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佩佩,藺興遙,盧玲,楊鵬斐,李廷保
敦煌醫(yī)學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中醫(yī)藥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乳癖是常見的乳腺病,西醫(yī)名乳腺增生癥。臨床表現單側或雙側乳房出現疼痛并伴有腫塊,與女性月經周期和情志關系緊密。疼痛以脹痛為主,有癌變傾向[1]。病因病機是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肝郁化熱,灼津為痰;脾腎陽虛、痰濕內結;肝腎不足,沖任失調。治則為止痛和消塊。治療上應注重疏肝理氣、滋陰柔肝、活血通絡、調補沖任。筆者提取敦煌遺書中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活血通絡散結,理氣活血止痛,疏肝化痰散結,化痰行氣除痞,清熱化痰散結,疏肝行氣退熱,調攝補養(yǎng)沖任的8組特色角藥[2],在臨床加減治療乳癖疾病療效甚佳,效宏功?!,F歸納總結如下,以饗讀者。
由柴胡、白芍、茯苓配伍而成的角藥,是逍遙丸的主要藥物。柴胡性溫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熱之功;白芍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效;茯苓性平味甘,歸心脾經,具有健脾利水,消腫止痛,和中益氣之力。柴胡、白芍相配條達肝氣,柔肝止痛;柴胡、茯苓相伍通陽化氣,祛痰化飲;白芍、茯苓相參氣血同調,柔肝健脾。三藥相參,共奏疏肝理氣,緩急止痛之功效。敦煌遺書中該角藥主要用于氣滯血瘀痰凝引起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具有解毒抗炎、保護肝臟、抗抑郁的作用機制[3]。當代國醫(yī)大師張志遠也擅長用此角藥臨證化裁治療乳腺增生[4]。
由乳香、沒藥、夏枯草配伍而成的角藥,是疏肝清胃丸的主要藥物。乳香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之效;沒藥性平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止痛、溫散寒瘀、消腫生肌之功;夏枯草性溫味苦,歸肺脾經,具有清肝膽郁熱、破癥散結之力。乳香、沒藥相配宣通氣血、消腫生肌、化瘀止痛[5];沒藥、夏枯草相配清泄肝火、解毒散結;乳香、夏枯草相合疏肝行氣,散結止痛。三藥相合,共奏活血通絡散結之功效。本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憂思郁怒、積氣于肝胃二經而成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可以抗炎癥反應、抗乳腺癌、增強免疫的作用[6]。
由香附、莪術、王不留行配伍而成的角藥,是消癥丸的主要藥物。香附性溫味甘,歸肝肺經,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之功;莪術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破血祛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王不留行性平味苦,歸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經、消腫斂瘡、催生下乳之力。香附、莪術相合功能活血行氣、祛瘀止痛;香附、王不留行相用功能理氣消腫、活血調經;莪術、王不留行相配功能消腫止痛、行氣活血。三藥相用,起到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本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肝郁氣滯、血淤痰凝而導致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具有抗焦慮抑郁、解熱鎮(zhèn)痛的作用[7]。
由瓜蔞、牡蠣、山慈菇配伍而成的角藥,是逍遙蔞貝散的主要藥物。瓜蔞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利氣寬胸,消腫止痛之效;牡蠣性寒味咸,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之功;山慈菇性寒味辛,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消癰散結之力。瓜蔞、牡蠣相配功能滋陰泄火、化痰散結[8],瓜蔞、山慈菇相配功能疏肝理氣,化痰散結[9],牡蠣、山慈菇相配功能化痰解毒、消腫散結。三藥合參,共起清熱化痰散結之功效。本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肝氣不舒、氣郁痰凝而成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具有祛痰止咳、抗腫瘤的作用[10]。
由枳實、半夏、陳皮配伍而成的角藥,是柴胡溫膽湯的主要藥物。枳實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功;陳皮性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之效;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力。枳實、陳皮相配功能行氣和中、消腫止痛[11],枳實、半夏相配功能辛開苦降、消痞散結,半夏、陳皮相配功能燥濕健脾、理氣化痰[12]。三藥合用,共奏化痰行氣除痞之功效。本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氣機不暢、肝郁痰凝而成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具有祛痰抗炎、增強免疫的作用[13]。
由白芥子、貝母、甘草配伍而成的角藥,是陽和湯的主要藥物。貝母性寒味苦,歸心肺經,具有清熱散結、化痰止咳之力;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肝肺經,具有溫肺祛痰、理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甘草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之效。貝母、白芥子相配功能辛開苦降、寒溫并調[14],貝母、甘草相配功能緩急止痛、化痰散結,白芥子、甘草相配功能溫脾益氣、逐痰散結。三藥相合,發(fā)揮清熱化痰散結之功效。本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腎陽不足,陽虛外感寒邪而導致寒凝氣滯、血淤痰凝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具有抗炎抗腫瘤、祛痰鎮(zhèn)痛的作用[15]。
由柴胡、黃芩、桂枝配伍而成的角藥,是柴胡桂枝干姜湯的主要藥物。柴胡性辛味苦,歸肝膽經,具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之功;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肝膽熱、泄肺腸濕、瀉火解毒之效;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經,具有溫經通陽、化氣行水、散寒止痛之力。柴胡、黃芩相配功能和解少陽、發(fā)散郁熱,國醫(yī)大師張志遠常用此配伍治療乳腺炎等病,柴胡、桂枝相伍功能和血調氣、和解太少二經,黃芩、桂枝相參功能和解表里、宣痞散結。三藥相伍,共奏疏肝行氣退熱之功效。該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少陽樞機不利,脾運失健,痰濕內生,氣滯痰凝而成的乳癖?,F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具有抑癌和防止肝損傷的作用[16]。
由當歸、仙茅、知母配伍而成的角藥,是二仙湯的主要藥物。當歸性溫味甘,歸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祛瘀生新,散寒止痛之功;仙茅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祛寒除濕、溫陽止痛之效;知母性寒味苦,歸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清腎胃熱之力。當歸、仙茅相配可奏活血行氣、養(yǎng)血柔肝之功[17],當歸、知母相合具有調理沖任、滋陰退熱之效[18],仙茅、知母相伍共奏陽陰雙補之功。三藥合用,共奏調攝沖任之功效。該組角藥在敦煌遺書中用于沖任失調、腎氣虧損為本,肝郁氣滯、痰瘀互結為標的乳癖。現代藥理研究該組角藥可以抗炎、抗抑郁且具有免疫作用[19]。
角藥是三藥的有機配伍組合形式,可增強藥物的協同功效,在現代臨床組方用藥上運用頗多,療效確切。乳癖病因病機與肝、脾、腎及氣血沖任失調密切相關,因現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及工作壓力大,導致憂思郁怒傷肝,肝郁化熱,煉液成痰;脾虛無力,運化失常,痰濁內生;腎氣虧虛,沖任失和,血脈瘀滯。[20]治宜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散結止痛,調補沖任。而從敦煌遺書中提取辨治乳癖的柴胡-白芍-茯苓,乳香-沒藥-夏枯草,香附-莪術-王不留行,瓜蔞-牡蠣-山慈菇,枳實-半夏-陳皮,白芥子-貝母-甘草,柴胡-黃芩-桂枝,當歸-仙茅-知母8組特色角藥具有疏肝止痛,活血散結,通氣散結,化痰散結,理氣化痰,化痰和中,清熱止痛,調補沖任的功效。綜上,通過總結敦煌遺書中治療乳癖的特色角藥,既傳承了敦煌古醫(yī)方的臨證運用,又有助于為現代臨床乳癖診療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