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茂,謝 云,王天軼,韓丙超,高聰慧,劉曉虎,任建平,高秀華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是指在醫(yī)院外發(fā)生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近年該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老年人因多伴其他系統疾病,且自身免疫功能較差,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高發(fā)人群,但目前本病年輕化趨勢逐漸顯現[1]。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體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和病毒,主要臨床表現為乏力、發(fā)熱、頭痛、肌痛等,而重癥患者發(fā)病較急,且病情危重,若不能及時治療,易繼發(fā)低氧血癥、呼吸衰竭,升高病死率,極大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既往臨床常采用敏感抗生素、機械通氣等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但長期抗生素治療會使部分患者出現耐藥性,減弱了常規(guī)治療效果[3]。研究發(fā)現,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多種免疫因子參與發(fā)病過程,指出使用免疫調節(jié)劑可改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改善臨床預后及轉歸[4]。胸腺法新是由28個氨基酸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屬細胞免疫調節(jié)劑,主要通過刺激外周血T淋巴細胞絲裂原,促進T淋巴細胞成熟,增加T淋巴細胞表面淋巴因子受體水平而發(fā)揮藥效[5]。故本研究觀察胸腺法新輔助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臨床效果及對細胞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改善患者預后。
1.1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納入標準:符合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標準[6];年齡44~76歲,性別不限;近1個月內無感染性疾病;無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臨床資料完整。
1.1.2排除標準:伴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近3個月內使用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其他原因引起肺部感染者;伴精神疾病、意識不清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2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118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63例和對照組5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疾病、入院時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
表1 不同方法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給予經驗性抗生素抗感染、祛痰、平喘、機械通氣、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然后據細菌培養(yǎng)結果調整抗生素。觀察組在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注射用胸腺法新(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53)1.6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 ml皮下注射,2/d,連續(xù)治療7 d。治療后比較療效。
1.4觀察指標
1.4.1臨床療效:①顯效:治療后患者肺部癥狀全部消失,胸部X線未見肺部病灶,體溫保持正常;②有效:治療后患者肺部癥狀明顯改善,胸部X線顯示肺部病灶大部分吸收,體溫正常;③無效:治療后患者肺部癥狀較前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胸部X線示肺部病灶吸收不良或加重,體溫升高[7]??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補體C3、C4檢測: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4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應用特種蛋白分析儀(濟南來寶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補體C3、C4水平。
1.4.3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使用流式細胞儀(上海實維實驗儀器技術有限公司)測定CD3+、CD4+和CD8+水平,并計算CD4+/CD8+比值。
1.4.4降鈣素原(PCT)及可溶性髓系細胞觸發(fā)受體-1(sTREM-1)檢測: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4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遼寧萬凱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PCT及sTREM-1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5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期間頭暈、嘔吐、腹部不適、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7 d后,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14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69.84%;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為49.09%。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治療前后補體C3和C4水平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組內及組間補體C3和C4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方法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兩組治療前后補體C3和C4水平比較
2.3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治療后,兩組CD3+、CD4+及CD4+/CD8+水平較治療前升高,CD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升高和降低幅度均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1)。見表3。
表3 不同方法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2.4治療前后PCT及sTREM-1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PCT及sTREM-1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不同方法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兩組治療前后PCT及sTREM-1水平比較
2.5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注射部位痛3例、惡心2例、腹部不適和頭暈各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1%;對照組出現腹部不適和惡心各3例、頭暈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55%。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予特殊干預均自行緩解或消失。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是在院外由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近年因環(huán)境改變和抗生素濫用使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有年輕化趨勢[8],本研究118例中47例為60歲以下患者,占比達39.83%。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情重、進展快、起病突然、不易控制,據報道因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而死亡者占所有死亡患者的15%以上[9]。
有研究證實,細菌或病毒感染是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發(fā)病的重要原因[10]。因此,抗細菌、抗病毒治療對本病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會使部分患者出現耐藥性,并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進而加重病情。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會不斷惡化,可能出現呼吸衰竭、意識障礙,甚至休克、昏迷等嚴重后果,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1]。因此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應在抗感染等治療基礎上加用免疫調節(jié)劑,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病情及預后。研究發(fā)現,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會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破壞機體防御機制,使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還發(fā)現有多種免疫炎性因子參與其發(fā)病過程,同時指出使用免疫調節(jié)劑可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改善臨床預后及轉歸[12]。有研究表明,胸腺肽α1能通過影響淋巴細胞功能、細胞因子分泌,起到免疫調節(jié)、抗腫瘤、抗細胞凋亡等作用,故認為其是一種效果良好的免疫調節(jié)劑[13]。胸腺法新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4]。因此,本研究采用胸腺法新輔助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對細胞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前后,兩組組內及組間補體C3和C4水平無明顯變化;治療后,兩組CD3+、CD4+及CD4+/CD8+水平較治療前升高,CD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升高和降低幅度均較對照組更為明顯。表明胸腺法新輔助治療可明顯提高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效果,增強患者免疫功能,考慮原因為胸腺法新具有調節(jié)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促進胸腺內骨髓干細胞轉化為T淋巴細胞或刺激CD4+ T淋巴細胞產生,但其免疫調節(jié)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節(jié)T淋巴細胞來實現的,故對補體C3和C4無明顯調控作用[15]。
PCT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產生,其水平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16]。sTRE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若細菌入侵可在皮膚、淋巴結及肺組織中表達升高,并可與配體結合促進炎性因子釋放,引發(fā)炎癥反應[17]。可見二者均為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敏感標志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CT及sTREM-1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胸腺法新輔助治療可明顯降低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體內炎癥反應程度,提高抗感染治療效果。安全性觀察顯示,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予特殊干預均自行緩解或消失。提示胸腺法新輔助治療安全性良好,并未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胸腺法新輔助治療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及細胞免疫功能,并減輕機體炎癥反應程度,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