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金子,施笑蕊,孫英,丁澤恩,平煥霞,唐挺,許建林,施常備
1.陜西省腫瘤醫(yī)院核醫(yī)學科,陜西 西安 710061;2.長安醫(yī)院兒科,陜西 西安 710016
嬰幼兒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多見于出生后數(shù)周[1],女性多于男性[2],低體質(zhì)量及早產(chǎn)是IH的顯著危險因素[3]。IH病變發(fā)展過程分為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三個階段。雖然IH具有自然消退的特點,但能否消退及消退到何種程度仍無法判斷,部分IH可導致潰瘍、毀容及阻塞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因此,對于需要進行干預IH應進行早期治療[4],以控制它的生長,促進消退。磷-32(phosphorus-32,32P)放射治療是嬰幼兒皮膚血管瘤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其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無痛、起效快等優(yōu)點,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核醫(yī)學科近年來收治的表淺型嬰幼兒皮膚血管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32P敷貼法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陜西省腫瘤醫(yī)院核醫(yī)學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表淺型嬰幼兒皮膚血管瘤患兒576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417例;年齡5.89(3.18,9.38)個月;病灶大小8.80(3.59,14.21)cm2;病變位于頭頸部者392例,軀干132例,四肢52例。
1.2 治療方法 (1)32P敷貼器制備:以0.4 MBq/cm2在濾紙上均勻滴加放射性核素32P溶液(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干燥后密封備用。(2)敷貼治療:將濾紙裁剪成病灶相應的形狀、大小,確定總劑量后計算敷貼時間,將32P敷貼器緊貼病變部位,連續(xù)敷貼照射24~72 h為一個療程。劑量根據(jù)患兒的年齡、病變部位及厚度適當調(diào)整,一次敷貼面積不大于50 cm2,病變面積較大者分次治療。如一個療程后患兒未痊愈,可間隔2個月后再次治療,一般為1~3個療程。治療開始及治療過程中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宣教,囑保持患處皮膚清潔、干燥,勿搔抓皮膚,皮膚脫屑時禁止用手撕脫;宜穿柔軟、寬松、衣領(lǐng)大的棉紗內(nèi)衣,避免穿著化纖及較硬的衣物,防止皮膚擦傷;避免陽光照射,洗澡時勿用肥皂等刺激性強的洗滌品,勿用過熱、過冷的水,勿用毛巾揉搓皮膚;勿擅自在患處使用刺激性油膏或其他藥物。
1.3 療效評價 治療效果評價時間選擇在治療結(jié)束后2個月,采用Achauer等分級標準[5]進行評價。Ⅰ級(差),瘤體縮小<25%;Ⅱ級(中),瘤體縮小26%~50%;Ⅲ級(好),瘤體縮小51%~75%;Ⅳ級(優(yōu)),瘤體縮小76%~100%。療效分為顯效及不顯效,Ⅰ、Ⅱ級為不顯效,Ⅲ、Ⅳ級為顯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經(jīng)Kolmogorov-Smirnor(K-S)檢驗,年齡和病灶大小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576例患兒經(jīng)門診復診、電子病歷或電話隨訪,療效評估,Ⅰ級26例(4.51%),Ⅱ級81例(14.06%),Ⅲ級159例(27.60%),Ⅳ級310例(53.82%),顯效率為81.42%,典型病例見圖1。將患兒不同年齡、性別、病灶位置及病灶大小組間顯效率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及不同病灶位置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大小病灶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圖1 表淺型嬰幼兒皮膚血管瘤治療前后對比
表1 不同特征表淺型嬰幼兒皮膚血管瘤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576例患兒均無明顯全身不良反應,僅15例出現(xiàn)照射部位脫屑,囑脫屑期間避免沾水,保持患處皮膚清潔、干燥,勿搔抓皮膚,禁止用手撕脫,防止感染;2例出現(xiàn)患處局部皮膚輕度水腫,無需特殊處理;1例出現(xiàn)濕性皮炎,中止敷貼治療,局部應用抗生素軟膏。
IH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缺氧和糖代謝異常被認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6]。IH可在短時間內(nèi)成倍增長,并有一定的自然消退趨勢;盡管IH存在自限性,但消退程度及時間具有個體差異,部分不能完全消退者可影響患兒的容貌和功能,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對IH發(fā)病機制、臨床特征、增殖和退化時間及后遺癥風險的深入了解,IH的治療理念已從“等待觀察”轉(zhuǎn)變?yōu)椤胺e極干預”。目前口服普萘洛爾是IH的一線治療方法[7],其療效確切[8],但治療周期長,且存在低血壓、低血糖、心動過緩及支氣管痙攣等不良反應[9]。劑量越大,療程越長,副作用也越明顯[10]。
32P敷貼治療是IH的有效治療方法,具有無痛、安全、操作簡便的特點。放射性核素32P半衰期為14.3 d,發(fā)射純β射線,平均能量695 keV,它在組織中射程僅1~3 mm,對周圍正常組織及深部組織影響極小。嬰幼兒不能主動配合治療,32P敷貼器可在其熟睡時使用,通過敷貼使射線照射病變部位,造成腫瘤細胞DNA雙鏈斷裂,局部產(chǎn)生電離輻射生物效應,造成血管內(nèi)皮細胞腫脹、發(fā)生炎性改變,以至血管閉合、萎縮等退行性變,最后被纖維細胞代替,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李宗良等[11]報道,應用32P敷貼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總有效率達96.67%;本研究576例IH患兒中顯效率為81.4%,與上述文獻報道存在差異,分析原因為上述研究采取的療效評價標準(Ⅱ級及以上為有效)與本研究(Ⅲ、Ⅳ級為顯效)不同,故其所得數(shù)據(jù)較本研究偏高。FRONGIA等[12]研究顯示,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后面部血管瘤的復發(fā)率高于其他部位,本研究中32P敷貼對不同部位IH療效無顯著差異,頭頸部IH顯效率可達79.6%(312/392),初步表明32P敷貼治療在不同部位IH均有明確優(yōu)勢。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32P敷貼對不同病灶大小的IH治療效果存在差異,病灶面積大于16 cm2時顯效率下降。32P治療效果和副作用均與輻射劑量正相關(guān),因輻射劑量限制,32P在較大面積IH中的療效亦受到一定限制。在臨床工作中,對于范圍較大的IH可采取32P敷貼聯(lián)合全身或局部應用β受體阻滯劑的治療方案。
32P敷貼治療常見的副作用是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斑、丘疹、脫毛、脫皮,部分患者出現(xiàn)干性皮炎,劑量過大也可以引起皮膚潰瘍。放射性敷貼一次治療面積不宜大于50 cm2,如病變面積較大,應將病灶分為幾個部分,每療程固定照射一個部位,以減少副作用發(fā)生。李宗良等[11]報道噻嗎洛爾外敷聯(lián)合32P敷貼治療IH能有效降低副作用的發(fā)生率;而MU?OZ-GARZA等[13]研究則顯示噻嗎洛爾和安慰劑對IH緩解沒有顯著差異;可見噻嗎洛爾療效存在爭議,且目前尚無標準化的噻嗎洛爾局部外用藥物制劑[14]。本研究對IH治療采用小劑量法,在保證足夠治療劑量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副反應。本組576例患兒中僅2例出現(xiàn)局部皮膚輕度水腫,1例出現(xiàn)濕性皮炎,對癥處理后恢復。
綜上所述,32P敷貼法治療表淺型嬰幼兒皮膚血管瘤療效肯定,且具有無痛、安全、簡便易行、副作用輕的優(yōu)點,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可于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