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張俊雄,張向,盛揚
(武漢市漢口醫(yī)院康復科,湖北 武漢 430000)
腕管綜合征是發(fā)生于手腕的周圍性神經(jīng)病變,主要形成原因是因處于腕部的正中神經(jīng)被卡壓,從而導致神經(jīng)傳導功能異常,表現(xiàn)出指端麻木、握持無力、手掌疼痛、肌肉萎縮等癥狀[1]。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目前全球發(fā)生率為每10萬人口約有105例[2]。因長時間電腦前伏案工作需應用重復的鼠標動作,增加人群罹患該病的風險,因此,該病又被稱為“鼠標手”[3]。臨床根據(jù)該病的嚴重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種類型,重度腕管綜合征涉及手功能的完全損害,需手術矯正[4]。輕中度的西醫(yī)治療中,主要采取超聲、激光、腕骨固定等保守治療方式,同時口服抗炎藥及注射激素類藥物,但效果不佳[5]。中醫(yī)中將腕管綜合征歸于“痹癥”一類,認為該病征是風邪入侵導致的經(jīng)絡不通所致,以中藥外治法可扶正祛邪,調節(jié)陰陽平衡,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6]。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刺聯(lián)合中藥熱奄包加高能激光治療腕管綜合征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本院康復科門診部及病房收治的82例中輕度腕管綜合征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15例,女26例;平均年齡(54.9±6.01)歲;平均病程(0.32±0.07)年。觀察組男17例,女24例;平均年齡(54.2±5.71)歲;平均病程(0.36±0.05)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腕管綜合征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斷指南定義的標準[7];病程<6個月;無嚴重癥狀如手掌大魚際肌萎縮;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腕管綜合征患者;占位性腕管狹窄患者或骨折患者;妊娠期女性;嚴重皮膚病變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保守治療,每天分2次服用塞來昔布膠囊200 mg,使用預制支具減輕腕管壓力,緩解癥狀。觀察組給予針刺結合中藥熱奄包治療,治療期間配合以高能激光照射,具體過程如下:①取患肢手臂的大陵、合谷、內關、手三里4處穴位,穴位處皮膚經(jīng)消毒后,以一次性毫針斜刺入大陵穴位,角度掌握在30°,方向朝向掌根,深度約1.67 cm,行平補平瀉;其他穴位直刺入穴,深度在1.67~3.33 cm,得氣后留針約20 min,每天1次。②中藥熱奄包選取藥方:羌活、細辛、紅花、艾葉、川穹、透骨消、伸筋草、薄荷、冰片等進行配伍,將藥物混合后壓制成粉狀,裝袋后放入汽鍋熏蒸加熱,溫度達到60℃左右,即可取出,在患者患處來回滾動,待藥袋溫度降低后,敷于患處約30 min,每天1次。與針刺同步進行,以10 d為1個療程。③在以上治療過程中,以高能激光照射患處,每天10 min,以10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1個療程后,比較兩組腕管癥狀嚴重程度和臨床療效。①腕管癥狀嚴重程度。使用癥狀嚴重程度量表(symptom severity scale,SSS)評測手腕的11項功能,包含疼痛頻率、程度、持續(xù)時間、麻木程度、刺痛感、無力感程度、手部功能狀況,得分越高表示腕管癥狀程度越嚴重。11項各項采用3級評分法,分值相加即為SSS總分,依據(jù)總分將SSS患者分為:輕度IBS(<15分),中度IBS(15~19分),重度IBS(19~33分)。②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腕管癥狀減輕,手功能恢復,疼痛程度減緩,知覺改善;有效:癥狀有一定程度減輕,疼痛稍減,功能改善;無效:手功能無改善,癥狀無緩解跡象,甚至有加重的趨勢??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③神經(jīng)肌電檢測。采用神經(jīng)肌電/誘發(fā)電位儀分別檢測兩組正中神經(jīng)潛伏期(DML),示指至腕部感覺潛伏時、神經(jīng)電位波幅(SNAP)及神經(jīng)傳導速度(SCV)。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腕管癥狀嚴重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腕管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腕管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者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腕表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wristwatch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腕表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wristwatch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高于對照組的80.5%(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two groups[n(%)]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肌電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正中神經(jīng)潛伏期、示指至腕部感覺潛伏時、神經(jīng)電位波幅及神經(jīng)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4個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肌電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euromyoelectr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肌電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euromyoelectr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
3.1 中醫(yī)中對腕管綜合征的認識 腕管結構比較特殊,其主體為一骨性纖維鞘管,包含9條從中穿過的屈肌肌腱,正中神經(jīng)負責腕部神經(jīng)的傳導[8]。當腕部橫韌帶厚度在一定條件下逐漸增大,壓迫正中神經(jīng),產(chǎn)生神經(jīng)炎癥,導致組織的血腫、充血,繼而造成神經(jīng)的壞死而引起周圍性神經(jīng)病變;內壓的增高也迫使靜脈血回流受阻,減慢神經(jīng)傳導速度,從而表現(xiàn)出疼痛、麻痹、控制失效等手功能減弱癥狀[9]。目前,主要采用內鏡下正中神經(jīng)松解術治療重型腕管綜合征,但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復發(fā)可能,因此,輕中度患者推薦保守藥物治療,西醫(yī)藥物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大[10]。近年來,激光治療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具有的抗炎作用能緩解疼痛,促進神經(jīng)細胞的增殖與恢復[11]。傳統(tǒng)中醫(yī)外治法在此類痹癥的治療中效果明顯,中醫(yī)認為腕部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手太陰肺匯集部位,如外感風濕邪氣,則可致腕部經(jīng)絡不通,產(chǎn)生痹癥,不通氣血,肌肉萎縮[12]。因此,治療以舒筋活血,抗炎消腫為主。
3.2 針刺聯(lián)合中藥熱奄包加高能激光照射的治療效果 中醫(yī)針刺是治療痹癥的常用方法,其對穴位產(chǎn)生的刺激作用能疏通經(jīng)脈,刺激神經(jīng)反饋[13]。在姚麗紅[14]研究中,將針刺與中藥熏洗結合,用于治療輕中度的腕管綜合征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與僅采用口服維生素B1與甲鈷胺片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疼痛NRS評分更低,治療效果更好。丁乾等[15]則將針刺治療與麥粒灸配合,用以治療腕管綜合征,結果表明該種方式可以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環(huán),減輕神經(jīng)組織的水腫。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腕管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神經(jīng)肌電測試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本研究所采取的治療方式效果顯著。中藥熱奄包又稱為中藥熱敷法,是中醫(yī)外治的一種典型方式,是在熱力的作用下,將中草藥的藥性滲透進皮膚,抵達患處部位,從而起到減輕神經(jīng)肌肉組織痙攣、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中藥熱奄包在多種痹癥的治療中,均被證實安全有效[16]。中藥熱奄包中紅花和川穹是消瘀止痛的良藥;伸筋草、透骨消可舒筋活血、祛除風濕;冰片、薄荷可消腫止痛;羌活、細辛是祛風止痛的良藥。諸藥合用,可舒筋活血,消瘀止痛。該種方法操作簡便,療效確切,但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藥包的溫度,防止皮膚被燙傷;且還加入高能激光治療,具有抗炎與鞏固治療效果的作用。
針刺聯(lián)合中藥熱奄包加高能激光照射治療腕管綜合征,可顯著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和疼痛,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