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利濤,劉 璐
(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1)
“國家形象”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Boulding提出,包括地理空間維度、心理態(tài)度維度和物理實力維度,綜合了一個國家對本國的認知和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對該國的認知[1]。有關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涉及學科眾多,包括國際關系學、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文化學和新聞傳播學。陳麗江認為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國家形象涵蓋三個層面,分別是國際社會決定國家形象、國內(nèi)民眾對本國的評價以及國內(nèi)國外民眾對本國的評價得到的總體形象[2]。本研究關注英美主流媒體報道所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因此采用第一個層面。如徐小鴿所言,“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xiàn)的形象?!盵3]
重大新聞事件對國家形象的建構(gòu)更具研究意義[4]。東京奧運會因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推遲一年,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東京舉行。作為全球性的體育賽事,東京奧運會備受關注,各主要國家的新聞媒體進行了全面和詳盡的追蹤報道。中國是體育大國,近幾屆奧運會的成績有目共睹,引發(fā)媒體格外關注。包括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BBC)和美國《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在內(nèi)的西方主流媒體,有相當數(shù)量的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以這兩家媒體的報道為例,研究英美媒體的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有助于理解英美媒體在體育報道時所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厘清其涉華報道模式,在對外宣傳時有針對性地予以回擊,維護積極的中國形象。
國內(nèi)已有學者針對媒體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作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劉朝霞從媒介框架理論的角度對中外媒體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作了對比分析,認為中國媒體需要在更深層次上進行報道,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改變“金牌至上”的報道框架。[5]陳麗江基于自建語料庫,分析了BBC對中國體育形象的呈現(xiàn),發(fā)現(xiàn)BBC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奧運歷史不長,但由于國家全力支持而快速發(fā)展和迅速崛起的體育強國;一個友好的民族,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的國家;一個政府特別重視奧運和金牌、注重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國家,但卻受到環(huán)境污染和社會問題的困擾,其中包括人權、網(wǎng)絡安全等問題[2]。馬偉林等自建《衛(wèi)報》2000年至2020年的中國報道語料庫,利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及物性系統(tǒng)的方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衛(wèi)報》將中國描繪成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個影響世界的經(jīng)濟和科技強國,一個愿意控制碳排放的大國。然而,在一些問題上,它對中國的描述是負面的,比如涉及西藏問題、新疆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6]。楊巧燕從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出發(fā),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紐約時報》的涉華報道,在語料庫的基礎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jié)合的分析方法,證實了話語是國家身份形成與變化的關鍵變量[7]。劉文宇利用基于語料庫的話語分析方法,指出除極少數(shù)非洲媒體因誤判和偏見對中國有負面評價,非洲主流報紙媒體主要呈現(xiàn)出“強大的中國”和“朋友或伙伴式的中國形象”[8]。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自建BBC和《紐約時報》2021年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的小型語料庫,使用費爾克勞的批判性話語分析的三維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從文本分析、話語實踐分析和社會實踐分析三個方面,分析英美主流媒體如何通過體育報道呈現(xiàn)中國的國家形象,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為我國體育外宣中構(gòu)建積極的中國國家形象獻言獻策。
費爾克勞指出,話語是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組成的三維統(tǒng)一體,并通過對話語主體的社會身份和關系、知識和信仰體系的建構(gòu)來實現(xiàn)其社會建構(gòu)性。話語的三維理解層次構(gòu)成了三維話語分析框架的基礎,費爾克勞進而提出了“描述性”、“闡釋性”和“解釋性”,分別作為文本分析、話語實踐分析和社會實踐分析的核心特征:文本分析的描述性指的是描寫文本的語言特征,話語實踐分析的闡釋性指的是闡釋文本與話語實踐的關系過程,社會實踐分析的解釋性指的是解釋話語實踐與社會語境和意識形態(tài)的深層關系[9][10]。
具體到本研究的框架內(nèi),文本分析可以通過語料庫的方法,分析新聞高頻詞和關鍵詞的共現(xiàn)語境;話語實踐分析主要關注文本的生成、傳播和解讀,可以研究文本的信息來源和信息接受;而社會實踐分析,可以結(jié)合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對文本和話語實踐的分析結(jié)果作出解釋。
本研究將英美兩家主流媒體BBC和《紐約時報》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的涉華報道作為研究樣本。這兩家媒體讀者群體廣泛,國際影響力較大,能夠代表英美主流媒體的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
本文語料來自英國BBC和美國《紐約時報》的官方網(wǎng)站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的涉華報道。在自建語料庫時,考慮到新聞的時效性,筆者直接從BBC和《紐約時報》的官方網(wǎng)站上選擇和收集新聞文章,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Olympics” “China”(或Chinese),限定網(wǎng)址site:bbc.com(或site:nytimes.com),分別進行組合搜索,設置自定義時間范圍為7月22日至8月10日(考慮時區(qū)差異,對照東京奧運會的起始時間,搜索起止時間分別提前和推后一天)。逐一分析搜索結(jié)果,剔除未報道中國的文章,整理收集到的語料。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BBC有33篇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紐約時報》有38篇,共計71篇,69870詞。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看,BBC的33篇東京奧運會中國報道中,直接涉及比賽進展、比賽結(jié)果的有27篇,其余6篇非直接報道賽事,內(nèi)容涉及中國網(wǎng)民對本國運動員、體育和娛樂界明星的網(wǎng)暴,粉絲圍聚跳水運動員全紅嬋老家的事件,英美媒體捏造的所謂中國香港人權問題、新疆問題等??梢钥闯?,東京奧運會期間,BBC在關注比賽之外,也關注了政治、人權自由、領土問題等?!都~約時報》在同一時期有38篇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其中28篇播報比賽結(jié)果,剩余10篇報道涉及臺北運動員戰(zhàn)勝大陸運動員而引發(fā)的緊張局勢,中國的國家體育系統(tǒng),中國為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所做的準備等。
1.關鍵詞分析
利用AntConc 3.5.9進行關鍵詞查詢的步驟包括:第一,將目標語料庫加載到AntConc 3.5.9。第二,載入英國國家語料庫(BNC)的詞表(該詞表可從AntConc 3.5.9開發(fā)者Laurence Anthony的網(wǎng)站上下載),作為參考語料庫的詞表。第三,按“開始”鍵進行查詢。
從關鍵詞列表(表1)可以看出,有13個關鍵詞和東京奧運會賽事、體育播報本身或新冠肺炎有高相關性,如Olympic(s)(奧運會)、Tokyo(東京)、gold(金牌)、medal(獎牌)、games(比賽)、athletes(運動員)、Japan(日本)、sports(體育)、taekwondo(跆拳道)、champion(冠軍)、authorities(官方)和coronavirus(新冠病毒)等,其余17個關鍵詞涉及中國,如Hong Kong(香港)、Taipei (臺北)等,間接反映出英美媒體在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中的主要關注點,在體育賽事報道中摻雜著諸多英美媒體對中國的不實指控,包括中國的領土問題、人權問題、極端民族主義問題。
表1 關鍵詞列表篩選
續(xù)表
舉例來說,“Hong Kong”(香港)、“Taiwan”(臺灣)、“Taipei” (臺北)、“Xinjiang”(新疆)等關鍵詞分別有著442①、215、56和49的關鍵值??梢?,在有關東京奧運會的報道中,英美媒體故技重施,多次提及中國香港內(nèi)政管理、臺灣問題、新疆問題和新疆棉花問題,無端對中國進行指責。例如,在《紐約時報》的一篇題為“臺灣在羽毛球比賽中戰(zhàn)勝中國的金牌引發(fā)了緊張局勢”的新聞報道中,作者使用了“一個獨立的島嶼”、“被中國聲稱所有”、“一個獨立的民主政體”、“聲稱是其領土”等詞匯和短語,罔顧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干涉中國內(nèi)政。
另一個關鍵詞是“nationalist(s)”(民族主義)。在BBC和《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民族主義”以單數(shù)和復數(shù)兩種形式共計出現(xiàn)20次,關鍵值分別為58和72,屬中等重要的關鍵詞。BBC的一篇標題為“東京奧運會:中國民族主義者突然攻擊中國運動員”的報道中,描述了中國社交平臺上的網(wǎng)絡噴子突然開始抨擊中國運動員,使用了許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和短語,如“不愛國”、“辜負了國家的培養(yǎng)”、“民族主義熱”、“中國民族主義者”、“怒不可遏”等,這些詞描繪出一個有著強烈民族主義的民族形象。西方媒體在涉華報道中“選擇”和“凸顯”某些信息,并使用引導輿論的措辭,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進行片面報道。
結(jié)合關鍵詞分析和具體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到在體育方面,英美媒體將中國呈現(xiàn)為一個奧運競技強國,但又將中國的國家形象扭曲成被所謂的領土爭端、人權和自由等問題所困擾,被非理性的極端民族主義所困擾。
英美主流媒體將奧運報道政治化,在涉華報道中摻雜臺灣、香港問題或新疆棉花事件,基于捏造和歪曲的虛假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其國內(nèi)讀者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對比之下,中國奧運健兒們鼓舞人心的故事卻被西方媒體選擇性忽略,比如奧運鉛球冠軍鞏立姣的奪冠歷程、舉重運動員諶利軍絕地逆轉(zhuǎn)等。
考慮到中美關系的特殊性,本文對BBC和《紐約時報》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的關鍵詞進行了交叉對比研究。將BBC和《紐約時報》兩個子語料庫,互相設定為參考語料庫來進行關鍵詞列表查詢,結(jié)果顯示,當把BBC語料庫設置為目標語料庫、把《紐約時報》語料庫設定為參考語料庫時,未返回有意義的關鍵詞。而對調(diào)后檢索發(fā)現(xiàn),Hong Kong(香港)一詞出現(xiàn)了65次,關鍵值為47。
這意味著,與BBC相比,《紐約時報》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的涉華報道中對香港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興趣。在中國不斷加速趕超美國的背景下,《紐約時報》這一美國主流媒體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對香港問題進行特別報道,折射出美國企圖干預香港事務、破壞香港穩(wěn)定、遏制中國的陰謀。
2.共現(xiàn)語境分析
通過語料庫分析共現(xiàn)語境,可以研究特定詞在語境中的使用情況。在分析搭配現(xiàn)象時,F(xiàn)irth特別強調(diào)了一個詞所處語境的重要性,認為在詞匯語義學中,通過分析語言語料庫中的詞匯共現(xiàn)語境,可以得到詞匯的語義表征。他曾這樣概括這一原則:“一個詞的意義是由它的使用環(huán)境所形成的”[11]。本文利用AntConc軟件的共現(xiàn)語境(Concordance)功能,分析西方主流媒體在描繪中國國家形象時的措辭方式和其所傳達出的深層次的微觀含義。因本文關注英美媒體的中國相關報道,故選取“China”(中國)和“Chinese”(中國的;中國人)作為共現(xiàn)語境分析的核心詞。
在AntConc 3.5.9中分別輸入關鍵詞“China”和“Chinese”,檢索兩個關鍵詞的共現(xiàn)語境條目,其中“China”有284個共現(xiàn)語境條目,“Chinese”有115個。對這些結(jié)果進行逐一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284個關于“China”的搭配中,94個有負面聯(lián)想,占比近33%;對“Chinese”一詞的115個共現(xiàn)語境條目進行逐一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62個帶有負面的聯(lián)想,占比近54%。綜合來看,兩個關鍵詞的負面共現(xiàn)語境條目所占比例為39%,部分展示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China”一詞的共現(xiàn)語境條目(部分)
表3 “Chinese”一詞的共現(xiàn)語境條目(部分)
通過進一步的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在BBC和《紐約時報》的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中,中國是競技體育強國和奧運強國,但體育方面的國家形象呈現(xiàn)復雜化,摻雜著諸多負面色彩。
第一,英美媒體的報道中,中國呈現(xiàn)出重視奧運、有著強烈的民族驕傲和極端民族主義色彩鮮明的民族形象(例1,例2)。
例1:“It’s a stand-off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ti-Japanese sentiments on Weibo ran high throughout the match, as users called Mizutani and Ito all manners of names. (“Tokyo Olympics: Chinese nationalists turn on their athletes”, BBC)
例2:Chinese social media users were also outraged when she showed support for Taiwan’s Tai Tzu-ying after her badminton single’s final against China’s Chen Yufei. (“Tokyo Olympics: Taiwan stars trolled by Chinese nationalists”, BBC)
第二,在奧運報道中,基于臺灣問題的不實報道而渲染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將中國歪曲成一個受到領土爭議困擾的國家(例3)。
例3:Taiwan, a self-governing island claimed by China, competes in the Olympics as Chinese Taipei.
第三,在報道奧運強國形象的同時,捏造出一個人民受壓迫、飽受人權問題困擾的政府形象。比如,在報道奧運冠軍楊倩因曬耐克鞋被網(wǎng)暴的文章中,提到新疆的人權問題,基于捏造的證據(jù)指責新疆存在“強迫勞動”(例4);報道香港奧運戰(zhàn)績時,無端指控中國香港的政治和人權問題(例5);報道中國備戰(zhàn)6個月之后的冬奧會時,片面凸顯“采取過于嚴苛的防疫措施”(例6)。
例4:Her downfall? An old Weibo post where she had showed off her Nike shoe collection. People were not pleased, given how the brand is among those boycotted for its pledge to stop using Xinjiang cotton over forced labour concerns.(“Tokyo Olympics: Chinese nationalists turn on their athletes”, BBC)
例5:But Hong Kong, the Chinese territory where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have been battered in recent months, is enjoying its strongest-ever showing at the Tokyo Olympics, capturing gold in fencing and two silvers in swimming.(“Olympic Success Gives Hong Kong an Emotional Lift in Hard Times”,TheNewYorkTimes)
例6:Guards in biohazard suits, ready to stop anyone from leaving. Athletes giving interviews from behind plastic walls, speaking through microphones. All-day armpit thermometers, with tiny transmitters to sound the alarm should someone develop a fever. (“Tokyo’s Olympic Bubble? Wait Till You See Beijing’s.”,TheNewYorkTimes)
第四,在報道中國體育體系和運動員時,刻畫出被視為工具、為奪金牌日復一日忍受枯燥訓練的運動員形象以及“體育工廠”的國家體育形象。比如,將中國的體育系統(tǒng)比喻成“流水線”(例7);在描述中國“利用青年運動員為奧運爭光”時,用了“harness”一詞(例8),該詞原意是“馬具”,意思是“to put a harness on a draught animal”(給拉車的動物套上馬具),引申意思是“to control for use as power”(控制作為動力使用);在描述中國的體育學校制度時使用“harvest”(收割;收獲)一次,描繪出被視為工具的運動員形象(例9)。
例7:China’s sports assembly line is designed for one purpose: churning out gold medals for the glory of the nation. Silver and bronze barely count. (“The Chinese Sports Machine’s Single Goal: The Most Golds, at Any Cost”,TheNewYorkTimes)
例8:That ra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hina, which has tried to harness its youth for Olympic glory ever since rejoining the summer Olympic movement in 1984. (“The U.S. edges China for the most gold medals”,TheNewYorkTimes)
例9:To harvest maximum gold, China has built a network of hundreds of state sports schools. (“Hou Zhihui lifts, lifts more and banks gold for China’s Olympic strategy”,TheNewYorkTimes)
話語實踐的特征取決于話語實踐所產(chǎn)生的社會實踐背景,而話語實踐的本質(zhì)特征影響著文本,并在文本的表面特征中留下痕跡。在費爾克勞的三維話語分析框架中,話語實踐分析指的是解讀話語產(chǎn)生和理解過程與文本之間的關系(Fairclough,1992),即分析文本如何生成、傳播和接受。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信息來源和信息接受,作為話語實踐分析的主要內(nèi)容。
1.信息來源
BBC和《紐約時報》分別是英國和美國的主流媒體,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BBC,即英國廣播公司,總部設在倫敦,在全球多地設有分支機構(gòu)?!都~約時報》成立于1851年,是一家總部位于紐約市的美國日報,擁有廣泛的讀者群,曾榮獲132個普利策獎。這兩家媒體的新聞報道都有著廣泛的讀者群體,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的涉華報道以各種網(wǎng)絡媒體和紙質(zhì)版的形式傳達到全世界的讀者,對話語的傳播和接受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力。
2.信息接受
新聞報道來源的權威性對文本的傳播和接受有著決定性作用,能夠直接影響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讀者認可。同時,為了增加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兩家媒體的報道使用了一定數(shù)量的案例和圖片,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信任程度。統(tǒng)計顯示,共計71篇報道中,平均使用了2.8個案例和3.3張圖片加以佐證和說明,來增強文本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使讀者更加相信英美媒體刻意歪曲出來的體育方面的中國國家形象。
1.社會背景
近20年來,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的高速增長,引發(fā)西方某些團體和勢力拋出一輪又一輪的“中國威脅論”。此外,近兩年來,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除中國以外的全球主要經(jīng)濟體出現(xiàn)負增長或經(jīng)濟增速陡降、失業(yè)率上升的情況。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方面,美國政府抗疫不力,導致疫情肆虐蔓延;英國的疫情也一再反撲,人民生活難回正軌,經(jīng)濟受到重創(chuàng)。反觀中國,發(fā)動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舉國同心,艱苦奮戰(zhàn)。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時,就已經(jīng)基本有效遏制了疫情。在東京奧運會期間,除少數(shù)偶發(fā)病例,中國沒有大規(guī)模病例。
美國作為全球霸主,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接受中國的崛起,不能理性看待中國在某些領域走到世界前列。面對中國日益廣泛的國際影響力,美國和英國認為中國會對他們的全球利益造成嚴重威脅。這一點反映到對華報道上,則是其利用各種方法突顯本國的優(yōu)越,詆毀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和中國形象。例如,據(jù)英國廣播公司8月4日報道,美國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轉(zhuǎn)播奧運的電視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一改通行的金牌數(shù)排位法,轉(zhuǎn)而使用總獎牌數(shù)量為優(yōu)先的獎牌榜排序方式,將美國排在首位。
2.政治背景
英國和美國媒體對香港、臺灣和新疆問題的各種炒作和種種舉措,都是其對華戰(zhàn)略競爭的一部分,意圖防范、遏制中國,這都源自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戰(zhàn)略焦慮。在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下,英國和美國需要轉(zhuǎn)移國內(nèi)不滿情緒,試圖通過編造各種借口和理由干涉中國內(nèi)政。比如,英國和美國在奧運報道中提到新疆問題,捏造事實,采用雙重標準,站在所謂“人權”的制高點上,打壓異己,意欲借助此般歪曲描述抹黑中國的努力和發(fā)展,誤導輿論,加深西方與中國之間的隔閡。
3.文化背景
從文化的角度看,英國和美國媒體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的偏見和不公正,來源于其文化和種族的優(yōu)越感和其對中華民族崛起的恐懼和敵視。歐美霸權統(tǒng)治全球數(shù)百年之久,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從心底里看不起中國。中國的強勁發(fā)展和歐美深陷高負債、低增長的泥潭形成鮮明對比,讓英國和美國媒體無所不用其極地曲解、詆毀中國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成就。
例如,《紐約時報》以女子舉重金牌得主侯志慧為例,以濃重筆墨描述侯志慧的訓練之枯燥、教練要求之“苛刻”,將其比喻成“金牌機器”?!都~約時報》的整篇報道企圖將中國體育系統(tǒng)比喻為“體育流水線”,暗示中國運動員都是這條流水線上的“金牌機器”。這種選擇性的片面報道,暴露出其未秉持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
再如,另一篇文章批評中國為了金牌不擇手段,特意在幾個西方國家投入較少或金牌多的項目上投入人力、物力,并稱自1985年以來,中國75%的金牌都來自乒乓球、羽毛球、射擊等六大項目。但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比如在里約奧運會中美國隊的46枚金牌中約72%來自于游泳、田徑和體操三大項。
本文通過自建語料庫,結(jié)合三維話語分析框架,從文本分析、話語實踐分析和社會實踐分析三個維度,分析英國和美國主流媒體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所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結(jié)果顯示,在英美主流媒體的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中,中國國家形象被呈現(xiàn)成一個重視奧運、有著強烈的民族驕傲和極端民族主義色彩鮮明的民族形象;被歪曲成一個飽受諸多領土爭議困擾的主權形象;被捏造成一個人民受壓迫、飽受人權問題困擾的政府形象;被刻意諷刺為“流水線”的國家體育系統(tǒng)形象。
英美主流媒體刻意“凸顯”和“選擇”某些信息,對其所謂的“客觀事實”進行報道,呈現(xiàn)出中國在體育方面的負面國家形象,其背后的原因包括社會、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從社會背景看,英美國家感到中國的經(jīng)濟、科技發(fā)展威脅到了其霸權地位和核心利益,疫情防控的成效突顯了歐美國家在面對疫情時的混亂和無序;從政治背景看,英美國家感到其霸權地位和核心利益受到威脅,試圖詆毀中國的發(fā)展和成就,從政治上抹黑中國;從文化的背景看,是因為刻在其骨子里的種族優(yōu)越感和對自身文明和制度的自信。
通過BBC和《紐約時報》的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可以看出,西方媒體的奧運涉華報道在體育賽事之外,對國家體育系統(tǒng)以及運動員的訓練、政治、人權、自由等方面進行了詳盡報道。這些體育賽事背后的故事,呈現(xiàn)出豐富的所謂的“真實細節(jié)”豐富,能夠影響西方讀者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理解。面對西方媒體污名化的不實報道方式和呈現(xiàn)出的扭曲、負面國家形象,我國的外宣部門可從以下三方面發(fā)力。
第一,堅持用事實擊碎謠言。事實勝于雄辯,“一個國家的形象不可能長期任意為人所塑造, 客觀現(xiàn)實最終將決定著‘他塑’極限, 使‘他塑’效應不斷遞減。”[12]隨著國際受眾接觸到更多有關中國的真實情況,真實的中國國家形象最終會被清晰呈現(xiàn);所有那些關于中國極端民族主義、人權和自由的指責自然會不攻自破。在體育方面的政策和對內(nèi)報道上,我們需要做的是淡化金牌考核和淡化金牌報道的框架,弘揚體育教育的根本要義:提高全民體質(zhì),促進人民健康。
第二,研究國際受眾,提升信息傳播效果。對比分析外宣成品中接受度較好和欠佳的內(nèi)容,研究西方受眾對不同外宣內(nèi)容和形式的認知規(guī)律。要提高外宣內(nèi)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讓國際受眾關注我國的外宣渠道,相信中國媒體。此外,針對擁有不同文化和歷史的受眾,應區(qū)別對待。比如對歐美國家,就不宜過多采用官方宣傳的方式,因為這些國家的傳播策略曾經(jīng)以宣傳為主,導致他們對宣傳的內(nèi)容、方式和方法過于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宣傳已經(jīng)具有很強的“免疫”力,容易產(chǎn)生反感,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新宣傳途徑[13]。
第三,創(chuàng)新傳播途徑,調(diào)動國內(nèi)外的多元傳播主體。傳播積極的中國國家形象,除了需要官方的媒體和新聞報道,也需要調(diào)動國內(nèi)外的民間主體。對內(nèi),可以積極鼓勵民間主體通過社交媒體,從不一樣的視角傳播中國的國家形象。對外,可以邀請外國的體育名人、權威人士、有影響力的專家或網(wǎng)紅等到中國考察,引導西方公眾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
在此基礎上,中國的外宣部門還要積極爭奪國際話語權,創(chuàng)新對外傳播方式,調(diào)動各類傳播資源,向世界展示一個和平崛起、全面發(fā)展、真實而又立體的東方文明大國新形象。
[注 釋]
①平均值。實際檢索時,Hong和Kong的頻率、關鍵值有少量差異,因為《紐約時報》語料中出現(xiàn)Deanna Hong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