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歷史化”:“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思潮的“關鍵詞”

        2022-02-14 01:24:10趙黎波
        當代文壇 2022年1期

        趙黎波

        摘要:“歷史化”已經(jīng)成為當下文學研究的一個“關鍵詞”,也是“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思潮的關鍵詞?!皻v史化”貫穿“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始終,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主要體現(xiàn)在其“文學社會學”“年代學”“史料發(fā)掘”等具體方法之中?!皻v史化”的方法使“重返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推動了當代文學學科建設。

        關鍵詞:“重返八十年代”;歷史化;文學社會學;史料意識

        在中國知網(wǎng)檢索,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歷史化”作為關鍵詞的文獻最早出現(xiàn)在2007年,中文文獻中較早提出“歷史化”概念的是一篇綜述文章,是對2007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文藝爭鳴》編輯部、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的會議綜述。這應該是目前最早的以“歷史化”為主題的當代文學研討會。2008年,程光煒發(fā)表關于“歷史化”的重要文章《當代文學學科的“歷史化”》,從學科建設的高度討論當代文學學科的“歷史化”工作。至此之后,關于當代文學學科“歷史化”的思考、當代文學研究“歷史化”的討論、“重返八十年代”的“歷史化”問題、以及對“歷史化”研究思潮的反思和論爭的文章開始頻繁出現(xiàn),“歷史化”成為當代文學研究的熱門“關鍵詞”。

        以“重返八十年代”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wǎng)“哲學和人文科學”分類下搜索,可以檢索到94條文獻,分布如下表所示。再以“重返八十年代”并含“歷史化”為主題詞,檢索到23篇文獻。也即是說,以“重返八十年代”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其中1/4以上是與“歷史化”相關的。這些文獻資料,既有“重返八十年代”參與者的研究,也有對“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的研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歷史化”都成為“重返”的重要方法和研究“重返”的關鍵詞。

        對于“重返八十年代”,“歷史化”是一開始就具有的方法自覺。在近2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方法、對象范圍和理論建構在不斷地拓展、深化,但是“歷史化”一直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

        一? 從“主持人的話”說起

        從“歷史化”為切入點來進入“重返八十年代”,是因為其倡導者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歷史化”自覺?!爸胤怠被顒邮加?005年,程光煒在《當代作家評論》和《山花》發(fā)表八十年代文學研究文章,明確提出“重返八十年代”這一概念。2006年他在《當代作家評論》開辟“重返八十年代”專欄,之后又和多位學者分別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爭鳴》《長城》《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主持相關欄目,且多有“主持人的話”/“主持人語”,對欄目開設的初衷和刊發(fā)的文章進行說明。其中,在《當代作家評論》《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的欄目明確以“重返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文學的思想和學術問題”為題。尤其是《當代作家評論》的專欄自2006至2016年,長達11年之久。2015年至今,在《文藝爭鳴》雜志主持“當代文學六十年”專欄,也可以看作是“重返八十年代”這一活動的延續(xù)和拓展性工作。

        這些“主持人的話”,顯然是對“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整體走向的總結和反思。《當代作家評論》專欄“主持人的話”共10篇,其中6期為程光煒、李楊主持,2期為程光煒、黃平主持,2期為程光煒、楊慶祥、黃平主持。《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主持人語”共6篇,主持人為程光煒、張偉棟、李云?!段乃嚑庿Q》專欄“當代文學六十年”主持人為程光煒,“主持人語”至今未變,核心問題也是圍繞“重返八十年代”的總結和拓展。上述主持人均為“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的倡導者和重要參與者。這些“主持人的話”/“主持人語”無疑成為研究“重返”學術活動非常重要的參考文獻。

        梳理這些資料,可以看到它明確地記錄了“重返”倡導者的初衷、目的、規(guī)劃,以及在推進過程中的不斷反思和調整,這些成為研究“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思想變化脈絡的翔實注腳和生動記載。我們可以從中提取幾個關鍵點:

        (一)“歷史化”貫穿始終

        《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是專欄首期,由程光煒和李楊主持。短短573字的“主持人的話”,簡明扼要概括了“重返”的對象、目的、方法和途徑。為什么要重返“八十年代”:不僅僅是因為今天的文學研究者多是“八十年代”的親歷者,更重要這是他們文學知識和文學理解的形成期,重返源于人文學科的自我反思;“重返”的目的和方法:意味著將“八十年代”重新變成一個問題,它嘗試通過將“八十年代”歷史化和知識化,探討何種力量與何種方式參與了“八十年代”的文學建構。這里,“問題化”“歷史化”是“重返”的重要舉措,以此來探討“八十年代”文學的建構和主流文學史的形成。之后幾期“主持人的話”圍繞著經(jīng)典重讀、文學思潮、文學制度、文學與政治及社會等層面來探討“八十年代”文學主流敘述的形成及其排斥性機制,嘗試多角度“歷史化”的方法。

        《文藝爭鳴》“當代文學六十年”的“主持人語”對上述工作進行了總結:“2005 年以來,我們曾經(jīng)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研究》《南方文壇》等重要雜志上開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欄目,對八十年代文學研究的問題、邊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討。這項工作,是當代文學“歷史化”的前奏和鋪墊。”可見,“歷史化”思路是一以貫之的:對“八十年代文學”的“歷史化”,是當代文學“歷史化”的前提,“重返”的最終目的,是對“當代文學”這一學科“歷史化”。而這一點,在專欄開辟之前,主要倡導者程光煒已經(jīng)具有明確的學科自覺,在2005年,他已經(jīng)開始了“重返”工作,在專欄開辟不久的2008年發(fā)表了《當代文學學科的“歷史化”》一文。

        (二)“歷史化”有階段性側重

        “歷史化”這一方法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側重,形成了較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懂敶骷以u論》“重返八十年代”專欄歷時11年,共10期。其中前6期主要是對八十年代文學的文學知識、文學立場、文學史敘述進行“歷史性清理”,重點在于突破主宰1980年代文學的啟蒙文學史敘述,反思文學/政治二元對立的文學史觀念,試圖進行“還原”:“揭示這種‘歷史’的真相,始終是我們‘重返八十年代’的動力所在?!蔽膶W社會學、知識考古學等理論是前期“歷史化”主要倚重的理論資源。

        第一個轉向:文本細讀。2011年第5期欄目的主持人改為程光煒和黃平,主題也細化為“重返八十年代·細讀與歷史”?!爸鞒秩说脑挕憋@示出研究思路的調整:“經(jīng)過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學史進行了近五年的歷史化研究后,我們意識到一個問題,文學史研究可能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作品上來。”“細讀與歷史”共有兩期,從前期的注重文學與外部環(huán)境(如文學制度、文學傳播、社會思潮等)的研究開始有意識地回返對文本的細讀。值得注意的是欄目并沒有直接命名為“文本細讀”,而是將“細讀與歷史”結合起來,并特意強調,這里的“細讀”與“新批評”文本中心主義的區(qū)別:“并不僅僅拘囿于作品文本的修辭、結構和故事,而是把這些敞開為一個更大的文本”,在一個更大的視野——社會學、歷史學、知識考古學——中重新審讀作品,在文本解讀中,尋找社會實踐和作家心靈的契合點,探究文學和時代的互動關系。這種帶有“文本歷史化”意識的細讀也是“歷史化”的重要方法。

        第二個轉向:史料發(fā)掘。2016年,時隔四年,“重返八十年代”欄目重新出現(xiàn)的時候,主題為“史料發(fā)掘”,這也是專欄的最后兩期?!爸鞒秩说脑挕庇兄偨Y的意味:“11年前,當我們在文學史領域里從事‘重返80 年代’的研究時,已經(jīng)感到了這是一個需要分兩步走的工作。第一步是對新時期文學最初十年——80 年代文學所開展的歷史性清理,這包括了對當時風起云涌的文學運動、主張、思潮、現(xiàn)象、作家作品和圍繞它們而產(chǎn)生的知識概念的回顧性反思?!诙绞?0年代文學的史料發(fā)掘工作?!?/p>

        從“歷史性清理”到“史料發(fā)掘”,這是對“重返八十年代”十余年來工作的整體性描述。從“主持人的話”可以看出,“史料發(fā)掘”的目的仍然是對“八十年代文學”的歷史性清理工作的細化和具體化。也即是說,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工作是絲絲入扣的,標志著“重返”“歷史化”工作又一次縱深性發(fā)展。史料發(fā)掘與整理的工作無疑是瑣碎、細致而具體的,這種“具體性的研究”,顯然是參照現(xiàn)代文學的“古典文學化”而進行的當代文學的“現(xiàn)代文學化”,也是“重返”一開始就倡導的當代文學學科“穩(wěn)定性”的基礎工作。

        縱觀“重返八十年代”思潮的學術實踐,“歷史化”顯然是處于核心地位的關鍵詞,也有著一以貫之和不斷發(fā)展的脈絡。因此,梳理“歷史化”研究的進展,對認識和反思“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乃至當代文學研究現(xiàn)狀都有著重要意義。

        至此,有必要對“重返八十年代”思潮中“歷史化”概念進行說明和界定。據(jù)一些學者的統(tǒng)計研究,“歷史化”這一概念已經(jīng)成為“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術關鍵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對“歷史化”概念的內(nèi)涵和具體所指的梳理分析,將對文學史的“重返”和“重寫”看作諸多“歷史化”現(xiàn)象的一種類型。而學者吳秀明傾向于將歷史化看成是在全球化和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語境中形成的一種研究思潮,并考察了它的知識譜系和視域拓展。在吳秀明的理解中,“歷史化”作為近年來當代文學研究領域興起的一個新的話題,一個惹人關注的新的學術生長點,是有別于文學批評的一種學術化、學科化、規(guī)范化的自我救贖活動,是一種新的學術思潮。他將程光煒、李楊、陳曉明、張清華、賀桂梅、孟繁華、楊慶祥等作為這一思潮的代表性學者。這些學者多數(shù)都參與或關注了“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因此,本文傾向于認同吳秀明對“歷史化”的相對狹義的理解,將其作為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影響的學術思潮,有著不同于文學批評的學術化、學科化、規(guī)范化特征。從上面對“重返八十年代”“歷史化”脈絡的梳理中,我們也不難看到這一特征。需要說明的是,“重返”活動的“歷史化”并不僅僅是受到后現(xiàn)代理論影響,而且有著自身的視野拓展和理論建構。

        二? “重返”歷史場域,打開研究視野

        在接受楊慶祥的訪談中,有關作者闡釋了對“歷史化”的理解:“歷史化”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要回到歷史現(xiàn)場,還原歷史語境,二是意味著“知識觀念”的重構和再配置(所謂一切歷史均是當代史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但是這兩者之間并不總是能夠協(xié)調一致的,甚至存在有很多矛盾和沖突。這兩方面,一是“歷史化”的方法也是目的,指的是將研究對象“歷史化”;二可理解為“歷史化”需要借助的思想理論資源。從某種方面說也是研究者“自我歷史化”而這又是建立在“對象歷史化”的基礎之上的。

        “重返”歷史現(xiàn)場,還原文學語境,是“歷史化”的首要一步。在《當代作家評論》一期“主持人的話”這樣說道:“揭示這種‘歷史’的真相,始終是我們‘重返八十年代’的動力所在?!睂?980年代現(xiàn)有文學敘述的質疑,對歷史“真相”的探究,是前期“重返”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

        對1980年代的文學史敘述壓抑機制的揭示,成為“重返八十年代”伊始的研究重點。受??隆爸R考古學”及后現(xiàn)代歷史理論的影響,“重返”研究者將“新時期文學”/“八十年代文學”理解為一種文學史敘述或建構,他們認為,占據(jù)主流地位的文學史敘述是在對諸多文學現(xiàn)象的遮蔽、壓抑或扭曲的基礎上建構而成的。在這一敘述背后,有著主宰這種敘述的權力機制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爸胤怠本褪且灾R考古學的方法揭示這種形成于1980年代的文學觀念、知識體制和思維模式是如何建構起來,并成為我們認識“新時期文學”甚至整個“當代文學”的一種“認識性裝置”。

        李楊的《重返“新時期文學”的意義》、程光煒的《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看80年代的知識立場》《文學成規(guī)的建立——以〈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時候〉為討論對象》、楊慶祥的《路遙的自我意識與寫作姿態(tài)》、賀桂梅的《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等,以1980年代的文學思潮、重要作家、經(jīng)典重讀、知識結構等為對象,呈現(xiàn)文學史敘述的形成過程及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機制,揭示其內(nèi)含的“文學/政治”的二元對立建構,讓我們意識到這種單一的啟蒙文學史不僅是一種“建構性”策略,而且是以“做減法”方法來完成其整體性敘述。

        將研究對象“問題化”之后,如何將其置于一個更大的歷史視野和問題意識中去重新認識和理解1980年代文學,挖掘“文學史上的失蹤者”、重新打撈“被壓抑的文學”(李楊語),揭示1980年代文學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因素,這只是“重返”研究者解構啟蒙文學史敘述的策略之一?!爸胤怠毖芯空哌\用“文學社會學”的方法,進一步深入1980年代的文學場域,考察文學與其周邊的多重因素之間的關系,“通過細讀讀出滲透到一部作品中的‘多種聲音’,對這種多種因素、多種聲音是如何型塑了‘八十年代文學’的歷史策略及其邏輯展開學術研究”,這是“歷史化”的核心要素。

        “重返”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對社會學視野的重視。這里的“文學社會學”,不是以往為了區(qū)別于文學文本的內(nèi)部研究而注重探討“非文學”層面的外部研究方法(這種被稱為“社會-文學”或“文學-社會”的方法更多探討的是社會因素對文學作品的決定性影響),而是文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在承認文學本質的基礎上以社會學的方法和視野來研究文學。在理論資源上,除了借鑒中國傳統(tǒng)史學研究方法之外,還倚重了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及文學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如??碌闹R考古學、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以及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賀桂梅在談到1980年代文學研究的時候,將她采取的基本研究方法稱之為“知識社會學”:“希望把當代視野、歷史的規(guī)約性、我個人的闡釋力三個方面較好結合?!庇凶髡咭卜Q自己的研究為“文學社會學”:“就是把過去當代文學研究比較強調‘作家作品’的研究方式,稍微往‘文學及周邊研究’方面靠靠,通過把過去的研究成果‘重新陌生化’,再重新回到‘作家作品研究’當中去?!边@種研究顯然接續(xù)了1990年代文化研究所內(nèi)含的對“文本中心論”觀念的反撥,但是它警惕了文化研究被人詬病的忽視文本細讀的現(xiàn)象,既打開了文學研究的社會學視野,又強調了回到“作家作品研究”的觀念和研究者的闡釋。

        立足于1990年代以來反思“啟蒙文學史”敘述形成的“純文學”觀的思想脈絡,“重返”研究者嘗試運用“文學社會學”的方法重建文學和社會的聯(lián)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又重蹈機械反映論的覆轍,而是在考察文學與其周邊諸多社會因素的聯(lián)系中,辨析1980年代文學的發(fā)生、內(nèi)在結構和歷史語境等,在這種文學場域中重新認識形成文學思潮和文學作品的復雜因素:“回到‘被生產(chǎn)’的80年代文學,對于‘認識80年代文學’來說也許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這個被我稱作是‘隱蔽的文學史’,例如國家的出版商(編輯和批評家)對小說作品的組織和領導、作家成功的秘密、稿費、文人交往、書信和文壇領袖等現(xiàn)象中,不是蘊藏著一個比已經(jīng)書寫出來的‘80年代文學’更加完整和真實的‘80年代文學’嗎?”

        《長城》雜志的“編輯與八十年代文學”專欄,以口述文學史的形式揭示了文學編輯這個幕后策劃對作品形成的重要作用。另外,程光煒對先鋒小說興起的分析,楊慶祥對路遙《平凡的世界》的傳播因素及現(xiàn)實主義文學在1980年代中期文學場域的遭遇的解讀,別開生面的分析打開了對研究對象新的認知途徑。先鋒文學一貫被認為是先鋒作家反叛探索創(chuàng)新的結果,有人卻從上海的消費語境出發(fā),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發(fā)現(xiàn)了“先鋒小說”的“發(fā)生史”:它并不是作家的獨創(chuàng),而是作家與編輯、作家與市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楊慶祥的路遙研究質疑了之前研究的“反歷史性”,采用“重返文學現(xiàn)場”的方式考察路遙的自我意識、寫作姿態(tài)與讀者想象,并分析了廣播這一傳播手段對文學生產(chǎn)的作用。由先鋒小說的形成深入到文學史敘述的反思,以路遙的遭遇揭示現(xiàn)實主義的困境,這種考察對于我們理解1980年代的諸多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史觀念有著啟發(fā)性意義。

        在探討文學的社會性因素對文學生產(chǎn)的影響之外,綜合傳統(tǒng)史學研究和西方文學社會學理論方法,“重返”在對創(chuàng)作主體——作家的研究中也呈現(xiàn)了新的進入途徑。將傳統(tǒng)史學研究的“考證學”,西方文學社會學包含的“實證主義”精神相結合,考察重要作家的經(jīng)歷、閱讀、喜好、交游、人事、家世等,并考辨其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聯(lián)系。如程光煒的“莫言家世考證”系列;作家研究六題系列;賈平凹研究系列;張承志研究系列等,都是“文學社會學”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學地理學”等方法的代表性成果。借鑒了傳統(tǒng)歷史考證學經(jīng)典研究方法,同時也吸納了西方文學社會學實證主義的觀念,如德國實證主義文學觀代表人物舍雷爾、孔德和默克爾的觀點。舍雷爾創(chuàng)立的德國文學史研究著名的“三E·S”模式倡導以傳承、學養(yǎng)、生活三種因素研究作家的創(chuàng)作。傳承主要指的是民族特色、風土人情和家世家風;學養(yǎng)是指文學傳統(tǒng)和創(chuàng)作才能;生活則是指身世浮沉和所見所聞??椎碌膶嵶C主義研究的主要領域是把握作家的生平、文本的歷史查考以及文學史的編撰,作家的個人資料、書信、日記等成了實證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材料。默克爾的“社會文學方法”則更注重文化環(huán)境、時代氣息、特別是文學生活整體的觀察方法。在系列研究中,不難看出這些方法的綜合影響,它更重視的是文本的誕生史、接受史和影響史,力圖辨清文學的發(fā)生、結構和與具體歷史語境的互動糾纏,“強調的仍然是深入到‘歷史’之中的觀察、討論和分析,仍然是一種典型的‘歷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尅膶W’重新回到‘歷史’這個籮筐中去?!边@些研究雖然以“人”(作家)為中心,但并沒有局限于作家個體經(jīng)歷、心靈史,而是借此關聯(lián)作家與年代、地理、事件、人物、制度的研究,是一種包含了史料整理以及對史文記載的歧誤等項進行考辨的研究,這種注重“社會史”研究的作家研究,屬于典型的文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

        三? 以“年代學”為基礎建構整體性的文學史觀

        “八十年代文學”既是研究對象,又是研究方法?!爸胤怠毖芯空卟扇×吮环Q之為“年代學”的方法來進行當代文學研究?!澳甏鷮W”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借鑒了傳統(tǒng)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方法,在“百度百科”詞條里,它是“研究歷史年代測定的原理和方法、考察歷史事件和歷史文獻的時序和年代的學科,歷史學的輔助學科?!痹诰唧w的實踐中,“年代學”不僅是考察歷史事件和歷史文獻的時序,還需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分析,并力圖揭示其中的關系。因此,與“年代學”相關的,不僅有社會學,還有“關系學”“整體性”等概念。

        以一個文學年代為切入點,關聯(lián)起其他文學年代的研究,從而形成對當代文學研究的整體性的認知。這就是“重返八十年代”以“年代學”為基礎建構當代文學整體觀的思路?!霸谌绾卫斫猱敶膶W60年歷史的整體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一個‘原點’式的闡釋框架,這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新時期’文學意識?!边@個“原點”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個關鍵的“樞紐點”和“中轉站”:“借‘80年代’,既能夠發(fā)現(xiàn)‘十七年文學’的特殊性,也能夠充分地把‘90年代文學’的問題打開。把它當作漫長的當代文學史的一個‘制高點’或‘瞭望塔’,重新理解、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學史的問題,并做一些方法論的探討?!?/p>

        但是,“重返八十年代”的學術旨歸并非僅止于對“80年代文學”的研究,而是以其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展開對整個當代文學的研究。這一思潮的轉向也昭示了這一學術理想。2011年之后,“重返”研究者陸續(xù)開始了對“七十年代文學”和“九十年代文學”的研究。這兩個年代的研究雖然因為多種原因尚待深入,其中一些嘗試對理解“80年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卻有著啟示意義。

        先從“七十年代文學”研究說起。“七十年代文學”研究大概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最終以《七十年代小說研究》的出版作為總結。此書的“序”交代了研究緣起,可以看出這種轉型仍然是“八十年代文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觸摸一下80年代文學的起源和脈絡”,以“追本溯源”的工作來探究“80年代文學的發(fā)生”。在開篇文章《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小說》中,第一個原因是“它有起點性的意義”。作者深入文本,重讀《機電局長的一天》,重新審視新時期文學的起點。重讀認為這篇小說已經(jīng)孕育了新時期“改革文學”“恢復生產(chǎn)、結束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所以,新時期文學的起點應該是在1970年代。此書對1970年代小說及作家的解讀,多是有意挖掘其與“新時期文學”的聯(lián)系,這種對“新時期文學”“史前史”的溯源,揭示了“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復雜關系。大量的史料發(fā)現(xiàn)和文本細讀使人們對“新時期文學”“起源性”的研究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一個明顯的事實是,1980年代文學并非都發(fā)源于地下文學,它也發(fā)源于多重不同的思想資源和文學資源。”

        如果說“重返”的另一位重要研究者李楊是以“知識考古學”的方法解構啟蒙文學史敘述中“文學/政治”的對立,以1980年代文學的“政治性”因素顛覆了主宰1980年代文學研究的“斷裂論”觀念,那么程光煒及其學生的“七十年代文學”則是立足扎實的文本分析,更多將文學作為一種“史料”來進行社會學分析。然而,“七十年代文學”的相關資料因為種種原因尚未被充分呈現(xiàn)挖掘,這種以文學為史料的研究也難以為繼。

        雖然“年代學”層面的“七十年代文學”研究遠不充分,但是這種對“新時期文學”“起源性”的考察,卻讓研究者對“八十年代文學”研究的“來處”和“去處”有了自覺的探究意識。如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學現(xiàn)象,從不同角度追溯考察“新時期文學”的“起源”。

        2013年,“重返”研究者又轉向了對“九十年代文學”的研究。雖然這一時段的研究也是半途折返,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史研究的“整體觀”和“關系學”在不斷的摸索中有了較好的體現(xiàn)。程光煒在《引文式研究:重尋“人文精神討論”》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引文式研究”方法,引用不同觀點的材料進行碰撞、互證,對不同立場的觀點都有著“歷史的同情”式理解。他將“人文精神討論”的紛爭置于長時段的文學史視野,考察其背后所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以“歷史感”解讀出了王蒙對人文精神論者譏諷之中的擔憂,并提出了一個不同年代的互相參照和關聯(lián)性意識。人文精神論者的問題在于只在人文學科內(nèi)部來討論1990年代,而“沒有在‘十七年’與‘90年代’之間建立一個關聯(lián)性,沒有意識到90年代突然膨脹的物質欲望恰恰是‘十七年’的嚴重物質匱乏造就的一個問題。這就使討論缺乏現(xiàn)實針對性和必要的歷史感?!睂@種不同“歷史關系”的關注,是建構文學史“整體性”的基礎和前提:“我會在‘八十年代’與‘十七年’的關系中來重新認識‘十七年’的‘意義’;同樣,也在這種關系中重新思考八十年代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的。我還會在‘八十年代文學’與‘九十年代文學’、‘當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八十年代與新時期文學’等等錯綜復雜而且多層的歷史關系中,重新會思考‘當代文學六十年’究竟是怎么建立起來的這樣一些具體的‘文學史問題’?!币浴笆吣辍睘閰⒄?,才能更清晰地認識1990年代人們的思想狀況的問題所在,以1990年代為參照,才能反思1980年代新啟蒙知識框架的局限性。賀桂梅的“八十年代文學”研究,甚至將研究對象置于世界文學的框架中討論,這不僅是簡單的比較文學研究,而且是系統(tǒng)研究當代文學的重要維度。

        這種“年代學”研究,關涉的不僅是文學和歷史的聯(lián)系,不同時段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個人和歷史之間的關系。重新建立文學的社會學意義和歷史感,從共時性和歷時性兩個方面將1980年代文學進行研究,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整體化”的歷史視野和研究思路。這種“整體性”歷史觀,有別于1980年代強調“宏觀研究”的“整體觀”。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為代表的宏大整體觀,其實是采取了“排斥性”的壓抑機制,以簡化、縮小、壓癟歷史整體性基礎上形成的進化論文學觀,因此警惕這種“產(chǎn)生于狹隘歷史觀的整體性”,而試圖從“個體觀”出發(fā),通過討論辨析“找出隱藏在那十年的‘文化建制’和‘思想對面設置系統(tǒng)’深處的差異性,進而重建各個文學期和文學現(xiàn)象的‘歷史關系’?!币簿褪钦f,在充分意識到各個文學時期差異性的基礎上,在錯綜復雜而且多層的歷史關系的相互參照中,找出“被‘新時期敘述’強行拆解、撕裂和斷開的若干個‘文學期’”的關聯(lián)點,將它們重新整合起來。這種研究不僅為1980年代文學研究,也為當代文學學科提供了又一具有“范式性”意義的研究思路,從而對促進當代文學的進一步“學科化”奠定了基礎。正是因為這一點,“重返八十年代文學”研究已經(jīng)超出了研究對象本身,而上升到一個整體性的學科重建和觀念重構的層面。

        四? 實證研究、史料意識和學科建設

        實證性的個案研究是上述“文學社會學”“年代學”方法的基礎。2016年,“重返”明確了“史料發(fā)掘”研究轉向。將此作為“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第二步工作,并強調了這種工作的意義:“猶如‘史前史’一直在歷史學學科中占據(jù)著最核心的位置,文學史的史料發(fā)掘不僅是一個最基礎的工作,同時也是一塊最能考驗發(fā)掘者的忍耐力、鑒別眼光和分析能力的試金石?!?/p>

        對史料工作的重視貫穿“重返八十年代”研究始終,也是“歷史化”研究的起點和落腳點?!爸胤怠币潦?,將八十年代諸多文學現(xiàn)象“問題化”“歷史化”的具體做法就是對典型個案進行“實證性”的研究,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和辨析,還原文學的生產(chǎn)過程及其周邊環(huán)境。無論是“文學社會學”還是“年代學”,都需要實證主義式的史料發(fā)掘分析,有作者曾稱他的研究為“歷史分析加后現(xiàn)代”,或叫“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研究加???、埃斯卡皮、佛克馬和韋勒克的方法”。在研究中經(jīng)常援引的理論,還包括科林伍德、柴爾德、海登·懷特等歷史哲學的相關著作。這些理論資源的借用使“重返”研究的實證性史料工作區(qū)別于舊歷史主義的考據(jù)式整理,而帶有分析主義歷史哲學尤其是后現(xiàn)代歷史主義理論的影響。在某種層面上,這樣的史料發(fā)掘還有著較為明確的問題意識,主要是對1980年代文學歷史敘述建構性和壓抑機制的反思,如第一階段推出的“八十年代文學研究書系”。

        如果說早期“歷史化”工作中,對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消化和鑒別還是“文學社會學”研究方式中的具體工作,那么“史料轉向”之后的研究就有著明確的史料建設目的。圍繞著這一目的,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重返八十年代”推出了資料長編、研究資料叢書、年譜匯編、史料考證等。在最近的一篇討論 “歷史化”的文章中,程光煒回顧了當代文學“歷史化”的進程,提出目前“更繁重的工作,是搶救當代文學史料,做實做深當代文學史料建設的工作?!边@和他關于“搶救當代文學史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呼吁是一致的。

        “史料建設”已經(jīng)成為當代文學史研究目前迫在眉睫和重中之重的任務,也是當下“歷史化”的主要工作。有人認為,發(fā)起“重返八十年代”的出發(fā)點是對當代文學研究現(xiàn)狀的不滿:“‘歷史化’觀點的提出,針對的是始終把‘當代文學’當做‘當下文學’這種簡單化的歷史理解?!碑敶膶W的“當代性”固然是它的特殊屬性,但是作為一個學科,當代文學的問題是過于“批評化”的學科觀念導致研究者過分依賴所謂的感性體驗,而忽視史料的積累。如1980年代“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論者所倡導的“印象主義”批評,而譏諷那些依賴材料積累的研究是一種“爬行主義研究”;“重寫文學史”則更是突出強調研究主體的個人性和主觀性。即便是目前的當代文學界,執(zhí)著于審美主義研究而對文學的“外部研究”持有異議的也大有人在。這些研究觀念使當代文學學科長期處于否定之否定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提出“歷史化”,就是希望當代文學學科避免一直處于相對主義的混亂狀態(tài),而逐漸地“固定下來”。正如吳秀明所說:“歷史化所做的就是‘歷史穩(wěn)定’的工作,至少帶有‘歷史穩(wěn)定’的功能作用;而‘歷史穩(wěn)定’,對于一個學科來說是蠻重要的,它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愈是成熟的學科,其‘歷史穩(wěn)定’性往往就愈高,形成的共識性的東西也愈多?!?/p>

        因此,有學者提出“當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化”,借鑒“現(xiàn)代文學”學科方法加強“當代文學”的“歷史化”進程,以避免當代文學陷入相對主義的混亂之中:“現(xiàn)代文學不就是首先建立起關于‘五四’、‘魯迅’的‘歷史意識’和‘理論意識’,才逐步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學科的嗎?所以,如果我們花上幾年甚至更長一點時間集中精力去面對一個文學年代的問題,對很多沉埋在批評狀態(tài)、歷史塵埃中的作家作品、現(xiàn)象和問題開展非常耐心的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工作,深入細致地研究具體問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當代文學’的歷史意識和理論意識,我想自然就會慢慢出來了?!边@種以史料發(fā)掘為基礎、以“歷史化”加強當代文學學科穩(wěn)定性的方法,已經(jīng)被許多當代文學研究者所認同,吳俊、吳秀明、張均、黃發(fā)有、李遇春等學者,已經(jīng)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針對史料研究問題開始了理論層面的探索。

        目前,當代文學領域的史料研究已經(jīng)蔚為大觀,幾成一種研究趨勢。對此,不少學者也對這種研究趨勢有著擔憂甚至批評,擔心對當代文學的“當代性”屬性有所損傷,甚至批評這種“史學化”傾向過分倚重“外部研究”而輕視文學自身特性、忽視作家主體。這些代表性的觀點,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文學研究“內(nèi)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關系的老問題,但對當下的史料研究來說無疑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重返八十年代”的“史料轉向”和當下的史料研究,顯然有著不可忽視的趨同性。很難說是“重返”研究者推動了當下史料研究的進展,還是現(xiàn)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潮流啟示了“重返八十年代”的走向,或者說兩者是相輔相成、互鑒共進的關系形態(tài)。如上所述,實證性研究是“重返”采用的“文學社會學”“年代學”研究方法的基礎,它對史料建設有著內(nèi)在的必然要求。在“重返八十年代”與史料研究的關系上,黃平提出:“‘重返八十年代’是問題意識,歷史化是研究方法,史料是研究基礎?!薄皻v史化”這一方法對史料有內(nèi)在要求,“歷史化”的方法不僅僅針對經(jīng)典文本,同樣也針對文本的周邊,揭示經(jīng)典文本的歷史建構過程,史料是“歷史化”這一方法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我們將“重返八十年代”的“歷史化”提升到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高度,或許會對其走向史料挖掘的意義有著更為充分的認知。無論哪個學科領域,史料研究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當下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有效的史料發(fā)掘,如何處理新的資料形態(tài)(如電子資料、新形式資料、孤證的處理等),如何進行史料研究的理論建構等,這樣才能進一步夯實學科的研究基礎。

        從根本上來說,“重返八十年代”思潮仍是對文學史的重新認識和書寫。所以,將其置于當代以來“重寫文學史”思潮的脈絡之中才能探討其研究方法和文學史觀念的突破性進展。自1950年代以來,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對文學史寫作問題的方法、立場和觀念的探討,這一問題在1980年代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重寫文學史”思潮中達到高潮,并貫穿在1990年代的“再解讀”“左翼文學研究”等思路和觀念中。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重寫文學史”是文學研究界不斷創(chuàng)新的集中體現(xiàn),“重返八十年代”在這一思路上可以說是新世紀以來的又一重要舉措。在對1980年代以來文學史研究充分肯定和反思的基礎上,“重返八十年代”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對文學和文學史的理解和闡釋方式。簡要來看,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相比,它破除了主宰文學史敘述的啟蒙觀念;與“重寫文學史”不同,它解構了文學研究中內(nèi)含的“文學/政治”的二元對立觀念;與“再解讀”不同,它更注重將文本置于歷史場域,將文本分析與歷史敘述結合起來,并給予“歷史的同情”式解讀。究其原因,是因為“重返”研究者既能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將研究對象“歷史化”,跳脫1980年代歷史意識、批判性地反思1980年代的知識體制,而不是以1980年代的知識機制和思維方式來反思1980年代;同時,還能夠以一種“親歷者”的身份,對歷史有一種同情式理解。這種歷史性與共時性的統(tǒng)一、內(nèi)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統(tǒng)一,正是“重返”研究“歷史化”方法的辯證統(tǒng)一。

        注釋:

        ①肖敏、李彥文:《當代文學歷史化之后——“中國當代文學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綜述》,《文藝爭鳴》2007年第12期。

        ②程光煒:《怎樣對“新時期文學”做歷史定位——重返八十年代文學史之一》,《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3期;《經(jīng)典的顛覆與再建——重返八十年代文學史之二》,《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3期;《“重返”八十年代文學的若干問題》,《山花》2005年第11期。

        ③程光煒:“當代文學六十年”專欄“主持人語”,《文藝爭鳴》2015年至今。

        ④40程光煒:《當代文學學科的“歷史化”》,《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

        ⑤程光煒、李楊:“重返八十年代”專欄“主持人的話”,《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3期。

        ⑥⑦程光煒、黃平:“重返八十年代·細讀與歷史”專欄“主持人的話”,《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5期。

        ⑧34程光煒、楊慶祥、黃平:“重返八十年代·史料發(fā)掘”專欄“主持人語”,《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4期。

        ⑨羅長青:《學術現(xiàn)象視域中的中國當代文學“歷史化”概念所指》,《南方文壇》2020年第4期。

        ⑩吳秀明:《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中的知識重構與學術轉向——當代文學“歷史化”的譜系考察與視閾拓展》,《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4期。

        111532333543程光煒、楊慶祥:《文學、歷史和方法》,《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3期。

        12程光煒、李楊:“重返八十年代”專欄“主持人的話”,《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3期。

        13程光煒:《八十年代文學與人大課堂》,《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4賀桂梅、徐志偉:《重返八十年代,打開中國視野——賀桂梅訪談錄》,《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2年第3期。

        1624程光煒:《80年代文學研究的“文學社會學”》,2009年12月18日在上海大學的演講,見《熱風》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程光煒:《如何理解“先鋒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1期。

        18楊慶祥:《路遙的自我意識和寫作姿態(tài)——兼及1985年前后“文學場”的歷史分析》,《南方文壇》2007年第6期。

        19程光煒:《生平述略——莫言家世考證之一》,《南方文壇》2015年第2期;《家庭——莫言家世考證之二》,《文藝爭鳴》2015年第4期;《教育——莫言家世考證之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8期;《勞動生涯——莫言家世考證之四》,《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2期;《參軍——莫言家世考證之五》,《當代文壇》2015年第3期;《創(chuàng)作——莫言家世考證》,《新文學史料》2015年第3期;《與大哥——莫言家世考證之七》,《勵耘學刊(文學卷)》2016年第1期 ;《故鄉(xiāng)朋友圈——莫言家世考證之八》,《南方文壇》2016年第3期;《茂腔和說書——莫言家世考證之九》,《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6年第4期;《高密剪紙和泥塑——莫言家世考證之十》,《東吳學術》2016年第5期。

        20程光煒:《作家與故鄉(xiāng)》,《小說評論》2015年第1期;《作家與批評家》,《小說評論》2015年第2期;《作家與編輯》,《小說評論》2015年第3期;《作家與讀者》,《小說評論》2015年第4期;《作家與閱讀》,《小說評論》2015年第5期;《作家與文學史》,《小說評論》2015年第6期。

        21程光煒:《賈平凹與琴棋書畫》,《當代文壇》2013年第2期;《賈平凹序跋文談中的“古代”》,《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賈平凹序跋、文談中的商州》,《文藝研究》2016年第10期;《長篇小說“后記”的人與事——賈平凹論之三》,《文藝爭鳴》2017年第6期。

        22程光煒:《張承志關于魯迅和〈史記〉的讀書札記》,《東吳學術》2014年第1期;《張承志與魯迅和〈史記〉》,《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4期。

        23方維規(guī):《“文學社會學”的歷史、理論和方法》,《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3期。

        25賀桂梅:《打開六十年的“原點”:重返八十年代文學》,《文藝研究》2010年第2期。

        26程光煒:《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頁。

        27程光煒主編:《七十年代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28程光煒主編:《七十年代小說研究·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29程光煒:《“八十年代”文學的邊界問題》,《文藝研究》2012年第2期。

        30如黃平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期文學起源階段史料整理與研究”(2016),斯炎偉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國第四次文代會研究”(2019)等,都是對新時期文學起源性問題的探討。

        31程光煒:《引文式研究:重尋“人文精神討論”》,《文藝研究》2013年第2期。

        36“八十年代文學研究書系”由程光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包含有:程光煒著:《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洪子誠等著:《重返八十年代》;楊慶祥等著:《文學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學事件再討論》。

        37程光煒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學史資料長編”(2011);程光煒主編:《當代文學史資料叢書》(16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東吳學術》的“作家年譜”專欄以及相關年譜編纂理論討論;程光煒對路遙研究新史料的發(fā)掘考證(《一份沉埋的孤證與文學史結論——關于路遙1971年春的招工問題》,《當代文壇》2019年第2期;《路遙和林虹關系的一則新材料》,《文藝爭鳴》2019年第9期;《關于〈平凡的世界〉的幾則材料思考》,《小說評論》2020年第1期;《路遙兄弟失和原因初探》,《南方文壇》2021年第1期。)

        38程光煒:《當代文學“歷史化”瑣談》,《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39程光煒:《再談?chuàng)尵犬敶膶W史料》,《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3期。另外,2020年6月30日,程光煒給河南大學文學院師生開設《搶救當代文學史料》學術講座。都是在不斷呼吁強調搶救當代文學史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1錢理群、楊慶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80年代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上海文化》2009年第1期。

        42吳秀明:《當代文學“歷史化”的學科意義及其與外部社會的結構關系》,《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

        44見張清華:《在歷史化與當代性之間——關于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狀況的思考》,《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

        45見郜元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2期

        46黃平:《在學科化與反思學科化之間——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二律背反》,《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文學史研究視野中的‘重返八十年代’”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YJA751038)

        責任編輯:趙雷

        日本熟妇人妻xxxx|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ⅴ| 中文字幕麻豆一区二区| 国产优质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AV无码专区亚洲AVL在线观看| 亚洲发给我的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久久| 美女网站免费福利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丰满少妇又紧又爽视频|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入口|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丁香久燥| 99久久精品久久久|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黑丝美腿在线观看| 免费1级做爰片1000部视频|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ai换| 抽插丰满内射高潮视频|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50岁熟妇大白屁股真爽| 国产女人91精品嗷嗷嗷嗷| av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不卡一区二区视频日本| 久久视频在线| 国产婷婷丁香五月麻豆|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日本中文在线|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青青草在线免费播放视频|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