榪鐵磬,李永
(北京市健宮醫(yī)院骨傷疼痛科,北京 075000)
帶狀皰疹多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可引起呈帶狀分布的皮疹,并伴有強烈疼痛癥狀,給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2]。臨床治療帶狀皰疹多以抗病毒、鎮(zhèn)痛等綜合治療為主,多數患者經及時治療后可治愈,但部分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目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的治療多以鎮(zhèn)痛為主,以減輕疼痛對患者身心的影響,改善其生活質量。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是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在疼痛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其能夠通過脈沖式電流傳導于神經組織處形成高電壓,阻斷痛覺的傳導,從而緩解疼痛癥狀[3-4]。但PHN 病情較為頑固,經單一療法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疼痛反復發(fā)作。臭氧具有鎮(zhèn)痛、抗炎、免疫調節(jié)等多種作用,將其注射于疼痛敏感區(qū)域,可直接形成高濃度環(huán)境,有助于緩解疼痛[5]。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84 例PHN 患者為對象,旨在分析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聯(lián)合臭氧皮內注射的臨床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84 例PHN 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9 例;年齡35~67 歲,平均年齡(48.86±4.12)歲;病程3~8 個月,平均病程(5.39±1.12)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9~28 kg/m2,平均BMI(24.36±1.49)kg/m2。觀察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34~68 歲,平均年齡(48.92±4.15)歲;病程3~8 個月,平均病程(5.42±1.15)個月;BMI 19~28 kg/m2,平均BMI(24.41±1.52)kg/m2。兩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6]中PHN 的診斷標準;急性帶狀皰疹治愈后疼痛持續(xù)1 個月以上;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6 分;精神狀態(tài)正常;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衰竭;伴有其他神經痛;存在凝血功能異常;頭面部帶狀皰疹;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采用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在其腹下墊一軟枕,在透視引導下確定疼痛區(qū)域內的治療節(jié)段及靶點;各穿刺點局麻后使用射頻穿刺針穿刺,并經透視確認穿刺針位于椎間孔后上緣;待穿刺成功后,先以電刺激誘發(fā)疼痛區(qū)域放散式痛麻不適,再進行運動測試,當相應節(jié)段未出現(xiàn)肌肉顫動則提示針尖靠近病損背根神經節(jié);選用射頻消融治療儀(COSMAN MEDICAL,INC.,RFG-4 型,國械注進20153252776)進行射頻治療,設置參數為溫度42℃、頻率2 Hz、時間120 s、脈寬20 ms、電壓45 V、間隔20 s,連續(xù)治療3 次;結束后,用生理鹽水將5 mL的2%利多卡因(安徽長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932)、1~2 mL 的復方倍他米松(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12)及0.5 mg 甲鈷胺(瑞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52)稀釋至20 mL,每個節(jié)段注射5 mL,5 d 治療1 次,共治療4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臭氧皮內注射治療。選取疼痛敏感點作為臭氧注射點,以1 mL 的注射器進行皮內注射,需進針0.1 cm,注入濃度為30 μg/mL的臭氧1 mL,形成小皮丘,使皮丘布滿整個敏感區(qū)域,單個間隔0.8 cm,隔天注射1 次,共治療4 周。
(1)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VAS 評分降低≥5 分,痛感消失或僅存在一過性輕微疼痛,不影響生活及睡眠;有效:VAS 評分降低2~4 分,痛感明顯下降,對生活及睡眠有輕微影響:無效:VAS 評分降低≤1 分,對生活及睡眠影響大。
(2)疼痛程度: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以VAS進行評價,由患者自行判斷疼痛程度,總分0~10 分,得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輕。
(3)睡眠質量: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評價,總分21 分,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
(4)炎癥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后,測定C 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5)致痛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后,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前列腺素E2(PGE2)、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水平。
(6)不良反應:包括穿刺部位痛、頭暈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及PSQI 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 評分、PSQI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及PSQI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VAS 評分及PSQI 評分對比[(),分]
兩組治療前各項炎癥指標水平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RP、ESR、IL-6水平均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對比()
表3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各項致痛因子水平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PGE2、MCP-1 水平均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致痛因子水平對比[(),ng/L]
表4 兩組致痛因子水平對比[(),ng/L]
對照組發(fā)生穿刺部位痛3 例,頭暈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90%(5/42);觀察組發(fā)生穿刺部位痛4例,頭暈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29%(6/4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05,P=0.746)。
帶狀皰疹病毒屬于嗜神經病毒,一旦病毒清除不徹底,其會隨著神經傳導束侵害神經組織,并引起神經組織炎癥反應,使皰疹消失后患處仍遺留疼痛表現(xiàn),且疼痛可呈持續(xù)性或間歇性發(fā)作,主要表現(xiàn)為撕裂樣疼痛、燒灼痛等,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7-8]。同時,疼痛持續(xù)刺激還可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使其滋生焦慮、抑郁等情緒,久之則可增加心理障礙風險,且不良情緒還可加重睡眠障礙,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
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屬于神經調控技術,穿刺針到達病損背根神經節(jié)后,對其進行脈沖電流刺激,可于目標神經處形成電磁場,使神經微觀結構發(fā)生一定變化,改變其動作電位及異位放電情況,抑制痛覺傳遞,以緩解疼痛癥狀[9]。該技術釋放的電流產生的溫度不超過42℃,在調節(jié)神經的同時不會引起神經組織毀損,故治療后無運動神經損傷、感覺減退等情況,且在透視引導下定位準確、安全性高。脈沖式電流持續(xù)刺激還可影響離子通道功能及三磷酸腺苷代謝,使C 纖維興奮性下降,抑制突觸的痛覺傳導功能,進一步緩解疼痛癥狀。但PHN 患者疼痛癥狀易反復發(fā)作,單一療法控制效果仍有不足,還需開展綜合治療,以通過疊加機制來增強鎮(zhèn)痛效果。CRP、ESR、IL-6 為常見炎癥指標,臨床認為炎癥反應在神經性疼痛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炎癥刺激下可加快神經痛覺傳導,故PHN 發(fā)病后上述炎癥因子均處于異常狀態(tài)。PGE2、MCP-1 為致痛因子,其中PGE2異常升高后,可增加機體對致痛物質的敏感性,降低疼痛閾值;MCP-1 可激活單核巨噬細胞,調節(jié)炎癥因子表達,加重炎癥反應,炎癥反應加劇后又可促進MCP-1 釋放。本研究在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基礎上加用臭氧皮內注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VAS 評分、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CRP、ESR、IL-6、PGE2、MCP-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當(P>0.05)。這提示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聯(lián)合臭氧皮內注射可提高PHN 的治療效果,減輕炎癥反應,抑制致痛物質釋放,降低疼痛程度,減小疾病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且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為,臭氧是一種同素異形體,具有強氧化作用,可激活抗氧化酶,加快體內自由基清除,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0]。臭氧作用于神經末梢后,可抑制前列腺素、緩激肽等多種致痛物質釋放,從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且臭氧可提高氧化酶表達,加快炎癥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反應性氧化產物清除,并減少炎癥因子釋放,緩解神經根水腫。此外,于疼痛敏感區(qū)域開展臭氧皮內注射,能夠于疼痛部位形成高濃度臭氧環(huán)境,提高臭氧的鎮(zhèn)痛、消炎、抗氧化作用。在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基礎上聯(lián)用臭氧皮內注射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不同作用機制抑制痛覺傳導,以產生強效鎮(zhèn)痛作用,減輕疼痛對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背根神經節(jié)脈沖射頻消融聯(lián)合臭氧皮內注射可提高PHN 患者的療效,加快炎癥反應消退,減少致痛物質釋放,緩解疼痛癥狀,改善睡眠質量,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