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科技情報工作歷經60多年的“打磨”,已有了相對成熟的規(guī)模。從應用轉化的角度來看,我國科技情報發(fā)展處于決策知識服務階段[1];從信息化的角度來看,我國科技情報發(fā)展已跨入情報3.0時代[2]。上述兩個階段的劃分,均引入了大數據的概念,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互聯網+”作為國家提出的重要戰(zhàn)略,科技情報工作必然將多角度、多維度加深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為國家發(fā)展提供決策支撐。
互聯網科技情報搜集是指根據工作目標或需求,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在合理、合法的情形下,通過一定渠道,有目的地獲取素材的過程。
在情報3.0時代,大數據資源作為“互聯網+”的生產要素,互聯網科技情報搜集對象實質就是大數據,因此,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的本質就是挖掘大數據中的可用信息?!盎ヂ摼W+”時代研究的主題是將已有的大數據資源盡可能地轉化產生價值,因此,互聯網科技情報的主題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讓已有的大數據產生情報價值。大數據的來源可以分3個層面:自動產生的數據、主動產生的數據以及被動產生的數據。數據結構類型又分為非結構化、結構化和半結構化[3]。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上述數據從TB量級逐步達到PB量級,為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原始信息資源。
基于互聯網的搜集方式有搜索引擎、數字圖書館、數據庫、專業(yè)網站、社交網絡群組等。其中,通過搜索引擎、訪問數據庫和網站可以搜集到具體內容[4]。目前,文獻資料是科技情報的主要來源,科技情報搜集工作對象也可簡化為科技文獻??萍嘉墨I搜集的方式主要有3種:依據專業(yè)服務平臺檢索、通過互聯網搜索平臺檢索、通過專業(yè)數據庫檢索。有學者借鑒技術驅動理論,對互聯網科技情報自動化收集工作進行了探究,并闡述了自動獲取與智能分析平臺的技術路線[5]。還有學者通過優(yōu)化搜索引擎,將情報自動化搜集模型進行創(chuàng)新升級,從提高檢索效率的目的出發(fā),擴展檢索詞,對檢索結果進行聚類處理。目前,互聯網科技情報搜集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為一種趨勢,傅暢[6]設計的互聯網科技情報挖掘系統(tǒng)融入了人工智能概念,以知識庫為基準創(chuàng)建了主動式搜索引擎系統(tǒng)模型。
互聯網擁有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成為情報部門重要的情報來源[7],也使得互聯網科技情報逐步具有“全政府投入”特征[8],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服務由此應運而生。
隨著互聯網科技情報在國家安全、公共管理、商業(yè)競爭等多個領域的發(fā)展,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服務成為其中尤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工作的實質就是一種科技知識的加工、生產和傳遞活動,是一種把人類已經傳播開來并存貯了的知識與尚未開發(fā)出來的現代智力知識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過程[11],通過不斷完善、拓展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領域的未來方向及功能應用,可有效提升我國互聯網科技情報服務的間接價值與生產活力。
據有關機構調查,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實質就是情報傳遞,是對服務對象提出的需求及有關問題,通過及時提供精準的科技情報資料來實現情報傳遞;還有研究人員認為,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是處于多種情報服務形式中的一種特別形式,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yōu)槠髽I(yè)、科研、技術部門等對象提供風險預判等服務,其內容被歸納為:情報指導咨詢,事實與數據咨詢、文獻檢索咨詢、閱覽咨詢等。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fā)展,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服務也需要不斷更新。因此,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還應涵蓋戰(zhàn)略決策咨詢、技術市場咨詢、技術動態(tài)咨詢。肖瑞蘭[12]將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服務功能概括為:傳遞、溝通、轉化、研究以及決策和規(guī)劃。同時,為保證互聯網科技情報咨詢服務具備更強的針對性及超前性,唐文敏[13]提出要將國內的科研動態(tài)與國外最新科研成果、科技組織形式、科技管理方法相結合,才能提供最有價值的預判性情報?;ヂ摼W科技情報咨詢服務的針對性和超前性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除此以外,針對性及超前性的實現還依賴于資料的積累及信息渠道的暢通。
受諸多因素限制,我國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傳統(tǒng)工作仍占據了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的大部分,綜合性報告少,應用開發(fā)少,數據挖掘少,人員結構良莠不齊,管理方式落后。此外,我國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缺乏核心技術,發(fā)展動力和關聯性不足[14]?;ヂ摼W科技情報在信息化時代下須加深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實現從人工到人工智能的轉變,情報人才實現單一到復合型轉變,情報服務也從單一到多元化發(fā)展轉變。
目前,數據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互聯網情報工作若想順應時代發(fā)展,就需要從搜集獲取、處理分析、整編分發(fā)等方面貫穿整個情報工作過程,實現人工到人工智能轉變。在信息搜集獲取中,依托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算法篩選和分析實現數據搜集的自動化精準化,大大提高數據獲取的效率。
數據的清洗以及數據的存儲技術也需要同步發(fā)展。處理分析中,分析人員借助智能應用程序接收處理數據,為提出有價值的見解創(chuàng)造可能;利用包括深度學習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分析數據,以可視化模式將情報集成到分析中,不斷強化分析人員對數據的理解[15]。在情報產品的提供上實現智能預測,通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情報產品從任務接受型轉變?yōu)榉治鲱A測型。同時,通過信息挖掘和多模態(tài)智能關聯分析,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從海量數據中獲知既定事實、事情的動態(tài)和未來可能的發(fā)展實現預測預知的智慧情報服務[16]。
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是一個跨領域和學科的工作,不僅需要從業(yè)者具備信息管理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掌握人文社科、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對信息有較高的敏感度、一定的戰(zhàn)略思維以及足夠的戰(zhàn)略分析能力。目前,傳統(tǒng)機構存在人才結構老化的問題。因此,應利用高精度、專業(yè)化的培訓,逐步提升情報人員新形勢下的情報分析處理能力以及新時代的服務意識;同時,要建立完善的人才體系,引進高層次、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人才結構逐步朝專業(yè)性強、活力度大、創(chuàng)新性高轉變。
在情報1.0時代,翻譯是主要的情報業(yè)務,情報工作主要需要外語翻譯人才和分析人才。在情報2.0時代,更看重情報人員技術專長,情報工作主要需要某領域的專家。在情報3.0時代,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融合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傳統(tǒng)單一型的情報人才已經不能滿足工作需要,而精通情報學、計算機知識、大數據知識、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才將會成為領軍人物。
價值遞增和層次性是“互聯網+”時代情報服務的兩大特點,因而,在開展情報服務工作時可從服務方向與手段著手。在服務方向上,借助全新的理念打造“全鏈條”服務體系,不斷拓展空間、延長服務鏈;從服務手段上,借助新技術逐步打造多元化網絡服務平臺,貫徹集中與分布結合的理念。
現階段,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還需要回歸到用戶的需求和體驗,盡可能提供高集成化、高精度的咨詢服務,同時注重個性化的服務。此外,情報機構還需要對各項信息資源進行整合,以統(tǒng)一的標準整合集成各節(jié)點獨立資源,以協同機制將初級人才、領域專家等服務中實現虛擬化,并逐步完善互聯網科技情報機構工作體系。
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科技情報無論是情報機構還是服務都迎來了巨大變化與挑戰(zhàn),轉型并謀求新的發(fā)展成為工作要務。新時代下,不僅需要抓特性、變思路,還需要對互聯網科技情報服務的核心競爭力賦予新的定義,以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高實力、多資源,提供多元服務,開辟一條嶄新的互聯網科技情報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