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壽鈞
開辦于1959年、結束于1963年的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共設導演、表演、攝影、電影文學、電影美術和動畫六個系,其中電影文學系、導演系只招過一屆學生,其他系也只招過兩屆。導演系的學生,1963年畢業(yè)后,大多分配在海燕、天馬兩家電影廠,每家也只有六七個人,但最終能成為知名導演的卻只有于本正、宋崇、石曉華、徐偉杰、鮑芝芳、李歇浦、武珍年、包起成、沙潔、徐紀宏、吳培民等。他們執(zhí)導的影視劇曾在國內(nèi)外獲得過不少重要獎項,在社會上很有影響。于本正還當過上影廠廠長,宋崇曾任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廠長和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兼黨委書記,李歇浦也當過上影廠的副廠長。他們在任職期間,口碑皆好。應該說,這屆學生在招生和培養(yǎng)上都是成功的。
我與他們是同屆同學,雖在不同的系學習,但因?qū)W校里學生不多,又都是住宿生,在學生時代就較為熟悉。一起進入上影工作后,我與他們都合作創(chuàng)作過影視劇,關系更為密切,我們都成了知根知底的好朋友。如今,大家都已年至耄耋,我一直在想,能否靜下心來,研究一下這個“導演群體”,哪怕能讓后輩們引發(fā)一些思考也好。
我時常思索的一個問題是,上影歷史上出過不少社會公認的“大師”級導演,而我們這個“導演群體”雖取得了不少成績,卻難出一個“大師”,為什么?
當然,“大師”的標準很難劃一?;蛟S這個群體中早已有人自認為“大師”了,我再提出這個問題,肯定自討沒趣、自惹麻煩。前幾年這個群體的領軍人物于本正榮獲上海文藝界的一個大獎,我在去電祝賀的同時,小心翼翼地向他討教了這個問題。還好,他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是“大師”,并對社會上“大師”泛濫的現(xiàn)象深惡痛絕?!按髱煛本驮搶幦蔽銥E,這樣,這個問題就好討論了。我想,就從我對于導的印象和“‘大師’該寧缺毋濫”的話頭說起……
上影人大多稱呼于本正為“于導”,或許因為他在導演藝術上所取得的成績和社會影響大于他所擔任過的廠長職務,或許因為他一貫與大家平等相處,這樣叫他顯得自然親熱些。他生于1941年,比我大一歲,我習慣叫他“老于”,有時打電話也會叫他“老廠長”“老領導”,他知道我是與他鬧著玩的,所以聽后往往哈哈大笑。在上海電影??茖W校學生文娛會演時,他與吳培民一起說過相聲,當然明白“逗你樂”。他習慣于人們叫他“于導”或“老于”,尤其是同學之間。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老于在1976年35歲時,才在前輩湯曉丹、天然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三人合作執(zhí)導了《難忘的戰(zhàn)斗》,毛主席看這部影片時還流了淚。1978年,他攜手同班同學徐紀宏,一起合作執(zhí)導了《特殊任務》。兩部都是革命歷史題材的紅色故事片,助力“撥亂反正”,在社會上有著重大影響,老于自己也從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位上海電影??茖W校的高才生,是我們同學中走上工作崗位后較早入黨的一位。1980年,他又與湯化達老師合作,執(zhí)導了《等到滿山紅葉時》。1982年,他終于獨立執(zhí)導了《魂系藍天》。這兩部故事片系當代題材,反映了改革開放新時代里青年們的新思想新面貌,拍得十分抒情,深受青年觀眾們的喜愛,激勵過一代人。
從1976年到1982年的6年內(nèi),老于共參與執(zhí)導了4部故事片,并開始“單飛”,他還與人合作,創(chuàng)作了《405謀殺案》和《不平靜的旅程》兩部電影劇本,也都拍成了很好看的電影。他又導又編,平均每年一部,實屬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此時,他剛過40歲,他以他的努力,讓領導和群眾看到了他在為人為藝上的“不惑”,讓他擔當重任則是遲早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當時上影的領導,對我們這個群體的培養(yǎng)與扶持是煞費苦心的,先由著名的老導演帶,再合作執(zhí)導一兩部影片,然后放單飛。我查閱了這一時期的拍片記錄,還發(fā)現(xiàn),當時上影的領導,對我們這群人都一視同仁毫無偏見的,所以能出那么多的人才。當然,他們之間的才華和努力也不是劃一的,這要通過實踐才能看得出來。通過這六年的實踐,老于終于浮出了水面。他不僅執(zhí)導能力強,而且在編劇上也很有功底。但他當導演就當導演,從未去占編劇的份,當編劇就編劇,從未導演過自己編劇的作品,這一點,他一直堅持到如今,從中也可窺見其人品藝品之一斑。而這一切,都讓獨具慧眼的上影老廠長徐桑楚看在眼里。1983年初,廠里決定投拍重點片《漂泊奇遇》,徐桑楚信任地將執(zhí)導任務交給了于本正。
《等到滿山紅葉時》海報
《405謀殺案》海報
我是這個劇本的責編,十分明白這部重點片“重”在哪兒:一,它是根據(jù)我國著名老作家艾蕪先生家喻戶曉的名著《南行記》改編而成的,幾代人都讀過這部小說,各人的眼中和心里都留下了各自認定的感人場景和畫面?,F(xiàn)在要把它拍成影片,不但很難獲得艾蕪先生的認可,對于廣大觀眾來說,也屬眾口難調(diào)。二,這個劇本是電影界老領導陳荒煤充分肯定后,希望電影廠投拍的。為此,幾家電影廠為了爭拍這個劇本,還把“官司”打到了國家電影局,最后由國家電影局據(jù)理“判給”上影投拍。三,艾蕪先生早就立下書面憑據(jù),希望上影投拍此片,上影絕不能辜負他的支持和期望。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上影當然要集中力量去拍好此片。此“重”當然會給老于帶來巨大的壓力,我真佩服老廠長對年輕人的信任和栽培,人才都是在重壓下顯現(xiàn)和冒出的。
一般的導演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好班子、挑選好演員上。讓我萬萬想不到的是,老于找我談了一次話,他認為劇本還不成熟,這與改編者年輕不熟悉這段生活有關。他希望我與兩位編劇一起,跟著他與制片、攝影、美工,先去成都聽取艾蕪先生的意見,請他把當年南行漂泊的艱難歷程講一遍,然后制定路線圖,大家一起沿著艾老當年走過的路走一遍,同時把劇本修改好。聽后,我怔住了,想:這個劇本連陳荒煤都肯定了,廠里也通過了,怎么在他眼中會不成熟呢?另外,兩位編劇為了這個劇本吃了不少苦,受了好多委屈,最終又憑黨性、良心站在上影一邊,堅決要讓上影開拍,如今,到了導演(還不是大導演)手中,還要讓他們沿著艾老走過的路走一遍,并且在途中還要修改劇本,讓我怎么去向他們開口?老于見狀懇切地對我說:“我的壓力比誰都大,老同學幫幫忙吧,你們改過這一稿,就算打個句號,以后一切由我負責,你們就安心過春節(jié)吧!”有了此話,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我們一行人,先到成都拜訪艾蕪先生,聽取了艾老對劇本的意見,老人家并不唯我獨尊,他讓我們大膽放手去改編和拍攝。對于導的計劃,他十分贊賞,也認為要拍好這部影片,對于年輕的創(chuàng)作人員來說,熟悉這段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他詳細地給我們介紹了他當年為了生計,南行獨自漂泊的經(jīng)歷,并與我們一起制定了重走的路線圖……
《漂泊奇遇》海報
接著,我們就飛往昆明,一程又一程地沿著當年艾蕪先生的南行路線重走一遍,一直走到與緬甸交界的瑞麗。沿途大多是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偶爾見到一位少數(shù)民族兄弟也都腰掛長刀防身,其艱險與辛苦難以言表,但終于讓我們熟悉了環(huán)境,體驗到了艾蕪先生當時的心情,為進一步塑造好人物、修改好劇本起到了重要作用。返回昆明后,我如釋重負地送走了兩位編劇,這才與老于他們一起回滬過節(jié)。事后,我才知道,這年春節(jié)期間,老于一天也沒休息過,他遵守自己的諾言,接過兩位編劇的改稿,重新又認真地修改了一遍,拿出了自己的導演臺本。當他請我提意見時,我真佩服他對體驗生活的執(zhí)著和對一劇之本的重視,同時,也對他所顯示出的文學功底深表敬重。我唯一能回報他的,是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把他的導演臺本推薦到一家名牌雜志發(fā)表,希望能聽到更多有益的意見。
春節(jié)過后,老于又趕在開拍前,帶著攝制組的主創(chuàng)人員一起去成都拜訪艾老,請他審定導演臺本,并再一次講述他當年南行的經(jīng)歷和心情。這對演職人員,尤其是對幾位主要演員,在塑造人物上是非常有助益的。影片拍成后,他又邀我一起去成都,會同兩位編劇,請艾老審看影片,準備聽取他的意見后再作修改。放映影片時,老于一直關注著艾老的表情。影片一放完,艾老就起身帶頭鼓掌,接著放映大廳內(nèi)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我見老于這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那天,艾老的心情特別好,他請我們吃遍了成都的名小吃。
《漂泊奇遇》無疑是老于獨立導演的成名作。他對藝術的敬畏和執(zhí)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任上影廠廠長,我任文學部領導之一后,他對我們文學部送審的劇本(其中也包括我參與創(chuàng)作的劇本)要求近乎“苛刻”,我也“怒而不敢言”。最近,有位80多歲的老編輯,對我說起了有關老于的一件事:他作為廠長、藝委會領導,在討論這位老編輯任責編的一個劇本時,提了不少的意見,基本上否定了這個劇本。事后,他又主動地去與這位老編輯打招呼,懇切地說:我知道你們扶植一個劇本很不容易,我在藝委會上說的那些,你不恨我吧?要不你們再好好修改,但必須改好了才能投產(chǎn)!而后在這位老編輯和編劇的共同努力下,劇本終于改好并最終投產(chǎn)。那位老編輯對我說:“我非但不恨老于,至今都還感謝他。他的那些意見都是一針見血的,劇本就該多磨,多磨才會出好劇本?!?/p>
1985年,在老廠長徐桑楚離休前夕,曹禺女兒方方把她父親的著名話劇《日出》改編成了上下集的電影劇本,希望由上影投拍。誰都明白,這個“活兒”既榮幸,又不好“攬”。老廠長再三考慮,最終還是選定了老于去執(zhí)導。這可是比拍《漂泊奇遇》還要艱巨的任務。老于雖然有了執(zhí)導改編名著的經(jīng)驗,但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他所付出的心血,上影人都看在眼里。老于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導演,創(chuàng)作中既要維護自己的藝術主張,又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這一壺”就夠他“喝”的,最終能處理得“皆大歡喜”,實在不容易!
這部影片的成功攝制,也讓老于為人為藝上極高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了充分顯現(xiàn)。1985年后,他先后被任命為上海電影制片廠第一創(chuàng)作室主任、副廠長、廠長。近十年的仕途,我很難說是他人生的“幸”還是“不幸”。在以張駿祥、徐桑楚為首的老一代上影領導人退居二線之后,有幾位在電影藝術上很有成就且前途無量的中年藝術家被選拔出來,接了他們的班,這對繼承和發(fā)揚上影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有利的。但相應的,他們就不能如以前那樣,一部接著一部地拍片了,而當時又正是他們藝術上的成熟期和體力上的強壯期,像吳貽弓、于本正那樣的優(yōu)秀導演,如能繼續(xù)一部又一部地拍下去的話,何嘗不也是上海電影的幸事。我是親耳聽到老于堅決否認自己是“大師”的;而在老吳的晚年,我也親耳聽到他感嘆:現(xiàn)在,電影離我越來越遙遠了……老吳在臨終前寫下了一句話:“上海電影萬歲”。我不知他在寫下這句話時是怎么想的,我想的是,曾無愧中國電影半壁江山的上海電影,如何不被“邊緣化”,如何永遠顯示其無限的生命力,是要靠上海獨立產(chǎn)出的影片的生命力來彰顯的。讓我們在深思中共同努力!
《生死抉擇》劇照
《信訪辦主任》劇照
老于在將近十年的仕途中只拍了兩部影片,但都得了獎:一是攝制于1987年的《紫紅色的皇冠》,于1989年獲第三屆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二是攝制于1992年的《走出地平線》,入選中宣部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前者,他對兒童電影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作了探索且有所突破,非常新穎亮眼,確實“?!睔獗迫?,獲得這個“童牛”獎,名副其實。后者,則拍得氣勢磅礴,深刻動人,這部農(nóng)村題材的影片,突破了以往常見的內(nèi)容,抓取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所推行的“改革開放”的國策,不僅是深得占全國人口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的民心,而且也源自廣大的人民群眾,是由人民推動的。這部影片拍攝至今已近三十年,在進一步強調(diào)“以人民為中心”的今天,重溫這部影片,感觸會更深,它的內(nèi)核是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是新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一部經(jīng)典佳作。
20世紀90年代中期,老于從上影廠長的領導崗位上退下至退休的幾年內(nèi),他執(zhí)導了三部影片。除了《悲情槍手》奉命為首次執(zhí)導的新手把關之外,其他兩部他自己選定劇本、獨立執(zhí)導的影片又都得了大獎:一是1995年受邀去浙影拍攝的《信訪辦主任》,獲1995年度“華表獎”;二便是在上影執(zhí)導的反貪大片《生死抉擇》。這部影片尖銳地介入了當代生活,把“反腐”提到了有關我黨存亡的高度,以致送審后誰都不敢拍板上市,后經(jīng)當時黨中央的一位常委審看后才放行,但仍為一些地方政府所抵制。觀眾卻歡慶鼓舞,奔走相告,市場上一票難求,甚至出現(xiàn)了盜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應《解放日報》之邀,為此片寫過一篇題為《代表人民利益》的評論文章,現(xiàn)一字不改地照錄如下——
電影《生死抉擇》的成功,給我們影視創(chuàng)作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在當今政治清明、創(chuàng)作大環(huán)境相對自由、文藝作品題材多元化的現(xiàn)狀下,作為反映當代社會當代生活上有眾多優(yōu)勢的影視創(chuàng)作,要不要堅持自己的優(yōu)勢,及時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敢不敢觸及尖銳的問題,以及如何去處理好各種關系,真實地傾吐出人民的心聲,《生死抉擇》的編導們義無反顧地作出了自己的“抉擇”。
導演于本正、編劇賀子壯和宋繼高都是我的同事與朋友,我對他們是很熟悉的。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很有成就,不愁沒有人請他們拍戲?qū)憚”?,不愁沒有錢賺。但當領導交給他們這個創(chuàng)作任務時,雖由于題材極其尖銳,他們開始有點擔心,但小說作者張平在與他們交換創(chuàng)作意圖時所說的“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不可以遠離時代與人民。文學不關注人民,人民又如何去熱愛文學”的話,深深地震動了他們。他們回顧了影視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明白了“不關注人民,人民又如何關注電影”這樣一個問題。在市委領導和各級領導的全力支持下,他們共同接下了這個任務。
而在具體情節(jié)的取舍與設置中,還是有不少敏感和尖銳的問題需要他們認真推敲的,如一個大企業(yè)整個班子的腐敗、省市高層領導的腐敗以及他們的相互勾結,從而形成的一張難以掙破的網(wǎng),如不去正面表現(xiàn),難以觸目驚心達到警世的作用;如表現(xiàn)不當,會讓人民灰心喪氣,并且這兩者都是違背了社會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所以,敢于“抉擇”還不解決問題,還要善于去處理好各種關系?,F(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影片,著力塑造了李高成為首的一批干部和工人群眾的光輝形象,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黨和人民反腐倡廉的決心和信心,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就是那些上上下下的腐敗分子,也寫出了他們各自的根源,使其“合理可信”起來,充當好反面教材。這樣,就從正、反兩方面同時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真實,既起到了警世作用,又鼓舞人心,從而使這部影片牢牢地站住了腳跟,得到了領導和人民的共同歡迎。能做到這些,同編導們的思想水平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我的編導朋友們是邊創(chuàng)作、邊學習、邊提高,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不少看過這部影片的人們都對我說:進電影院時是抱著受教育的心態(tài)去的,而一坐下來,影片開始放映,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就再也不想離開電影院……也就是說,他們從“被動”,轉為了“主動”。我對他們說,我看這部影片時,也是從“被動”轉為“主動”的,我是電影廠的藝委會成員,對本廠出品的影片要參與審查。而看過這部影片后,我如實地對于本正導演說:其中,有兩三處我掉淚了。的確,這部影片除了有極強的思想震撼力之外,還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李高成家庭中妻子與女兒的設置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展開尤為成功。李高成的妻子吳靄珍,她自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女兒、為了丈夫。丈夫忙于工作,苦于解決各種矛盾,她自感應擔負起一切家庭責任。然而,她卻不知不覺地走上了犯罪道路。當她明白,這樣不但害了自己也讓丈夫置于更為尷尬和困難的境地時,她回了一次丈夫的老家,最后侍候幾天公婆后,決定與丈夫離婚,并去自首。李高成心中什么都明白,他有好多話要對妻子說,但他只說了:我等你……這些戲,有強烈的感情沖擊波,觀眾們都會掉下淚來。我們一些創(chuàng)作人員雖有責任感創(chuàng)作一些思想內(nèi)容較好,反映當代生活的影視劇,但往往由于在藝術感染力上存在問題,而讓觀眾們感到失望。如果這種作品多了,效果會適得其反,敗壞了此類題材的名聲。而《生死抉擇》,由于思想性與藝術性一起抓,使這類題材的名聲得到了重振。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局面,在抓當代題材時,也把藝術性看作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個規(guī)律,誰都應該遵循。
《生死抉擇》劇照
要做到、做好這些,也難為了編導們。于本正一向?qū)”緞?chuàng)作抓得很嚴很細。他明白,劇本是一劇之本,劇本不成熟,千萬不能輕易上馬。于是他與賀子壯、宋繼高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劇本,直至于本正認為可以接手后,他又認真地搞了一遍導演臺本。其中,還有幕后的幕后英雄,編輯孟森輝、張微定等也作了不少無私的貢獻,才使劇本日趨完善。影片成功后,兩位編劇不止一次地對我說:多虧了于本正要求嚴格。他們沒有說自己。但據(jù)我所知,兩位編劇也是沉得住氣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們也向?qū)а荼硎荆褐灰阏J為還不成熟,他們一定認真改!只有這樣的合作,這樣的嚴格要求,才能搞出一個好劇本來,給影片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我們有些編導,商業(yè)操作的氣味太濃,總想快點拍竣,拿到酬金跑路,對片子質(zhì)量的責任心不強,或者是急于求成,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生死抉擇》的編導和它所有的創(chuàng)作人員卻是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進行這次創(chuàng)作。這是值得我們其他編創(chuàng)人員好好學習的。
這部片子,在當時全國引起的轟動效應,可以說前無先例,理所當然地在國內(nèi)獲得了不少獎項,為上海電影爭了光!而在上影人的心目中,對老于更為敬重的是,他在執(zhí)政上影期間,也如此片中的主人公那樣廉政,從未為私人或家庭去撈取過任何個人利益。在2021年全國共同慶祝黨的百年誕辰時,我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jié)目中,看到了記者對老于的采訪,他已滿頭白發(fā),卻仍然精神抖擻地說起了當年拍攝此片時的情況,他把所取得的成績都歸功于黨和人民,李高成的言行,都是黨和人民正能量的體現(xiàn),而他塑造過程也是自己的學習過程。
由于老于對劇本的要求十分嚴格,在他退休前的幾年內(nèi),雖請他執(zhí)導的機會很多,但若未能挑選到合適自己拍攝的題材,他寧可不拍。其中有兩件事,值得一說:一是他挑中了一部長篇電視連續(xù)劇的劇本,也是反映當代生活的,已出外景了,卻由于與制片方藝術見解相異,最終他選擇退出。二是我應上海高檢之邀創(chuàng)作了一部長篇電視連續(xù)劇劇本,在投拍時,制片方希望我能邀請于導任“藝術總監(jiān)”,前來把關,他看過劇本后就一口答應了。當時,因拍攝經(jīng)費有限,給他的酬金很少,他一點都沒有計較。他說,反映檢察人員生活的作品太少,這樣的片子該拍!這部片子的導演是他的同班同學,也與我一樣,曾是他領導過的“下級”。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相處得很好,讓我又一次體悟到,老于在藝術上是非常頂真的,而在待人上是十分寬容的。
《生死抉擇》海報
《走出地平線》劇照
熟悉和期待著于導的老上影人都很奇怪,這位各方面的條件都比他同代導演都有利些的名導,為什么沒在他退休前后多留下幾部佳作呢?謝晉在“文革”后的幾部力作,不都是在他60歲上下完成的嗎?為什么老于在拍過《生死抉擇》后就戛然而止了呢?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甚至曾錯怪他“貪玩”,并認為作為我們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社會活動過多。但我也知道,他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從未休止過。我倆退休至今,還都是上影藝委會的委員。只要上影在電影創(chuàng)作上需要他出力,哪怕是“為他人作嫁衣”,他也都全身心地投入。直至近幾年,他還堅持游泳,鍛煉身體,保持體力。我明白,只要有機會讓他披堅執(zhí)銳重新上陣,他還是會披荊斬棘,拍出好影片的。我也明白,他們以執(zhí)導為業(yè)的人,與我們這些寫作者不一樣,我們只要一支筆一張紙(如今是電腦)就可工作,導演卻要投資方看中你,肯為你投下巨額資金,才能有所作為。而于導更“難”,還得他看得中劇本。我也曾想過,憑老于各方面所具備的條件,為什么他不能主動出擊,選擇好題材后,向有關方面主動“請纓”呢?我曾就這個問題求教過他,他聽后苦笑了一下,給我詳盡地訴說了一段他選擇好題材和編劇后,向有關領導主動“請纓”的經(jīng)歷,那段遭遇非?!盁o趣”,他只能以“知趣”自慰……當時,我真后悔去觸他的“心境”,好在我們說笑慣了,彼此一笑了事。但通過此事,也讓我對老于的了解更加深了一層。
有一天,老于給我來電,說他昨夜做了個夢:有關方面請他去討論一個電影劇本,而這個劇本寫得一塌糊涂,作者的自我感覺卻十分良好,逼著他上馬投拍。他實在忍不住了,便如實地談出了自己的意見。作者便與他爭論起來,他氣憤地說:這個劇本所存在的問題,在編輯那里就應該要解決的,如此不成熟,怎好拿到這種場合來討論?于是,我也出來支持了他……老于告訴我,他是在劇烈的爭吵中“吵醒”的。他知道我寫過《百夢誰醒》的書,便來問我:此夢是什么意思?我聽后,大笑起來,說,什么意思?還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唄。他聽后,未出聲。我忙說,謝謝你,你還能夢到我且作為“正面人物”出場。大家一起笑著“圓”了此夢。彼此心中都十分清楚,我們在如今的處境下,該做些什么。
我每天仍堅持著寫作兩三個小時,寫自己想寫且還能寫的東西。而對于老于,我總惋惜他,未能像謝晉那樣,在退休前后還能執(zhí)導出幾部好影片來。第四代導演都已年至耄耋,此頁即將翻篇,而對于第五、第六代導演來說,前代同行的經(jīng)驗教訓如能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對于后來者也會有所益處。
如今,老于和我一樣,心臟也出現(xiàn)了問題,又年至八十,再要執(zhí)導拍片的可能性少之又少。我對他說,至今還沒有人為你寫下些什么,我想寫寫你。他同意了,他說,幾年前,有關方面撥下一筆資金,要為他出本書,他之所以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是因為感到社會給他的榮譽已經(jīng)太多了,他只想再給社會作出些貢獻。“如今,你要寫,就寫寫我們這代人所留下的教訓吧,或許對后輩還有些用處。”經(jīng)歷著全球性的疫情,每個人都會去重新思考一些問題。我好奇他在疫情期間是如何度日的,他告訴我,除了上影新領導請他幫忙判斷一些題材外,他在家里每天還要看一部電影,總要過了午夜方才入睡。他對電影的癡迷讓我感嘆萬分……我希望他保重身體,只要活著,總會再有給社會作貢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