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丹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qū)義蓬第二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的重要連接階段。有教育家甚至認為這種轉變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比高考、中考都要巨大得多。鑒于以往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qū)義蓬第二幼兒園課題組嘗試以課程的形式,通過“身體適應”“心理適應”“生活管理”“學習管理”四大序列課程活動的開發(fā),以“序列”微課程的形式來探索幼小銜接中的斷層現(xiàn)象,使幼小銜接活動更加系統(tǒng)化、合理化,提高幼小銜接的有效性。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應密切聯(lián)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2015 年浙江省教育廳出臺《關于做好“幼小銜接”教育的指導意見》,其針對幼兒園明確提出開展“幼小銜接”主題活動;重視培養(yǎng)幼兒傾聽和閱讀習慣、自我管理意識等7 條意見。在相關文件精神的指導下,幼兒園每年都會積極開展相應的“幼小銜接”活動,但是效果如何呢?
探問:幼兒入學后經(jīng)歷著什么?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生活作息制度、學習環(huán)境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此,課題研究組成員設計了《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情況調查問卷》,圍繞環(huán)境適應、學習適應、行為習慣適應、交往適應等方面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在初期對小學的環(huán)境、人際交往情況比較適應,但學習、行為習慣不適應現(xiàn)象相當明顯。在學習方面不適應的因素主要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方式,行為習慣不適應的因素主要指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反觀:“幼小銜接”有效性何在?縱觀當前的大部分幼兒園,我們發(fā)現(xiàn)其在實際執(zhí)行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認識片面。重知識儲備,但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及人際交往能力等對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二是形式單一。最常規(guī)的活動就是“參觀小學”,但遠遠不夠。我們更應該通過形式豐富的活動來對幼兒進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內涵不足。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對外部的環(huán)境和條件進行改變,但培養(yǎng)幼兒的適應力、自制力、持久性、學習主動性等常常被忽略。
觀點:通過“序列”微課程開展幼小銜接 鑒于以上提到的幼小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課題研究組成員在思考,如果將升入小學前幼兒所應具備的學習、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培養(yǎng)進行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以“序列化”微課程的形式實施,那么將弱化幼小銜接的斷層現(xiàn)象,并能夠提高幼小銜接的有效性。
概念界定 “序列”微課程:所謂微課程是針對幼小銜接開設的單一課程形式,其內容包括針對幼小差異的“心理適應”“身體適應”“生活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銜接,以及課程實施平臺、形式、評價等相關內容。本文所指的“序列”微課程是一種課程化活動序列,通過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連續(xù)性的活動,將這些活動以序列化的形式出現(xiàn),注重細節(jié)過程,具有較強的連續(xù)性和實用效益。
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實踐研究,培養(yǎng)幼兒入學前的良好心理品質,向往小學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序列化幼小銜接微課程,促進幼兒學習品質、學習習慣、交往技能等的形成,幫助其適應幼小過渡中的斷層問題,促進幼小銜接的時效性;探索適宜幼兒所需的幼小銜接的課程內容、方法、途徑,總結和形成開展幼小銜接的序列微課程。
基于幼小差異,構建課程內容 首先,設計原則。一是連續(xù)性原則。作為“序列化”微課程形式實施幼小銜接,除了有計劃、系統(tǒng)地實施外,還應滲透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二是多樣性原則。有效的幼小銜接需要通過多樣性的課程領域學習及多種途徑的滲透,才能縮短幼小差異,順利過渡。三是銜接性原則。在設計并開展“幼小銜接”課程前,要關注到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差異,并基于這種差異,開發(fā)相應的課程領域,構筑有效的課程體系。
其次,領域架構。為使課程內容具有針對性、教育性、激勵性,課題組構建了身體適應、心理適應、學習管理、生活管理四個序列的課程(如圖1)。
圖1:幼小銜接序列微課程架構圖
最后,內容開發(fā)。圍繞各領域的課程目標,以“序列化”的行進方式為理念,結合幼兒園工作實際,以主題課程、親子活動、特色活動等形式為載體,構建了貫穿整個大班的“幼小銜接”微課程內容框架體系(如圖2)。
圖2:幼小銜接序列微課程內容框架體系
搭建實施平臺,推動有效銜接 其一,融入集體教學活動。在幼小銜接課程內容體系中,很大一部分活動都需要依托集體教學首先來開啟,通過集體教學給予兒童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的掌握。一是主題教學周。主題教學周主要圍繞幼兒園《完整兒童課程》與“幼小銜接”開展相關的系列化主題教學。在課程實踐周期內,我們共開展了“走向小學”“再見,幼兒園”兩個主題活動,通過開啟、推進、總結三步走帶領幼兒了解小學什么樣,體驗“我當小學生”的感受。二是主題固定日。我們開展了一周一次固定的“幼小銜接”主題日活動,促使幼小銜接活動“序列化”,從而實現(xiàn)日常滲透。各班根據(jù)學期初制定菜單,結合主題進程和班本化實施,自主選擇活動內容開展主題固定日。
其二,利用閑散日?;顒?。一日活動中,幼兒用可自主支配的時間參與“生活管理”性課程,包括物品整理、制定課間十分鐘計劃等,這也成了“身體適應序列”課程的最佳陣地。
其三,開設戶外專題活動。幼兒園每天都有兩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時間,有目的地開設體能性較強的專題活動,旨在幫助幼兒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做好身體方面的充分準備。
運用多元形式,豐富銜接方式 一是自主活動,主動出擊。自主活動,如通過“課間十分鐘”“我是值日生”等活動讓幼兒有充分的自主權利和自主空間和時間;開展“優(yōu)秀值日生”評選、開設“值日生留言板”專欄等鼓勵幼兒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二是幼小聯(lián)動,互通有無。在幼小銜接“序列化”微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園充分利用與小學相鄰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開展參觀小學、小學教師請進來、和小學生同上一節(jié)課等一系列活動。例如,幼小聯(lián)動一:走出去——參觀我的小學。根據(jù)主題“走向小學”的行進路線,我們開展了“心理適應”性課程領域下的“小學什么樣”實踐參觀活動,并進行了四方面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一:交織主題。參觀小學的活動在主題背景下進行,主題行進前期、中期進行了大量主題活動的鋪墊,如“心中的小學”“小學歡迎你”“采訪小學生”等。創(chuàng)新二:討論預熱。引導幼兒與同伴自主討論“參觀小學需要準備些什么,可以做什么”,讓此次“小學什么樣”活動更自主,幼兒的參與度更高。創(chuàng)新三:自主規(guī)劃。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參觀前的計劃,使參觀小學的活動更加井井有條。創(chuàng)新四:經(jīng)驗分享。活動結束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感受,交流參觀后的不同感受,為后續(xù)的活動做好鋪墊,使每個個體的經(jīng)驗成為大家的經(jīng)驗。又如,幼小聯(lián)動二:請進來——小學老師來嘍。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小學的課堂、教師,實現(xiàn)幼小雙向銜接,我們開展了“小學老師來嘍”的小學課堂體驗活動。
三是家園互動,相得益彰。例如,為了讓家長充分認識早期閱讀的重要性,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技能,幼兒園開展了以“親子共讀 和諧成長”為主題的親子閱讀會活動。本次活動歷時4 個月進行,分教師導讀、親子共讀、成果分享三個階段開展。
課程評價在課程實施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此我們通過課程領域下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引導幼兒及時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這個特殊時期,更好地迎接下一階段發(fā)展。一是學習故事評價。通過“學習故事評價”,及時挖掘幼兒過程中的學習“哇”時刻,同時更加細致地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順應幼兒的需求不斷地調整我們的課程。二是個案追蹤記錄。與學習故事不同,個案最終記錄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表現(xiàn)比較薄弱的幼兒,通過個案追蹤記錄的形式,助推其平穩(wěn)過渡。三是成長小勛章?!俺砷L小勛章”是課程實施的終結性評價。結合課程評價指標,開展課程領域下的展示活動,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幼兒授予成長勛章,包括“學習小能手”“生活小主人”“健康小達人”三類成長勛章。四是成長檔案袋。成長檔案袋是由教師定期對每個幼兒進行的綜合評價量表組成。教師以月為單位對幼兒的身體適應、心理適應、生活管理、學習管理進行評價。
幼兒成長的喜悅—我在學習中進步 課題實施以來,形成了實現(xiàn)有效的幼小銜接課程范式,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僅身體綜合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自我管理潛力也得到有效挖掘。
一是促進了幼兒身體素質的綜合提升。“序列化”幼小銜接課程領域中“身體適應”課程開展的直接目的就是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fā)展體能,為小學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吧眢w適應”課程活動的持續(xù)實施,幼兒在逐步提升,這些提升都反映在幼兒各個方面的改變上。我們對大班段四個班級在課題實施前期和后期的出勤率進行了對比,“序列化”幼小銜接微課程實施后,各班幼兒的平均出勤率提高了7.75%。除了良好的健康狀況帶來的出勤情況的改善,幼兒動作發(fā)展方面的進步也是相當明顯的。
二是挖掘了幼兒的自我管理潛在力?;趦和?,相信兒童的力量,在課程實施中,很多時候我們會鼓勵幼兒嘗試自主管理。基于這樣的理念,在我們的課程領域下,很多活動會以自主活動為主要形式開展,久而久之,孩子建立了自我管理的意識,掌握了一些自我管理的技巧。
三是激發(fā)了幼兒對小學的向往之情。實現(xiàn)有效的幼小銜接,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很關鍵。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們注重在情感方面對大班幼兒的引導,如在“小學什么樣”的系列活動中,幼兒變身小記者采訪小學生,采訪結束后,他們自豪地表示今天我采訪小學生了;在“小學老師來嘍”課堂體驗中,幼兒會覺得原來小學的課這么有趣,也沒有想象的難……都反映出了他們對小學的向往之情以及面對小學新挑戰(zhàn)的自信心。
教師專業(yè)的提升—我在探索中發(fā)展 一是轉變教師對幼小銜接的觀念?!靶蛄谢庇仔°暯诱n題的開展,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我們注重幼小銜接過程中,以連續(xù)性、多樣性、針對性地方式開展銜接活動,以此來不斷地影響孩子,使他們在逐步地改變和提升中縮小與小學生的差距,而不是偶然性的、表面化的、拔苗助長式的銜接。當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在一點點地改變時,教師對自己的付出也開始有了認同感。二是提升教師開展教科研的能力。本課題從開發(fā)到實施過程中的每一步,教師群體都積極參與研究,教學研究力得到提升。從課程活動的創(chuàng)意、設計、實施、調整及反思,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認識提高了,視野拓寬了。每一位教師都在實踐中思考如何更好地促進孩子幼小銜接的實效,落實課題計劃,科研能動性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