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飛
高校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到高校學生工作建設的全過程,融合到學生黨員、團員教育管理全過程,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相結合,確保高校學生黨支部、班級、團支部“三位一體”建設協(xié)同工作機制的正確方向。
黨支部、班級、團支部三位一體的班級建設模式的探索是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班級建設模式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這一探索過程將優(yōu)化傳統(tǒng)的高校班級建設模式,打破原有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的局限性,并對班級、集體建設理念進行重新定位,進而產生更有利于學生管理、學生自身發(fā)展、學生權益維護的、先進的管理工作機制建設理念,更好地指導班級建設實踐,更好地推動高校黨團工作發(fā)展,從而推動高校學生工作不斷向科學化、人性化、現代化的方向發(fā)展。
通過黨員學生積極帶頭,學團干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依托黨支部、團支部、學生會等其他團體開展活動、主題日等其他多樣方式,增強班級凝聚力,加強班級建設,使每一位同學能夠參與班級事務,充分展示自我,集思廣益,對集體的建設注入更多年輕、有活力的思想,使整個班級體在一種融洽、溫暖的氛圍中,不斷進步、完善。
加強班風建設、學風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大力發(fā)展團學干部隊伍,體現團學干部在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建設中的時代價值。加強學院黨員隊伍建設,提升紅色育人成效,增強黨支部、團支部與班級普通同學的聯(lián)系,為“三位一體”協(xié)同工作機制打好基礎。
促進學校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利用“燈塔—黨建在線”“智慧團建”、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等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提升學生管理與自我學習的能力,共同建設與共同分享相結合,嚴格制度與人性化管理相結合。
基層黨組織能力強不強,抓重大任務落實是試金石、也是磨刀石。如在今年突發(fā)的疫情大考中,高校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經受住了考驗,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濱州學院藝術學院黨員同學、學團干部輔助學生科教師按時完成“一日三測”、信息及時上報等各項工作,并在所在班級、宿舍宣傳防疫知識、先進事跡,及時下發(fā)學校通知,耐心勸說講解。在此引領下,廣大同學積極配合學院完成疫情防控工作。要充分發(fā)揮高校基層黨組織在重大任務落實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應堅持平戰(zhàn)結合,在平時強化建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在戰(zhàn)時充分調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性,才能實現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
近年來,各級黨、團、班級組織積極探索維護同學權益的新渠道,推動了事關同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生活保障、教育教學、學生團體等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實。學校廣泛發(fā)動,通過學代會、日常交流、深入宿舍等形式,充分了解收集同學們的意見建議,黨支部、團支部、學生會積極參與校內學生事務管理,通過與學校職能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建立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平臺,秉承“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的宗旨,求真務實,砥礪奮進,服務同學成長成才。在維護學校整體利益的同時,通過各種正常渠道,合理表達和維護同學的利益,切實反映且努力解決廣大學生的實際問題與困難,有效維護了廣大同學的具體利益。
濱州學院在近幾年加大了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投入,不斷彰顯黨對學校的政治領導力,強化政治思想建設。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持續(xù)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通過專家輔導、理論宣講、集中學習研討、時事政策學習等方式加強全校師生員工的理論學習,強化政治建設,增強政治定力。2020年,學校召開第三次學生代表大會,代表名額根據各選舉單位的學生數確定,大會選舉和通過決議實行表決制。學生代表先由團支部推薦,經各選舉單位即各二級學院匯總推薦,形成初步代表人選,最后產生正式代表,每一層面的選舉與推薦,都充分尊重同學的意見,征集同學們對于代表的評論。最終選舉109名正式代表中,18個二級學院推選正式代表比例分別為7%、3%、7%、5%、3%、4%、6%、7%、2%、5%、11%、2%、6%、6%、5%、6%、7%、6%。正式代表中學生會組織骨干115人,普通同學75人。黨員76人,占比28.4%,團員109人,占比57.3%。會前各進行深入調研,形成提案,提案范圍涉及當前與廣大學生生活、學習等方面,與廣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包含文化活動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后勤保障類,教育教學類等五方面。
中共濱州學院藝術學院學生第一黨支部,是在藝術學院黨總支領導下的基層黨組織。在藝術學院黨總支的指導下,以支部師生為骨干成立了“美麗鄉(xiāng)村”志愿服務團隊,先后到濱州市7個縣市區(qū)、20幾個鄉(xiāng)村、社區(qū)、企業(yè)和學校開展黨建主題墻繪活動,累計繪制精彩墻繪、下水道井蓋彩繪作品400余幅,墻繪面積3,200余平方米,師生參與達600余人次,顯著美化了鄉(xiāng)村人居環(huán)境,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贊揚。
在每一次墻繪活動之前,組織黨員、團學干部組成志愿者小組,到各地進行考察學習墻繪經驗,就前期濱州學院藝術學院組織實施的墻繪活動提出修改意見,完善墻繪實施方案。深入幫扶單位、村進行實地調研,通過發(fā)放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的墻繪實施方案。
在此過程中,輔導員和班主任僅起指導作用,具體活動實施由學生自主完成,由黨員和團學干部,成立工作組,策劃活動當天的所有流程,從活動前準備、出行、餐飲、安全保障到活動當天順利完成任務,安全返校。工作組以下,根據活動當天任務量,成立活動小組,組長負責本小組當天的所有事宜。充分發(fā)掘普通同學中的積極分子,參與活動領導于管理,從上至下,調動整個團隊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掘學生能力。
學院每年進行志愿服務宣講活動,引導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之中,“美麗鄉(xiāng)村”志愿服務團隊,不僅是志愿服務平臺,更成為了學院的精神平臺,團隊的每次活動,都充分彰顯了黨支部、班級、團支部自上而下,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工作模式的優(yōu)越性,班級成員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意識增強,從班級到團支部到黨支部凝聚力增強,學生干部工作團結嚴謹,班級氛圍優(yōu)良,班級情感更加深厚。
立德樹人是高校各級基層組織的重要職責。在貫徹執(zhí)行國家、地方層面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安排等重大任務中,黨員干部能夠勇挑重擔、挺身而出,離不開高校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積淀出的育人成果。強化對師生黨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從“四史”中更好地感悟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進一步厚植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級的“三位一體”協(xié)同建設,應圍繞學生學習生活的重心,以有利于組織生活、有利于作用發(fā)揮、有利于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有利于文化傳承為導向,濱州學院藝術學院,每年新生開學之際,采用黨員帶學團干部,學團干部帶新生的模式——由三年級黨員同學,以“小班主任”的身份輔助輔導員和班主任管理同專業(yè)大一新生班級,帶領學習學校規(guī)章制度,熟悉校園生活,盡快適應角色轉換。由大二年級同專業(yè)班級的班長、團支書等其他學團干部作為小班主任助理,深入新生同學的學習、生活,每天進入新生宿舍,與同學們談心談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時反饋,給予幫助。突出高校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黨員、團員、班級干部的主體意識。再此制度的帶動下,新生能夠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所有需求得到滿足,能夠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同時,在黨員同學、學團干部同學的引領下,很多的低年級同學,積極爭取加入各種學生組織,為人才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這樣一種“傳幫帶”的人性化體系,充分顯示了“三位一體”協(xié)同工作機制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黨團班“三位一體”的學生管理模式是在“黨建帶團建,團建帶班建”的理念下,實現“黨團班聯(lián)動互通管理”,并以此為契機打通“學生-班級-團總支-學院”互動管理平臺。高校學生工作應著力于黨支部、班級、團支部“三位一體”協(xié)同工作機制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大力倡導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同時充分挖掘專業(yè)課育人資源,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形成育人合力。不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廣泛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砥礪家國情懷,激發(fā)使命擔當。通過扎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