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奎
在印度教三大教派即毗濕奴教派、濕婆教派和帕克蒂教派中,毗濕奴教派影響最大;因此,在三大主神體系中,毗濕奴地位最高,信徒最多。反之,也可以說,在印度教三大主神體系中,毗濕奴地位最高,因此,毗濕奴教派在三大教派中影響最大。
就一般圖像表達而言,毗濕奴主要有四種形象:其一,毗濕奴和梵天、濕婆一起,或立或坐,毗濕奴居中央,地位顯赫。其二,在無邊無際的乳海中,千頭神蛇舍沙盤作蛇床,毗濕奴躺于其上,悠然自得;妻子拉克希米坐在他腳邊,為他按摩;他的肚臍上伸出一支蓮花,上面坐著梵天大神,顯示二神一體。其三,騎于大鵬鳥迦樓羅身上,翱翔于宇宙之間,俯察萬事萬物。其四,自立像,高大威武,四只手分別持法螺、神輪、神錘、神弓等。不論哪種形象,毗濕奴都呈王者相,華衣寶冠,披金戴銀,膚色藍黑/青黑,面如滿月,目光如炬,胸前飾有出自乳海的寶石,并佩戴圣線花環(huán)。在三大主神中,毗濕奴主“住”,是維持和護持大神,比起主“生”的梵天和主“滅”的濕婆,毗濕奴的形象更具富貴色彩,權(quán)力與權(quán)利兼具,是蕓蕓眾生追逐和膜拜的理想形態(tài)。
毗濕奴勢傾三界,并非一開始就是這樣。在吠陀教和早期婆羅門教時期①吠陀教時期即早期吠陀文明時期,時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前1000年前后;早期婆羅門教時期即后期吠陀文明時期,時在前1000年前后-前600年前后。參見拙文《印度宗教的分期問題》,《南亞研究》,2005年第1期。,他位卑言輕,不被重視,幾無專屬頌詩予他。在《梨俱吠陀》中,他是天地二神之子,只是一個小神,還是個侏儒,似有太陽神特性,有“大步”之稱謂②謂他三步跨越地空天三界,似太陽遨游太空,因此毗濕奴被認為具太陽神特性,甚至被認為就是早期的太陽神。。相關(guān)故事記載,有一次神軍和魔軍打仗,后者獲勝,依照規(guī)則神軍得離開天界,讓位于魔軍;彼關(guān)鍵時刻,毗濕奴出面賣慘,言承認敗局,但求三步之地以立足,魔王自視甚高,應允所求;結(jié)果,毗濕奴第一步跨過了地界,第二步跨過了空界,跨出第三步時已無處放腳,魔王只好以頭承接,繼而被毗濕奴踹入地下。此故事昭示,魔王愚笨好騙,卻遵守諾言,毗濕奴智慧過人,卻背信棄義;加之,《梨俱吠陀》尚武,戰(zhàn)神因陀羅地位至高,他是帶領(lǐng)神軍出征打仗的主帥,戰(zhàn)爭勝敗主要決定于真刀真槍的對打廝殺,中國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理論沒有市場,毗濕奴的“謀勝”也就顯得小家子氣,沒有英雄氣概。另外,因陀羅之下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和醫(yī)神雙馬童等,主流故事是因陀羅帶領(lǐng)神軍大戰(zhàn)魔軍,摧毀城堡,開掘堤壩,爭搶牛群;其間伴有火神燒荒墾地、酒神壯膽助威、醫(yī)神治療百病的少量敘事。比較而言,毗濕奴伐謀騙人的這點聰明只是小把戲,不值一提,打動不了吠陀詩人,他個人自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提拔”。在“梵書”里,毗濕奴的地位有所上升,成為神軍戰(zhàn)營的重要參謀,經(jīng)常幫助神軍戰(zhàn)勝魔軍;在因陀羅戰(zhàn)勝魔軍首領(lǐng)弗栗多的過程中,他是年輕的幫手,有時候甚至會鉆進因陀羅的金剛杵,助力頗大,并因此獲得了“小因陀羅”的稱號。到了婆羅門教時期③即公元前6世紀前后-公元6世紀前后。,他一躍成為最重要的主神,在法經(jīng)《摩奴法論》和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中位居三界中心,在與魔軍的爭斗中,他的作用愈發(fā)重要,超過了因陀羅,因此又有了“大因陀羅”的稱號。中世紀①印度的中世紀時期與歐洲的不同,指公元6-18世紀這段時間。以后,婆羅門教發(fā)展成為印度教,毗濕奴成為“往世書”的主角,進而成為中世紀之后的印度教“教主”和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至上者。由于印度教經(jīng)典為口耳相傳,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沒有定本,所以史詩神話和往世書神話相輔相成,不僅造就了毗濕奴的主宰者形象,還造就了印度教的三大主神體系。在史詩和往世書神話中,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一起構(gòu)成“生”“住”“滅”三相神?!吧薄白 薄皽纭睂崬橐簧竦娜矫婺芰?,“住”尤重,“生”是為了“住”,“滅”是為了再“住”,毗濕奴最受信眾禮遇也就順理成章?!芭衽庇址Q“遍入天”,為無所不在之神,掌控一切世事,信眾唯有頂禮膜拜他,才能享有現(xiàn)世和來世的幸福?!笆吩姟焙汀巴罆陛d,為了拯救寰宇,毗濕奴多次化身下凡,主要的有24次之多,其中有10次影響巨大。在《摩訶婆羅多》中,毗濕奴主要以黑天形象示人,兼有其他化身故事;黑天是他在凡間的化身,似戰(zhàn)略家,充謀士角色,穿梭于俱盧和般度兩大王族之間,成為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羅摩是毗濕奴在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形象,他生于王家,在繼位之際遭到陷害,被迫流亡,最后榮耀歸位,成為治世明君。
印度教系統(tǒng)的“往世書”很多,重要的有大小36部,一般所說的是18部大往世書,即《梵天往世書》《蓮花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那羅陀往世書》《摩根德耶往世書》《火神往世書》《未來往世書》《梵轉(zhuǎn)往世書》《林伽往世書》《野豬往世書》《室建陀往世書》《侏儒往世書》《龜往世書》《魚往世書》《大鵬往世書》《梵卵往世書》,《濕婆往世書》一說為《風神往世書》。另有三類往世書的說法,與上述名稱稍有差別,即分屬毗濕奴的《毗濕奴往世書》《那羅陀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大鵬往世書》《蓮花往世書》《野豬往世書》、分屬濕婆的《濕婆往世書》《魚往世書》《龜往世書》《林伽往世書》《室建陀往世書》《火神往世書》和分屬梵天的《梵天往世書》《梵卵往世書》《梵轉(zhuǎn)往世書》《摩根德耶往世書》《未來往世書》《侏儒往世書》。小往世書的性質(zhì)和主題與大往世書基本一致,影響較大的有《毗濕奴法上往世書》《迦爾吉往世書》《女神薄伽梵往世書》《訶利家族往世書》《人獅往世書》等。總體說來,這類文獻相當繁雜,相互矛盾之處頗多,重復贅述之處更是不勝枚舉。不過,其主題和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印度神靈和王族的傳說,矛盾之處無外是張冠李戴,比如混淆三大神的神跡故事、嫁接王族興衰傳說等;重復贅述之處也無外是再唱大神名號、復述大神功績,或是改寫、簡寫、詳寫婆羅門無上能量的插話等。在這些往世書中,毗濕奴最受重視,雖然只有六部歸屬于他,但幾乎每部書中都有他的神跡傳說,相關(guān)內(nèi)容不分巨細,均被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為“凡人”,其出生故事乃至其父母生他之前的故事、甚至他養(yǎng)父母的故事都是詩人吟誦傳布的內(nèi)容;他的嬰幼兒期故事、童年期故事及少年期故事等更是信徒們喜聞樂見的主題,詩人們則迎合世人趣味,推波助瀾,添油加醋,使相關(guān)內(nèi)容賞心悅目,引人入勝。毗濕奴的成人故事最為重要,他仗義而善于謀略,正直而善于機變;他不會固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他同情弱者,也懲戒強者,慈悲善良,也嫉惡如仇。毗濕奴的這些特質(zhì)令普世大眾心悅誠服,使他以黑天或羅摩的形象成為信徒們的追隨對象。作為大神,毗濕奴居功至偉,他君臨寰宇,護持世界,垂憐萬物,寓神明與君王于一身,甚至被譽為三相神的唯一體現(xiàn),集創(chuàng)造、維持和毀滅于一身,擁有最多的追隨者。因此,往世書神話鴻篇巨制,汗牛充棟,上承古代,下啟現(xiàn)代,是毗濕奴神話的最大寶庫。
近現(xiàn)代以來,印度教在南亞次大陸影響不減,相關(guān)神話傳說繼續(xù)發(fā)展,三大主神體系神話愈加發(fā)達,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穩(wěn)居印度教萬神殿,地位至今不衰,毗濕奴主“住”的功能和至高主宰的地位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所加強,影響深遠。
以上是關(guān)于毗濕奴為神的形象和源流,是印度教神話的主流內(nèi)容,但其為人的“歷史”迷離,很難厘清。筆者在《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濕婆篇》和《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梵天篇》中有載,不論是濕婆還是梵天,皆是歷史人物,是某一時期歷史人物的集合,即如某一頭銜或名號,毗濕奴也是如此。公元前1500年前后,中亞草原上的游牧族群雅利安人大規(guī)模遷徙,經(jīng)伊朗高原向東南挺進,進入南亞次大陸。由《梨俱吠陀》頌詩稱伐樓那為“大王”得知,雅利安人的領(lǐng)袖本是伐樓那;到次大陸后軍事統(tǒng)帥因陀羅逐漸取而代之,成為彼時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主宰。因陀羅之所以能夠取代伐樓那,原因有二:其一,在中亞草原游牧年代,水和草是戰(zhàn)略資源,決定一切,由草原領(lǐng)袖掌管;到了南亞次大陸進入印度河流域之后,當?shù)貫檗r(nóng)耕經(jīng)濟,①相關(guān)文獻記載了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后的活動,如“諸神步步進逼,他們手持斧頭;他們在仆人的簇擁下,披荊斬棘,闊步而來。”“他們開墾出相當肥沃的田地,他們把河水引來。作物的種植擴展到了荒漠之上,河水灌滿了洼地”等都表明,農(nóng)耕經(jīng)濟在彼時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和草更不是稀缺資源,以水和草為重的伐樓那便自然沒有了往日的威權(quán),地位驟降,淪為后世印度教神話體系中的低階神靈水神。其二,進入次大陸之后,雅利安人族群面臨的主要議題是征服當?shù)氐倪_羅毗荼人族群,爭取最大的生存權(quán)和發(fā)展權(quán),戰(zhàn)爭成為社會主旋律,不諳武事的伐樓那便自然成為被保護者,要仰賴軍事統(tǒng)帥因陀羅。這種時候,因陀羅的“參謀”梵天和“部將”毗濕奴也便自然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梵天是眾吠陀詩人的代表,奉因陀羅為尊,為其歌功頌德;毗濕奴雖無詩人之才,卻也時常陪伴于因陀羅左右,先是獲得了“大步”之稱,后又有了“小因陀羅”和“大因陀羅”之譽。在遷徙進程中,由于持續(xù)的南下、北上和東進①相關(guān)文獻記載,雅利安人有三個遷移方向:(1)南下,“人民勝利南遷?!保?)北上,“只要一位父親想重新安頓他的兒子,他就會把他安頓到北方?!保?)東進,為主流方向,“人民自西向東遷移,并征服了那里的土地?!?,雅利安人征服的地域愈發(fā)廣大,原來靠武力贏得戰(zhàn)爭勝利并保護勝利果實的局面無以為繼,“攻城”和“伐兵”逐漸加入了“伐交”和“伐謀”的內(nèi)容,尚武不謀的因陀羅們也逐漸失勢,勇謀兼?zhèn)涞呐衽珎冸S之步入舞臺中央,這便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黑天和羅摩以及“往世書”中的諸多毗濕奴化身。從某種層面說,黑天和羅摩頗具歷史色彩,幾乎可以被看做早期印度的歷史人物;持斧羅摩和佛陀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前者有歷史寓意,后者有文化內(nèi)涵。
如前文所述,毗濕奴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主神,在南亞次大陸影響最大??梢哉f,如果沒有毗濕奴,不管在疆域國土方面,還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印度肯定不會是當下這番景象。一句話,毗濕奴某種程度上是印度“統(tǒng)一”的重要依賴和基礎(chǔ),其兩大凡界化身黑天和羅摩是這一“統(tǒng)一”的具體主導者和實施者。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兩大史詩等文獻中有集中體現(xiàn),并影響至今。
整體看,印度教文獻不僅在體量上浩如煙海,而且在內(nèi)容上盤根錯節(jié),互不印證、混亂矛盾之處頗多,但有關(guān)黑天的傳說卻比較一致,不同文獻中的主體內(nèi)容大同小異,相對統(tǒng)一。黑天是《摩訶婆羅多》中最重要的人物,在史詩故事進入主體敘事之后,他便成了整個史詩情節(jié)的“掌控者”,似傀儡師。實際上,他的出現(xiàn)使史詩故事開始了某種“歷史敘事”,他既是史詩人物,也是史詩敘事的推動者,更是北印度早期歷史的塑造者?!赌υX婆羅多》被印度教信眾視為重要經(jīng)典之一,另有印度文化的“百科全書”之譽,也被看做是印度的“歷史傳說”?!赌υX婆羅多》的附錄《訶利世系》以及《薄伽梵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等文獻細化了黑天故事,是對黑天形象的充實、完善和美化,是黑天信仰之所以成為毗濕奴信仰主體內(nèi)容之一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1000年前后之后,印度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雅利安人征服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qū),在從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的廣袤大地上,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混居,前者處于某種統(tǒng)治和主導地位,后者是被征服者。戰(zhàn)爭仍是社會生活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利益集團發(fā)生了分化乃至瓦解,對峙雙方發(fā)生了變化,原來的沖突雙方是白膚色的雅利安人和黑膚色的達羅毗荼人,現(xiàn)在變成了一部分雅利安人和另一部分雅利安人。于是,為了戰(zhàn)勝對方,達羅毗荼人被邀請入局,成為雅利安人的助益戰(zhàn)隊,原本的黑白之戰(zhàn)也就轉(zhuǎn)化成了黑白混戰(zhàn)?!赌υX婆羅多》所描述的俱盧之野大戰(zhàn)就是這樣的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jié)果是各部落勢力重新洗牌,北印度歸于一統(tǒng)。史詩講的是雅利安古老部落婆羅多族后裔般度族和俱盧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故事,時間大致在公元前900年前后。在這一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過程中,膚色青黑的黑天出場,成為時代人物。他可謂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聚合體,從膚色和成長環(huán)境方面看,他是次大陸本土的達羅毗荼人后代;從身生父母及相關(guān)親戚關(guān)系方面看,他是外來的雅利安人后裔。所以,他是最為合適的協(xié)調(diào)人和最為可能的被推崇者。事實也如此,史詩敘事順利地表現(xiàn)了這一“史實”,展示了北印度統(tǒng)一的過程及黑天在統(tǒng)一過程中的關(guān)鍵作用。
俱盧國是雅利安人建立的古老國家,主體疆域在今德里附近,首都為象城。國王是婆羅多族后裔福身王。毗濕摩是福身王的兒子,其母恒河女神不在身邊。①《摩訶婆羅多》以神話方式表述:因福身王沒有遵守諾言,恒河女神離他而去,回歸天國。為滿足父王迎娶漁家女貞信的愿望,毗濕摩發(fā)誓終身不娶,“毗濕摩”即“天誓”之意;福身王與貞信生有花釧和奇武二子。福身王去世后,花釧和奇武先后登基,但都無后而亡,花釧未婚,奇武留下兩個遺孀。繼母貞信勸毗濕摩破除誓言,當王、娶妻、生子,后者拒絕,并商請貞信婚前所生之子毗耶娑②即《摩訶婆羅多》的記名作者,貞信與福身王結(jié)婚前的私生子,也是史詩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與奇武遺孀結(jié)合留后,持國、般度和維杜羅三兄弟由此出。持國天生眼盲,維杜羅為錯出,③奇武遺孀安必迦被要求向毗耶娑第二次借種生子的時候,自己不愿意,讓首陀羅種姓出身的侍女頂替,侍女生下維杜羅。般度繼承王位,毗濕摩攝政,維杜羅為臣。般度后來犯罪,④指的是“殺害婆羅門罪”。般度因此受到詛咒:行房事即死。所以,他沒有親生骨肉。禪位持國,帶著妻子流亡森林。由于自身無法生育,般度同意妻子貢蒂先后與正法神閻摩、風神伐由和天帝因陀羅生子堅戰(zhàn)、怖軍和阿周那,二王后瑪?shù)吕蚺c醫(yī)神雙馬童生雙生子偕天和無種。此五子即般度五子,后來共同迎娶般遮羅國木柱王之女黑公主,各生一子,并各自再娶別生,構(gòu)成般度族。幾乎同時,持國王與王后甘陀利生難敵、難降等百子,形成俱盧族。般度五子和持國百子都認為自己應該是持國之后的王位繼承人,爭執(zhí)不下,水火不容。在持國王和毗濕摩等人的主持下,國土一分為二,難敵方留居象城,般度方搬至天帝城。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最終解決,難敵方不依不饒,堅持己方為正;般度方也不服氣,覬覦難敵方國土。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各自尋求外援,形成兩大陣營。出于諸多原因,北印度廣大疆域上的各部落不得不選邊站隊,抑或般度勢力,抑或難敵集團。在這一過程中,與般度五子有姻親關(guān)系⑤堅戰(zhàn)之母貢蒂是黑天的姑姑,黑天的妹妹妙賢是阿周那的妻子之一。的黑天成為左右局勢的主導人物。他雖明顯偏向般度集團,但與難敵勢力也保持了某種友好關(guān)系。實際上,難敵集團相對正統(tǒng),因為持國是現(xiàn)國王。毗濕摩、維杜羅、德羅納和慈憫等人①維杜羅與持國、般度是同父異母兄弟,持國為長,奇武大王后安必迦所生,天生眼盲;般度為次,奇武小王后安巴利迦所生,天生虛弱;維杜羅最小,但母親是首陀羅種姓。因此,般度先承位,持國后登基,維杜羅雖然聰明睿智,但不具為王資格,做了臣子。慈憫和德羅納是般度五子和持國百子的共同武藝老師。在名義上是持國王的輔臣,他們理應站在難敵一方。不過,由于般度五子及其寡母貢蒂孤立無援,包括持國王在內(nèi)的長輩對般度族普遍持同情態(tài)度,對難敵兄弟的專橫跋扈和仗勢欺人持否定態(tài)度。所以,在雙方對峙的時候,特別是在般度族處于明顯劣勢的時候,毗濕摩、維杜羅等人往往會伸出援手,幫助般度族渡過難關(guān)。黑天利用了這一情勢,維護般度族利益。如前文所述,黑天在當時已頗有名聲,他是英雄和正義的化身,受到普通民眾及社會上層的普遍擁戴。黑天出身王族,父親富天是剎帝利王者,母親提婆吉是馬圖拉國公主;他長在牧區(qū),養(yǎng)父南陀是牧區(qū)頭領(lǐng),養(yǎng)母耶雪達是家庭婦女。因此,他理解普通人的艱辛,同情受欺者的痛苦;他曾與天帝因陀羅斗法,保護了牧區(qū)人民的切身利益;他曾從自己的舅舅、馬圖拉國暴君剛沙手中解救出數(shù)百個王者,還設(shè)計除掉了剛沙;后來,因不堪剛沙的岳父摩揭陀國國王妖連的欺侮,他被迫遷往多門城。般度五子在天帝城很有作為,舉國富饒,兵強馬壯,黑天贊成并支持其舉行王祭②象征性地征服四方后的重要祭祀,為統(tǒng)治世界的標志,國王從此稱帝(Samarat)。。在王祭儀式上,黑天被推為主賓,接受國王堅戰(zhàn)的濯足尊禮。從此,黑天與般度族完全結(jié)盟,成為般度五子的顧問、軍師和靠山,他對般度族盡心盡力,有事出謀,無事劃策。也是在那次王祭儀式上,難敵兄弟心生妒忌,決心奪取天帝城,成為王位唯一的繼承者。此后,俱盧族計謀得逞,般度五子被迫舉族流亡,過著漂浮不定臥薪嘗膽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難敵方即俱盧族享受貴族生活,經(jīng)常尋機以欺侮般度族為樂;般度族則時刻牢記復仇復國使命,以聯(lián)姻結(jié)盟等方式壯大勢力。在般度族即將結(jié)束流亡生活之際,雙方摩擦升級,只得進行談判,般度方以黑天為使者和談判代表,俱盧方以勝車為使者和談判代表,般度方提出“獲得五個村莊”即會握手言和,難敵發(fā)誓“針尖大的地方也不給”,于是和談破裂,雙方備戰(zhàn)。雙方施展出最大的能量,各出奇招,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北印度諸國都被牽扯進來,中印度的部分國家以及南印度的個別國家也被拉入陣列。支持俱盧一方的有印度河流域的沙迦、耶婆那、巴羅陀、甘波阇③位于印度河上游地區(qū),是西北印度的兩個大國之一。、犍陀羅④位于印度河上游地區(qū),是西北印度的兩個大國之一,也是難敵母親甘陀利王后的母國。、摩德羅⑤位于印度河支流杰納布與拉維河上游河間地,是般度族雙生子偕天和無種之母瑪?shù)吕虻哪竾?,理應站在般度族一邊,因難敵用計,被迫選邊俱盧族,但實際支持般度族。、三穴、安波私吒、伐陀達那、尸毗、婆婆提、信度⑥位于印度河中游地區(qū),其國王勝天是難敵的妹夫。、紹維羅、首陀羅、阿毗羅等,恒河流域的憍薩羅、蘇羅塞那、馬爾華、毗提訶、鴦伽、梵伽等,中印度的阿凡提、醯訶耶、布鄰陀、安樂、羯陵伽等,南印度的安達羅、波羅婆等國;站在般度族一邊的有印度河流域的陀歇羅伽,恒河流域的般遮羅①般度五子共同妻子黑公主的母國。、貢提②般度之子的母親貢蒂王后的母國。、車底、婆磋、迦尸、摩揭陀,中印度的迦盧沙、阿努波以及南印度的朱羅和蓋拉羅等國。另有一些國家中立,如印度河流域的沙魯阿、羯迦夜、波力迦,恒河流域的尼沙陀、摩差、陀沙那,布拉馬布特拉河流域的崩德羅,中印度的阿濕摩迦,以及南印度的達羅毗荼、般底耶等國。位于西印度的多門城比較特殊,黑天是決策者,他把自己作為一支力量,把多門城的軍隊作為另一支,讓到訪求助的阿周那和難敵選擇,結(jié)果前者選擇了黑天,后者選擇了軍隊,各得所需。黑天在大戰(zhàn)中充當般度陣營的軍師和阿周那的御者,幫助般度族贏得了最后勝利。
從支持者數(shù)量及地圖上可以看出,整體情勢對般度族不利,支持俱盧族的國家數(shù)量多,主要在印度河流域,支持般度族的國家數(shù)量少,多在恒河中下游地區(qū)。然而,雖是兩敗俱傷,但般度族是最后勝利者,基本統(tǒng)一了北印度及中印度的部分地區(qū),成為南亞次大陸上的執(zhí)牛耳者。筆者分析,般度族之所以取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俱盧族是傳統(tǒng)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指向保守、僵化;般度族代表歷史發(fā)展方向,指向大眾、變革。俱盧族集團很“純潔”,主要人物是持國百子及其舅父(犍陀羅國國王)沙恭尼,持國王夫婦是他們的支持者,毗濕摩和德羅納、慈憫等人對他們也持尊重態(tài)度。難敵貪婪不義,不愿意對般度族做出任何妥協(xié)。般度集團則不同,其構(gòu)成廣泛,既有黑天這樣的大眾偶像,也有部落民那樣的瓶首,既有忠實的般遮羅國木柱王父子,也有天帝城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名義父親是般度,但實際父親既有剛正不阿的正法神,也有無處不在的風神,還有落魄王者因陀羅和屬于低種姓的雙馬童;他們既接受早期社會一妻多夫制影響下的女性尊榮,也認可當下父權(quán)社會的男性權(quán)威。一句話,俱盧族是傳統(tǒng)一元的擁護者,般度族是新興多元的倡導者。其二,支持俱盧族的國家多在印度河流域,即傳統(tǒng)的雅利安勢力范圍;支持般度族的國家多在恒河流域,即雅利安勢力相對不強的地區(qū)。實際上,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大規(guī)模遷至南亞次大陸,他們最先占領(lǐng)的就是印度河流域,而隨著北上南下東進,其勢力相對減弱。也就是說,恒河流域的雅利安勢力必須與次大陸本土勢力即達羅毗荼人勢力和平共處才行。這與第一點的俱盧族一元、般度族多元一致。其三,黑天的決定性影響。眾所周知,黑天兼具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種屬性,他的身生父母是雅利安貴族,養(yǎng)父母卻是達羅毗荼牧牛人,他解救了眾多國王,卻也反對剛沙和妖連,他是雅利安早期統(tǒng)治者天王因陀羅的敵對者,卻是因陀羅之子阿周那的至交好友,所以,黑天是一而二、二而一者,既具備雅利安人的高貴,也有達羅毗荼人的光彩,是南亞次大陸兩大勢力集團的綜合者,是兩大集團都愿意接受之人??梢哉f,誰選擇黑天,誰就是潛在的勝利者,待他如上賓、奉他為神靈的般度族自然會成為笑到最后的人。實際上,黑天是一種信仰,一種既不同于雅利安信仰也不同于達羅毗荼信仰的新的行為實踐準則,與時俱進,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
所以,般度族的勝利就是黑天的勝利,般度族“統(tǒng)一”北印度就是黑天“統(tǒng)一”北印度,也就是毗濕奴“統(tǒng)一”北印度。
毗濕奴的另一個重要凡間化身羅摩是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比起黑天,他更簡單,但更像君王,是“統(tǒng)一”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帝王式人物。羅摩出生于恒河主要支流薩羅逾河流域的憍薩羅國,首都是著名的阿逾陀城,位于恒河上游河間地的下游地區(qū),其父是十車王,其母是大王后憍薩厘雅;他有三個弟弟,婆羅多是小王后吉迦伊的兒子,羅什曼那和設(shè)睹盧祇那是二王后蘇米德拉之子,羅什曼那愿意跟隨羅摩,設(shè)睹盧祇那愿意與婆羅多在一起。羅摩非常優(yōu)秀,得到父王、大臣和老百姓的一致?lián)泶?,但就在十車王要為他舉行灌頂儀式即太子位的時候,小王后吉迦伊要挾國王,不僅要他改立自己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還要他把羅摩放逐山林14年,朝野大震。為了讓父王兌現(xiàn)諾言,羅摩甘愿出走。于是,他帶著妻子悉多和弟弟羅什曼那,過上了流亡生活。幸運的是,婆羅多識得大體,一直遵從羅摩,代他執(zhí)政,候他期滿歸位。實際上,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狀況,羅摩很矛盾,他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維持并擴大自己的影響,直至“統(tǒng)一次大陸”并回到阿逾陀安邦治國。
與黑天不同,羅摩處于某種落魄階段,可謂無依無靠。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并最終拿回屬于自己的東西,他不得不精進努力,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自己的力量。首先,他與妻子悉多恩愛有加,獲得岳丈一國的無條件支持。悉多是米提羅國公主,其母國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不論在任何時候,只要有損悉多利益,羅摩都會毫不猶豫地維護悉多,比如首哩薄那迦向他求婚的時候和悉多遭劫的時候等。其次,在中北印度偏東的彈宅迦林地區(qū)居住時期(十年),羅摩與眾多雅利安修道者厚交,為保護他們,不惜開殺戒,荼部落民。再次,在中印度偏西的般遮婆帝地區(qū)逗留期間,為維護悉多,他不惜得罪本土部落民,同樣訴諸武力,殺死了不少當?shù)夭柯溆率?。第四,在南印度偏北居中地區(qū)生活期間,悉多遭劫,羅摩與本土部落猴國結(jié)盟,以非正義手段為須羯哩婆贏得王位,使后者及其臣屬哈奴曼為他所用并奉他為尊。第四,他聯(lián)合猴國力量,以武力手段征服了楞伽國①即今斯里蘭卡。。由此,他通過聯(lián)姻手段獲得了北印度偏東喜馬拉雅山地區(qū)的支持,用半武力的手段得到了中印度雅利安人的擁護,并使當?shù)氐倪_羅毗荼人心生畏懼,用和平結(jié)盟的方式獲得了南印度達羅毗荼人的接受和擁戴,用極端武力的手段降服了楞伽國。由此出現(xiàn)了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結(jié)果:一者羅摩幾乎“統(tǒng)一”了南亞次大陸;二者他的威名遍及次大陸,影響大增,對保持他在阿逾陀的地位具有決定性作用。顯然,對羅摩本人來說,保住自己在憍薩羅國的地位最為重要,對南亞次大陸來說,“統(tǒng)一”更為重要。這一“統(tǒng)一”表明,南亞次大陸實現(xiàn)了某種“孔雀王朝時代”的盛況,甚至勝于孔雀王朝,因為羅摩還征服了楞伽國,把追隨自己的維毗沙那扶上了王座。羅摩與黑天一樣,同樣是一種信仰,一種具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信仰,比如他膚色白里透黑,具有某種達羅毗荼人屬性,再比如他對本土達羅毗荼人采取恩威并施的方式進行征服,又比如他對雅利安婆羅門修行者畢恭畢敬侍奉有加。此外,羅摩與黑天不用,他是好兒子、好丈夫、好兄長及好父親,更是好君王,他有多種身份,是榜樣,是標準。
就具體的國土疆域或?qū)嶋H統(tǒng)治而言,黑天和羅摩都不是統(tǒng)一地區(qū)的皇帝類人物,但由于他們的努力和“統(tǒng)一”,他們的名號及遵從他們名號的實踐便傳布開來,形成新的社會規(guī)范,成為之前古印度教、吠陀教和早期婆羅門教的反動和改良體,促成印度教進入婆羅門教階段?;蛘咭部梢哉f,毗濕奴以黑天信仰和羅摩信仰統(tǒng)一了印度,使南亞次大陸具有了同一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實踐,這是更勝于疆域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其影響不容忽視。
筆者在《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濕婆篇》和《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梵天篇》兩篇文章中有相關(guān)議論,即梵天和毗濕奴源于外來的雅利安人,具雅利安人屬性,濕婆源于印度本土的達羅毗荼人,具達羅毗荼人屬性。不過,毗濕奴和濕婆又都各帶有某種對方屬性,即毗濕奴兼具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屬性,濕婆兼有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人屬性。本文只議論毗濕奴,先探討他的雅利安人屬性問題。
毗濕奴原本就是雅利安人,本沒有必要探討,但他和濕婆一樣膚色青黑,個中確有情由,需要做些說明。首先,他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xiàn),前文“大步”就是他,他三步跨越天地,有太陽神的風范,因此有學者推測,他的“大步”屬性展現(xiàn)的就是太陽神特征,也是他后期努力精進從而具有如今地位的原因之一。筆者以為,在與毗濕奴有關(guān)的眾多神話傳說中,其化身說最值得研究。傳說他有無數(shù)個化身,重要的有24個,最有代表性的有10個,即魚、龜、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黑天、羅摩、佛陀和迦爾吉。第9個化身佛陀和第10個化身迦爾吉比較特殊,前者實有其人,后者預言未現(xiàn)。就佛陀而言,他出生于今尼泊爾和印度的邊境地區(qū),29歲出家,之后于北印度收徒傳教,建立僧伽,光大佛法。從某種角度說,佛教是對印度教的反動,釋迦摩尼是反對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但按照印度教義理,世界遵循生、住和滅的循環(huán)規(guī)律,此一世界既然已經(jīng)“腐爛”并注定新生,就應加速其滅亡速度,佛陀出現(xiàn)適時,是印度教世界循環(huán)鏈中的加速器,牽強關(guān)系由此確定,佛陀便成了毗濕奴的十大化身之一。從歷史及人種層面看,佛陀膚色不黑,當屬于雅利安人群體,其雅利安人屬性明顯。迦爾吉還未現(xiàn)世,討論其雅利安人屬性或達羅毗荼人屬性為時尚早,不必費墨。
侏儒化身與上面的“大步”是一個故事,載于《梨俱吠陀》,說的是雅利安人剛剛進入南亞次大陸不久的事情,彼時雙方爭斗激烈,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擅長騎馬打仗,多勝少輸;偶爾戰(zhàn)敗,便由侏儒大士出面,以伐謀方式轉(zhuǎn)敗為勝。不過,在早期吠陀文明時期,這種現(xiàn)象不常見,伐謀類英雄不受重視,因此,雖助益不小,但仍被貶為侏儒。這是典型的因陀羅類尚武英雄的做法,也是后期吠陀文明時期伐謀受到重視、因陀羅遭到淘汰、侏儒(毗濕奴)最終勝出的主要原因。很顯然,這是雅利安人內(nèi)部之事,與本土的達羅毗荼人無關(guān),侏儒是純粹的雅利安人無疑。持斧羅摩也一樣,是純粹的雅利安人。他出身婆羅門種姓,父親是修道仙人,母親是篤信神靈者,由于母親遭到剎帝利國王冤枉、父親被該國王子們殺害,他發(fā)誓與剎帝利勢不兩立,先后21次消滅大地上的剎帝利。該故事不難理解,表現(xiàn)的是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大種姓之間爭權(quán)奪利的事情。雙方都是雅利安人,前者掌控精神世界,后者統(tǒng)治世俗世界,時有沖突實屬正常,毗濕奴的持斧羅摩化身維護的是婆羅門種姓的利益,結(jié)果自然不是誰滅誰,即如三大主神排序中的梵天和毗濕奴,前者是婆羅門種姓的代表、后者是剎帝利種姓的代表,兩者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共同構(gòu)成印度教社會的上層,屬于印度教社會的統(tǒng)治階層。
黑天化身相對復雜,他兼有雅利安和達羅毗荼兩種屬性。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黑天出生于雅度族,在《歌者奧義書》中,他是雅度族的宗教導師和領(lǐng)袖,師從著名仙人盎格利斯,提倡一種絕對虔信神靈的思想。另有一些文獻,比如公元前四世紀成書的《八章書》和《政事論》顯示,公元前6-5世紀便有了黑天信仰,這里的黑天是富天的兒子,是苾濕尼族的部落英雄,苾濕尼族源自印度古代雅度部落后裔苾濕尼。《梨俱吠陀》中提到了五個雅利安人部落,雅度部落是其中之一;《摩訶婆羅多》和一些往世書中的雅度是月亮系氏族第五個國王迅行王長子,月亮系氏族和太陽系氏族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兩大族系。由此可見,不論是宗教導師(婆羅門種姓),還是月亮系氏族王子(剎帝利),黑天是雅利安人無疑,雅利安人屬性純正。筆者以為,出于雅利安,是黑天信仰能“統(tǒng)一”北印度乃至中印度的重要保障之一,畢竟,公元前10世紀前后,雅利安人已然成為北印度及中印度的主導者,達羅毗荼人黑天不可能反過來“征服”雅利安人,也不符合后世歷史發(fā)展的實際。
羅摩的歸屬相對單純,他的出現(xiàn)似乎晚于黑天,沒有多少“古跡”可循。他是定都于阿逾陀城的憍薩羅國的太子,條件優(yōu)越,德才兼?zhèn)?,品貌兼?yōu),可謂要風有風要雨得雨。但天有不測風云,他必須經(jīng)歷14年的流放生活。在之后的生活中,他合縱聯(lián)盟,使用多種方式,不僅保住了自己在憍薩羅國的至高地位,還“統(tǒng)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甚至“收服”了斯里蘭卡。同樣,他的雅利安人屬性是他施行“統(tǒng)一”次大陸和“收服”本土達羅毗荼人族群(實際上也包含收服雅利安人族群)等相關(guān)行動成功的關(guān)鍵保障。在雅利安人占領(lǐng)印度河流域、征服恒河流域之后,自身力量漸顯不足,不得不用多種方式取勝,“攻城”和“伐兵”逐漸讓位于“伐交”和“伐謀”,不得已的時候才兵戈相見,完全使用武力的現(xiàn)象少之又少。雅利安人羅摩的這類做法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也符合歷史發(fā)展實際,隨著相斗相交相識的持續(xù)推進,族群融合進程逐漸加快,雅利安人主北印度、達羅毗荼人主南印度的狀況逐漸固定下來,前者無力攻克南印度,后者無意奪回北印度,但總體仍是雅利安人居上,勢力強于達羅毗荼人,因此接受北方信仰以換取和平并非不可取,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就是這么做的。他們接受了雅利安人的羅摩信仰,即毗濕奴信仰,并進行相應改變,使之適應本土族群,《甘班羅摩衍那》就是最好的文獻見證,①南印度除泰米爾語的《甘班羅摩衍那》(12世紀)外,坎納達語有四個相關(guān)文獻,即那格金德爾的《本伯羅摩衍那》(11、12世紀)、古馬爾·瓦爾米基的《羅摩衍那》(15世紀)、德沃金德爾的《羅摩化身故事》(19世紀)和蘇德的《奇異羅摩衍那》(19世紀);泰盧固語有三個,即帕斯格爾的《泰盧固羅摩衍那》(13世紀)、倫格那特的《羅摩衍那》(13世紀)和迪耿·索姆亞吉的《羅摩衍那》(13世紀);馬拉雅拉姆語有四個,即拉姆·沃爾馬的《羅摩傳》(13世紀)、伯尼格爾的《羅摩衍那》(14、15世紀)、杜杰德·埃修德欽的《神靈羅摩衍那》(16世紀)和戈因德布朗的《羅波那的勝利》(19世紀)等。公元6世紀前后于南印度興起并發(fā)展至整個次大陸的持續(xù)一千余年之久的印度教帕克蒂運動更是實踐見證。反之,如果羅摩不是雅利安人,情況肯定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次大陸歷史也將重寫。
所以,既然是印度教三大神體系中最重要的主神,毗濕奴必然也必須是雅利安人集團的一份子,其雅利安人屬性顯在而非潛在,迦爾吉、佛陀、侏儒自不必說,黑天和羅摩也必須如此,否則毗濕奴信仰將不復存在,印度教社會也將失去現(xiàn)有特性。
不過,筆者一貫以為,中國人之所以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在遠古時代,黃帝部落雖然戰(zhàn)勝了炎帝部落,卻無法獨立實施對炎黃兩大部族的有效統(tǒng)治;要想成為一體,雙方必須進行某種聯(lián)合,比如聯(lián)姻通婚,比如共商共建共享等,炎黃子孫便是聯(lián)姻的結(jié)果。想來印度也一樣,雅利安人雖然打敗了達羅毗荼人,卻不能實行有效統(tǒng)治,統(tǒng)一次大陸更是奢談。這就是炎黃子孫類的毗濕奴和濕婆膚色體現(xiàn),毗濕奴白中帶黑,濕婆黑中有白,即毗濕奴也有達羅毗荼人屬性,濕婆也有雅利安人屬性,下文只論毗濕奴的達羅毗荼人屬性。
仍從毗濕奴的化身說起。靈魚化身類似《圣經(jīng)》中諾亞方舟的故事,說的是大洪水淹沒世界之際,毗濕奴化身為靈魚,囑咐人類始祖摩奴建造船只、儲存各類種子;大洪水來臨后,靈魚以須系住船只,并將其拖到安全地段,洪水消退后,摩奴再次繁衍人類。神龜化身傳說似為印度獨創(chuàng),故事說的是諸神與眾魔爭斗,損耗巨大,為了得到不死甘露,神魔合力攪拌乳海,攪棒為曼陀羅山,蛇族之王婆蘇吉為攪索,唯缺攪石;于是,毗濕奴化身大龜,潛入海中,作基座,背負曼陀羅山,神魔始能發(fā)力攪動大海;不久,甘露、海神之女等由海中升出,神靈遂愿得以不死,毗濕奴也娶了海神之女。野豬化身說的也是毗濕奴拯救世界蒼生的事情,話說大地女神被惡魔拖入海底,世界即將滅亡;毗濕奴化身為野豬,打敗惡魔,以獠牙托出大地女神,世界重復生機。人獅化身的故事有別于以上救世故事,講的是羅剎王不信仰毗濕奴,也不讓自己的兒子信仰,兒子不從,羅剎王欲除掉兒子;毗濕奴化身人獅適時出現(xiàn),救出虔信者,殺死羅剎王。顯然,這個化身故事不在救世,而在救人,但救的是歸順毗濕奴者和承認雅利安權(quán)威者,消滅的是不服從者和不歸化者,這是最為直接的也是最為赤裸裸的恐嚇式化身,值得深度思考。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幾個化身本身。眾所周知,以毗濕奴為代表的雅利安人來自中亞南俄草原,魚、龜、野豬和獅子都不是那里的典型動物,而是南亞次大陸的固有生靈,所以毗濕奴的此類化身大有用意。筆者以為,這也不難理解。在古代,動物與人類共處,雙方一定會發(fā)生某些交集,比如圖騰崇拜。所以,鑒于南亞次大陸的地理生態(tài),這幾種動物很可能是次大陸某些部落的圖騰,印度河、恒河、葉木拿河、布拉馬布特拉河、納爾馬達河等縱橫,魚和龜?shù)瘸R?,灌木叢林森林交錯,野豬、獅子不缺。在某些特定地區(qū),對某些特定部落,人們崇拜信仰這些動物,甚至把它們當做本地區(qū)本部落的本主和保護神不足為奇。由此,為了贏得這些地區(qū)人們的認可和皈依,新來的雅利安人從信仰出發(fā),把自己的英雄描繪為這些部族的圖騰本源,從根上使這些部族服從皈依自己,雖是煞費苦心,卻也能達到最佳效果,可謂“伐謀”,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也正因此,毗濕奴便被染上了一層本地達羅毗荼色彩,他白里帶黑的青黑膚色便也易于理解了。這是名副其實的達羅毗荼人屬性,是毗濕奴自覺自愿自我“染黑”行為的結(jié)果。
前文提及黑天淵源較為復雜。實際上,直觀看來,黑天就是本土達羅毗荼人,與雅利安人無關(guān);黑天的“黑”是自然的,是次大陸本土生態(tài)早就決定了的。《摩訶婆羅多》及其它相關(guān)文獻記載,黑天是古老的阿毗羅族人,阿毗羅人放牧且尚武,族名Abhira體現(xiàn)了其部族特征,有“無畏”“勇猛”之意。一般認為,阿毗羅族的活動范圍在薩特萊杰河與葉木納河之間,后來發(fā)展到馬圖拉以東和古吉拉特與馬哈拉施特拉以南地區(qū),主要從事牧牛和農(nóng)耕。印度的考古發(fā)掘表明,德干地區(qū)新時期時代的牧民與阿毗羅人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阿毗羅人似是次大陸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屬于達羅毗荼人族群?!渡徎ㄍ罆酚涊d,毗濕奴曾在阿毗羅人中宣告:“啊,阿毗羅人,我將在馬圖拉,在你們阿毗羅人中第八次降生?!倍独婢惴屯印分心莻€與因陀羅直接對抗的黑人首領(lǐng)很可能就是阿毗羅人中的早期黑天形象。這些都說明,黑天在具有雅利安人屬性的同時,其達羅毗荼人屬性也非常明顯。實際上,誰也否定不了馬圖拉地區(qū)牧童小黑天的事跡:他由南陀、耶雪達夫婦養(yǎng)大,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嬉戲打鬧,到惡作劇不斷,從竹笛牧童,到多情少年,無不體現(xiàn)出他的鄉(xiāng)土氣息;不僅如此,他還擔負起保護牧區(qū)和牧民的職責,他曾大顯神威,與驢怪蛇怪斗法,與因陀羅抗爭,使牧區(qū)富饒、牧民安寧。由此,黑天成為遠近聞名的神奇少年和牧區(qū)保護者,聲名不小,進而成為人們崇拜和追隨的對象。所以,他的黑也是天生的,無絲毫牽強之處。從某種角度說,黑天的黑比他的白更真實,他的達羅毗荼人屬性純于他的雅利安人屬性。
其實,羅摩的膚色同樣青黑,但他的白是先天的,黑是后染的。他以悉多為妻,而悉多生于田野壟溝,長于印度北部近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彌提羅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她以地為母,農(nóng)耕是當?shù)氐闹鳂I(yè)。羅摩娶她,實是雅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聯(lián)姻,是白與黑的結(jié)合,羅摩膚色由此染上黑色乃是當然,卻也體現(xiàn)出他的達羅毗荼特色。此外,第九個化身佛陀也并非純粹的雅利安人,如悉多,他也生于近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其祖先很可能已經(jīng)是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后裔,他具有反毗濕奴反印度教精神,早期佛教重現(xiàn)實、否定神創(chuàng)世界、提倡四姓同源,他的“世間解”實踐深得人心,是對以雅利安人為主體的早期婆羅門教信仰的實質(zhì)打擊。從這個角度說,佛陀也具有某種本土達羅毗荼人色彩。
毗濕奴的家庭有兩類,即本尊家庭和化身家庭。他的本尊家庭很簡單,無父無母,自我存在,“毗濕奴”意“遍入天”,表明他無處不在。常伴他左右的唯有他的妻子拉克希米,即印度教中的財富女神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是前文提及的神魔攪乳海的時候從海中出現(xiàn)的,是海神之女。實際上,毗濕奴與拉克希米婚配,也是雅利安人族群和達羅毗荼人族群聯(lián)姻的結(jié)果。筆者在《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濕婆篇》和《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梵天篇》兩篇文章中曾議及濕婆和梵天的婚姻狀況,都是兩大族群聯(lián)姻的結(jié)果。毗濕奴和梵天不用,他用計好謀,雅利安人初到次大陸的時候,梵天就娶了娑羅室伐蒂河流域部落首領(lǐng)之女娑羅室伐蒂公主,而毗濕奴一直等到雅利安人在次大陸站穩(wěn)腳跟之后才考慮婚事,海神之女,抑或出于印度河下游地區(qū)(出??冢?,抑或出于恒河下游地區(qū)(出海口),也就是說,直到雅利安人征服了整個印度河流域,甚至整個恒河流域之后,毗濕奴才娶妻,同樣是聯(lián)姻,但他的聯(lián)姻時間大大晚于梵天。不過,不論怎么說,他仍然娶了次大陸達羅毗荼人族群的女子,這也體現(xiàn)了他的達羅毗荼人屬性。此外,諸多文獻表明,濕婆的正妻帕爾瓦蒂是毗濕奴的妹妹,吠陀文獻中幾乎無此提法,史詩文獻中也沒有明確表述,往世書文獻則一反傳統(tǒng),斷言兩人實是兄妹關(guān)系,且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正是毗濕奴促成了帕爾瓦蒂與濕婆的結(jié)合,他親自做媒,并以“大舅哥”的身份參與了整個聯(lián)姻過程。還有,毗濕奴和梵天的關(guān)系也不一般,梵天生于他肚臍上長出的一支蓮花之上,雖不能說他倆是父子關(guān)系,但連體互為兄弟不算勉強。因此,就毗濕奴本尊而言,他的家庭很小,一夫一妻,另有一兄一妹,本尊和哥哥在三大主神中占有兩席,妻子和妹妹在三大女神①印度教三大女神:財富女神拉克希米(即吉祥天女)、文藝女神娑羅室伐蒂和戰(zhàn)斗女神杜爾迦(濕婆正妻帕爾瓦蒂的變身)。中占有兩席,可謂占盡天機享盡榮耀。
羅摩是毗濕奴最有影響的兩個凡間化身之一,具純粹的雅利安人屬性,父親十車是憍薩羅國國王,母親憍薩厘雅是憍薩羅國部族公主,②《羅摩衍那》在對憍薩厘雅的描述中有“憍薩羅國王的女兒,在地上來回滾動”的詩句,筆者猜想,她不可能真是國王的女兒,應是該國某個主要部落的公主。另有三個弟弟;他長大后娶彌提羅國公主悉多為妻,生有兩個兒子俱舍和羅婆。悉多出于喜馬拉雅山地區(qū),應為本土印度人,因此與悉多婚配也是羅摩的達羅毗荼人屬性的某種體現(xiàn)。黑天是毗濕奴的另一個重要化身,他有兩對父母,即屬于雅利安人族群的身生父母富天和提婆吉,以及屬于達羅毗荼人族群的養(yǎng)父母南陀和耶雪達,他的哥哥是大力羅摩,姑姑是般度五子的母親貢蒂,舅舅是暴君剛沙;他在馬圖拉國有牧區(qū)女郎羅陀為戀人,在多門城有毗陀婆國公主艷光為妻子。由于黑天本人的屬性多元,相比羅摩,他的身世和身份要復雜得多,家庭關(guān)系也相對復雜,好在均可厘清。毗濕奴的持斧羅摩、佛陀等凡間化身的家庭前文已有涉及,此不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