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丁
無論是野釣還是黑坑、無論是釣大魚還是釣小魚,偶爾脫鉤均屬正常現(xiàn)象,但若經(jīng)常脫鉤,肯定就有問題了。
本質(zhì)上講,造成脫鉤的原因就是魚鉤沒有刺牢魚嘴的有效部位,造成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餌料。假如使用商品餌,現(xiàn)在的商品餌中大多含有拉絲粉,有的釣友為了防止小魚騷擾,故意把餌料開得既黏又硬,這種餌料就存在脫鉤的隱患,因為偏硬質(zhì)的餌料中的拉絲粉成分會變得非常堅韌,而這種餌團遇水后表面會變得很光滑,刺魚的瞬間魚鉤不易從餌球中脫出,又因為餌球表面光滑,所以刺魚的瞬間餌球會先在魚嘴中滑動一段行程,之后魚鉤才會脫出,這極有可能造成兩種結(jié)果——要么魚鉤刺到魚嘴的邊緣,要么空鉤,假如刺中魚嘴的邊緣,我們在遛魚的時候只要一發(fā)力,魚鉤就會撕裂魚嘴,進而脫鉤跑魚。如果我們用的是顆粒物釣餌,比如玉米粒,若玉米粒過大,鉤餌被魚吃進嘴里后,魚鉤暴露得不充分,也會導致刺魚不牢,魚鉤扎得比較淺,遛著遛著也會脫鉤。玉米粒的裝鉤位置錯誤也會導致跑魚,大家用玉米粒釣魚時,掛鉤后都要把玉米粒推到鉤背的位置,使鉤尖充分外露,有的人雖然這樣做了,但是忽略了一點,即在拋投的過程中,尤其以“甩大鞭”的方式拋投時,在較大的離心力的作用下,那粒本來在鉤柄位置的玉米粒會滑到鉤彎處,進而變成刺魚的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特意挑選顆粒飽滿、和魚鉤貼合緊實的老玉米進行掛鉤,這樣做雖然能讓玉米粒結(jié)實地固定在鉤柄位置,但是因為不滑動,有時也會造成刺魚不深的情況發(fā)生。
提竿力量過大或者過小也是導致脫鉤的原因之一。拿刺魚力量過大來說,像翹嘴之類的魚類,其嘴唇上的肉并不厚實,刺魚的瞬間力量過大的話,極有可能把魚嘴撕出一個口子,在接下來的遛魚過程中要么徹底撕裂,要么魚鉤脫落。而提竿力量輕,魚鉤無法充分扎進魚嘴,也會造成脫鉤。
本質(zhì)上講,造成脫鉤的原因就是魚鉤沒有刺牢魚嘴的有效部位
這種魚鉤刺到魚嘴邊緣的情況是比較懸的,沒脫鉤實屬運氣好
有的人還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刺魚的力道是合理的,我以前也以此力道刺魚,為什么脫鉤次數(shù)沒有這么多呢?想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把其他的一些因素考慮進去,比如,以同樣的力道從深水釣點和淺水釣點刺魚,二者所產(chǎn)生的實際力量和魚竿的擺幅是不同的——釣淺水時,稍微一抬竿尖就能把魚刺中,以同樣的幅度和力量從二三米深的水下刺魚,可能就刺不牢或刺不中。此外,風力、水流等因素會造成風線彎曲,這個彎曲的弧度也會把刺魚的力量緩沖掉一部分。
魚鉤大小和魚的大小不匹配也會導致脫鉤。魚鉤若偏小,遇大魚的時候脫鉤是正?,F(xiàn)象,畢竟鉤尖短、受力強度小,一個比較大的外力作用其上,要么把魚嘴劃出一道小口,要么魚鉤被拉豁變形造成脫鉤。還有一些細條魚鉤,比如溪流鉤,彈性很好,受力的時候會變形,外力消失后又恢復(fù)原狀,叫人找不到脫鉤的原因。另外,大鉤釣小魚也會經(jīng)常造成刺魚不牢進而脫鉤的情況發(fā)生。
刺魚時機不對,比如提竿過早或者過晚,都會導致魚鉤無法刺中魚的有效部位。如果頻繁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就要考慮放口或者提前提竿刺魚。一般來說,越是剛接觸釣魚的人,往往提竿越早,看見標相就提竿,在魚尚未把餌吃深時就刺魚,結(jié)果就是脫鉤跑魚。
這樣掛玉米存在風險,魚鉤暴露不充分,會導致魚鉤扎進魚嘴的深度比較淺,刺魚不牢,遛魚時極易脫鉤
如果你用無倒刺鉤,扔竿子用失手繩的遛魚方式一定要慎用
另外,錨到魚也會造成魚脫鉤的假象。導致錨魚現(xiàn)象發(fā)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使用霧化效果極好的釣餌,或者打了大量粉狀窩料,鰱鳙群被誘了過來,難免會有魚蹭到主線,產(chǎn)生幅度比較大的標相,此時釣者揚竿即錨到魚。還有調(diào)釣過于靈敏也會增加進窩的目標魚蹭到主線的概率。
魚口輕也是脫鉤的原因之一。有的時候水體溶氧量低,魚的活性下降會造成魚吃得淺。這種情況很好判斷——脫鉤次數(shù)多,為數(shù)不多的被釣獲的魚,魚鉤都鉤在嘴唇邊緣,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是魚口輕造成的。解決的辦法是用小一號的魚鉤和子線,正常抓口,不要放口,一旦放口,魚就會把釣餌吐掉,絕不會吃掉;出現(xiàn)標相后提竿幅度略小一些,能保證刺中就行;遛魚的時候要輕拉慢拉,順著魚勁走,不發(fā)力,這樣才能確保魚吃得稍深一點,刺中的薄弱部位也不會撕裂。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使用無倒刺魚鉤,盡量不要用失手繩遛魚,因為扔竿子很可能造成脫鉤,所謂“十扔九跑”說的就是無倒刺鉤的缺點之一。如果線組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非扔竿子不可的地步,也不要瞬間扔掉竿子,要順著魚的掙扎力一點一點松手,這樣或許還能保住這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