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輝,郜浩凱,張威
(1. 鞏義市中醫(yī)院,河南 鞏義 451200;2.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疾病,指肩關節(jié)產生退行性改變,肩關節(jié)周圍關節(jié)囊、韌帶、滑囊、肌腱和肌肉等組織產生炎癥病變,從而誘發(fā)肩部活動障礙及疼痛,嚴重者可產生肌肉廢用性萎縮,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3]。近年來,隨著工作性質、生活及作息習慣發(fā)生改變,肩周炎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研究顯示,45 歲以上50%~60%人群伴隨不同程度肩周炎,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4?6]。動態(tài)干擾電、超短波均為肩周炎常用物理療法,可改善病灶處血流狀態(tài)、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緩解患者疼痛。溫針灸為中醫(yī)外治療法,具有溫經(jīng)活血止痛、舒筋散結之功,故本次研究旨在觀察溫針灸聯(lián)合超短波和動態(tài)干擾電對肩周炎患者疼痛緩解、肩關節(jié)活動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1月—2021年9月于鞏義市中醫(yī)院和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收治的90 例肩周炎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 例。研究組中男性17 例,女性28 例;年齡(50.62±3.37)歲;病程(11.36±3.23)個月。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齡(50.49±3.21)歲;病程(11.13±3.5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鞏義市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1040718)。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新編實用骨科學》[7]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①病史:肩部有勞損史、外傷史或受寒、受潮史,或偏癱史,或局部固定史。②癥狀:呈持續(xù)性疼痛,夜間疼痛更甚,嚴重者影響睡眠,怕冷,過度勞累、天氣變化、陰雨天時肩部疼痛加重;肩部旋轉、上舉、外展受限,慢性及關節(jié)痙攣為主,急性期肌肉痙攣為主;日?;顒邮芟?,叉腰、舉臂、束帶、梳頭、穿衣等困難。③體征:肌肉萎縮,岡下肌、岡上肌、三角肌萎縮,內旋、外旋、上舉、外展活動受限,關節(jié)僵硬,肩部疼痛廣泛。④X 線檢查:結果多提示陰性,病程較久者可發(fā)現(xiàn)肱骨大結骨囊變、骨質疏松或大結節(jié)硬化等;關節(jié)鏡檢查或關節(jié)鏡造影術檢查可見肩關節(jié)囊縮小。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風寒濕型的診斷標準。肩部串痛,肩部有沉重感,畏風畏寒,遇風痛增,得暖痛緩,苔薄白或膩,舌質淡,脈弦緊或弦滑。
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無心、肝、腦、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無凝血系統(tǒng)功能異常;③伴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活動受限;④年齡20~60 歲;⑤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伴肩峰撞擊綜合征、肩袖損傷、急性肩關節(jié)損傷、骨質疏松、肩關節(jié)結核患者;②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頸椎病、痛性肌萎縮所致肩周疼痛者;③施術部位皮膚破潰、瘢痕或嚴重皮膚病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⑤精神障礙,無法與人正常溝通者;⑥依從性差者。
1.5.1 對照組
采用超短波和動態(tài)干擾電治療。超短波治療儀(廣州宏聯(lián)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DL-C),工作頻率為40.68 MHz,波長為7.37 m,在肩部兩邊放置中號板狀電極2個,與病灶處相隔3~4 cm,啟動微熱量,連續(xù)治療15 min。動態(tài)干擾電治療儀(廣州康邁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LDG-2-A),4 個吸附電極為圓形,直徑為6 cm,以最疼痛部位為中心,交叉放置4個電極,設置最大輸出電流為50 mA,基礎頻率為(4 000±100)Hz,吸引壓為?30~300 mm Hg,差頻為0~100 Hz,連續(xù)治療15 min。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6周。
1.5.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選穴:合谷、氣海、外關、手三里、天宗、肩貞、肩髃和肩髎,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φ0.32 mm ×50 mm),消毒針具及皮膚,持針者中指、食指、拇指指腹持針柄,拇指內收進針,中指食指外展,肩髃直刺16~26 mm,外關、肩貞、合谷、手三里、肩髎直刺33~40 mm,氣海直刺26~30 mm,天宗直刺16~30 mm,采用平補平瀉法運針,得氣后加隔薄紙板,選取3 cm 艾灸條,插于針柄處,點燃,每處灸2 炷,艾炷燃燒過程中若燙感難忍,可在相應區(qū)域放置硬紙片,減小火力。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6周。
1.6.1 CM-CSF、CRP、β-EP、PGE2、SP水平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試劑盒由睿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C-反應蛋白(CRP)、β-內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P物質(SP)水平。
1.6.2 Constant-Murley量表評分
采用Constant-Murley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此表包含關節(jié)活動度、疼痛、肌力和日常生活4 個維度。其中關節(jié)活動度包含關節(jié)內收、外展、后伸、前屈四項,總分40 分,分數(shù)越高,關節(jié)活動度越好;疼痛總分15 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嚴重;肌力總分25 分,分數(shù)越高,肌力越好;日常生活總分20 分,分數(shù)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6.3 中醫(yī)證候積分
患者肩部酸痛、伴沉重感、得溫則疼痛減輕、遇風寒則疼痛加重癥狀的無、輕、中、重程度,依次計為0、2、4、6分。分值越高,臨床癥狀越重。
1.6.4 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
采用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共有生理功能、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及軀體疼痛等8個項目,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8]。痊愈:患者疼痛消失,肩部功能恢復正常,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好轉:患者疼痛、腫脹、瘀斑基本消失,肩部功能改善,但活動后仍有疼痛,9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5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50%??傆行蕿槿屎秃棉D率之和。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CM-CSF、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MCSF、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CM-CSF、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M-CSF、CRP水平比較(±s,ng/L)
表1 兩組患者CM-CSF、CRP水平比較(±s,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
組別例數(shù)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CRP治療前12.06±3.04 12.25±3.21 0.288 0.774 CM-CSF治療前13.11±3.52 13.25±3.67 0.185 0.854治療后8.32±2.03a 5.45±1.17a 8.217<0.001 45 45治療后9.61±2.72a 5.14±1.64a 9.441<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β-EP、PGE2和S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GE2、SP水平降低(P<0.05),研究組PGE2、S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兩組患者β-EP 水平升高(P<0.05),研究組β-E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β-EP、PGE2和SP水平比較(±s,ng/L,n=45)
表2 兩組患者β-EP、PGE2和SP水平比較(±s,ng/L,n=4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
SP組別PGE2 β-EP治療前132.03±20.61 131.58±20.19 0.105 0.917治療后576.61±30.52a 528.14±25.14a 8.223<0.001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治療后150.31±22.31a 199.16±25.14a 9.749<0.001治療前91.56±20.54 90.15±20.12 0.329 0.743治療后50.32±15.23a 33.45±10.14a 6.185<0.001治療前735.11±56.92 732.85±55.17 0.191 0.849
治療前,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肌力、疼痛和日常生活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肌力和日常生活評分升高(P<0.05),研究組關節(jié)活動度、肌力和日常生活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降低(P<0.05),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量表評分比較(±s,分,n=45)
表3 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量表評分比較(±s,分,n=4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
組別治療后11.52±1.83 15.16±2.75 7.392<0.001關節(jié)活動度治療前17.29±4.33 17.07±4.11 0.247 0.805治療后23.12±5.03a 32.21±6.76a 7.237<0.001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肌力治療前10.35±2.56 9.96±2.42 0.743 0.460治療后15.75±4.05a 21.42±5.41a 5.628<0.001疼痛治療前12.65±2.25 12.47±2.08 0.394 0.694治療后8.35±1.85a 5.62±1.29a 8.120<0.001日常生活治療前8.34±1.15 8.20±1.07 0.598 0.55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者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P<0.05);研究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兩組患者SF-36 評分升高(P<0.05),研究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SF-36評分比較(±s,分,n=45)
表4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SF-36評分比較(±s,分,n=4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17.81±4.16 18.18±4.43 0.408 0.683治療后73.75±10.62a 81.95±13.93a 3.139 0.002治療后13.49±3.54a 8.73±2.05a 7.806<0.001 SF-36評分治療前64.51±9.31 64.05±9.18 0.236 0.814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84.44%)(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肩周炎為臨床常見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上肢抬舉困難、外展受限和肩關節(jié)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肩周炎病變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免疫、內臟疾病及肩部等因素有關,多伴隨肩關節(jié)周圍結構產生退行性改變,其發(fā)病基礎是肩關節(jié)及周圍組織損傷,早期病變主要為纖維細胞聚集、纖維組織及毛細血管增生,繼而滑膜絨毛肥大、充血,關節(jié)腔內滲出漿液,并波及周圍關節(jié)囊、滑膜,晚期伴隨滑膜腔內滲出纖維素,肩部關節(jié)及周圍組織產生粘連、慢性炎癥和關節(jié)囊滑膜下層纖維化,致使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疼痛。動態(tài)干擾電、超短波均為常見物理療法,其中動態(tài)干擾電是通過給予病灶處中頻電流及低頻電流刺激,擴張病灶血管,改善血流循環(huán),促進炎性物質滲出;超短波是采用沖擊波刺激活血細胞,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周圍血液循環(huán),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肩周炎屬“痹癥”范疇,多由患者素體虛弱、勞累過度,加上長期受濕、寒侵襲,寒濕互結,痹阻經(jīng)絡,致使氣血凝滯不通,筋骨無以滋養(yǎng)發(fā)?。?]。治療需祛濕散寒、通絡止痛。本研究所選合谷穴屬陽明大腸經(jīng),可祛風、通絡止痛;氣海屬任脈,可益氣通經(jīng);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可通經(jīng)活絡、活血止痛;手三里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可活血化瘀,是肩周炎常用穴位;天宗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可行氣、活血消腫,常用于肩膀酸痛;肩貞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可舒筋利節(jié),常用于寒痹、肩痛、手足麻木;肩髃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可祛風通絡、理氣散結、疏經(jīng)活絡、通利關節(jié);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可祛風濕、通經(jīng)絡。同時于針尾給予諸穴艾炷灸加熱,結合灸火熱力及艾草溫通性,加強溫熱刺激,達到扶陽驅寒、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草燃燒后可產生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質,該物質附著于皮膚,通過炙熱作用,產生溫經(jīng)通脈、散寒祛濕、調節(jié)經(jīng)氣的作用;艾灸的溫熱刺激可透達肌層深部,與針灸刺激相結合,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huán),解除組織粘連,從而消除疼痛,改善關節(jié)功能[10]。
CM-CSF 由損傷內皮細胞釋放,為炎性反應敏感標志物,CRP 為急性時相蛋白,可直接參與炎癥反應,是機體炎癥標志物[11]。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CM-CSF、CRP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溫針灸聯(lián)合超短波和動態(tài)干擾電治療肩周炎患者,可抑制患者炎癥。SP、PGE2是傳遞痛覺信息的神經(jīng)遞質,其中SP 可擴張血管,增大血管內皮通透性,誘發(fā)平滑肌收縮,促進血漿滲出,將外周痛覺傳至神經(jīng);PGE2是疼痛產生的重要遞質,當機體受到刺激,可釋放PGE2,導致血管擴張、神經(jīng)水腫及疼痛;β-EP是痛覺抑制性神經(jīng)遞質,可減少初級感覺神經(jīng)元釋放至脊髓,抑制機體釋放SP水平,從而緩解患者疼痛[12-13]。研究組PGE2、SP水平低于對照組,β-EP水平高于對照組;研究組關節(jié)活動度、肌力、日常生活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說明溫針灸聯(lián)合超短波和動態(tài)干擾電治療肩周炎患者,可抑制患者炎癥,減少疼痛遞質水平,緩解患者疼痛,提升肩關節(jié)活動度、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