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人有一種愛聽好話的天性,比如你活到八九十歲,有人說“老兄你這幾年老得快,頭發(fā)全白了”,你會不高興。假如換一種說法:“您老閱歷豐富、德高望重。”你肯定受用。再比如你臨近退休還是個科員,某人說:“你進步怎么那樣慢。”估計你的眼睛會鼓得像石球一般。如果他說:“淡泊的人都像你一樣不在乎升官發(fā)財?!蹦銜X得自己找到了知音……
說奉承話的高手,可能少有超過明代才子解縉的。解縉最大的特點是腦子特別好使,能應(yīng)非常之變,拍了馬屁還不露痕跡。某次,朱元璋跟他說:“昨夜宮中有喜,你不妨作詩一首。”解縉猜想應(yīng)該是有皇子降生,立即來了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龍。”朱元璋說:“是女孩?!苯饪N馬上改口:“化作嫦娥下九重?!敝煸坝终f:“可惜已經(jīng)死了?!苯饪N的思路再度拐彎:“料是世間留不住?!敝煸罢f:“已經(jīng)將她拋到水里去了?!苯饪N回答:“翻身躍入水晶宮?!蹦憧?,皇帝喪女本是件很不幸的事情,到了解才子口里,似乎這小女嬰是去天國享福了,他的奉承話說得多順溜、多討喜啊。
實話切近真相,卻難免殘酷;奉承話雖然虛假,卻能使人保全面子。然而,奉承話這玩藝也不是永遠那么“心曠神怡”,用漫畫家于昌偉的話說,它“就像貓一樣,會舔人,也會抓人”。
奉承話的第一種毒性是使人高看自己。有的書法家,其字明明寫得像雞爪,其俗入骨,當(dāng)了書協(xié)的副會長、會長,聽的奉承話多了,便覺得自己才高八斗,小小一幅字敢叫價十萬、二十萬,沒想到一旦從崗位退下來,幾千塊錢一幅都沒人要。有的作家發(fā)表了一點文字,有人給他寫過三兩篇評論,就自視文豪,自費書一本一本地印,最后都回到造紙廠化作了紙漿。不難設(shè)想,如果這些人腦子清醒一點,不被各種各樣的奉承話忽悠,他們還會干出如此可笑之事嗎?
人吃五谷,難免有各種缺點,一些事做得不到位,遭人批評很正常。當(dāng)一個人習(xí)慣于聽頌歌,逆耳之言便會使他嚴(yán)重不適,甚至傷肝傷肺,這是奉承話的第二種毒性。清末的郭嵩燾在出使海外的時候,老老實實向總理衙門報告自己一路的見聞、感想,本意是促使皇帝和大臣反省,吸取外來的先進文化,最終結(jié)果卻是遭到統(tǒng)治者的嘲諷,官職也被撤了。拒絕有見地的建議是要付出代價的,清朝三十多年后的覆亡便是證明。
奉承話最大的毒性還在于對方的“有所求”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壓力。一個人總是對另一個說好聽的話,內(nèi)心一定有自己的小九九。有時是想通過自己的奉承話換取對方的奉承話,給自己增加一點自信,更多的是想利用奉承話取悅別人,謀取名譽、官位、金錢方面的好處,所謂“拍馬只是為騎馬”,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一個社會想避免奉承話四處作案,不太方便通過外在的規(guī)則約束。一般來說,外在規(guī)則約束的事物都是邊界明確、具有較大客觀性、便于操作的,主觀性極強的奉承話顯然不在其列。要做到不在奉承話中迷失方向,關(guān)鍵是個人要去除獵名之心。獵名之心很強,做什么都想炒作一下,奉承話就容易獲得發(fā)芽、生根的土壤。做事務(wù)實,明白一分播種一分收獲,不奢望獲取努力之外的利益,奉承話就會失去市場,我們也就可以避免被它的毒性所傷。
是的,奉承話如貓,會舔人,也會抓人,它的抓人比貓之抓人危害更大,貓抓了人往往只是使個體承受損失,事后也較易止損,及時打針疫苗就沒事了;奉承話抓人,除了傷及個體,還可能貽害他人、單位乃至民族、國家,其后繼治療也難得多。聰明的人們,請保持你的警惕!
摘自《聯(lián)誼報》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