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隨著近年來文化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文化已成為提升民族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應當將其作為文化傳承的根脈及鮮活基因以推動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河文化在源遠流長的變遷中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演變,在黃河故事的傳承中實現了民族精神的凝練與升華。隨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文化對外開放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如何在黃河文化傳播發(fā)展中深入提煉、有效把握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提升黃河文化的影響力、競爭力,是新時期黃河文化傳播所需思考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饵S河文化專題研討會文集》一書對黃河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現在該書的指導下,對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進行研究分析。
《黃河文化專題研討會文集》一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黃河與華夏文明,收錄了黃河文化研究的新進展與新啟示、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華夏文明最早在黃河流域形成、關于大禹治水立國等有關史實的探討、大禹治水與華夏統(tǒng)一國家等論文;第二部分黃河與中原文明,收錄了“天下之中”與黃河文明、鄭州———黃河文化的璀璨明珠、伊洛黃帝史跡考、中原文物考古二則、黃河水患與歷代商丘城址的變遷等論文;第三部分黃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收錄了淺論水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影響、關于黃河文化建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關于黃河流域的民間文化類型問題、黃河文學研究緒論、論黃河精神等論文;第四部分黃河文化與黃河治理,收錄了嬗變的黃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與對策、黃河南泛與黃淮平原淤積、商胡改道與北宋治河論爭等論文;第五部分黃河文化與黃河經濟,收錄了論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及旅游開發(fā)、治河與爭地之商榷、河南黃河企業(yè)文化建設現狀及思考等論文。
結合《黃河文化專題研討會文集》研究成果,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黃河文化的民族精神。黃河文化追求對憂患意識的改革創(chuàng)新,并崇尚社會人生的價值取向,也就是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的社會人生智慧進行呈現與創(chuàng)新,提升人們的生命層次和精神境界。數千年來,諸如大禹治水、河伯畫黃河等一系列與黃河相關,并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傳說,無不是黃河文化人文思想與大自然的融合,并對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是黃河文化的生態(tài)精神。早期的黃河文明形態(tài)下,人們將農耕作為賴以生存的發(fā)展方式,深諳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如何基于自然規(guī)律獲得豐富的資源,并探索出一系列生態(tài)方面的思想理念。在數千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黃河流域世世代代勞動人民不斷總結提煉出天地人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倡導勤儉節(jié)約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等,彰顯了黃河文化中特有的生態(tài)精神。三是黃河文化的奉獻精神。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靠動力,也是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及精神食糧。黃河文化凝聚了世世代代黃河兒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及歷史使命感;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奉獻精神影響著歷代黃河人,讓黃河兒女不斷開拓進取。
為弘揚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基于對《黃河文化專題研討會文集》的學習,現提出以下實現途徑:第一,加大對黃河文化遺產的開發(fā)保護力度。黃河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見證,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應開展好對黃河共有文化記憶的傳承,保護好每件黃河文物、每處黃河水利工程,并加強對黃河文化古籍、民間文化等的搜集整理工作。在此基礎上,還應推進黃河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通過對黃河文化遺產功能價值、保護緊迫性等的系統(tǒng)評價,從國家層面開展好重要黃河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第二,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有效聯動。黃河文化遺產可實現有效的文化傳承、教育科普等功能。為進一步推進對黃河文化資源的全面梳理,建立起豐富多樣黃河文化資源之間的聯動關系,可推進國家級黃河博物館建設,依托宣傳、展覽等傳播方式,提升公眾對黃河文化遺產的關注度,讓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得到有效弘揚。第三,依托先進信息技術,提升黃河文化傳播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應加強對先進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以推進對黃河文化的宣傳推廣。比如,借助VR技術來助力黃河形象推廣,借助云智能來解決黃河生態(tài)統(tǒng)籌問題,借助5G技術來直播宣傳黃河文化,滿足不同終端傳播、不同體驗需求,切實提升黃河文化傳播效果,推進黃河文化時代精神的發(fā)揚光大。
作者簡介:李其軍(1981—),男,廣西浦北人,廣西英華國際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