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姣
(東芝水電設備(杭州)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作為立式水輪發(fā)電機重要的承載部件,推力軸承性能的的可靠性直接影響到機組運行的安全穩(wěn)定性。機組運行時,隨載荷和轉速的變化,推力軸瓦沿機組旋轉方向產生傾角,在鏡板與推力軸瓦之間形成楔形油膜,用以承載機組全部軸向載荷。在機組起動、停機過程的低速區(qū),因轉速低,油膜建立困難,在推力鏡板與推力瓦之間會處于干摩擦或半干摩擦狀態(tài)[1],此狀態(tài)下巴氏合金瓦面的摩擦系數會達到0.1~0.3甚至更高,摩擦力及瓦面摩擦損耗急劇上升導致瓦面磨損甚至引起燒瓦事故。因此,巴氏合金瓦推力軸承須設置推力軸承高壓油頂起裝置(以下簡稱高頂),在機組起動、停機過程中投入高頂以強制建立油膜,降低摩擦系數,確保推力軸承和機組起停機安全。
抽水蓄能機組通常具有高轉速大容量的特點,為滿足機組發(fā)電/抽水雙向旋轉的需要,推力軸承支撐為中心對稱支撐結構,相對常規(guī)機組的偏心支撐結構,推力軸承油膜建立更困難,油膜厚度會更小[1]。因此,對于抽水蓄能機組,高頂裝置從系統控制設計、系統參數選擇到安裝調試都需更嚴格的要求。
推力瓦面油室壓力和頂起量是高頂裝置設計的關鍵因素,油室壓力表征了高頂系統的承壓能力,頂起量表征了高頂系統的抬升能力。
為有效頂起轉動部件,需在推力瓦表面加工出凹槽形成高壓油室。油室的形狀和尺寸要綜合考慮頂起和對軸承潤滑性能的影響,增大油室直徑可以降低頂起時的接觸面壓,但油室的存在不利于瓦面楔形油膜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軸承的承載能力,油室直徑越大,對軸承承載能力的不利影響也越大。圖1是清遠推力軸承的潤滑解析結果,可以看出,由于油室的影響,推力軸承油膜壓力沿徑向和周向均有明顯的降低突變,表明高頂油室的設置降低了該處軸承油膜的承載能力。油室一般為圓形和圓環(huán)型,采用圓形油室時,油室直徑d的取值與推力瓦周向內切圓直徑D成一定的比例關系,直徑比一般滿足 0.2<d/D<0.4[1]或0.15<d/D<0.25[2]的關系。對于抽水蓄能機組,考慮推力軸承油膜建立相對困難的特性,建議采用較小的油室直徑比。
圖1 清遠機組推力軸承潤滑特性曲線
頂起量是高頂投入后,在推力鏡板與推力瓦之間形成的油膜厚度,反映了機組轉動部件的抬升量。理論上講,頂起量越大,機組起動、停機過程的安全可靠性越大,但需要的油量也隨之增加。
因此,頂起量的設定要綜合考慮系統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為運行可靠,推力軸承最小油膜厚度要求≥0.03 mm,對于常規(guī)水輪發(fā)電機,頂起高度宜>0.05 mm[3],一般設計頂起量≥0.06 mm。對于抽水蓄能機組,需充分考慮雙向旋轉、工況轉換頻繁、油膜建立困難的運行特點,適當增大頂起量,機組頂起高度宜≥0.08 mm[3],考慮設計安裝偏差,應適當增加頂起高度設計值。
高頂系統主要由液壓管路系統和油泵電氣控制系統組成。液壓管路系統主要由1臺交流電機M1(AC380 V,配一臺高壓齒輪泵P1),1臺直流電機M2(DC220 V,配一臺高壓齒輪泵P2),循環(huán)管路,閥門、濾油器及壓力開關等自動化元器件等構成,2套油泵組互為備用,參見圖2高頂系統圖。整個高壓油系統的油路可以細分為3路,①路為從油槽到高壓油泵的低壓油路;②路為從溢流閥到油槽之間的溢油油路,當電機故障等導致系統壓力超過設定值時,溢流閥開啟泄壓以達到保護油泵及管路上各元器件的作用;③路為從油泵到推力瓦之間的高壓油路,高壓油路上設置壓力開關和壓力變送器,實時監(jiān)控高頂系統的壓力,電氣控制系統根據接收的開關信號判斷控制高頂系統的啟動狀態(tài)并傳遞給監(jiān)控系統。每塊推力瓦支路均配置1只流量調節(jié)閥和1只單向閥,調試時通過調整流量調節(jié)閥的開度以調整各支路油量分配均勻。
圖2 高頂系統圖
高頂系統啟動和退出均設置手動和自動控制兩種功能。油泵電氣控制系統控制高頂系統的自動啟動和退出,抽水蓄能電站機組工況多且轉換頻繁,在工況轉換過程中,機組轉速有變化的過程均應投入高頂系統,工作流程為:
(1)靜止→發(fā)電/抽水調相等運行工況,應先測試確定直流高壓泵正常,高頂控制系統收到開機啟高頂指令,首先啟動交流泵,機組升速到95%額定轉速后退出高頂,如啟動過程中交流泵發(fā)生故障則自動切換至直流高壓泵,直至機組升速到95%額定轉速后退出高頂。也可通過先啟動直流高壓泵,在建壓成功后停直流高壓泵切換至交流高壓泵,以檢測確定直流高壓泵正常[4]。
(2)發(fā)電/抽水/抽水調相等運行工況→靜止,高頂控制系統收到停機開啟高頂指令(機組降速到95%額定轉速),直接啟動交流泵,機組降速到1%額定轉速后延時退出高頂,如啟動過程中交流泵發(fā)生故障則自動切換至直流高壓泵,直至機組降速到1%額定轉速后延時退出高頂。對常規(guī)機組,機組停機后高頂退出不設延時或設短暫延時如延時1 min,抽水蓄能機組一般按延時30 min退出高頂[4,5]。
(3)抽水工況→發(fā)電工況,機組旋轉方向發(fā)生改變,按機組運行工況→靜止→運行工況的過程投入高頂系統,高頂控制系統收到停機開啟高頂指令后啟動高頂,機組降速停機再升速至95%額定轉速后退出高頂。
(4)發(fā)電工況→發(fā)電調相工況,抽水工況→抽水調相工況,為保證工況轉換過程機組運行穩(wěn)定,宜投入高頂系統,在工況轉換完成并穩(wěn)定后即可退出高頂系統。
為確保高頂系統滿足抽水蓄能機組各種運行工況的需要,高頂系統的設計需充分考慮加工、制造、安裝的偏差以及長期運行后高壓油泵性能下降的影響,適當提高高壓油泵的設計裕度[4],避免機組運行一段時間后,系統壓力不穩(wěn)定或壓力下降。
清遠高頂系統基本參數如下:
推力瓦徑向長度為455 mm,綜合考慮高頂油壓作用的穩(wěn)定性并盡量降低瓦面油室對軸承動壓油膜的不利影響,采用了圓形槽加徑向條形油溝的油室結構,油室直徑比為0.13,油室形狀見圖3。
圖3 油室結構
綜上所述,抽水蓄能機組運行工況復雜,推力軸承動壓油膜建立相對困難,應適當增加高頂頂起量,根據經驗,清遠機組高頂頂起量提高到0.11 mm。需要的油量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Qr,系統必要流量,L/min;n,推力瓦數量;ho,計算頂起量,mm;Pra,油泵額定壓力,kg/cm2;μ,潤滑油動力粘度,kg·s/m2;B,推力瓦周向平均寬度,mm;L,推力瓦徑向長度,mm;lo,條形油溝總長度(含圓形油室),mm。計算Qr=51 L/min,考慮溢流量及設計余量,取Qr=54 L/min。需要的電機功率為20.6 kW,選擇標準電機功率22 kW。
對單向旋轉的常規(guī)機組,高頂系統調試時,一般高頂系統壓力穩(wěn)定,實際監(jiān)測的頂起量在0.05 mm以上就認為調試合格,對系統壓力不做特別要求,常有系統實際壓力與設計值偏差較大的情況出現,但在保證壓力穩(wěn)定,頂起量合格時,不會影響軸承運行的安全性。而對于抽蓄機組,高頂系統的壓力和流量均要嚴格要求,高頂系統壓力下降引起高頂投入失敗甚至推力瓦面、鏡板面磨損的事故時有發(fā)生[6]。
(1)系統壓力:系統設計壓力13.7 MPa,系統壓力整定值定為≥10.8 MPa;
(2)系統流量:各推力瓦支管流量偏差在±5%以內,考慮溢流量=6 L/min,清遠高頂系統的支管流量為q=(54-6)/12=4 L/min,支管流量要求為3.8~4.2 L/min;
(3)轉動部件頂起量:設計頂起量0.11 mm,考慮管路溢流影響,系統壓力10.8 MPa以上時,頂起量≥0.08 mm。
(1)通過調整溢流閥的開度對系統壓力進行調整,反復調整各支路流量調節(jié)閥使系統壓力和轉子頂起量達到要求值;
(2)充水前后水推力的變化會影響系統的壓力-流量平衡關系,如在充水完成調試,可能會出現機組起動后高頂系統壓力降低導致機組起動失敗的事故[7],建議盡量在機組充水后進行高頂系統的調試;
(3)為確保測量數據的可靠,建議在轉子和水輪機主軸處均設置百分表等頂起量測量裝置。
清遠1號機調整后各支路流量如表1,流量偏差在±3%范圍內,達到調試目標要求。
表1 各支路流量統計L/min
油槽充油后進行高頂油泵頂起試驗,系統壓力和頂起量均達到目標要求,參見圖4。
圖4 高頂系統壓力-頂起量曲線
鑒于抽水蓄能機組推力軸承支撐采用中心對稱支撐,運行時工況轉換頻繁、雙向旋轉及推力軸承設計參數高的特性,適當提高軸承高頂頂起量設計裕度,并且在系統調試時,同時確保高頂系統的壓力和頂起量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