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陽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 西安 710062)
網絡偽新聞即虛假新聞,廣義上包括由正規(guī)媒體發(fā)布的新聞和由非正規(guī)機構發(fā)布的消息兩部分。相較而言,在大眾越來越喜歡“吃瓜”的當今社會,非正規(guī)媒體發(fā)布的虛假信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權威媒體。因此,本文“偽”的主要規(guī)制對象就集中于此類無正規(guī)采訪權的新聞發(fā)布者上。2021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7次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學生網民占比最多,為21.0%。可以看出,學生作為“沖浪”最主要的群體,很容易由于缺乏社會經驗,被網絡上的偽新聞影響甚至跟風加入其中,影響社會輿論走向。少數大學生仍處于一個三觀未完全成型的階段,若是長期經受偽新聞的浸泡,則容易發(fā)展成懷疑主義,對社會產生信任危機。因此,無論是從國家的未來---大學生的角度,還是從整個社會輿論穩(wěn)定的角度,探討如何減少網絡偽新聞的負面影響都是十分必要的。
據統計,由于虛假新聞以獲取流量為目的,其內容或標題往往極具爆點,據國內外專業(yè)機構評估發(fā)現,假新聞在轉發(fā)層級、傳播人數、擴散范圍等多個標準上碾壓真實新聞,且傳播速度至少快6倍。在4年前就已經如此。因此,為了讓真新聞在新聞信息傳播的博弈中勝出,我們必須切實有效治理假新聞。
針對偽新聞的社會影響程度不同,我們對于虛假新聞也是由輕到重分層進行治理。
1.標簽機制
目前我國b站、抖音、快手、新浪微博等這類傳播平臺中,已經實行了給部分新聞直接貼上相關標注的機制。即在某些無法辨別真假,而又擁有較大影響力的賬號發(fā)布的內容上方,用黃色背景填充條標出警示文字“該內容僅供娛樂,請勿輕信”,或在處于核查階段的發(fā)布內容旁標注“此內容涉嫌侵權”等字樣,提醒廣大網絡用戶不要偏聽偏信,用“以文字打敗文字”、最直觀的告誡方法從主觀上減少傳播的范圍。
2.從監(jiān)督員到社區(qū)委員會的設立
2017年9月,作為用戶群體巨大的新聞發(fā)布和傳播平臺——微博,為實現新聞信息的有效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平臺信息監(jiān)督員,用來及時處理經用戶舉報的不實消息。這些監(jiān)督員都是培訓考核通過后方可上崗,擁有專業(yè)的辨識力。他們及時鎖住有害鏈接,禁止跳轉。同時,這一措施也并未忽視公民的言論自由,審核內容會經過多輪仔細的核實處理,防止對于被舉報信息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2021年上半年,為進一步加強管理,微博社區(qū)委員會制度上線,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這一新出現的制度是通過后臺的算法,公開招募一批信用歷史為滿分、并通過了資格測試的成年實名用戶,由他們共同組成微博社區(qū)委員會,對于其他用戶的投訴是否成立進行仲裁投票,微博方將依照投票結果作出相應的處置。這一試行制度的設立,彌補了先前監(jiān)督員機制由于準入的專業(yè)門檻高而容易人手不足的情況,且對于是否是不良消息的判斷更為貼近人民大眾的普遍認知。委員會章程明確規(guī)定,委員會成員為輪流制,30天為一輪,若無不良記錄且認真履行了職責(有評定標準),則可以自動續(xù)任。對于投票情況,章程也做了明確規(guī)定。具體規(guī)則為:認為“違規(guī)”的投票比例不超過50%時,判定不成立,投訴駁回;超過50%,但不超過60%時,被判定不適宜傳播,則該條微博不會出現在推薦位置;超過60%不超過80%時,判定投訴成立,該條微博僅好友可見;若超過80%,則微博僅自己可見。
這一新制度以小見大,體現了我國媒體平臺為治理虛假新聞所作出的創(chuàng)新和努力,大大提升了虛假新聞的治理效率。
除此以外,人工智能通過算法和數據捕捉等手段在事實核查方面愈發(fā)快速,可以精準識別虛假新聞。目前阿里巴巴已經推出“AI謠言粉碎機”,它自動識別網絡謠言,在某些領域準確率已經高達81%。
3.法律治理
隨著新媒體平臺自身的不斷完善,各個平臺在更新專屬于自己信息管理“法律”的道路上,亦從未停下過腳步。仍以新聞傳播大戶——微博為例,2021年5月27日,微博發(fā)布了新版本的《微博社區(qū)公約》。《微博社區(qū)公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等相關法律及主管部門的管理政策制定而成,其中第二章、第三章明確規(guī)定了用戶不得傳播不實信息的義務。第五章對于時政類的虛假消息,第二十七條指明“用戶不得發(fā)布時政有害信息,主要表現為:(七)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wěn)定”。第三十條對于發(fā)布者的義務提出要求:(一)媒體賬號應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利用社交媒體的優(yōu)勢和特點加強對新聞內容真實性的審核。而在第十章“不實信息和微博辟謠平臺”這一章中,最為集中地規(guī)定了對于虛假消息的治理,明確指出了虛假新聞的幾種類型,第五十條關于公眾人物:“對于包括明星在內的知名人物提出異議和批評是用戶言論自由的范疇,但是任何沒有基本事實依據的捕風捉影、莫須有的構陷,以及完全以嘩眾取寵博取曝光為目的發(fā)布的言論,都會被認定為不實信息和網絡謠言。用戶不得發(fā)布不實信息。”第五十三條關于媒體賬號“用戶認為媒體賬號發(fā)布假消息假新聞的,可向新聞主管部門和網信部門進行投訴”。而對于核實的投訴結果,公約規(guī)定,將對其內容和賬號進行撤下、封號等處理。
因此,以微博一個平臺可以大致掌握大部分自媒體的“法律”規(guī)則,對于他們的“法律”治理而言,主要的權限在于受理被投訴的虛假新聞,并以賬號管理為權限進行治理。而在更為嚴重的情況下,平臺則會與我國基本法進行協同聯動,懲治虛假新聞。
聯動的情形下,民法首先給予了平臺較高的要求。在出現因虛假消息而已經涉及侵權的狀況時,平臺應采取必要措施,如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若對于舉報置之不理,則平臺應與發(fā)布者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在打擊惡劣犯罪的刑法層面,則從誹謗罪的角度進一步對于虛假消息的發(fā)布者加強了懲罰力度。如司法解釋中:“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等嚴重情節(jié),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由此可以看出,除民法的財產賠償以外,刑法對于散布偽新聞從而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作出了更為嚴厲的人身性處罰。行政法領域內,對于謊報險情等故意散布謠言的發(fā)布者,也有相應處以罰款或行政拘留的規(guī)定。
對于網絡虛假新聞的治理。目前,我國呈現平臺前端治理為基礎、法律后端兜底為保障的兩元治理體系現狀。但由于網絡新聞在某種程度上仍處于言論自由的領域,法律工具的使用范圍應減少其不必要的擴大。故筆者認為,治理虛假新聞的前進方向應放在前端的平臺和技術治理之上。
對于網絡媒體治理,大體是因為考慮到公民的言論自由,我國目前實施“先發(fā)展,后規(guī)范”的政策,這似乎更為注重事后的兜底保障。但事后監(jiān)管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虛假信息已經產生,而澄清公示則無人在意的情況屢見不鮮,或許法律發(fā)揮了懲罰作用懲治了個人發(fā)布者,但真相仍舊鮮為人知。由此,若是能夠大幅進行前端預防性的技術改進,則能夠從根本上防止虛假新聞的源頭產生。
1.真實新聞需要“綠色通道”
2019年,facebook推出“新聞標簽”的功能,讓可靠來源的新聞在平臺上獲得高度突出的位置,在熱點事件的傳播中,對3萬多媒體賬號和17萬個官方賬號的內容優(yōu)先放大、推送。如果說,這類技術針對的是對可靠新聞的“加權”方法,那么相應地,對于虛假新聞也可以使用“降權”的措施,即對低可信度來源的網站或賬號通過技術偵查,減少其推送范圍。至于判定標準,通過調查發(fā)現,有部分網站的假新聞占了調查樣本比重的六成,即發(fā)布假新聞的站點或賬號是較為集中的,控制這些賬號的推送機會,則能大大降低假新聞出現的比例。
2.人工智能算法降權
機器人自動化識別網絡假新聞的技術也逐漸在發(fā)展之中。生產和消滅假新聞的過程或許會演變?yōu)橐粓鋈斯ぶ悄芘c人工智能之間的對抗。目前,有許多假新聞都是根據語句結構由機器人自行拼湊出來的,甚至實現了“自動化批量生產”。在生產中,人工智能整合了數據庫與自然語言整理這兩大板塊,尋找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再套上新聞語言風格,最后甚至加上一些更顯真實和情感的語言進行潤色,制作出有爆點和讓人信以為真的假新聞。這種結果是由于技術進步導致的批量化。但同樣,它也可以被技術來批量進行檢測。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者用語言分析研究語法結構、詞匯選擇、標點符號和復雜性來解析虛假新聞,其準確率已經達到76%,比人工高效甚至準確率更高??梢姡磥淼男侣勵I域,或許是一場人工智能之間的戰(zhàn)斗。
3.區(qū)塊鏈定位
區(qū)塊鏈技術也逐漸被研發(fā)應用到檢測假新聞的領域。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把區(qū)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要突破口。而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發(fā)布了《區(qū)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將區(qū)塊鏈技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重要舉措。
區(qū)塊鏈模式通過創(chuàng)造公開透明的、能被公眾審查的新聞內容及其配套的排名算法,將每一個傳播環(huán)節(jié)都進行數據登記、入庫、加密等,在區(qū)塊鏈新聞平臺上通過記賬+共識+時間+方向的固定方程式,基本保證了新聞的可驗證、可溯源性,進而就找到最初的節(jié)點進行追責。這種模式如能真正實現,則能從根源上實現假新聞發(fā)布的完全透明。
從以上三個角度——推出真實新聞、人工智能識別虛假新聞和區(qū)塊鏈技術可以看出,若是治理虛假新聞的技術機制更加成熟完備,那治理效果則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筆者認為,完善技術治理是偽新聞治理的核心發(fā)展方向。
從現狀、技術治理方面已經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那么從保護使用互聯網主體之一的大學生而言,筆者認為應該更為細化對策,進一步減少其不良影響。
在目前的教育機制中,大學生對于新媒體運行的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大多數大學生均只能達到使用互聯網的水平,而對于其傳播的內在機理并無了解,這導致他們很難分辨新聞的真實和虛假,從而可能會間接成為假新聞的傳播者。因此,開展必要的社會新聞實踐具有一定的意義。目前,大學生僅在校內媒體從事簡單的采編或整理工作,缺少進一步深入實踐。因此,學??梢远ㄆ陂_展新媒體專題講座,舉辦線下新媒體實踐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知識。
高校之中應當鼓勵教師和學生經常討論時事熱點,在不同思維的碰撞下完善信息面,減少單向思維的產生。教師的引導也有利于學生開拓新聞視角,接近全面、辯證的思維,從而減少對新聞認識的片面性。
2011年,人民日報開辦了《求證》欄目,以求真務實為目的,幫助民眾辨真?zhèn)?,明真相。筆者認為也可以錄制相應媒體運作欄目,挑選出某些已經過去或正在發(fā)生的熱點,以偵探的形式一步一步接近事實真相,在趣味中又不乏思考。
對于偽新聞的治理我國仍在探索之中,但毋庸置疑,平臺、技術、法律三方的聯動治理將越來越優(yōu)化我們社會的網絡新聞環(huán)境。隨著標簽機制、人工智能檢測假新聞和區(qū)塊鏈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網絡新聞環(huán)境會煥發(fā)出新的面貌。與此同時,高校若是采取相應的新聞機制普及措施,也一定能夠促進新聞“小環(huán)境”的凈化,從青年著手,最終實現廣闊新聞領域的全面澄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