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本刊見習主筆 陳邦祺
80 余萬秦軍敗于8 萬晉軍
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兵多將廣往往就能鎖定勝局。但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中,80 余萬秦軍竟然打不過8 萬晉軍,是何道理?
公元376 年統(tǒng)一北方之后,胸懷天下的前秦國主苻堅便想借著“疾風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南方的東晉,進而實現南北統(tǒng)一。
彼時,前秦建國不滿八年,根基還未穩(wěn)固,更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苻堅連年征戰(zhàn),黎民百姓厭戰(zhàn)情緒高漲。而南方的東晉,曾經混亂的王朝正迎來久違的發(fā)展期。得知秦軍南下的消息后,東晉便開始積極備戰(zhàn),訓練北府兵精銳,鞏固長江防線。
如此情況下,前秦最好的選擇便是“厲兵積粟,以待暴主”(積累兵力,等待東晉內部叛亂)。朝中大臣也向苻堅進言“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比欢?,剛愎自用的苻堅卻認為:“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qū)區(qū)長江,足可把江水斷流?!瘪g斥了大臣們勸諫后,他便一意孤行,陳兵百萬進軍東晉。
最終,這只規(guī)模臃腫、戰(zhàn)斗力很弱的軍隊在與東晉軍隊局部接觸后,沒多久便散逃潰敗。
準備不足、貿然出征,前秦的先頭部隊一被晉軍偷襲,便潰不成軍。原本就情緒低迷的前秦大軍一時間士氣降到谷底,就連苻堅在此時信心也變得沒有那么足了,畏于與晉軍交戰(zhàn)。
在戰(zhàn)爭進入白熱化之時,苻堅親自駐守重鎮(zhèn)壽陽。當他得知大敗洛澗駐軍的晉軍正乘勢向壽陽進軍后,便和弟弟苻融登上城頭查看敵情。
在看到對岸的晉兵,陣容整齊,戰(zhàn)船密布,苻堅暗嘆晉兵訓練有素。當望向北面的八公山時,看到草木在風中淅淅瀝瀝的晃動,樹影交織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一樣,苻堅頓時嚇得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一旁的苻融說:“晉軍哪里是一支弱旅?分明是一支勁旅?。 睆拇?,便更加畏懼與晉軍交戰(zhàn)。
對敵我形勢辨識不清,使得苻堅常常作出錯誤決策,屢次錯過轉變戰(zhàn)局的良機。在經過一系列敗仗后,前秦引以為傲的絕對兵力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
公元383 年十一月,東晉軍隊在取得接連大勝后,乘勝追擊,直逼淝水東岸。雙方隔著淝水排兵布陣,大決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前秦沿河布陣,使得東晉軍隊沒有渡河的空隙。此時,前秦、東晉兩軍兵力仍相差懸殊(比例大概是11∶1)。
為了速戰(zhàn)速決,東晉名將謝玄決定以計取勝。他先是派人向苻堅進言,讓其主動后退,放東晉軍隊渡河決戰(zhàn)。
久經沙場的苻堅一眼就看出了謝玄這份進言背后的謀劃,便決定將計就計,放晉軍渡河,待其行至一半時再突然出擊,殺他個措手不及。
表面上看,此計并無任何不妥,但苻堅漏算了一個致命的因素,那就是軍心。在作決策時完全沒有將敵我軍心納入考慮之中,使他犯下了三個決策錯誤中最為嚴重的一個。
在下令大軍撤退時,本就因接連大敗士氣低落的前秦軍隊,當聽到“退”的命令后,軍心立即潰散,士兵們無不開始爭相向后奔逃。
借著亂局,士氣大盛的東晉士卒便在陣后大喊:“秦軍敗啦!”,并快速沖殺前秦大軍。最終,數以萬計的前秦士卒被斬殺、俘虜,弟弟苻融身死,苻堅也中流矢負傷,狼狽地單騎逃回淮北。
至此,歷時四個多月的淝水之戰(zhàn),以8 萬晉軍大勝80 余萬秦軍而告終。
啟示:淝水之戰(zhàn)前秦的慘敗,根本原因在于指揮者對作戰(zhàn)雙方形勢的誤判,在此基礎上做出錯誤的決策。優(yōu)勢變?yōu)榱觿?,失敗自然也就無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