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宇,張向東,張榮,寇趙淅,趙啟,王秋生,廉杰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16)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蔽弩w分陰陽,皮肉為陽中之陽,筋骨為陽中之陰;再細分,皮膚為陽中之陽,肌肉為陽中之陰,筋為陰中之陽,骨為陰中之陰。骨為干,筋為剛,筋束骨,骨張筋。筋骨各司其職,維持機體的動態(tài)平衡[1]。筋與骨的關系貫穿于筋骨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筋骨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筋骨疾病的臨床診療和康復[2-3]。隨著人們對筋骨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入,筋骨辨證、筋骨并重已成為學界診治筋骨疾病的共識[4-7],但筋骨并重中筋與骨孰先孰后的問題目前尚無統一認識[8]。人體以骨為干,沒有骨的支撐,肌肉、筋膜、神經、血管就無所依附,人體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就不復存在。骨是維持機體形態(tài)的基礎,筋的形態(tài)是隨著骨的形態(tài)改變而改變的。各種不正常的骨形態(tài)均可能是慢性筋骨疾病的始動因素,骨出現問題,應先處理骨,骨正筋自柔。因此,在慢性筋骨病的治療中當“以骨為先”。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基礎以及運用方法兩大方面,對“以骨為先”診治慢性筋骨疾病的理念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醫(yī)學認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視其外應,測知其內”?!断墒诶韨m(xù)斷秘方》云:“凡左右損處,只相度骨縫,仔細捻捺,忖度便見大概。”[9]其中“仔細捻捺”便是通過對“骨”的仔細觸診做出病情評估?!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提出臨證當要“手摸心會”[10],強調“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還提出“以手摸之,自悉其情”,將“摸法”列為正骨八法之首?!懊ā保紫让募词枪?。隨著解剖學、力學、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以及影像、超聲、電生理等輔助檢查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筋與骨的認識也不斷深入。人們對筋骨的觀察已從宏觀進入到微觀,能夠深入地了解骨骼和肌肉的形態(tài)、功能及組織結構。這也為“以骨為先”提供了客觀條件。工業(yè)化、信息化時代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長期久坐、低頭伏案等姿勢性改變?yōu)橹鲗б蛩氐穆越罟羌膊〉牟粩嘣龆?,也成為“以骨為先”理念逐漸得到重視的重要因素[11-12]。
2.1 整體與局部辯證統一局部病情明確時,先處理局部,再調理整體;局部病情不明確時,先從整體著眼,再處理局部[13]。整體與局部的辯證統一用于慢性筋骨疾病的治療,即為頸胸腰同治、頸肩臂同治、腰骨盆下肢同治、髖膝踝同治。如臨床上常運用正骨手法調整頸椎、腰椎結構以緩解神經根性癥狀,通過復位寰樞椎、骶尾骨的半脫位以改善脊柱癥狀,通過糾正膝、踝關節(jié)的骨錯縫以緩解關節(jié)局部或下肢癥狀[14-18]。
2.2 動與靜有機結合骨、關節(jié)、韌帶構成了人體的靜力性系統,附著其上的骨骼肌則為人體的動力性系統[19]。在中樞神經的支配下,靜力性系統與動力性系統保持協調平衡,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秲裙D說》云:“天地本乎陰陽,陰陽本乎動靜。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而疾不生,乃得盡其天年?!眲优c靜有機結合貫穿于疾病診治的全過程。以骨為先,即以靜力系統來評估動力系統。人體力線、關節(jié)活動度、脊柱-骨盆參數等正是以骨性結構作為參照來評估機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通過腰椎牽引緩解肌肉痙攣、增大腰椎體間距、降低椎間盤內壓力以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物對神經的壓迫,以及手法糾正骨錯縫后臥床制動、佩戴腰圍;這些都是“以骨為先”動靜結合在慢性筋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和體現[20]。
2.3 重視正骨“正骨”和“整骨”在古今文獻中并不統一,但二者所指的均是通過手法治療骨折、脫位及其他筋骨疾病。對于慢性筋骨疾病,是否需要正骨及正骨手法作用的位置和預期效果,不同醫(yī)者的理解不同。正,是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不只是指正常、正確的解剖位置。正骨不必追求絕對的解剖復位,通過正骨手法的干預將機體向正確的方向引導,緩解、消除臨床癥狀,即達到治療目的。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正骨手法,需要辨證論治,明確病機所在,嚴格把握適應證。但疾病的預后還跟疾病本身及影響疾病轉歸的其他因素密切相關,重視正骨,卻不應拘泥于此[21-22]。
2.4 辨證用藥中醫(yī)學認為,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肝脾腎三臟與慢性筋骨疾病關系密切。在臨床辨證用藥過程中,既要補益肝腎,又要兼顧脾胃的調理[23-25]。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外治和內治均需根據病情辨證用藥。但應注意疾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質量的改變還是骨結構的改變[26],前者的治療應以藥物調理、強骨壯骨為主[27],后者的治療應以手法調節(jié)、糾正結構異常為主。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指導人們從整體、全面、發(fā)展的角度認識、診治疾病[28-29]。由于慢性筋骨疾病的病理特點及骨在維持人體形態(tài)結構方面的重要作用,對于慢性筋骨疾病的診療,我們強調“以骨為先”。但也應遵循中醫(yī)辨證思想[30],不能片面地強調筋、骨的先后,而應全面地、發(fā)展地看待疾病的病理變化,重視“骨”而不拘泥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