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輝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有效推進“活動型學科課程”是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顯著亮點,也是思想政治課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抓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光明指出:“學科課程采取包括社會活動在內的活動設計,即課程活動內容化;或者說學科內容的課程方式就是系列活動設計的系統(tǒng)安排,即活動設計內容化?!薄盎顒有驼n程”的關鍵在于教師對于課程活動的設計立足于學生所學的政治內容,在體現知識性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高中政治命題對于學生能力的考核不再僅僅是注重知識結論積累,而是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所以,傳統(tǒng)的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再適用。新型的人才考核方式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思維,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對知識結論進行吸收和消化。而“活動型課程”能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以多樣化的形式來進行知識融合。在活動中,學生始終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與教師形成合作探究、共同學習的關系。長此以往,學生能夠養(yǎng)成獨立的學習習慣,構建良好的政治思維,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由此可見,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實施“活動型課程”有利于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工作中,著重強調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目的是為了增強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活動型課程”也是一種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能夠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對于促進當代教育形式和教育措施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活動型課程”與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相比,內容更復雜,實施難度更大,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將思政課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樘嵘龑W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模式。比如,政治教師在實施“活動型課程”時,可以通過豐富的活動設計來引導學生對政治問題進行探討,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方法和形式來促進學生對政治知識和內容進行有效表達,還可以嘗試運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大部分政治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仍然習慣于進行理論知識的單方面輸出,他們會盡可能地壓縮知識講解的時間,為學生背誦知識留下更多的時間,這也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會背誦一定的政治理論知識。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度探究,限制了學生的政治學科思維。此外,政治教師往往通過政治測試、解答政治習題來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然而這種方式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是枯燥乏味的,學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做題,教師也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去批改和講解??梢姡咧姓谓虒W活動的弊端依然存在。
政治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要求學生宏觀把握政治知識,以宏觀的視角來解讀政治問題,但是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時,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并不高。例如,有些教師試圖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教學;但實質上只是采用PPT 進行課件演示,所演示的PPT 并不是自己親自設計和制作的,而是在互聯網上下載的現成資源,教師并沒有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這種教學行為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沒有體現知識傳遞過程中思維的創(chuàng)新,顯示了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水平有一定的局限。
從學科特征來看,政治學科本身具有嚴謹性,大部分學生都會感覺學習過程是相對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也比較沉悶。因此,政治教師在實施“活動型課程”的時候,應在保障教學內容嚴謹的前提下,增強活動形式的靈活性。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以下三種教學活動形式。
1.開展“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歷程”主題活動
我國之所以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國家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經過了一系列艱難探索之后做出的最終選擇?;诖耍處熆梢越M織學生開展“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歷程”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相關發(fā)展歷程、搜索相關重要事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講述歷史故事來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相關知識,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2.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進行知識融合
在實施“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部分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來進行相關知識的融合。例如,在我國完全推行國有制經濟發(fā)展模式時,很多人都把進入國有企業(yè)工作看成是端上了“鐵飯碗”,這一社會現象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體現。教師可以搜索相關影視劇資源,截取并播放其中的片段,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其中所反映的政治知識以及社會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通過視頻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政治知識進行探索,在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對我國社會的影響。
3.采用情景演繹教學法
情景演繹教學法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演繹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yōu)越性。比如,組織學生分成兩個小組,第一組學生按照國有制的方式進行工作;第二組學生可以自由競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相應的“工資”。教師設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關的問題,這兩個小組的學生回答,小組成員的回答可以獲得相應的分數,并進行積分。第一組最終獲得的分數要平均分配到每一個成員的身上,而第二組可以依據學生在競爭中的具體表現來進行差異化的“工資”分配。兩個小組的學生通過情景演繹,可以感受到公有制與自由競爭之間的區(qū)別,很快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以上三種簡單的教學形式設計,體現了政治教師在實施“活動型課程”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通過這些有效途徑,有利于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興趣,有效地學習知識,進而全面提高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政治教師在設計“活動型課程”時,如果只是從個人的視角來思考會有局限性,可能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所以,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采納學生的意見。例如,教學“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就需要考慮如何設計課程活動。為了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公開征集這一課的活動設計方案,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策劃課程活動,通過寫信的方式交給教師,讓教師知道學生希望以怎樣的形式來學習這一章節(jié)的相關內容,這樣教師備課時才能結合學生的意見進行活動設計。
在每一次課程活動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增加一個反思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及他們對活動設計存在哪些意見和建議,以便后續(xù)整改,進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能夠為教師優(yōu)化活動設計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議,更好地促進教師思維轉化,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促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通過“活動型課程”優(yōu)化學生在政治學習中的體驗,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設計課程活動時,要確保知識嚴謹,同時也要增強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尊重學生的感受和建議,全面提升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活動型課程”需要依靠“活動型課堂”去實現。高中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的有效實施,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教師需要轉變過去“唯分數”的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
課堂活動評價要凸顯觀點、科學評價。凸顯觀點是指突出思想政治學科的理論觀點。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與法治》一書為例,其中“活動型課堂”的內容具有綜合性、與其他課程模塊知識相交融的特點,其評價要求中強調理論觀點,凸顯黨和國家的教育思想,進而實現價值引領作用。教材中關于公民、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等基本知識都體現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及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引導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堅定政治立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情懷。教學評價應重點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扒笸敝赣^點統(tǒng)一的標準,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與法治》提出“活動型課堂”中的統(tǒng)一標準就是實現各教學模塊的價值引領;而“求異”是指在統(tǒng)一標準下,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具有差異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素材,表達個性化見解。
“關注過程,動態(tài)評價”指在“活動型課堂”中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重點了解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堂”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課堂類型,學生在活動中會呈現出自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只有著重評價學生的行為,才能較為清楚地了解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情況。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活動型課堂”強調對課堂活動的動態(tài)評價,注重活動過程中學生體現出的價值觀念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情況。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一般通過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對鮮活的教學案例進行理性分析,并在活動過程中提高政治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所呈現的理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但如果僅僅依靠教材,就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補充豐富的教學材料,深挖材料背后的情感因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討論、辨析。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思辨熱情,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正確的觀點和積極向上的情感會受到教師的鼓勵,實現正強化。當學生出現方向上的偏差時,教師要及時糾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
教學評價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教學活動的反饋。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實際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以往課堂評價的主體往往是教師,這種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導致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在評價時要注重主體的多元化??梢怨膭顚W生積極參與評價,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的愿望。
除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外,在課堂評價中還應注重評價方法的多樣性。教師應根據課堂實際選擇適合的評價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評價越來越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而教師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就需要增強學生的過程體驗,使其不斷嘗試和探索,進而促進學生個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