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間鯉
提起包拯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名臣,時至今日還是老百姓心目中清廉的代表、正義的化身。
雖然包大人的風采今人已無緣親見,但是在他的老家安徽合肥,有一群特殊的“家人”,還活躍在世人眼中。它們姓甚名誰?都有什么故事?且讓我們去尋訪一番,探個究竟。
●包河:我姓包,包公的包。
沒錯,包公故里的護城河跟包大人是本家。但這個姓氏不是包大人賞的,而是跟仁宗皇帝和當地的民心有關。
相傳在包拯晚年,宋仁宗為了嘉獎他一生的貢獻,下詔將他老家廬州城的大片土地賞賜給他,但包拯堅決不要,他不想給子孫后代留下太多財產和蔭庇,希望他們都能靠自己打拼。
但是,宋仁宗也非常堅持,包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給皇上面子,就對宋仁宗說:“不要廬州府一磚,只取護城河一段?!被噬弦姶饲榫?,也只好答應了。
就這樣,半個廬州城的賞賜換成了流經包拯家門口的一段河道,后來,廬州百姓就把這條河叫作包河。
宋仁宗:擦汗,送賞賜還要被砍價,朕太難了......
包大人:拒絕收禮,我可是特別有經驗的!
●包公藕:我也姓包,我和一般的藕不一樣。
話說這一年包大人領了護城河的封賞之后,看到河里長滿了紅花蓮藕,頓時警惕了起來......
嗯?這個情緒怎么不太對勁?
要不怎么說包青天和一般人的腦回路不一樣呢,一般人看見有藕,第一反應是:這藕好吃不?包大人看見有藕,立刻給包家人下了一條鐵令:河藕能吃不能賣!
包拯的后人都是被老包家嚴格的家風訓練出來的,沒二話,執(zhí)行就完事了。據說所有的包家人收了河藕都只是自己吃,或者送給鄉(xiāng)鄰,從來不拿去賣錢。
這種藕還有一個神奇的特色:幾乎沒有藕絲?!芭簲嘟z連”這個詞在包河藕這兒算是栽了。老百姓都說,這是因為包拯無私,所以包河的藕才無絲。包家人品嘗包河藕的時候,喜歡加入冰糖,以示“冰心無私”。
當然,無絲藕的傳說只是人們在抒發(fā)對包大人的愛戴和景仰,實際上,這種藕一度在包河絕跡,后來,在安徽農業(yè)大學專家的技術協助之下,又被成功培育出來。
現代的包河藕同樣孔大無絲,脆嫩可口,成了本地的一道明星特產,也繼續(xù)傳承著包大人的清名。
●包公魚:我也姓包,我是包河藕的搭檔。
剛才說到包河藕,這種藕因為無絲,又名包公無絲藕。其實它還有位好搭檔,正是合肥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紅酥包河鯽魚。
這種鯽魚同樣產自包河,特點是魚背發(fā)黑,跟包公的黑臉相似,人們一看到它,就會想起鐵面無私的包大人。
包河藕:大家好,我的藝名叫無絲。包公魚:大家好,我的藝名叫鐵面。
包河藕/包公魚:我們就是——“鐵面無私”組合!請多支持!
●香花墩:看我無敵還原術!
沿著包河兩岸的垂柳一直走,就能看到香花墩了。
別誤會,香花墩可不是個開滿小花的石墩子,它是一片小小的高地,原本是包河里的一個小洲,也是包大人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后來包大人去世,人們又將包公祠建在這里。
香花墩有一個很神奇的技能,不管歷史如何變遷,不管是風雨摧殘還是戰(zhàn)火肆虐,建造在這片土地上的包公祠總能“滿血復活”,恢復原來的面貌。
史載包拯于1062年逝世,歸葬故里。短短四年后,廬州就建起了包公祠,懸掛包公像,以緬懷這位清官。
隨著時光的推移,一個又一個王朝漸漸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包公祠也是屢廢屢建。
明朝弘治年間,廬州知府宋鑒將此地改建為包公書院,并改洲名為香花墩。明朝嘉靖年間,御史楊瞻翻修包公書院,易名為包公祠。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毀于戰(zhàn)火。
到了清朝,身為合肥人的李鴻章籌銀2800兩,重建包公祠,并立碑留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包公祠受到了國家的保護,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鴻章重建包公祠時,曾有人戲言“包家祠堂李家修”,其實這句話應該改一改,改成“包家祠堂百家修”。千百年來,香花墩不斷見證著不同的人自發(fā)地保護和整修包公祠,今人才得以繼續(xù)瞻仰和游覽。老百姓對包大人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才是這世間最好的還原術!
●廉泉:請稱呼我為反貪小能手。
在包公祠正殿往東,有一座六角攢尖亭,亭子里有一口古井,名叫“廉泉”。亭子的頂上有一塊圓形的彩繪龍像木雕,正對著井口。井水一動,龍影就跟著舞動,非常有趣,所以此井又被叫作“龍井”。
據說,這口井本來是包大人家里日常吃水用的,上面沒有亭子。后人景仰包拯的為人,在修建包公祠的時候加蓋了亭子,命名為“廉泉亭”。
李鴻章的侄孫李國蘅寫過一篇《香花墩井亭記》,記載了一件趣事,說廉泉的水喝起來非常清甜可口,人們紛紛慕名前來飲用。可有一個太守喝了以后就頭痛,原來他為官不正,做了許多貪腐行徑,從此,廉泉能懲治貪官的傳說就傳開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人們虛構的故事,但許多人聽過之后還是忍不住大呼過癮:這豈止是反貪小能手,簡直是分辨忠奸的黑科技呀!如果這是真的,人間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廉泉:見笑見笑,我就是一個極其擅長給貪官營造心理陰影的小天才。包大人:只要心中有正氣,貪官在你面前就無所遁形!
訪問過龐大的“包大人家族”,不難發(fā)現,其實包大人有三個:歷史上真實的包大人,遺跡里傳續(xù)的包大人,文化中演繹的包大人。老百姓尊敬、喜愛包公,所以直到今天,包大人和他帶來的包公文化、清官文化才仍然擁有蓬勃的生命力?!鞍笕思易濉逼鋵嵕褪枪沤袢嗣駥Π鼝鄣幕?,各位“小包大人”,請繼續(xù)好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