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吉平
不久前,在筆者組織的心理咨詢小組中,一位家長分享:“孩子現(xiàn)在上高三,周四晚上他在家自習,在課間休息時我看見他的書桌上擺著一張物理試卷,已經做完了。我走近仔細看,全部是選擇題,整卷除一道題外,全都被紅筆劃掉另寫答案?!?/p>
看到孩子的試卷幾乎全做錯了,只對了一道題,家長會怎么辦?筆者相信很多家長會很生氣,覺得孩子肯定上課沒有認真聽,想罵孩子一頓或者跟孩子講道理,但是我們又要考慮孩子的感受,怎樣講道理才有用呢?
一、直接講道理為何沒用?
1.講道理的時候,否定了當事人的感受
告訴當事人不要這樣想,不要哭等,這讓當事人感覺自己沒有被理解和接納,覺得你只愛講道理,不愛我。
2.講道理的時候,忽略了當事人的情境
因為道理是外在的,道理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可能存在距離,當事人沒法用道理來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所以,再講道理,對當事人也沒有用。
3.講道理的時候,遺忘了當事人的意愿
要求當事人按照某種道理去做,這讓當事人感覺到被控制,自己的意愿沒有被尊重,激起當事人的反抗情緒。
二、需不需要講道理?
一個人之所以陷入困境,可能是因為陷入了單一的想法中,而這種想法,不足以應對當前的情況。因此,要解決眼前的問題,當事人需要拓展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效的談話溝通或心理咨詢,會給當事人帶來認知上的成長,會擴展和豐富當事人的選擇。如果只有共情感受,沒有道理領悟,可能還是會在困境中。
三、怎樣講道理才有用?
就像一個人摔倒了,受傷了,通常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說讓他勇敢點站起來。但是如果是醫(yī)生,可能會觀察、檢查這個人的情況。如果情況輕微,處理、包扎傷口,就可以站起來,繼續(xù)走;如果可能有更嚴重的傷害,會讓這個人不要站起來,不要動,以免加劇傷情。
一個人陷入問題情境中,會有受傷的感受。這種受傷的感受,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撫慰,這是在處理、包扎、療愈傷口。所以當看到當事人的情況時,要了解當事人遇到了什么困境,需要什么樣的幫助,然后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持。這時我們可以給當事人提供信息,由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情況做決定,遵照自己的節(jié)奏行動。這樣當事人不會有被迫的感覺,不會防御、故意對抗。
因此,講道理要想有用,需要滿足三個條件:①理解當事人的感受,撫慰當事人。②看到當事人的情境,提供切實有效支持。③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支持當事人的決定。
四、家長應該怎么做?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當家長看到孩子試卷沒做對就劈頭蓋臉地批評或者講很多道理,只會讓孩子煩躁,可能對事情并沒有幫助。很多家長這么做導致的結果就是,后來在家?guī)缀醵伎床灰姾⒆拥淖鳂I(yè),也看不到孩子做作業(yè)的樣子,更不能談論他的作業(yè)。孩子在學習時會有意識地躲避家長。
那么,家長可以這樣說:
兒子,媽媽剛看到這張試卷,發(fā)現(xiàn)你只對了一道題,覺得挺驚訝的。一開始,媽媽挺不高興的。畢竟,媽媽也希望你能做對。但是我仔細看了你的試卷,想到你的實際答題過程,媽媽卻非常高興。
第一,答案錯了這么多,做題的過程大概也不容易,甚至很艱難。但是你把試卷堅持做完了,沒有中途放棄。第二,對答案的時候,做錯的感覺肯定很難受,但是你不但對完答案,而且還工整地修改。第三,我們都會不喜歡面對自己的錯誤,但是你不但沒有把這張試卷藏起來,而且還愿意放在桌面上繼續(xù)看。
媽媽看到你不但在學習上努力和上進,而且在學習出現(xiàn)挫折時也能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媽媽真的很為你高興。媽媽也很為自己高興,你沒有太過于怕媽媽看到你的錯誤而把試卷收起來。這說明,媽媽這段時間所做的事情促進了我們的母子關系,現(xiàn)在的家庭關系很和諧。
孩子為他們的高考,家長為親子的關系,大家一起加油,一起進步,共同跨過高考這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