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杰
最近,“社牛癥”成為網絡熱詞。與“社恐癥”(“社交恐懼癥”的簡稱)相反,“社牛癥”人群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能完全卸下心理壓力,不怕生、自來熟,可以快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
那么,從心理學角度看,“社牛癥”是什么呢?人們常說的“社恐癥”,學名是“社交焦慮障礙”,指個體對一個或多個社交場合的過度恐懼。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懼怕他人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甚至在路上與陌生人眼神相對,都可能引發(fā)他們的強烈焦慮。
盡管“社牛癥”中也有“癥”字,但這類人沒有罹患心理疾病。他們是社交圈里的紅人,“社牛癥”甚至成了高情商的代名詞。
但是,似乎也有一些另類的“社牛癥”人士,他們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分場合地“放飛自我”。例如,有意無意地用夸張的舉動吸引他人注意,或者在安靜的地鐵車廂內大聲喧嘩。
所謂的“社牛癥”可能囊括了上述兩類人群,一類是擁有堅實的自信、敢于投身且享受社交的人群;另一類人,他們的自信則更像是紙糊的老虎,在他們浮夸的言談舉止背后,隱藏著深深的自卑。
要想理解為何有些“社牛癥”人群如此自信,我們首先得談談健康的自尊和自信源自何處。
“鏡映需要”的充分滿足,可能是“社牛癥”人群自信的最初來源。自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提出“鏡映需要”的概念,其用來指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感覺到自己被足夠肯定和接納,尤其是得到了被撫養(yǎng)者的理解和欣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不時會有一些明確希望得到肯定的時刻,科胡特認為,當這些重要的瞬間到來時,如果孩子能從撫養(yǎng)人眼中看到贊許的目光,并得到共情的、及時的回應,孩子就會感到由衷的喜悅,產生一種“我很重要”的感覺。
長此以往,孩子形成一種堅實、穩(wěn)定的自尊感,這將成為孩子日后發(fā)展的堅實后盾。曾經被充分認可的經驗,會使得孩子長大后愿意相信“我能行”,進而敢于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
這部分孩子中不少人可能成為“社牛”,但還有一小部分“社?!本蜎]那么幸運了。
撫養(yǎng)人對這部分孩子總是以一種冷淡、敵意和批評的態(tài)度,未對他們的“鏡映需要”予以滿足,那么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可能受到壓制。這些孩子成年后,他們早期被忽視的需要,可能依舊需要被滿足,甚至是要被加倍滿足。
這或許就是某些“社牛癥”人群不惜嘩眾取寵,也要得到他人關注的原因。他們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彌補未被撫養(yǎng)人充分理解和肯定的缺失。
根據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人生不可能四平八穩(wěn),因此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經歷一些挫折,感受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差距,這就使得我們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卑感。
但如果一個人能以有益社會、有益他人的方式,來為所處共同體做出貢獻,在不斷做貢獻的過程中,個人將獲得共同體的認可,感受到歸屬感,進而形成自信,使自卑感有所消融。
不過,也有人并非以上述方式,而是以浮夸的舉止、傲慢的言行、貶抑他人、過度熱情、自我吹噓或欺凌弱小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自卑感。這類人看似做出了許多“優(yōu)越行為”,實則是為了掩蓋內心的脆弱。阿德勒形容這類人“因為怕自己太矮小,于是踮起腳尖,試圖讓自己看起來高一點”。
我們要向“社?!睂W習的并不是單純的“放飛自我”,而是要以利他的方式來展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