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 翼 昭通日報社總編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州市黨報作為黨的喉舌,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唱響時代主旋律。在具體落實上,要做到傳達貫徹中央精神準確、及時,確保中央指示精神不走樣;在呈現基層風貌時,應該主動與深入;在傳播方式上,既要繼承傳統(tǒng),又要開拓創(chuàng)新;同時還要結合實際,呈現各自不同的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州市黨報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特征、提升采編發(fā)水平。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懷著對魯甸地震災區(qū)和貧困地區(qū)人民的深切牽掛,新年首次離京考察就到昭通,要求全市黨員干部“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抓好脫貧攻堅,確保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新華社通稿發(fā)出后,昭通日報社相關平臺迅速反應,及時轉載,原汁原味傳達,覆蓋面不斷延展。隨后的5年多來,昭通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沖刺,全市185.07萬貧困人口實現穩(wěn)定脫貧、123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高質量交出了脫貧攻堅“昭通答卷”。
2021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墩淹ㄈ請蟆费杆夙憫?,在頭版頭條和新媒體置頂等重要位置,轉載了相關新聞報道300多篇次。同時,昭通日報社對《人民周刊》雜志增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刊發(fā)的系列評論進行了全部連載,這些作品站位高遠、思想深邃、鞭辟入里、感染力強,干部群眾獲益匪淺。在轉發(f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的新聞報道后,昭通相關參學黨員干部有了參照標準,明確了方向,把握了核心要義,各單位的民主生活會開得準確規(guī)范,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州市黨報是地方新聞權威、準確、主流的代表,又有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優(yōu)勢,所發(fā)布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流新聞,以及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資訊,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因而,州市黨報在策劃、采訪、編輯、出版時,既要“眼睛向上”,著眼于國內外重大新聞,著眼于各級黨委、政府重大方針政策的發(fā)布和解讀,著眼于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成就的宣傳;又要“眼睛向下”,著眼于基層,及時報道來自一線的新聞,報道基層組織和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生活中亟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位于金沙江上游巧家縣白鶴灘鎮(zhèn)的白鶴灘水電站是全國第二大水電站。昭通日報社早在10年前,就高度關注這一重大項目的建設過程,在報紙和相關的媒體上開辟了“走進白鶴灘”專欄。多名記者深入一線,精心采訪,刊發(fā)了大量的新聞稿件。其中有兩位記者通過深入調查采寫的近30萬字的長篇通訊《重器之基》在《民族文學》雜志頭篇刊發(fā),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專著。《重器之基》記錄下在這項工程建設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所作出的努力,以及黨和政府一心為群眾謀福祉,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改變鄉(xiāng)村面貌、改善人民生活所采取的各種有力舉措,使得群眾在國家重器興建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有強烈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950年4月,新中國成立之初,《昭通日報》及時創(chuàng)刊,成為全國地市機關報中創(chuàng)刊較早的一家報紙,第一時間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橋梁。70多年來,昭通日報社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各媒體平臺及時傳達中央的指示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2008年昭通新聞網應運而生后,不斷得到完善發(fā)展;2017年自主研發(fā)的“北緯29度”App,容量大、式樣新、操作簡便,集采、編、發(fā)和通訊員投稿為一體。目前,昭通日報社形成了以傳統(tǒng)媒體和手機報、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興媒體組成的新聞矩陣,以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全面?zhèn)鬟_黨的方針政策,生動反映群眾生活,為黨報融合發(fā)展作了很好的探索。
州市黨報以宣傳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要政策為主要職能,同時,還肩負著傳承地方文化和歷史的重任。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辦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黨報,才能擁有固定的讀者群。這就要求地方黨報要在地方性上下大力氣,將地方新聞做好做足,突出地方特色。
昭通歷史悠久,五尺道在秦時便已開掘,南夷道于漢時有了拓展延伸,較早貫通了中原與邊疆,中原與南亞東南亞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諸多方面的生命動脈。商賈往來,多匯于此,昭通作為必經之路,成了文化沃土。近年來,昭通涌現了一大批文學、書法、攝影等名家,作品蔚然。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獲得者有6人之多,國家級協(xié)會會員40余名。這里還是中華文學基金會命名的全國第五個文學之鄉(xiāng),文化資源豐厚。在此基礎上,昭通日報社相關平臺創(chuàng)辦了《群山》《影像》《書畫》《少年》等特刊,吸引每年近百名全國名家的作品刊發(fā),這些作品以昭通的堅韌不拔和多元風貌為主要抒發(fā)對象進行創(chuàng)作,極具地域特色,影響廣泛。同時,昭通日報社在基層發(fā)掘培育了大批新聞和文學愛好者,這些基層作者創(chuàng)作了大量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形成了有梯次、多元化的宣傳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