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璐,趙杏花,白 鳳,閆偉紅,左合君*
(1.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沙漠治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與修復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3.北京林業(yè)大學 水土保持學院,北京 100083;4.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唐古特白刺(Nitrariatangutorum)又名白刺(以下稱白刺),是白刺科(Nitrariaceae)白刺屬(Nitraria)落葉灌木,屬潛水旱生植物,是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低濕鹽堿灘地乃至荒漠草原采樣點上的主要建群種之一,多形成白刺沙堆[1]。白刺能夠適應干旱環(huán)境,同時具有耐鹽堿的生理特性,是我國西北荒漠的優(yōu)勢種之一,在我國防沙治沙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作為優(yōu)質沙生植物資源,白刺果實已被很好地開發(fā)利用[3-5],幼嫩枝葉的利用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對白刺葉片的成分進行測定后發(fā)現:白刺葉片蛋白含量高,纖維含量低,飼用品質優(yōu)良[6-7]。利用白刺耐旱耐瘠薄、扦插易成活的特性,可以將其引種于沙害嚴重的地區(qū),作為沙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近自然修復優(yōu)選的鄉(xiāng)土樹種,在生態(tài)修復的同時,能兼顧資源利用,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提高荒漠化地區(qū)的經濟效益發(fā)揮作用。
不同地域水熱條件不同,這對地帶性植被、地帶性土壤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8]。白刺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廣泛分布,但不同地域的白刺葉片在形態(tài)、結構、藥用成分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9-11];不同地域白刺果實中的藥用成分也存在顯著差異[12]。研究還發(fā)現,白刺葉片中營養(yǎng)物質含量隨季節(jié)有相應變化[13-14]。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其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變化,必然導致生理功能的差異[15-16]。本研究在對不同地域白刺葉片形態(tài)結構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地域差異對白刺葉片營養(yǎng)物質積累的影響,以期對白刺優(yōu)良單株選育、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基礎數據。
選取暖溫型荒漠草原亞帶(烏拉特中旗)、暖溫型草原化荒漠亞帶(磴口縣)、暖溫型典型荒漠亞帶(民勤縣)3個有白刺天然分布的地域作為采樣區(qū),在各采樣區(qū)選取采樣點進行采樣。采樣區(qū)具體位置及環(huán)境參數見表1。
荒漠化草原的采樣區(qū)位于烏拉特中旗(W),屬于烏拉特荒漠草原,地帶性土壤為棕鈣土,地帶性植被以矮小的旱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為主,局部草原植被退化,出現了沙丘和斑塊狀季節(jié)性過水灘地。采樣地生境有山前平原(WSQ)、半固定沙丘(WBG)、鹽堿灘地(WYJ)。常見植物有白刺、紅砂(Reaumuriasongarica)、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蒙古韭(Alliummongolicum)、多裂駱駝蓬(Peganummultisectum)、珍珠豬毛菜(Salsolapasserina)等。
草原化荒漠的采樣區(qū)位于巴彥淖爾市磴口縣(D),是草原向荒漠的過渡區(qū)域,屬于半荒漠,地帶性土壤為漠鈣土。自然植被以旱生、強旱生的灌木為主,局部受河套灌區(qū)的影響,存在隱域性低濕地。采樣地生境有半固定沙丘(DBG)、丘間低地(DQJ)以及鹽堿灘地(DYJ)。常見植物有白刺、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檉柳(Tamarixchinensis)、檸條錦雞兒(Caraganakorshinskii)、霸王(Sarcozygiumxanthoxylon)、鹽爪爪(Kalidiumfoliatum)、刺旋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等灌木和沙蓬(Agriophyllumsquarrosum)、霧冰藜(Bassiadasyphylla)、豬毛菜(Salsolacollina)、黃花補血草(Limoniumaureum)等旱生草本。
典型荒漠的采樣區(qū)位于甘肅省民勤縣(M),地帶性土壤為灰棕荒漠土,多見非地帶性風沙土,自然植被以強旱生灌木為主。采樣地生境有固定沙丘(MGD)、半固定沙丘(MBG)。常見植物有白刺、大白刺(N.roborowskii)、梭梭、紅砂、沙蓬、沙竹(Psammochloamongolica)、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等強旱生植物種。
2018年8月下旬進行采樣,每種采樣點選取3叢無病蟲害、長勢良好的白刺植株,各灌叢間距離均大于1 km。在灌叢1/2的高度位置處,東、西、南、北4個方位分別選取5枝健壯的1年生枝條進行樣品采集。在選取的每個枝條長度中部位置處選取20枚白刺葉片,采摘后迅速測定形態(tài)特征,每個采樣點用于形態(tài)特征測量的葉片共計1 200枚。將采摘下的葉片置于保鮮箱內低溫保存帶回室內,置于70 ℃烘箱內烘干至恒重后粉碎,過80~100目篩后用于營養(yǎng)物質含量測定。
1.3.1 形態(tài)特征測定 用數顯游標卡尺(測量精度0.01 mm)測定白刺葉片長度(即中脈位置處長度)、葉片寬度(垂直于中脈最寬處)、葉片厚度,并計算葉片的長寬比。
1.3.2 營養(yǎng)物質含量測定 粗蛋白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進行測定;粗脂肪含量利用粗脂肪測定儀進行測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進行測定;還原性糖含量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法測定;粗灰分的測定是通過將樣品置于電爐上灼燒至無炭粒后,再放置于控制溫度在550±20 ℃的馬弗爐內灼燒4 h后稱重獲得;粗纖維的測定是通過將樣品進行酸洗、堿洗,再經有機溶劑除去可溶物,高溫灼燒除去礦物質,剩余物質即為粗纖維[17]。
通過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初步統(tǒng)計,再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軟件進行One-way ANOVA分析。
2.1.1 不同地域白刺葉片形態(tài)特征分析 對不同地域半固定沙地的白刺葉片形態(tài)特征進行分析(表2),不同地域白刺葉片的長度、厚度均具有顯著差異,且變化趨勢一致,大小關系為采樣區(qū)W>D>M;白刺的葉片寬度在采樣區(qū)M最寬,為6.37±0.07 mm,與采樣區(qū)W的白刺葉寬無顯著差異,兩者顯著大于采樣區(qū)D的白刺葉寬;不同采樣區(qū)的葉片長寬比均存在顯著差異,大小關系為采樣區(qū)D>W>M。研究結果說明,隨著干旱程度的增加,白刺葉片呈變短、變薄的趨勢。
表2 不同地域白刺葉片形態(tài)特征差異性分析
2.1.2 不同采樣點白刺葉片形態(tài)特征分析 8個采樣點的白刺葉片形態(tài)特征見表3,葉片長度在不同采樣點間存在差異,采自WBG的葉片最長,為(27.79±0.43)mm,與WYJ無顯著差異,與其他采樣點葉片均有顯著差異,采自MBG的葉片長度最小,為(19.84±0.21)mm;葉長在相同地域的不同采樣點間均存在顯著差異,整體來說,采樣區(qū)W的白刺葉片長度均大于采樣區(qū)D和M。葉寬在不同采樣點間存在差異,采樣點MBG的葉片最寬,為(6.37±0.07)mm,除與WBG不存在顯著差異外,與其他采樣點均具有顯著差異,采自DYJ的葉片最窄,為(5.00±0.15)mm;采樣區(qū)W的各采樣點間白刺葉寬不存在顯著差異,采樣區(qū)D和M的各采樣點間葉寬存在顯著差異。葉片長寬比以DBG最大,為4.80±0.03,WYJ次之,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采樣點MBG最小,為3.14±0.03,除與DYJ無顯著差異外,顯著低于其他采樣點,各采樣點間葉片長寬比的大小關系為:DBG、WYJ、WSQ、WBG、DQJ、DYJ、MGD、MBG,相同地域的不同采樣點間除WSQ和WBG無顯著差異以外,其他采樣點間均存在顯著差異。葉片厚度在不同采樣點間存在差異,采自WBG的葉片厚度顯著大于其他采樣點,為(0.78±0.01)mm,采樣點MGD的白刺葉最薄,為(0.55±0.01)mm,與采樣點MBG無顯著差異;采樣區(qū)W的各采樣點間葉片厚度均存在顯著差異,采樣區(qū)D的DYJ葉片厚度顯著大于DBG和DQJ,采樣區(qū)M的不同采樣點間厚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3 不同采樣點的白刺葉片形態(tài)特征
綜上可知,白刺葉片形態(tài)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隨著環(huán)境干旱程度的加劇,白刺葉片呈變短、變薄的趨勢;在鹽堿灘地中,水分充足,白刺葉片可正常吸收水分,葉片增厚。整體來看,采自W的白刺葉片在長度和厚度上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而采樣區(qū)M的葉長和葉厚處于三地間最低水平。
2.2.1 白刺葉片營養(yǎng)物質含量的地域分異 由表4可見,不同地域白刺葉片在粗蛋白與可溶性糖的含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物質含量間無顯著差異。采樣區(qū)M的葉片中粗蛋白與可溶性糖含量均為最低,且顯著低于其他地域;采自W的葉片中粗蛋白與可溶性糖的含量均表現為最高,分別占葉片干重的33.30%、22.04%,采樣區(qū)D的葉片與之無顯著差異。粗脂肪、還原性糖、粗灰分和粗纖維的含量以采樣區(qū)D最高,分別占葉片干重的3.41%、1.81%、19.06%和7.60%。研究結果表明,白刺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特別是粗蛋白和可溶性糖的積累與氣候因素有密切關系,氣候越干旱,越不利于二者的積累。
表4 不同地域白刺葉片營養(yǎng)物質含量差異性分析
2.2.2 不同采樣點白刺葉片營養(yǎng)物質含量分析 8個采樣點的白刺葉片中營養(yǎng)物質含量分析見表5,采自WSQ的葉片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占葉片干重的33.79%,與采樣點WYJ、DYJ、MBG存在顯著差異;相同地域間鹽堿生境的白刺葉片中粗蛋白的含量顯著低于其他生境。整體來看,環(huán)境的干旱程度越高,葉片中粗蛋白的含量越低,鹽堿化會明顯影響葉片中的粗蛋白含量的累積,采樣點WYJ與DYJ的粗蛋白含量顯著低于相同地域的其他采樣點。采自DYJ的葉片粗脂肪含量最高,占葉片干重的3.71%,DQJ的粗脂肪含量最低,占葉片干重的2.65%,兩者差異性顯著,其他采樣點介于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采自WYJ的葉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占葉片干重的22.81%,顯著高于采樣區(qū)D與M的各種采樣點,采樣點DYJ的葉片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占葉片干重的17.59%;相同地域的不同采樣點間可溶性糖含量無顯著差異,整體來看,采樣地W的各生境中,白刺葉片可溶性糖的含量普遍較高,高于另外2個采樣地的各采樣點。采自WYJ的葉片中還原性糖含量最高,為葉片干重的2.09%,與采樣區(qū)W的其他采樣點存在顯著差異,采樣區(qū)D和M的各采樣點間還原性糖含量無顯著差異。采自DYJ的葉片中粗灰分含量最高,與采樣點WSQ、MGD存在顯著差異,與其他采樣點差異不顯著;各采樣區(qū)的不同采樣點間白刺葉片中粗灰分的含量無顯著差異。采自DYJ的葉片中粗纖維含量最高,且顯著高于采樣區(qū)D的其他采樣點,其他采樣區(qū)的各采樣點間粗纖維的含量無顯著差異。
表5 不同采樣點白刺葉片營養(yǎng)物質含量
粗蛋白與可溶性糖的含量在白刺葉片干重中占比較大,且兩者含量越高,白刺枝葉作為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越高,同時,粗纖維含量越低,適口性越好,飼用品質越高。因此,干旱程度越低采樣點生長的白刺營養(yǎng)價值越高,飼用品質越好,具有開發(fā)潛力;但是鹽堿中生長的白刺較相同地域的其他采樣點而言,營養(yǎng)價值降低,適口性也變差。
白刺葉片形態(tài)對地帶性變化響應敏感,隨著地域從荒漠草原、半荒漠到典型荒漠過渡,干旱程度逐漸加劇,白刺葉片長度呈現出明顯變短、變薄的趨勢;鹽堿生境中,白刺葉片面積減小、長度縮短,厚度卻有所增加。植物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表型與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18]。葉片作為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的主要營養(yǎng)器官,對環(huán)境變化非常敏感,并能夠及時作出響應[9,19]。水分、溫度等環(huán)境因子的變化通常會引起葉片的形態(tài)結構產生變化[20]。溫度變化會對植物的養(yǎng)分積累產生影響,但影響力度小于水分利用效率對其的影響[21]。N.P.A.Huneretal[22]的研究結果表明,低溫環(huán)境會使葉片變厚,葉面積縮小,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采樣區(qū)W的年均溫度明顯低于其他地域,葉片厚度也顯著低于其他地域。降水是影響白刺生長關鍵的環(huán)境因子,在年均降水量小于200 mm的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白刺對水分的利用策略為保守型,可高效利用水分[23]。本研究采樣區(qū)M最為干旱,D居中,W的水分條件較好,采樣區(qū)W和D的年均降水量分別是M的1.9倍和1.2倍,但是M的年均蒸發(fā)量卻最大,分別是W和D的1.7倍和1.1倍。干旱程度加劇,植物所能吸收的水分越少,不利于白刺葉片的生長,環(huán)境越干旱,長度生長所受的限制較寬度更大[24];隨著蒸騰作用的加劇,葉片中的水分散失越多,葉肉細胞中的水分含量越少,細胞呈失水狀態(tài),葉片也就越薄[11]。
隨著地域由荒漠草原、半荒漠到典型荒漠過渡,降水量降低,蒸發(fā)量增大,氣候干旱程度加劇,白刺葉片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明顯降低之勢。蛋白質的積累與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有關,隨著采樣地從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再向典型荒漠的過渡,地帶性土壤依次為棕鈣土、漠鈣土、灰棕荒漠土,有機質含量不斷降低,土壤養(yǎng)分愈發(fā)貧瘠[8],因此,3個不同地域白刺葉片中粗蛋白的含量也相應呈降低趨勢。生長地天然降水會明顯影響白刺的生長狀況,較好的水分條件會提高白刺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25-26]。3個地域間采樣區(qū)W的降水量最大,因此,在營養(yǎng)物質的累積方面占優(yōu)勢地位,白刺葉片中粗蛋白與可溶性糖的含量以采樣區(qū)W最高;采樣區(qū)D位于磴口縣,屬黃河灌區(qū),地下水埋深淺,水量充沛,黃河水很大程度上補給了土壤水與地下水,白刺生長所需水分充足,粗脂肪、還原性糖的含量均以采樣區(qū)D最高[27]。土壤鹽堿化會使得植物葉片中葉綠素含量發(fā)生變化,同時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具有滲透調節(jié)功能的物質也會發(fā)生改變[28-29],最終導致葉片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產生差異。本研究中,采樣點DYJ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周圍鹽堿斑明顯,白刺具有耐鹽堿特性,細胞滲透壓高,鹽堿環(huán)境下可以正常吸收土壤水分,但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不利于白刺葉片中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采樣點DYJ的營養(yǎng)物質含量與干旱地區(qū)基本一致,但灰分與粗纖維含量顯著高于其他采樣點,說明局部地區(qū)的土壤鹽漬化對葉片中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鹽漬化程度過高的生境中生長的白刺飼用品質變差。
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于葉片的光合積累,葉面積越大、葉肉中的含水量越高,葉片的光合效率也越高,糖分有效積累越多。翟軍團[30]的研究結果表明,葉片大小與厚度在不同水分條件下存在差異,葉片干重、相對含水量、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與葉面積、厚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水分條件好的區(qū)域葉面積、厚度呈增大趨勢,葉片內相對含水量增加,干物質積累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多。本研究的結果與其一致,荒漠化草原(W)的水分狀況最好,對應的葉片長勢最好,外觀呈深綠色,長度最長、厚度大,葉片積累的蛋白質、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現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