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吉鴻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煉標題是比較常見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語言文字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取信息,梳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在提煉標題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直接、敏銳的感知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而事實上,提煉標題也常常出現(xiàn)在語文作業(yè)設計和學業(yè)檢測中,是訓練并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對于標題提煉在語文學習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線教師普遍較為認同,具備一定意識。但是,據(jù)筆者觀察,教師對標題提煉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的標題提煉要求過低,流于表面,僅以內(nèi)容初步感知、了解為目的,追求“大概”“差不多”就行。標題提煉在語文學習上實乃有著更為豐富、深刻的重要價值。教學中,教師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課文語境,在標題提煉時,引導學生對文字保持高度敏感,細細咀嚼,反復推敲,精益求精,使之成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過程和途徑。為此,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標題提煉的最初出發(fā)點,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它可以通過概括、提取等方法,將相關課文、語段等“化繁為簡”,從“模糊”到“清晰”,起到學習“支架”的作用。在這方面,它有著三個不同層次的要求。
標題提煉基于對一段、幾段或全篇語言內(nèi)容的理解,把冗繁、龐雜的內(nèi)容用精練、準確、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將課文內(nèi)容加以濃縮、明晰和結(jié)構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尤其是對一些篇幅較長或者內(nèi)容相對松散的文章,比如抒情散文一類,學生往往難以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教學時,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標題提煉。比如,學習六年級上冊朱自清的《匆匆》,學生對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就存有較大難度。如果化整為零,以自然段為單位,經(jīng)師生合作共同討論后,文章各部分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標題:“歲月一去不復返”“日子消失無聲息”“時光腳步太匆匆”“人生一事無所成”,有了這四個標題的提煉,再讓學生將它們連起來說一說,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輕而易舉了。
當然,上面提及的這四個標題語言實際上相當嚴謹、工整。首先,字數(shù)相同。其次,用詞不重復,同樣意思,用了“歲月”“日子”和“時光”等不同詞語來表達。這樣的要求已經(jīng)很高,在下文會另行述及相類似的課例。有一點必須明確,用提煉標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是非常有必要、有成效的。
“一字一世界,一詞一境界。”標題提煉時,一字之差,一詞之別,往往體現(xiàn)出學生對于課文理解是浮淺、偏差,還是正確、妥帖。語文學科的復雜性、深刻性有時恰恰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上。嚴格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沒有固定的、單一的所謂標準答案。這正是語文學科的挑戰(zhàn)和魅力所在。這一學科的重要特征需要一線教師予以充分重視,自身保持足夠的語言敏感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標題提煉,隨時進行點撥、引導,要求學生嘗試用最合適的語言文字來概括課文內(nèi)容。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時,筆者安排學生以四字標題形式提煉相關語段內(nèi)容。如“我”和閏土相處的時候,聽閏土講了哪幾件新鮮事?結(jié)果,對第一件事的概括,學生有兩種答案:“雪地捕鳥”和“雪天捕鳥”。如果不細細體會,我們可能會覺得兩者似乎都可以。實際上,一字之差,意思表達完全不同。“雪地捕鳥”,指在有積雪的地上捕鳥,可能正在下雪,也可能雪已停?!把┨觳而B”,一定指正在下雪的天氣里捕鳥,可能有積雪,也可能沒有積雪。聯(lián)系課文第7 自然段,仔細閱讀,立見分曉?!斑@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顯然,“雪地捕鳥”表達更加準確。就這樣,在兩個標題的比較、分析之間,自然而然地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抓住關鍵的文字細節(jié),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同時也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用字、煉字的意識。如能堅持,學生的語感定然不斷加強,可謂一舉兩得。
借助標題提煉,有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其中的某個關鍵字、詞為學習觸發(fā)點,構建對話、探究主題,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度解讀和深刻領會。做到如此地步,自然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學習境界。它不僅僅是為提煉而提煉,它還有著更深遠的教學視野,有著更重要的學習任務,有著更靈動、大氣而不失精致、智慧的教學追求。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教學設計。
筆者觀察多位青年教師教學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共同現(xiàn)象,教師對全文5 件事情的標題提煉設定為這樣的結(jié)果:談《水滸傳》、談“碰壁”、燃放煙花、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顯然,這樣僅停留在基本要求層面,對于語文學習必要的深刻性來說,還是不夠的。如果稍加留意,我們發(fā)現(xiàn),“談‘碰壁’”只有3 個字,和其余4 個標題(都是4 個字)在字數(shù)上不同,缺乏整體的一致性。精心研讀課文后,教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____ 談‘碰壁’”,讓學生細讀課文相應段落,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試著加上關鍵的一個字。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討論后,想出了這樣幾個答案:戲、趣、閑、笑。
可以說,這幾個答案都不錯,都可以。但顯然還有高下之分。于是,讓學生再讀課文,深入思考:“你認為,這4 個字中,哪一個答案最為精確?細讀課文,找到重要依據(jù),畫出關鍵詞句?!庇纸?jīng)一番思考、討論,最終學生一致認為“笑談‘碰壁’”是最佳答案。理由如下:(1)事情的整個過程都在“笑”中發(fā)生,這可從課文中的相關句子看出:①“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zhuǎn)過頭來,微笑著問我。②“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③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2)“笑”字有著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和重要的人文價值,既是課文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它至少包含以下幾層含義:其一,是長輩對晚輩親切、和藹、關愛的笑;其二,在理解“碰壁”和“四周圍黑洞洞的”等語言背后的真實意思之后,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伯父面對如此“生死考驗”,卻能做到“一笑而過”“含笑迎敵”,這是具有大將風度、英勇無畏的笑;這是橫刀立馬、笑傲黑暗世界、屬于勝利者自豪的笑;這也是對反動派陰暗手段、小人伎倆的猛烈嘲笑。
借助標題中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字,使得本節(jié)課的語文學習自然、無痕地確立了一個研究的端口。沿著這個端口,師生一起走出了一條通往課文深處、走入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思考之徑和思想之路??芍^“牽一字而動全篇”,教學也由此變得空靈、深刻。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基于標題提煉的高位教學設計。
語文教師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提煉標題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聯(lián)想想象、比較分析、歸納判斷等認知策略,需要借助相應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而,其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訓練,更是一種思維訓練。
有時候,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提煉標題時可能對語言的推敲、錘煉較為重視,對其中蘊含的思維價值沒有加以充分挖掘、運用。以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為例,應該說這是一篇老課文了,在梳理課文內(nèi)容時,教師往往滿足于這樣的答案:“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和“談花生”。這當然沒有錯,但問題是,長期以來,似乎“約定俗成”,大家都如此,這就不對了。課文最重要的一塊內(nèi)容是“談花生”,而顯然,如果結(jié)合課文實際以及從語文學習答案的多樣性、不確定性來說,從豐富學生語言經(jīng)驗的累積來看,尤其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角度考慮,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獲得“談花生”這一答案之后,進一步提高要求:“這里的‘談’字,如果換成別的字,或許更好,讀課文,想想看?!币源俗鳛樗季S觸發(fā)點,隨之,學生就想 出了“聊”“講”“說”“論”“評”“議”“品”……如此豐富多元的答案。重要的是,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展開,實現(xiàn)了語言和思維共生共長的語文學習境界??梢哉f,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語文學習;有什么樣的語文學習,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充分意識到在標題提煉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重要意義。
有些課文,由于本身內(nèi)容上的深奧,再加表達含蓄等多種原因,如果僅從感性層面展開學習,學生要想真正讀懂、讀透,難度的確非常大。這樣的課文,要求教師和學生具備一種相對理性的思維能力,細讀文本,層層剝筍,借助標題提煉,最終明白課文寫作秘妙所在。
如學習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課,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在內(nèi)容上有了一定的感知、體驗之后,教師要引導他們以貝多芬心情變化為線索,一步一步地概括出這樣幾個標題:“聽見琴聲,有所觸動”“聽到談話,非常感動”“喜遇知音,無比激動”“飛奔回店,如此沖動”。這樣的標題提煉,是在訓練學生思維邏輯的一致性和整體性,這是很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更有意義的是,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把前面的3 個標題和課文第9 自然段描寫的《月光曲》意境進行對接,反復靜思默讀。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巨大秘密:原來《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貝多芬那天晚上的心境?!八孟衩鎸χ蠛?,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边@部分對應的是“聽見琴聲,有所觸動”?!霸铝猎缴礁撸┻^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边@部分對應的是“聽到談話,非常感動”。“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部分對應的是“喜遇知音,無比激動”。課文這樣寫作背后的邏輯起點是,貝多芬的心就像大海,由平靜到感動,再到無比激動。
有了各段標題和樂曲意境的對接契合,學生既讀懂了樂曲就是作者情感的再現(xiàn),又明白了文章這樣寫的目的,集感性、理性于一身,融語言、思維于一體。這樣的語文學習既有意思,又有意義。而這一切的發(fā)生,都離不開標題提煉這一重要的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之“審美創(chuàng)造”中特別指出:“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惫P者以為,標題提煉也是一種建立在對課文語段、語料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基礎上,學生運用自己的言語經(jīng)驗,用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語文學習實踐過程。一言以蔽之,標題提煉也要具備一種審美視角。
有了這樣的認識,不妨借用朱光潛先生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一文里提出的“實用、科學、審美”三種觀點。標題提煉時,在追求實用、科學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具備高位的審美意識。根據(jù)課文實際以及學生真實學情,在學生能夠做到準確、完整概括的前提下,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要求,引導他們在不斷咀嚼、琢磨和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對標題提煉從語言文字上尋求美的感受,喚醒美的意識,從而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
學習《少年閏土》一課,學生將“我”和閏土相處時,閏土講的四件新鮮事概括為“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兒”。從準確的角度看,這樣提煉當然可以,但是,如果提高標準,仔細思考,“看瓜刺猹”和文中作者精彩的文字表達,和插圖這樣詩意的情境、浪漫的氛圍還有著相當?shù)木嚯x,缺失了一種美的感受。美的事物要用美的語言來表達,就有必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具體語境,進一步將標題提煉為“月下看瓜”或者“月夜看瓜”。有了“明月”,有了“月光”,少年閏土渾身上下撒滿銀色的圣潔之光,讓他通體散發(fā)著一種理想的光芒?!霸鹿狻庇趾畹卮碇髡叩挠洃?,象征著歲月的美好,這樣的答案,既抓住了段落中的關鍵詞語,又高度吻合作者的寫作目的。二者一比較,立馬見高低。這樣一處文字細節(jié)的打磨,對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審美鑒賞能力大有裨益,整個學習的過程無形無痕,潤物無聲,達到了一種美的境界。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回憶了伯父生前的五件事:談《水滸傳》、笑談“碰壁”、燃放煙花、救助車夫和關心女傭。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滿足于這樣的答案。如果稍加用心,便會發(fā)現(xiàn),“談”字重復使用了,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將“談《水滸傳》”改為“聊《水滸傳》”。二者一比較,顯然“聊”比“談”表達更精準,更貼切,其中的內(nèi)涵更為豐富。而將“燃放煙花”修正為“樂放煙花”。雖是一字之差,但韻味和意境截然不同。這樣做,就真正從另一個角度來努力實踐葉圣陶先生說的那種語文教學境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對標題文字的審美,也是一種人文主題的無形滲透。長期以來,我們陷于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之爭:是工具還是人文?終究我們明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滲透、融合,不能人為割裂、剝離。學習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一文,學生概括故事的起因是“盜取火種”。教師只需輕輕地反問一句:“普羅米修斯是強盜嗎?有一個字似乎特別刺眼、扎心。要是換成另外一個字,可能更好。”學生馬上有所感覺,思考出新的答案——“拿取火種”。兩個不同的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立場,寄托著兩種不同的情感,折射出兩種不同的價值。這樣的文字打磨,在標題提煉時就非常有必要。
在“審美創(chuàng)造”意識的指引下,學生的標題提煉自然而然地“超凡脫俗”,不再滿足于一般答案。如學習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可以把原本只要求寫了什么的簡單標題“瓜、花、竹、雞、鴨、人們和紡織娘”提高要求,讓學生稍加美化,用四字詩經(jīng)體來提煉,就變成了“門前瓜架”“輪綻鮮花”“雨后筍芽”“自由雞鴨”“天高地闊”和“快樂織娘”。這樣的語文學習在不知不覺中超越了功利境界,無形中滲透一種美的意識、美的價值和美的思想,這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義的學習。
總而言之,教師在實施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時,借助標題提煉,依托課文實際,展開巧妙設計,對之加以科學、合理的利用,完全可以讓這個看似普通的學習方式、方法,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發(fā)揮其更大的學習價值,值得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進一步去實踐、研究,以獲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