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客觀地報道中國的狀況,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現(xiàn)實,是報道中國的重要前提,沒有這樣的前提,必然會出現(xiàn)主觀對事實的扭曲。
德國電視臺的記者對德國《焦點》雜志抱怨,中國的防疫政策妨礙她們對北京冬奧會的報道,說“抗疫經(jīng)常被用作禁止采訪的借口。”“不管誰要通過哪條線路去滑雪場,都必須登記?!睆母鱾€方面抱怨中國沒有自由報道的權(quán)利。
實際上,她的說法顯然是沒有根據(jù)的。首先,所實施的管理,是為了抗擊疫情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既是保護參與冬奧會的運動員和記者的安全,也是保護本地居民和社區(qū)的安全。中國社會一直在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形成了和西方的強烈對比。這是對生命安全的高度關(guān)注,這些措施居然被無端說成是限制她們的報道。中國的防疫措施確實和西方有所不同,在冬奧期間所采取的閉環(huán)管理措施顯然比西方更嚴格,但正是這些措施有效地防控住了新冠疫情的蔓延,不可能因為這個記者不負責任的抱怨而改變。而她的說法,其實是刻意沖撞中國的防疫措施,這種指責逾越了記者基本的分際,變成了一種惡意的指責。
這是涉及新聞工作基本準則的問題。對于新聞記者,采訪最重要的方面是基本事實的真實,這種真實的獲得需要記者無論持有怎樣的觀點,都要有更為客觀的態(tài)度,而不是出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肆意扭曲事實。事實是一切新聞報道的前提,記者可以進行評判,但這種評判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chǔ)上。
如果為了立場刻意地扭曲事實,新聞工作者就徹底逾越了自己的分際。但西方一些記者就熱衷于扭曲事實,進行刻意的、帶有攻擊性和主觀偏見的報道,由此來取悅那些已經(jīng)失掉了客觀性的受眾。
“中國的制度和西方不同,沒有‘自由’……”他們都是按照這種預(yù)設(shè)的“期待視野”來看待中國的一切,在報道之前就已經(jīng)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和了解中國。中國的任何狀況,都被從這樣的方向上加以引申和解釋。一方面是迎合某些勢力對于中國的惡意解釋,另一方面也想讓西方公眾看到一個明顯背離了真實的中國。
更有甚者,無視所在國的法律,公然以沖撞本地社會的方式,把新聞工作變成了一種“作秀”表演,諸如對于中國防疫規(guī)定的刻意沖撞,顯然就是把報道新聞的記者,變成了制造新聞事件的主角。自己制造一種違反社會秩序的新聞,來凸顯自己“勇敢”面對“專制”的“英雄”形象。這樣刻意制造沖突完全超出了記者的職責,變成了起哄架秧子的煽動者。
他們的惡意情緒遠大于對事實的客觀認知,讓本來以事實為前提的新聞報道,變成了具有挑釁意味的行為藝術(shù)。西方的一些新聞從業(yè)者,其實沒有對新聞工作的基本準則,他們就是要以扭曲事實讓人難堪,以片面敘述來壓抑真實,從而達到他們媒體所需要的東西,由此讓新聞工作墮落為一種制造事端的政治秀。
近年來,一些西方記者在中國受到了不少公眾的抵制,就是因為這種不公正的報道方式引發(fā)了公眾的反感。中國公眾會認為,無論事實如何,西方記者都會扭曲事實,把中國的一切事情“套”到?jīng)]有“自由”的認知中,他們完全逾越記者分際的極端行為,必然引發(fā)中國社會的反感和抵觸。
客觀地報道中國的狀況,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現(xiàn)實,是報道中國的重要前提,沒有這樣的前提,必然會出現(xiàn)主觀對事實的扭曲。冬奧來臨,人們希望西方記者,能夠記住記者的分際,能夠用真實的報道來展示冬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