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瑞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中國經濟和城鎮(zhèn)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現存大量的鐵路與公路平交道口成為了城鎮(zhèn)道路交通的一個個瓶頸。因此把現存的平交道口改為立交,成為了改善城鎮(zhèn)交通狀況和確保交通安全的一項迫切任務。
頂進框架橋具有結構薄、剛度大、整體性好、地基適應性強和后期養(yǎng)護維修費用低等特點,是下穿鐵路通道的一種主要工程形式。
鐵路作為國家的重要運輸通道,如何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制定實施方案和防護措施是保證框架安全頂進的關鍵。
南昆鐵路南寧至百色段增建二線工程為時速120公里/小時的I級鐵路,為消除區(qū)間既有平交道口,工程封閉現有雁江平交道口,在道口往西側約20m地勢較低處頂進1-10×5.6m框架橋,公鐵交角為72°??蚣苄苯徽觯蚣荛L18.71m,頂程22.2m。預制基坑基底距路肩高差7.4m,工作坑開挖深度為5.8m?;舆吘壘嗉扔芯€中心水平距離17.5m,距既有路肩水平距離13.5m,距平交道口的最小凈距僅15m。
根據鐵路兩側的地質勘察資料,場地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洪積層(Q4dl+pl)軟土、膨脹土,坡殘積層(Q4dl+el)膨脹土;下伏基巖為下第三系那讀組(E2n)泥巖、泥質砂巖。
場地內的特殊巖土為軟土、膨脹土、膨脹巖,其中軟土基本承載力僅80kPa,深度約8m。
但由于既有鐵路資料缺失,且因過往列車密集無法在鐵路路基范圍內進行鉆勘,無法確定既有線路堤的填料類型和地基處理方案。據參加既有南昆線建設的老工人回憶,此處既有線路堤采用拋石擠淤進行軟基處理。
軟土具有高壓縮性、高含水量、低滲透性、高靈敏度和顯著觸變性等特點。在長期自重應力或外加荷載作用下,軟土將會逐漸產生剪切變形,隨著變形的逐漸增加,土體受到破壞,土體抗剪強度的降低,在固結沉降完成之后,軟土還可能繼續(xù)產生次固結沉降。
受通道周圍山勢地形的影響,框架只能設置在山間溝槽的深厚軟土層內,受平交道口位置影響,本工程無法設置多孔施工便梁來加固軌道。本工程技術難點在于:如何保證軌道的平順和運營的安全;如何保證鐵路、道路和深基坑的穩(wěn)定;如何進行頂進過程的標高控制;如何控制框架橋的工后沉降。
鐵路路基經過地基處理以及20年的運營,軟土路基隨時間推移逐漸固結,土體的力學性能相比軟土應有較大的改善。鐵路路基不應按軟土的標準采取過強的措施,避免造成工程浪費。經綜合研究,制定了一套安全、經濟的動態(tài)設計方案,其要點如下:
對軌道進行應力放散后,采用1-24mD型施工便梁架空線路,線路加固后按45km/h進行限速。
為及時掌握施工期間鐵路、道路和深基坑的安全性,在基坑邊緣以外3倍開挖深度范圍內的鐵路路肩、便梁支撐樁樁頂、基坑支護樁樁頂以及平交道路上設置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監(jiān)測點。同時對軌道幾何尺寸、路基開裂變形等進行經常性檢查。
為確保鐵路的運營安全,在完成線路加固和沉降變形監(jiān)測點設置后方可開挖工作坑。施工期間若出現超過允許值的變形,及時采取補強措施。
基于既有線正下方地質條件不明確的情況,先開展D便施工便梁的支撐樁和工作坑支護樁的施工。施工過程應加強對地層的識別,及時調整進尺快慢及護壁的強度,確保既有線的安全。根據人工挖孔樁的取土情況,結合已有的地質勘察資料,進一步確認工程場地范圍內的地層情況。經地質探明:鐵路路肩下方人工填土和軟土層厚10m,工作坑處軟土層厚7.5m,框架基底以下軟土層厚1.86m。如圖1所示:
圖1 地質橫斷面
鐵路側按1:1.5的坡率放坡開放,坡面采用噴錨掛網防護;平交道口側設置樁板墻結構,樁板墻支護高7m,樁長16m,按永臨結合設計;平交道口對側(山坡側)設置鋼軌樁防護,并輔以放坡開放;在預制坑背面采用放坡開放,設置出土通道。如圖2所示:
基底下為1.8m厚的軟土層,為保證施工質量,滿足地基承載力和沉降變形的要求,在滑板底采用1.6m厚素混凝土換填。
本框架設計最大頂力達到2731噸,為保證頂力的需要,后背采用4根2.0×2.0m矩形樁。為防止頂進施工時滑板斷裂跟進,將后背梁與滑板連為一體。
在工作坑周邊設置一圈排水溝,及時排除地表水;在溝底間隔地設置集水井,采用降水井降水,以降低地下水位至工作坑之下。保證施工期間排水暢通。
框架主體采用C35鋼筋混凝土,框架長18.7m,中間不設沉降縫。將箱體底板前端100cm范圍做成船頭坡。箱體預制成型后,安裝鋼刃角。
據監(jiān)測發(fā)現,隨著工作坑開挖,在列車、汽車動載影響下軟土逐漸向開挖面遛塌,鐵路路肩出現微小裂縫,為確保鐵路、道路和深基坑的安全,對工作坑采取了以下加強措施:
監(jiān)測發(fā)現路肩發(fā)生開裂變形后,及時停止基坑開挖,回填工作坑,阻止路肩裂縫的發(fā)展。等路肩變形穩(wěn)定,補強措施完成后方可繼續(xù)開挖。
在鐵路邊坡上增設3根矩形約束樁,在靠鐵路的兩個角域處增設9根圓形約束樁。
約束樁開挖過程中加強護壁強度,注意觀測護壁變形情況。若護壁發(fā)生開裂變形,應立即停工,采用型鋼內支撐進行加固,待變形穩(wěn)定方可繼續(xù)開挖。
為避免頂進過程中軟土路基遛塌,在1-24mD型施工便梁支撐樁內側增設兩排管棚防護。
管棚采用φ108mm熱扎無縫鋼花管,管棚管距40cm,水平夾角10°和30°,為了提高導管的抗彎能力,在導管內增設鋼筋籠。鋼筋籠由四根主筋和固定環(huán)組成,主筋直徑為18mm。每完成一根鋼管,立即開始進行注漿施工,注漿壓力控制在0.6~1.0MPa。如圖3所示:
圖3 管棚防護橫斷面
常規(guī)翼墻式洞口,洞口施工時將引起便梁后端的接觸網立柱傾斜侵限、路基變形開裂甚至遛塌。且若翼墻底地基處理不好,容易造成翼墻的沉降和開裂。因此將平交道口對側的翼墻式洞口調整為樁板墻結構,樁板墻在預制坑開挖前先行施工,起到永臨結合的作用。在施工期間,作為預埋基坑的支護結構,施工完成后,作為永久性洞口支擋結構。
基底下有1.8m厚軟土層,軟土地基中頂進框架橋,容易導致頂進過程“扎頭”現象,一旦扎頭超過15cm,就很難對橋身進行調整。在頂進過程中對地基進行處理是減少扎頭量最有效的措施。
本框架橋采用了短進尺開挖,每次開挖進尺不大于1m,同時基底采用干性混凝土砂漿和人工夯實片石換填。
據對既有框架橋的現狀調查,框架橋開裂現象大部分出現在軟弱地基地區(qū),出現裂縫和開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不均勻沉降所致,因此對承載力低的軟弱地基進行加固處理是必須的。
本框架橋箱體預制時,在箱體底板和側面預制注漿孔,頂進到位后采用注漿管對框架底和后背進行注漿處理。
至今本框架橋已建成通車三年,運營良好。施工期間鐵路、道路運營良好,基坑支護穩(wěn)定,說明針對深厚軟土地區(qū)頂進框架橋所采取的防護措施是有效的,可供今后類似工程借鑒。通過本工程實踐,得到以下感悟:
(1)不同成因軟土的工程特性差異很大,受制于軟土的強觸變性,室內試驗結果可能失真,現場原位試驗的結果更符合實際,但同時也會增加工程費用和延長工期。
(2)施工期間應做好應急預案、加強線路監(jiān)測,一旦監(jiān)測指標異常,應及時組織搶險,采取補強措施。
(3)把地基軟土處理過程與框架頂進結合起來,是一種經濟安全且有效的手段。頂進作業(yè)應連續(xù)進行,控制好頂速和進尺,加強監(jiān)測。出現頂進偏差時要及時發(fā)現及時糾正。
(4)應重視結構的基礎處理和臺背回填,避免框架出現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