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勃,龔 卉
(1,2.北京聯(lián)合大學,中國 北京, 100191)
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文脈、古都脊梁。北京中軸線申遺是北京中軸線保護乃至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當前北京市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系統(tǒng)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汲取其中的智慧,既是進一步深化北京中軸線研究的必要步驟,也對“北京中軸線”申遺具有重要價值。
北京中軸線指北京城市的南北中軸線。由于北京城市的變化,北京中軸線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學者一般認為,這個概念是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提出,并主要引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中的一段話。在這篇文章里,梁思成以“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軸線的特征”為標題,對北京中軸線作了闡釋①《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07頁。。其實在此之前,梁思成已經不止一次提到過北京中軸線,比如在他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撰寫的《中國建筑史》中,便提出“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論,清宮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為正中之南北中軸線”的觀點②《梁思成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頁。。后來在《我國偉大的建筑傳統(tǒng)與遺產》一文中再次強調:“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長達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著一座座紀念性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門直穿進城,一線引直,通過整一個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鐘樓鼓樓,在景山巔上看得最為清楚。”③《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41—1944年期間,為預防北平古建筑被戰(zhàn)火焚毀,經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謀劃,由建筑師張镈主持,繪制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主要古建筑實測圖。這些實測圖當時是否已經使用“中軸線”筆者尚未找到確鑿的證據(jù),但2005年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對實測圖的出版是將其命名為“北京中軸線建筑實測圖典”的。2017年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編、故宮出版社出版的以這批實測圖為主要內容的書籍也命名為“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筑實測圖集”①該書還包括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政府北平文物保護計劃和三十年代第一階段北京古建筑實測圖62張。。張镈在回憶此次測繪行動時撰寫《故宮及北京中軸線文物建筑測繪回憶》一文,也使用了“北京中軸線”一詞②張镈:《故宮及北京中軸線文物建筑測繪回憶》,《紫禁城》2015年第4期。。當然,這些“事后”的命名很難說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這一概念,但是當年將實測對象確定于此本身則是意味深長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北京中軸線成為城市建設規(guī)劃和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為了了解 “舊城中軸線的實際情況”,1952年5月,當時的北京市房管局測量隊就對它進行了實測。1964年9月,北京市地質地形勘測處又進行了重測。結果,“在以后的定線中,將其分為三段實施。除‘故宮中軸線外’,將天安門以南稱‘南中軸’,景山以北稱‘北中軸’?!雹坳愑赖拢骸侗本┏侵休S線定線簡論》,《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3年第4期。經歷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天安門廣場改擴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中軸線保護和發(fā)展被納入歷次北京城市建設總規(guī)之中。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guī)劃方案》肯定北京“城市格局具有中軸明顯、整齊對稱、氣魄雄偉、緊湊莊嚴等傳統(tǒng)特點”,規(guī)定:“從前門往北至北二環(huán),是城市南北中軸線的主要地段,其景觀要著重保護,兩側一定范圍內,建筑高度要嚴加限制?!雹鼙本┙ㄔO史書編輯委員會編輯部:《建國以來的北京城市建設資料》,《第1卷城市規(guī)劃》(內部資料),1995年11月,第270、272頁。《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1991-2010)》進一步從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的角度提出“保護和發(fā)展傳統(tǒng)城市中軸線”⑤北京建設史書編輯委員會編輯部:《建國以來的北京城市建設資料》,《第1卷 城市規(guī)劃》(內部資料),1995年11月,第313頁。,《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04年-2020年)》不僅在《第七章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重申“保護從永定門至鐘鼓樓7.8公里長的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傳統(tǒng)風貌特色”,而且在第六章“中心城調整優(yōu)化”之“城市軸線的保護與發(fā)展”條中要求:“中心城以舊城為核心,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中軸線和長安街軸向延伸的十字空間構架?!雹薇本┦腥嗣裾骸侗本┏鞘锌傮w規(guī)劃(2004年-2020年),《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5年02期,第5-51頁。最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繼續(xù)堅持保護發(fā)展的思路,并明確將中軸線申遺納入規(guī)劃⑦《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參見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cqgh/201907/t20190701_100008.html。??傮w來看,進入新千年后以北京奧運成功舉辦為契機,北京轉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正式提出了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
在學術界,1960年,王璞子在《元大都城平面規(guī)劃述略》中討論了元大都中軸線的問題⑧王璞子:《元大都城平面規(guī)劃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69-70頁。,趙正之則從研究元大都都市規(guī)劃的角度提出“如何劃定元大都的中軸線,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并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⑨趙正之遺著:《元大都平面規(guī)劃復原的研究》,《科技史文集》第2輯,上海:上??萍汲霭嫔?,1979年,第14-15頁。。1980年,無園發(fā)表《中軸線·千步廊·朝房》一文,文章雖然不足千字,但詳細羅列了清代北京中軸線上的一座亭、兩座牌樓、三座樓、六座橋、八座宮殿、十九道門共39座建筑,并認為它是“千萬勞動者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明代宮殿最初的設計者蒯祥、主持施工者陸祥以及后來增建外城的設計者等建筑大師們的精心杰作”⑩無園:《中軸線·千步廊·朝房》,《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4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北京歷史地理、歷史文化、城市規(guī)劃方面的多位重要專家學者,如侯仁之、單士元、李準等都對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發(fā)展發(fā)表了文章或講話[11]侯仁之:《從北京城市規(guī)劃南北中軸線的延長看來自民間的“南頂”和“北頂”》,《城市發(fā)展研究》1995年第1期第10-11頁。侯仁之:《紫禁城與北京中軸線——中國紫禁城學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開幕式講話》,《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2輯)》(內部資料),1997年11月。李準:《“中軸線”贊——舊事新議京城規(guī)劃之一》,《北京規(guī)劃建設》1995年03期。單士元:《對保護北京中軸線文化風貌的幾點建議》,《北京規(guī)劃建設》1996年第5期。。
國外學者也很早就對中軸線進行了關注和評價。比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就在其完成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中,高度評價北京城的規(guī)劃“達到了中國城市在一切方面所可能達到的最完善的水平”,并引用墨菲的話說:“這條軸線在今天世界上是最偉大的”,“這個建筑群的布局整齊的組合并不是用生硬的對稱來標志的,而是采用標準的平衡感,這正是所有中國藝術的特征?!雹賉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物理學及相關技術》第三分冊《土木工程與航海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頁。意大利羅馬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路易吉·戈佐拉從中軸線分析北京城的結構,并引用P.庫內奧的觀點:“中軸又恢復為一條筆直的道路,越過皇城的北端,結束于另外兩個實體要素,即鼓樓和鐘樓?!瓋勺墙Y束了沿中軸的一系列建筑布局,再次證實這條中軸作為理想軸的特征,而不是一條普通透視軸?!彼J為:“這個中軸結束于距離北面城墻不遠的地方,表面上看,它作為一個控制周圍各個部分的設計要素,似乎完成的不是那么精確。以后我們會看到,對待這個設計要素的這種處理體方式,并不影響城市整體設計。這種不連貫并非僅此一例,就像其他地方的‘不精確’或特殊情況一樣,應當?shù)街袊鴤鹘y(tǒng)的風水理論中去找解釋?!雹赱意]路易吉·戈佐拉:《鳳凰之家:中國建筑文化的城市與住宅》,劉臨安譯,北京: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6頁。李約瑟和路易吉等學者對中軸線的討論,除了從城市設計和建筑結構角度之外,還特別強調中軸線與中國古代世界觀和傳統(tǒng)思想間的關系。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文章明顯增多。截至2022年4月30日以“北京中軸線”為關鍵詞在“篇名”中搜索得到文獻158篇,其中154篇發(fā)表于這個時段,顯示相關研究成果在2005、2012、2015、2019年形成四個高峰,尤其2012年出現(xiàn)井噴式增長,當年發(fā)表32篇。根據(jù)2022年第一季度的發(fā)表情況,今年應該即將成為一個新的高峰。
除了學術論文的不斷發(fā)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以北京中軸線為研究內容的專著成果也陸續(xù)出版。如李建平的《魅力北京中軸線》,郭超的《北京古都中軸線變遷叢考》《北京中軸線變遷研究》,《我與中軸線》編委會主編的《我與中軸線》,于大武的《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北京市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聯(lián)合編著的《北京中軸線》,郭欣的《當代北京中軸線史話》,北京市文史研究館編著的《古都北京中軸線》等等③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版。郭超:《北京古都中軸線變遷叢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北京中軸線變遷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版?!段遗c中軸線》編委會主編:《我與中軸線》,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于大武:《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北京:連環(huán)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聯(lián)合編著:《北京中軸線》,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郭欣:《當代北京中軸線史話》,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北京市文史研究館編著:《古都北京中軸線》,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
整體上看,北京中軸線的學術研究與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發(fā)展實踐密切相關,呈現(xiàn)出深受政策影響、為文化遺產保護服務的明顯特征。比如2005年1月27日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04年-2020年)》,該規(guī)劃對中軸線的保護和發(fā)展提出了明確要求,2005年北京中軸線研究成果較為多出,不能說與此無關。2011年6月11日,即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北京市正式啟動“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次年“北京中軸線(含北海)”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④《北京中軸線等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參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2-11/17/content_2268815.htm。,這成為當年相關研究成果出現(xiàn)顯著增長的關鍵原因。
2014年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明確指出首都的城市戰(zhàn)略定位,并就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做出重要指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責任?!薄耙泳谋Wo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雹荨读暯娇倳涥P于北京工作指示摘編》(內部資料),第22、99頁。這使北京加快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步伐,加大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力度,并實現(xiàn)了從“建設中求保護”到“保護中謀發(fā)展”的根本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中軸線作為列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倍受重視,兼以2017年9月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頻度多次實地調研中軸線保護工作,這些都激發(fā)了全市上下對北京中軸線的普遍關注,與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利用、研究有關的各項活動蓬勃開展,并在2019年形成又一個研究高潮。2020年,學者們繼續(xù)保持著對北京中軸線的高度關注,一個典型的案例是9月25日-26日,一直將“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務北京”作為學術宗旨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學研究基地召開了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為主題的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這次會議聚合了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來自歷史學、地理學、建筑學、民俗學、文學、新聞與傳播學、藝術學、哲學、美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地方文化研究工作者,圍繞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重要價值、保護利用、申遺難點、文脈傳承,北京中軸線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重要建筑的歷史變遷、保護傳承,以及中軸線的起源,元明時期的都城營建等問題進行學理研究和實踐探討,發(fā)表了相關報告近20篇,進一步深化了對北京中軸線的認知與理解,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持。它反映了北京中軸線研究與北京中軸線保護工作之間其實是一種深層互動關系。
綜觀目前已有研究,在如下方面取得諸多進展。
北京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集大成者,北京中軸線也是古代都城中軸線的集大成者。對于北京中軸線淵源的認識需要置于中國都城中軸線發(fā)展史的演進過程之中來認識。
有學者認為城市中軸線設計在原始社會時期已經出現(xiàn)萌芽,夏商周時期已經初步確立①鄭衛(wèi)、丁康樂、李京生:《關于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設計的歷史考察》,《建筑師》2008年第4期。。有學者明確提出二里頭遺址宮殿群當中已有明顯的擇中立宮的布局,宮城的中軸線自然地成為全城規(guī)劃的中軸線②杜金鵬:《偃師商城考古新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還有學者認為先秦時期的都城,或整體、或局部,或單體建筑已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中軸線格局③張自智:《中國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軸線問題》,《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4期。。還有學者認為應該用動態(tài)的視角考察中國古代都城,提出了從先秦時代“雙軸線”到戰(zhàn)國宮城中軸線再到秦漢之后都城中軸線的發(fā)展過程④陳靜:《古都“中軸線”溯源及發(fā)展變化——兼論古都北京“中軸線”歷史意義》,《中國文化遺產》2020年第6期。。劉敦楨先生則指出“春秋戰(zhàn)國的若干都城將宮室置于中軸線上,并有了較整齊的街道和控制居民的閭里制度”⑤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緒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20頁。。沈加鋒認為《考工記》“匠人營國”的記載就包含明顯的城市中軸結構,在考察歷史文獻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東漢洛陽城的營建顯示這一時期《考工記》的擇中思想影響力擴大,對全程布局產生影響,“確認了宮城或宮殿群的軸線與城市干道軸線的結合”⑥沈加鋒:《〈考工記〉對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發(fā)展過程的影響》,《新建筑》1989年第2期。。
但也有學者認為先秦時代并不能看到明顯的城市中軸線設計。如楊寬先生認為“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從坐北朝南發(fā)展為東西對稱、南北向的中軸線布局”⑦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175頁。,徐蘋芳先生主張“曹魏鄴北城在中國城市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它結束了三代秦漢以來以宮廟和宮殿為主體的城市布局,開創(chuàng)了有城市中軸線的封閉式里坊制城市”,并進一步指出北魏洛陽城“形成了一條更為明確的中軸線”⑧徐蘋方:《論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古代城市規(guī)劃及其保護》,《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王世仁也認為,根據(jù)目前的考古遺跡,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都城都尚未發(fā)現(xiàn)中軸線的遺存,而周代都城情況復雜暫時無法判斷,“真正開始有中軸概念的都城是在東漢洛陽基礎上完成的魏(曹)晉洛陽⑨王世仁:《北京舊城中軸線述略》,《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7年第5期。。裴雯等人也質疑西漢之前已有城市中軸線設計的觀點,認為“南北中軸線設計體現(xiàn)于城市設計是東漢以后隨著專制集權統(tǒng)治的日益加強而逐步實現(xiàn)的”⑩裴雯等:《西漢以前城市南北中軸線是否具雛形——〈關于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設計的歷史考察〉一文商榷》,《建筑師》2009年第4期。。
“城市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處在同一時間之鏈上?!雹僦煳囊唬骸犊臻g·符號·城市》,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年,第167頁。北京城在“時間之鏈”上不斷發(fā)展變化,今日北京城以元朝統(tǒng)治者選定的城址為基礎,經過明、清、中華民國和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長期經營而如其所是地存在,北京中軸線則隨著北京城的改建、擴建同樣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侯仁之先生曾經指出現(xiàn)存北京城市建設經歷了三個里程碑,第一個是明朝皇城、紫禁城的修建,第二個是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和東西長安街的貫通;第三個是中軸北延長線的建設②侯仁之:《北京城市發(fā)展中的三個里程碑》,《城市發(fā)展研究》1995年第1期。。從中可見中軸線變遷與北京城市建設之間的密切關系。李建平、王屹、王世仁較早梳理了北京城市中軸線的變遷史③李建平:《北京舊城中軸線的魅力與城市發(fā)展創(chuàng)新》,《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王屹:《北京舊城中軸線保護析論》,《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2年第1期?!锻跏廊剩骸侗本┡f城中軸線述略》,《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7年第5期。,后來李建平進一步加強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歷史時代的歷史貢獻,認為明代在建設和布局上有五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清代則在明北京城市中軸線基礎上進行了豐富與完善,他同時也將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和中軸線的延伸納入討論范圍④明代的五個創(chuàng)新包括:繼續(xù)強化城市的坐北朝南;巧妙地安排“鎮(zhèn)山”;將左祖右社對稱安排在皇城內、紫禁城前;將皇城、紫禁城布局在中軸線正中間;將末端結束在鐘鼓樓等。他認為“這些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北京舊城中軸線內容更加豐富,達到中國古代都市設計的最高峰,把幾千年來人們對古代帝王都城的設計、文化、智慧、想象都濃縮在這條中軸線上?!崩罱ㄆ剑骸恩攘Ρ本┲休S線》第二、三、八、九章,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李琛也從元、明清、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⑤李?。骸侗本┲休S線的歷史變遷及其發(fā)展趨勢》,《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第2期。。陳晶將元大都以來北京中軸線分為形成期、完善期和拓展期三個階段⑥陳晶:《權力與空間: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思想的嬗變》,《建筑創(chuàng)作》2014年第Z1期。。張寧重點考察了元明清時期北京城中軸線的傳承和變遷。劉仲華對清代順治朝至乾隆朝對中軸線的營建史進行了詳細勾陳⑦劉仲華:《清代中軸線主要建筑的修繕與定型》,王崗主編:《北京史學論叢(2015)》,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119頁。。王建偉梳理了民國時期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⑧王建偉:《民國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北京檔案》,2018年第10期。。
在討論北京中軸線發(fā)展變遷過程時,由于明清北京城與元大都復雜的空間承繼關系,一個十分關鍵、卻又棘手的問題是元大都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關系問題。目前至少存在三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以王璞子、姜舜源等學者為代表,認為元大都中軸線偏西,位于今天舊鼓樓大街至武英殿偏東一線。如王璞子在考證元大都宮城位置和布局時提出:“元代的鐘鼓樓所在,由今日鼓樓西側的舊鼓樓大街還可以引為研究的線索。根據(jù)這個假設,試自舊鼓樓大街畫一直線,使與大都城東西兩面的城垣平行,引而向南,元宮城的中軸,正當現(xiàn)在故宮武英殿附近,恰與舊鼓樓大街至今鐘鼓樓間的距離相等。如以此線作為元代宮城的南北中線,或較《夢余錄》‘一里許’說法,更為切近?!雹嵬蹊弊樱骸对蠖汲瞧矫嬉?guī)劃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姜舜源在“經反復查閱歷史文獻,考察歷史遺跡,參考各家觀點”的基礎上,認為元大內較明代紫禁城即今故宮偏西北,“元大都中軸線應在今北京城中軸線偏西約150米左右處,它南起元大都麗正門,經崇天門和門外周橋,穿越今舊鼓樓大街,直達大都城北城墻”⑩姜舜源:《故宮斷虹橋為元代周橋考——元大都中軸線新證明》,《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4期。。
第二類觀點以趙正之、侯仁之、王燦熾等學者為代表,認為元大都中軸線與明清中軸線是同一條線,但具體到元大都中軸線的北端點,三者又有不同看法。趙正之在《元大都平面規(guī)劃復原的研究》中,專門針對王璞子等人的觀點就“元大都的中軸線”問題進行討論,認為“元大都的中軸線即明代的中軸線,兩者相沿未變”,“元大都中軸線的北端正對著大天壽萬寧寺的中心閣,而不對著鐘鼓樓”[11]趙正之遺著:《元大都平面規(guī)劃復原的研究》,《科技史文集》第二輯,上海:上??萍汲霭嫔?,1979年,第14-15頁。。他特別提醒人們注意鐘鼓樓與城市中軸線的關系問題,并主張:“宮城后面正對鐘鼓樓的形式,始自明永樂。在明永樂之前,宮城后面多正對寺廟?!盵12]趙正之遺著:《元大都平面規(guī)劃復原的研究》,《科技史文集》第二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第15頁。1972年元大都考古隊發(fā)表《元大都的勘查和發(fā)掘》同樣主張這一觀點:“元大都全城的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厚載門,經萬寧橋(又稱海子橋,即今地安門橋),直達大壽萬寧寺的中心閣(今鼓樓北),這也就是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①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元大都考古隊:《元大都的勘查和發(fā)掘》,《考古》1972年第1期。這也是徐蘋芳的觀點②徐蘋芳:《古代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元大都的勘查和發(fā)掘》,分別見徐蘋芳:《中國城市考古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1頁、110頁。。侯仁之也持元大都中軸線與明清中軸線重合的觀點,但與前面將中心閣視為元大都中軸線起點的觀點相左,他認為“元朝設計大都城以‘中心臺’為起點”③侯仁之:《試論元大都城的規(guī)劃設計》,《城市規(guī)劃》1997年第3期。侯仁之在《紫禁城與北京中軸線——中國紫禁城學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一文中也提到這一觀點。。
王燦熾也根據(jù)史籍記載和實地探訪明確提出:“元大都的中軸線,也就是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但是他不同意元大都中軸線北端正對大天壽萬寧寺或中心臺、中心閣的觀點,而認為“正對著鐘鼓樓”④王燦熾:《元大都鐘鼓樓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4期,第26頁。。岳升陽、王崗等學者也認同這一觀點⑤岳升陽、馬悅婷:《元大都海子東岸遺跡與大都城中軸線》,《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王崗:《元大都中軸線北端為何是鐘鼓樓?》,《北京日報》2018年4月12日。王崗:《文化創(chuàng)新:元大都中軸線》,《前線》2018年第7期。。
第三類觀點以武廷海等人為代表,他們提出元大都規(guī)劃存在都城軸線和大內軸線兩套體系。其中元大內軸線方向為從獨樹將軍到齊政樓,走向為北偏西2.14°;元大都城市軸線方向為獨樹將軍與燕山山谷連線,走向為北偏東0.36°。與今故宮—鐘鼓樓軸線重合的是元大內軸線⑥武廷海、王學榮、葉亞樂:《元大都城市中軸線研究——兼論中心臺與獨樹將軍的位置》,《城市規(guī)劃》2018年第10期。。孟凡人也提出“元大都和明北京城宮城中軸線重合,二城規(guī)劃中軸線不重合”⑦孟凡人:《元大都的城建規(guī)劃與元大都和明北京城的中軸線問題》,《故宮學刊》2006年,第96-121頁。,也是將包括宮殿主體建筑的宮城和都城整體的規(guī)劃中軸線區(qū)分為不同的系統(tǒng)。
由于古代傳世文獻中的記載差異以及現(xiàn)代學者的不同理解,再加上元代考古發(fā)掘的不足,在北京中軸線的上溯年代問題上出現(xiàn)了分歧。這一分歧不僅是申遺工作中確定遺產歷史年代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同時也是古代都城和城市變遷等研究中要梳理清楚的學術問題。目前以元明清北京中軸線為同一條線的觀點支持者較多,這一結論綜合了歷史文獻解讀、現(xiàn)實遺存等多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未來如能在考古方面進一步發(fā)掘則能獲得進一步突破。在現(xiàn)有的基礎之上,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都城中軸線的梳理,能夠突出北京中軸線在延續(xù)傳統(tǒng)、傳遞思想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充分了解其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營建之“集大成者”的內涵。
北京中軸線的形態(tài)和功能,是認識北京中軸線的基本問題。雖然有學者提出中軸線是一條非物質形態(tài)的虛擬線⑧闕維民:《“北京中軸線”項目申遺有悖于世界遺產精神》,《中國歷史地理》2018年第33卷第4輯?;颉安皇菍嶓w”⑨王世仁:《中軸線申遺報告:抓住四個關鍵詞》,《北京日報》2018年6月28日。,但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同它的物質形態(tài)。有學者提出:“北京中軸線是由空間上若干個有不同的南北長度和東西寬度的空間單元共同組成。”⑩北京市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編著:《北京中軸線》,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也有學者提出:“在時間與空間的界定方面,‘北京中軸線’是以‘軸線’為線索聯(lián)系起來的元、明、清及近現(xiàn)代北京老城核心區(qū)域不斷累積疊壓的歷史城區(qū),是經過規(guī)劃與長期持續(xù)建造而形成的連續(xù)的空間序列與城市景觀整體。 ”[11]孫燕等:《淺析作為文化遺產的北京中軸線及其保護現(xiàn)狀》,《世界建筑》2019年第11期。
顯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北京中軸線的形態(tài)是有所差別的。以明清北京中軸線為基礎、兼及當下是當前形態(tài)研究的突出特點。有學者據(jù)此將北京中軸線劃分為永定門、天橋、天壇、先農壇、正陽門大街、正陽門、棋盤街、宮廷廣場、天安門、端門、太廟、社稷壇、紫禁城、景山、地安門、地安門外大街、鐘鼓樓等十六個單元,分屬南、中、北三段,并將其喻為“一曲氣勢磅礴、波瀾起伏的樂意”的序曲、高潮和尾聲①北京市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編著:《北京中軸線》,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第3頁。。有學者將北京中軸線分為前區(qū)(序幕區(qū))、高潮區(qū)、收束區(qū)三部分,并分別闡述三個區(qū)的建筑及其特色和功能用途②李衛(wèi)偉:《北京中軸線及兩側建筑分布特色探析》,《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第2期。。也有學者通過對《康熙南巡圖》的分析,展示清代北京中軸線“由序幕、發(fā)展、高潮和尾聲組成的完整空間序列”,并反映了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上軸線上重點建筑“千變萬化”與軸線兩側附屬建筑“千篇一律”辯證統(tǒng)一的特點③王南:《康熙南巡圖》中的清代北京中軸線意象,《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7年第5期。。
北京中軸線的當下形態(tài)認定關系申遺大事,目前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上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北京中軸線(包括北海)”項目主要包括永定門、正陽門、天壇、先農壇、天安門廣場建筑群、太廟、社稷壇、紫禁城、景山、鼓樓、鐘樓、南鑼鼓巷、煙袋斜街歷史文化街區(qū)、北海水系等④The Central Axis of Beijing(including Beihai),http://whc.unesco.org/en/tentativelists/5802/.。2018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又公布了14處遺產點,即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⑤《北京中軸線申遺已確定天安門廣場等14處遺產點》,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058857532759385&wfr=spider&for=pc.。有學者基于對北京中軸線價值的理解,進一步提出:“除了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14處建筑和相關要素外,應將地安門外大街兩側臨街建筑及煙袋斜街納入遺產區(qū)以體現(xiàn)后市的格局,同時也應將前門大街和珠市口大街兩側的一部分民居商鋪和相關建筑納入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區(qū)作為遺產要素對待。此外,由于天安門廣場繼紫禁城后成為國家的象征其左右兩側的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以及國旗桿都應成為北京中軸線的構成要素?!雹捺嵻姡骸妒澜邕z產語境下的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博文叢》2019年第3期。在北京市文物局于官網上公布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被界定為“始于元代從鐘樓、鼓樓到永定門城樓的傳統(tǒng)城市軸線,由一系列建筑群、歷史道路、橋梁及其遺址共同構成的富于層次和秩序性的城市空間綜合體?!?022年5月25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并公布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該條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是指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歷史道路、現(xiàn)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樓、鐘樓、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筑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壇、永定門御道遺存、永定門等⑦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_地方性法規(guī)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dfxfg/202205/t20220526_2721544.html.。
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性質和功能,梁思成曾經這樣說:
大略的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8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jù)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延伸,一貫到底的規(guī)模⑧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第106-107頁。有學者從語義學角度對梁思成所使用的“中軸線”一詞的來源進行了研究,認為梁思成最初使用的是“中線”,后來才使用“中軸線”,從“中線”向“中軸線”的變化,“可能是根據(jù)英語axis所作的發(fā)明”。見李路珂:《北京城市中軸線的歷史研究》,《城市規(guī)劃》2003年第27卷第4期。。
在這里,梁思成主要強調了北京中軸線在城市布局和審美上的作用。隨著對北京中軸線研究的展開,對北京中軸線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劉勇等學者認為:“中軸線凝聚了北京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精髓,它不僅是城市的脊梁——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以及空間的分配都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jù),更是關乎北京人文歷史、道德教化、風俗民情乃至社會發(fā)展的一條命脈。這樣一種獨一無二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風貌,塑造著北京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中心意識。”⑨劉勇:《北京歷史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3頁。張妙弟則提出,在空間布局上,中軸線是北京城的基準之軸;在文化內涵上,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之軸;在城市功能上,它是體現(xiàn)首都第一功能的政治之軸;在時間進程中,它是歷久彌新的歷史辨證之軸,具有多種面相①張妙弟:《北京中軸線性質的四個定位》,《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第2期。。秦紅嶺認為,北京中軸線具有作為城市“中心之軸”的強烈可意象性、作為城市“文化之軸”的豐富人文性和作為城市“審美之軸”的有機和諧性,是體現(xiàn)北京古都風貌的重要標識和北京城市形態(tài)與城市文化的重要魅力之源②秦紅嶺:《論北京舊城中軸線的設計特征與文化價值》,《華中建筑》2014年第3期。。單霽翔則將北京中軸線視為思想文化軸線、文化藝術軸線、民族融合軸線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軸線③單霽翔:《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中國文化報》2019年8月31日。。
作為城市規(guī)劃建設之軸,北京中軸線在當前的北京城市建設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學者提出認為城市中軸線是北京城市格局中最值得保持、最富有原創(chuàng)精神的傳統(tǒng),“沿中軸線方向建設新的完整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城市中心,并圍繞新的中心組織與舊城體系相對獨立的外延體系,是21世紀北京作為一個‘偉大的城市’在空間格局上應該具有的意象?!雹芏芜M宇:《試論北京中軸線有機生長模式——對北京城市未來空間格局的思考》,《規(guī)劃師》2003年第10期。也有學者主張,北京中軸線“不應設置終點,而應留給后人以不斷探索與想象的空間?!雹輀日]登坂誠,鄭波執(zhí)筆:《時間與空間的中軸線》,《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3年第1期。
盡管各家分別從城規(guī)規(guī)劃、遺產保護、文化審美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中軸線作為實體或文化意象在不同層面的功能和形態(tài),但中軸線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有形物質,再結合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闡釋才得以完整。同時北京中軸線應當強調其“線”性遺產特點,而非“以偏概全”將散布在中軸線上的具體遺產點等同于中軸線。只有將其視為“虛實結合”的完整“線性”整體,才能正確把握北京中軸線的功能和形態(tài),也才能對后續(xù)的文化價值和內涵進行充分挖掘。
北京中軸線的價值討論也是當前各界討論的重點話題,這也是申報世界遺產工作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根據(jù)規(guī)定,世界遺產必須具備“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許多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進入到北京中軸線價值尤其是遺產價值及其闡釋方法的討論之中。
呂舟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出的框架和“歷史城市景觀”概念為依據(jù),提出認識北京中軸線價值的不同角度:“可以從類型的角度比較分析它作為一種城市規(guī)劃方法所具有的價值;可以從時空的角度比較分析它在產生、延續(xù)的時間上,以及所處的東亞文化范疇內所具有的價值;也可以從文化主題的角度來分析它所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禮制’思想的價值?!雹迏沃郏骸痘谑澜邕z產價值體系的北京中軸線價值再認識》,《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第6期。趙幸主張“以動態(tài)傳承的眼光看遺產”,在認識北京中軸線變化的前提下強調它的“萬變不離其宗”,由此提出:“承載北京中軸線核心價值的不僅僅是串聯(lián)其上的物質遺存,更是以中軸線為體現(xiàn)的城市建設理念的傳承與延展?!雹摺叭f變不離其宗”具體表現(xiàn)在:首先,中軸線的基準位置和方向始終未變,并且在城市建設中一直被作為城市發(fā)展的主軸,統(tǒng)領城市整體格局的布置與展開。其次,中軸線上始終布置以宮城為代表的重要建筑,并用對稱建筑群在兩側烘托,形成井井有條的軸線秩序。同時,中軸線在不同時代始終承擔著城市中最重要的核心職能,并在功能需求的轉變下不斷調整完善,適應著時代的變遷,最終構成了無與倫比的超然氣度和獨具特色的壯美秩序。趙幸:《以動態(tài)傳承的眼光看遺產——談北京中軸線的多元價值與保護思路》,《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會議論文集》。在這篇文章里,趙幸還概括了北京中軸線在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多元獨特價值,即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精神價值。這一觀點對于認識北京中軸線的性質、形態(tài)、價值均具有積極意義。之后,呂舟也提出北京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是:盡管北京中軸線不斷地發(fā)展、演變,但“從未背離中軸線規(guī)劃的原則,盡管主題經歷了從帝王到英雄再到人民的過程,但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卻從未改變”。他借此提出北京中軸線在申遺策略上應當考慮“活態(tài)遺產”的特征,從而將“中軸線的時間區(qū)段”延伸到“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⑧參考呂舟:《北京中軸線申遺研究與遺產價值認識》,《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李飛借助廊道遺產理論,將北京中軸線的價值概括為文化價值、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⑨李飛:《城市內部廊道遺產的文化價值與保護利用——以北京中軸線為例》,《中國名城》2013年7期。。張婧等研究者則從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視角出發(fā),進一步強調了北京中軸線的教育意義⑩張婧、桂敏、王鵬等:《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遺產價值與教育意義——基于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再思考》,《地方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
鄭軍特別注意在世界遺產的語境中討論北京中軸線的價值問題,認為“不僅要闡釋中國的文化和文明的特點,也應了解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獨特性”①鄭軍:《世界遺產語境下的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博文叢》2019年第3期。。李建盛則從歷史發(fā)展、空間構成、文化內涵、城市功能等多個維度對北京中軸線與巴黎、柏林、華盛頓、巴塞羅那、堪培拉等著名城市的中軸線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北京中軸線的獨特性和價值,認為北京中軸線與巴黎等世界名城的中軸線相比有相似性,但有其獨特之處,即具有歷史悠久、結構完整、內涵深刻、功能明確等四大特點,從而“在世界城市中軸線坐標體系中具有獨一無二性?!雹诶罱ㄊⅲ骸侗本┲休S線與國外重要城市中軸線文化空間和功能比較研究》《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文化內涵是北京中軸線的精神核心。北京中軸線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彰顯北京中軸線價值的重要方面,對于價值認知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比如王世仁就提出北京中軸線的價值就是“這條線上承載了全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疆域統(tǒng)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理念、政令通達的理念、平正和順的理念、至善至美的理念和循序發(fā)展的理念③王世仁:《北京古都中軸線的文化遺產價值》,《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第4期。。北京市文物局的署名文章,也從“北京中軸線”是“獨具魅力的城市特征”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兩個方面予以價值闡釋④北京文物局:《北京中軸線文化價值研究》,《中國文物報》2012年6月6日。。
在文化內涵的提煉方面,劉慶柱提出包括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在內的古代都城承載著中華歷史文化的“中和”基因⑤劉慶柱:《“中和”基因生成中華國家認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2月23日第4版;《“中和”基因維系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30日。,張勃更詳細地分析了“中和”思想的含義,即中和是中華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現(xiàn)為“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宇宙和諧;致中和是中華民族的理想追求;執(zhí)中尚和是致中和的保證;成己成人是致中和的徑路等,并認為北京中軸線是中和思想的重要載體⑥張勃:《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前線》2020年第7期。。李建平將中軸線與五行、五鎮(zhèn)、陰陽、古代天象、九門宮闕、圍合空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起來理解,并不斷思考,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將中軸線的文化內涵歸納為“中正和諧”⑦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58頁。李建平:《北京舊城中軸線的魅力與城市發(fā)展創(chuàng)新》,《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李建平:《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高福美將中軸線的文化內涵總結為政令所處的政治文化、敬天法祖的禮制文化、前朝后市的商業(yè)文化和移天縮地的園囿文化⑧高福美:《北京脊梁:明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前線》2018年第8期。。靳寶從梁啟超所說的“壯美秩序”出發(fā),將其進一步闡釋為北京城中軸線的四美,即天人合一的神圣之美、禮樂合一的秩序之美、以和為貴的包容之美和水城相融的自然之美⑨靳寶:《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前線》2018年第6期。。此外,還有學者從“皇權至上”與北辰崇拜、“象天設都”、“平正和順”等角度進行解讀⑩孔繁峙:《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意義》,《北京觀察》2017年第10期。朱祖希:《認識 “北京中軸線”的幾個要點》,《北京人大》2019年第7期。朱祖希:《象天設都法天而治——論北京中軸線的文化淵源》,《北京日報》2018年5月28日。范嗣斌等:《北京傳統(tǒng)城市中軸線九大特質解析》,《城市規(guī)劃》2003年第4期。。
目前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闡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尤其是2012年北京中軸線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后,相關研究更加活躍和豐富。從總體路徑來看,這一類研究多從內外兩個角度切入,“外”即依照國際規(guī)定、闡釋北京中軸線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價值;“內”則主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深入挖掘北京中軸線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觀的呈現(xiàn)方式。上述問題對于深入了解北京中軸線的獨特性、中國都城營建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都有重要意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降,尤其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北京中軸線相關保護實踐不斷加強。除了歷次北京城市總規(guī)中有相關規(guī)定外,還出臺了《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方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保護規(guī)劃》《北京皇城保護規(guī)劃》《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等保護規(guī)劃和設計文件,成為對中軸線實施整體保護的重要依據(jù)。目前,保護立法工作也在進行之中,2021年4月15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進行了二次審議。
與此同時,基于北京中軸線保護的目標與挑戰(zhàn)①孫燕等梳理了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如多屬地、多層級、多部門管理協(xié)同困難,居中歷史道路尺度與沿街建筑的缺失,近現(xiàn)代長期侵占歷史造成壇廟建筑歷史格局的不完整,歷史街區(qū)歷史肌理的缺失與超高建筑等。孫燕等:《淺析作為文化遺產的北京中軸線及其保護現(xiàn)狀》,《世界建筑》2019年第11期。,學者們也從城市空間規(guī)劃、文化景觀保護、歷史街區(qū)保護等多個角度圍繞北京中軸線保護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如李建平提出盡可能保護和恢復傳統(tǒng)布局、應當保護與中軸線呼應的個體建筑、管控新建筑物高度、綜合討論保護與利用等建議②李建平:《北京舊城中軸線的魅力與城市發(fā)展創(chuàng)新》,《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呂海虹主張將“中軸線的保護與發(fā)展視為資源整合的過程”,通過分解軸線上的各個元素,運用軸線構成知識以及城市設計原理進行選擇,從而補充、重新組合,形成完整的軸線風貌系統(tǒng)③呂海虹:《北京城市中軸線的保護與發(fā)展研究》,《2003年第六屆日中韓風景園林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王屹則提出“舊城中軸線的保護,關鍵在于中軸線附近新建的建筑物,在體量、風格上是否能與中軸線相互協(xié)調。也就是說要從名城整體保護的角度,來分析中軸線的保護內容和范圍。”④王屹:《北京舊城中軸線保護析論》及其《續(xù)一》《續(xù)二》《續(xù)三》分別載于《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2年第1、2、3、4期。李飛思考如何將北京中軸線這一“廊道遺產”與旅游業(yè)建立良性關系⑤李飛:《城市內部廊道遺產的文化價值與保護利用——以北京中軸線為例》,《中國名城》2013年7期。,龐書經等依據(jù)“錨固-層積效應”原理提出北京中軸線沿線街道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的總體原則是凸顯軸線統(tǒng)帥、展現(xiàn)活態(tài)歷史風貌,強化整體風貌聯(lián)系⑥龐書經等:《“層積”的揭示:北京中軸線沿線街道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編制思路》,《北京城市規(guī)劃》2019年第1期。。文化景觀、景觀傳記、眺望景觀等新理念和方法也被引入到中軸線的保護討論之中,將中軸線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景觀來討論⑦參考劉保山:《北京中軸線文化景觀保護管理研究》,北京建筑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秦紅嶺:《基于景觀傳記方法的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8卷第4期。劉祎緋、黃守邦、丁小玲等:《北京中軸線與六海區(qū)域眺望景觀的歷史意象與現(xiàn)狀評估初探》,《建筑學報》2021年增刊2,總第24期。。張寶秀特別強調公眾的感知和參與對中軸線保護的意義⑧張寶秀:《中軸線保護的公眾感知和參與》,《北京觀察》2019年第1期。。李誠強調要利用新科技手段加強數(shù)字化建設、通信網絡覆蓋、融媒體手段展示⑨李誠:《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科技智囊》2021年第9期。。單霽翔則總結了“整體保護、有序保護、綜合保護和發(fā)展保護”的原則⑩單霽翔:《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中國文化報》2019年8月31日。,可視為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在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原則、措施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隨著時代發(fā)展相關理論和措施也在發(fā)展。但這一問題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極為緊密,不僅關系到各職能部門的相互協(xié)調和配合,更直接影響到了眾多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將學術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應當是今后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當前,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城市的靈魂和脊梁、需要精心保護已成社會共識。北京中軸線申遺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既是這種共識的體現(xiàn),也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共識。通過對當前研究的梳理,北京中軸線研究未來應該加強以下幾項工作。
學者們多采用北京中軸線“肇始于元,形成于明”的說法[11]參考張妙弟:《芻議北京城中軸線研究十要點》,《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中也指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始于元代”。目前學界對于元代中軸線與明清中軸線之間的關系討論較多,由于對于傳世文獻的不同理解,對文獻與現(xiàn)實遺存對應關系的不同闡釋,也使得北京軸線的起源流變問題爭論較多。
不論是從當前北京中軸線申遺的現(xiàn)實需求,還是古代都城研究學術要求來看,北京中軸線的起源流變都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要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的爭論,需要考古發(fā)掘上的突破進展。但是當下北京中軸線的特殊位置決定了短期內考古發(fā)掘的突破進展難以實現(xiàn),因此需要學者一方面借助于其他古代都城中軸線的考古發(fā)掘成果來推進對北京中軸線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則是在文獻發(fā)現(xiàn)和整理上著力,在數(shù)量龐大的明清檔案、文獻中汲取有效信息,推動相關研究。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加強北京中軸線考古工作。
盡管當前中軸線的概念已經廣受認可,但對北京中軸線的名稱和內涵定義仍存在問題。有學者質疑中軸線的合理性①劉臨安認為軸線是從西方引進的術語和概念,在中國古代城市的營造思想和方法中并不存在。中國古代城市營造理論提出的經線概念要比西方軸線概念早得多,它所包含的文化意義也遠勝于軸線。建議用中經線代替中軸線。劉臨安:《對中國古代城市“中經線”的文化解讀》,《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7年第2期。。也有學者關注了梁思成使用的“中軸線”一詞的來源,認為他最初使用的是“中線”,后來才使用“中軸線”,從“中線”向“中軸線”的變化,“可能是根據(jù)英語axis所作的發(fā)明”②見李路珂:《北京城市中軸線的歷史研究》,《城市規(guī)劃》2003年第27卷第4期。。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1948年朱啟鈐還使用過“中心軸線”的概念③1948年11月,北平文整會主辦“北平文物建筑展覽會”赴臺灣展覽,朱啟鈐在其撰寫的說明中就說:“前曾將北平市中心軸線上之文物建筑如天壇、紫禁城、鐘鼓樓等,一一施以測量。”朱啟鈐撰:《北平文物建筑展覽會之展覽說明》,中國文化遺產院圖書館藏,轉引自《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文物保護的一次特殊實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筑測繪》,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筑實測圖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7年版。。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概念發(fā)展,在本文第一部分,筆者也略有涉及,但這一概念究竟是如何提出來、如何發(fā)展的,并沒有梳理清楚。目前由于對“北京中軸線”的定義不同,對歷史文獻和現(xiàn)實遺跡的理解不同,出現(xiàn)了諸多分歧,進而模糊了“北京中軸線”的內涵對象。因此,厘清“北京中軸線”概念史、在充分凝結共識的基礎上對其給出明確的、得到廣泛認可的正式定義,是北京中軸線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對于內涵和價值認知也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加強研究。
北京中軸線并非零散的物質景觀的簡單綴合,而是一條完整地“線”性景觀遺跡附著于其上的精神、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xù)。因此未來的研究應當在明確北京中軸線的線性完整形態(tài)前提上,進一步加強其作為“活態(tài)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挖掘。
從“虛實結合”的角度來看,目前對于物質物質景觀的研究較為豐富,因此需要在明確北京中軸線的定義和內涵的基礎上,突出北京中軸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之間存在內在相互依存關系?!雹堋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參見文化和旅游部官網,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111/t20111128_765132.htm.北京中軸線尤其是北京中軸線不僅承載著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承載著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表現(xiàn)為民間文學、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曲藝、傳統(tǒng)美術以及民俗等多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北京中軸線更具風韻和內涵。已經有學者提出:“中軸線的保護,既應考慮到與文物有關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考慮到生存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雹輻罾郏骸吨休S線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觀察》,2019年第1期。王東:《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問題》,《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第2期。加強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厘清北京中軸線,尤其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類型和傳承狀況,闡釋它們與北京中軸線形成、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的關系,思考如何實現(xiàn)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和互相支撐,應該得到學者更多的關注。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人對于都城理想圖式與北京自然環(huán)境完美結合的產物,不斷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和評價。作為文化的他者,他們的積極描述、正面評價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對于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和申遺具有意義。國外學者的成果,提供了觀察北京中軸線的局外人視角,可以超越局內人容易產生的情感偏向以及由此導致的價值誤判;能夠為更全面地認知和理解北京中軸線提供參考與啟發(fā);有助于增強外國專家學者和民眾對北京中軸線的認知和認同,也助于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前文已經提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外學者研究成果,但總體看關于北京中軸線的研究較少關注國外學者的研究和觀點①侯仁之先生撰有《評西方學者論述北京城市規(guī)劃建設四例》,比較集中地列舉了四位西方學者關于北京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觀點,其中包括美國芝加哥大學衛(wèi)德禮教授對中軸線的論述,見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271-274頁。,有必要進行系統(tǒng)的搜集、整理與研究。
北京中軸線連接了北京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凝結了中華民族的社會理想和文化追求,不僅是中國都城營建的高峰,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受到中外眾多專家和廣大民眾的認同。充分動員多元主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北京中軸線,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