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盤錦 124000)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科一種常見病,外耳道內(nèi)聚分泌物或常用抗生素溶液時,易受感染,從而形成真菌性外耳炎。臨床癥狀為耳部化膿、耳癢、耳痛、嚴重者可出現(xiàn)聽力下降、鼓膜穿孔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2]。目前,清洗外耳道為治療霉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治療方式,清洗后局部使用有效的抗真菌藥物尤為重要。臨床常采用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和復發(fā)水楊酸滴耳治療,但治療過程中滴注藥水后,進入耳道分布不均勻,局部用藥時間短,且滴耳后立刻恢復正常姿勢,藥水易流出導致復發(fā)率高,臨床效果不理想。因此,積極探討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積極的意義[3]。酮康唑乳膏紗條治療外耳道不僅操作簡單,且藥效持久。本研究旨在探討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接受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酮康唑紗條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9例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分為對照組(n=44)與觀察組(n=45)。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16~73歲,平均(44.56±5.25)歲;病程3~22d,平均(12.34±4.26)d。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7~75歲,平均(45.23±5.61)歲;病程3~24 d,平均(12.67±4.61)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霉菌性外耳道炎相關診斷標準[4];近1個月未使用其他藥物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異常,意識不清;合并其他重大疾??;拒絕參與本研究。
1.3 方法 兩組均使用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指引患者采取側臥姿勢,患耳向上,耳內(nèi)鏡下將外耳道清潔干凈,患者外耳道分泌物采用0.9%氯化鈉溶液清除干凈,盡量清除可見的真菌團和膿性分泌物。如果外耳道膿液較多,采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沖洗后用棉球擦干外耳道。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在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基礎上聯(lián)合復方水楊酸(無錫華澳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2025923,規(guī)格:20 ml)治療,采用3.0%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耳道后,讓液體沿耳道后壁流進耳道,然后患耳向上,10 min后恢復姿勢。每天3次,每次3~5滴。
1.3.2 觀察組 觀察組于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基礎上聯(lián)合酮康唑[永信藥品工業(yè)(昆山)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170,規(guī)格:10 g]紗條治療,酮康唑乳膏涂滿在無菌紗條上,然后外耳道處填塞無菌紗條,使整個患耳鼓膜表面與涂有藥膏的紗條接觸。該組每2天換1次藥,兩組均治療14 d。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耳癢情況、分泌物增多時,可清洗分泌物后口服抗組胺藥;如患者存在腫脹和耳道疼痛、細菌感染、充血時,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繼續(xù)換藥治療。
1.4 觀察指標 ①參照《實用耳鼻喉科疾病診療》評價兩組臨床療效。痊愈,無分泌物排出,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耳道光滑完整,無膿性物,真菌培養(yǎng)檢查均為陰性;顯效,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外耳道無皮損,無膿性分泌物,但有輕度充血,真菌培養(yǎng)檢查均為陰性;有效,耳痛、耳癢等癥狀有一定程度改善,外耳道有少量膿性物,皮膚粗糙,真菌培養(yǎng)檢查均為陰性;無效:耳痛、耳癢等臨床癥狀和膿性分泌物無變化甚至加重,真菌培養(yǎng)檢查均為陽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對患者進行8個月隨訪,參考《實用耳鼻喉科疾病診療》評判,統(tǒng)計患者疾病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當期望值<5,則采用連續(xù)矯正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2.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two groups[n(%)]
2.2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復發(fā)率(8.89%)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由霉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為身體抵抗力下降、用不干凈材料挖耳朵和長期全身使用抗生素或耳內(nèi)滴抗生素等[5]。霉菌性外耳道炎發(fā)生后部分患者常選用挖耳朵緩解耳悶和耳癢癥狀,然而,一旦外耳道被刮傷,血液即會為真菌的生長和繁殖創(chuàng)造條件,
快速生長和繁殖會加重鼓膜和外耳道損傷,加重炎癥,增加治療難度。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和酮康唑紗條治療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效果顯著,可降低復發(fā)率。分析原因為,患者首先進行耳內(nèi)鏡沖洗外耳道,可徹底清洗患者的外耳道,能有效清除外耳道真菌痂皮和耳道分泌物,清除真菌和菌絲,抑制真菌繁殖[6-7]。目前臨床治療局部用藥中,常使用水楊酸溶液滴耳液治療,水楊酸溶液雖可抗菌止癢,抑制真菌生長,但滴耳液在外耳道內(nèi)分布不均,藥物在局部病灶內(nèi)停留時間不夠,且無法保持耳道干燥,療效不佳。本研究使用酮康唑治療,抗炎作用好,抗菌作用佳,酮康唑可選擇性干擾真菌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真菌細胞膜上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同時,也能減緩藥物對皮膚的滲透,通過將酮康唑乳膏涂在紗條上,然后填充患者的外耳道,增加局部外用藥物在組織中的濃度,局部病灶內(nèi)停留時間久,該方法操作簡單方便,既能保持藥物的長期療效,又能有效吸收耳道滲出液,防止分泌液浸泡耳道從而促進真菌繁殖;及時換藥不會讓大量藥物在耳道內(nèi)堆積,明顯減輕耳道的緊繃感和腫脹感,充分發(fā)揮藥物的作用,提高治療有效率[8-9]。
綜上所述,耳內(nèi)鏡下外耳道沖洗聯(lián)合酮康唑紗條治療可提升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減少疾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