體質量等各項資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K202010)。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上肢骨折均符合《實用骨科學》[5]中相關標準,經(jīng)X線片或CT檢查確診;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為Ⅰ~Ⅱ級;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耐受手術治療。(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穿刺部位感染;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入組前24 h內使用過其他鎮(zhèn)痛藥物治療;近期出現(xiàn)上呼吸道感染;對本研究用藥過敏;伴有精神疾患;正在參與臨床其他研究;存在血管病變。
1.3 麻醉方法兩組患者麻醉前均禁水、禁食6~8 h,術前30 min肌肉注射0.01 mg/k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國藥準字H34021383)、0.20 mg/kg咪達唑侖注射液(國藥準字H19990027)。進入手術室后常規(guī)開放靜脈通道,用Beneview Ts國產(chǎn)多功能監(jiān)測儀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HR、脈搏、血氧飽和度、呼吸、心電圖等。準備吸引器與麻醉機,術中用麻醉機行常規(guī)面罩給氧。
1.3.1 觀察組行丙泊酚聯(lián)合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麻醉誘導:分次靜脈注射2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63405)、0.1~0.2 mg/kg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4172),待患者入睡后實施臂叢神經(jīng)阻滯,取去枕平臥位,頭稍微向健側偏向并稍后仰,用配備線陣探頭的Simens ACU 300數(shù)字化超聲診斷儀定位,頻率為5~10 MHz,將探頭放置在頸前區(qū),獲取頸內靜脈與頸總動脈圖像后,向外側移動探頭至前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間隙之間的圓形低回聲區(qū)域即為臂叢神經(jīng),對探頭方向進行調整直至可清晰顯示神經(jīng),采用短軸平面內穿刺技術,用6.5號針頭于探頭中點旁開0.5 cm處進針,深度0.5~1.0cm。回抽無血,則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麻醉藥物為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73027),配置濃度為0.25%~0.3%+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61020861),配置濃度為0.5%~0.8%合劑0.5 ml/kg。手術開始后持續(xù)靜脈泵注50 μg舒芬太尼+1%丙泊酚50 ml,泵注速度為0.3~0.5 ml/(kg·h),麻醉于手術結束前3 min停止。
1.3.2 參照組采用咪達唑侖聯(lián)合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方式與用藥同觀察組,區(qū)別在于使用0.9%氯化鈉溶液稀釋0.04 mg/kg咪達唑侖至5 ml進行靜脈滴注,靜脈滴注完成后以0.05 mg/(kg·h)泵入維持,直至手術結束前3 min停止。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術中情況(術中失血量、手術用時)和術后蘇醒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疼痛程度、躁動情況、呼吸抑制/嗆咳發(fā)生率。疼痛程度用客觀疼痛評分法(Objective Pain Score,OPS)評估,包含語言、面部表情、有無哭鬧、疼痛反常、觸摸傷口表現(xiàn)、體位等,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躁動評估標準:無躁動,安靜合作為0分;間斷呻吟,輕度煩躁為1分;持續(xù)呻吟,中度煩躁,需固定上肢為2分;試圖拔出引流管,叫喊,中度躁動,需外力按壓四肢為3分。(3)血流動力學。對比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T0)、麻醉開始后(T1)、手術開始后10 min(T2)、手術結束時(T3)與手術結束后10 min(T4)各時間點HR、平均動脈壓(MAP)變化情況。(4)不良反應。觀察躁動不安、嘔吐、惡心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情況和術后蘇醒時間比較兩組術中失血量、手術用時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蘇醒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情況和術后蘇醒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情況和術后蘇醒時間比較(±s)
組別 n 術中失血量(ml)手術用時(min)術后蘇醒時間(min)參照組觀察組33 33 t P 58.62±7.35 57.89±5.87 0.446 0.657 69.54±11.76 75.42±13.05 1.923 0.059 48.15±12.21 15.88±3.51 14.592 0.000
2.2 兩組術中疼痛程度、躁動情況、呼吸抑制/嗆咳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OPS評分、躁動評分、術中呼吸抑制/嗆咳發(fā)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疼痛程度、躁動情況、呼吸抑制/嗆咳發(fā)生率比較(±s)
表2 兩組術中疼痛程度、躁動情況、呼吸抑制/嗆咳發(fā)生率比較(±s)
組別 n OPS評分(分)躁動評分(分)呼吸抑制/嗆咳[例(%)]參照組觀察組t/χ2 P 33 33 4.21±0.72 1.51±0.20 20.756 0.000 2.22±0.41 0.50±0.16 22.450 0.000 14(42.42)4(12.12)7.639 0.006
2.3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兩組T0時HR與MAP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1~T4時HR、MAP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s)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s)
MAP(mm Hg)T0 T1 T2 T3 T4參照組觀察組組別 n HR(次/min)T0 T1 T2 T3 T4 33 33 t P 86.71±5.58 88.41±5.79 1.215 0.229 112.04±5.79 96.89±3.07 13.280 0.000 93.82±6.08 87.51±3.29 5.243 0.000 119.94±5.07 102.01±4.76 14.811 0.000 99.21±3.48 87.65±2.39 15.730 0.000 86.20±4.27 85.32±3.79 0.885 0.379 81.34±4.69 77.96±3.12 3.447 0.001 88.15±5.07 81.06±3.24 6.769 0.000 81.05±5.11 78.01±4.79 2.493 0.015 90.21±3.49 82.62±2.29 10.445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術后躁動不安、惡心發(fā)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兩組嘔吐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咪達唑侖是臨床常用的鎮(zhèn)靜藥物,可結合苯二氮受體發(fā)揮作用,該受體位于神經(jīng)元突觸膜上,能夠經(jīng)干擾GABA的再吸收,致使GABA蓄積,增強GABA與其受體的結合,進而增強GABA能神經(jīng)元傳遞,并按照與苯二氮受體結合情況而產(chǎn)生鎮(zhèn)靜、抗焦慮、肌肉松弛、催眠甚至意識消失、順行性遺忘等作用。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用藥后會出現(xiàn)躁動不安、呼吸循環(huán)抑制等不良情況。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是上肢手術的常用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簡單,維持時間在2~4 h左右,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較小,部分對麻醉藥品敏感患者維持時間可能會更長[6~7]。但由于實施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患者手術過程中意識清醒,會增加患者身心負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無法配合手術操作,加上骨折疼痛會引起應激反應,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阻滯不全,無法取得較好的麻醉效果[8~9]。配合使用靜脈全麻藥,能夠減輕患者應激反應,保證麻醉效果,利于手術順利進行。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失血量、手術用時對比無差異,觀察組術后蘇醒時間短于參照組,OPS評分、躁動評分、呼吸抑制/嗆咳發(fā)生率和術后躁動不安、惡心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且觀察組T1~T4時的HR、MAP均低于參照組。提示上肢骨折手術中采用丙泊酚聯(lián)合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能更好地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緩解疼痛,減少躁動與呼吸抑制/嗆咳,縮短患者蘇醒時間,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在超聲引導下穿刺,能更直觀地了解穿刺部位的血管、肌肉與神經(jīng),準確定位,合理進針,并可根據(jù)需要調整穿刺針深度與角度,還能觀察局麻藥物在目標神經(jīng)的擴展情況,確保局麻藥物完全包裹目標神經(jīng),減少麻醉藥物使用量,不僅能提高阻滯安全性,還能縮短麻醉阻滯起效時間[10~11]。臨床上聯(lián)合使用的麻醉藥物劑量控制具有一定的難度,用量過多會導致血壓降低,患者蘇醒困難;劑量過少難以保證麻醉效果,導致神經(jīng)阻滯效果差,患者手術過程中不能全程保持麻醉狀態(tài)[12~13]。丙泊酚可阻滯非選擇性鈣通道,抑制鈣離子內流與釋放,促使動、靜脈擴張,改善患者心肌氧供需平衡,并可抑制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神經(jīng)遞質受體,且藥理活性時間受血藥濃度的影響,具有醒后無宿醉感、藥理靶向性強、蘇醒迅速、不良反應較少、用藥后無蓄積等優(yōu)點,是臨床常用的快速、短效全身麻醉藥物[14~15]。丙泊酚聯(lián)合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可起到麻醉互補作用,彌補相互之間存在的不足,提高麻醉效果。
綜上所述,丙泊酚聯(lián)合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應用于上肢骨折手術中能更好地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緩解疼痛,減少躁動與呼吸抑制/嗆咳,縮短患者蘇醒時間,術后不良反應少,麻醉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