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里相當大一部分人住在三樓以下的低層住宅里。家里一旦發(fā)生火災,樓道被煙氣封鎖時,居民就拿晾衣物的麻繩在窗框上打結,握住繩子從窗外逃生。這種方法曾救了不少人,但也讓一些人受傷。
改革開放后,一些城市里建起消防科普教育館,館里把結繩逃生作為培訓項目之一。該項目只需要配置一個鐵架子、多條掛在架上的短繩,墻上的展板用圖示告訴人們多種正確的結繩方法。
參觀者過來時,講解員就用短繩向參觀者示范結繩方法,讓他們跟著實踐。由于成批來館里參觀的大多數(shù)是中小學生,因此這些學生就成為參觀結繩逃生項目最主要的群體。
該項目還配了一臺觸控一體機,用視頻教人們正確的結繩方法,頗有教學與時俱進的感覺。
如果說三四十年前教人們這種逃生方法還有些道理,那么如今再教就是弊大于利,教小學生則是有弊無利了。
首先,用繩索逃生比過去更不安全。
現(xiàn)在居民家里的晾衣繩一般是尼龍等人造纖維制造的細繩,其破斷強度無法支持人們逃生。
那么,如果家里還有多年前留下的粗麻繩,行不行呢?更不行。天然纖維的強度本身就低于人造纖維,而且老化得更快。幾十年下來,其強度只是當年的幾分之一了。
其次,你學了一次結繩方法,過了一兩年真發(fā)生火災時,你是否能在心急慌忙的情況下結繩正確,很難說。如果結繩錯誤,后果可想而知。
第三,爬繩索逃生需要消耗大量體力,這就是為什么我國標準規(guī)定正規(guī)逃生繩的最高使用高度是三樓,日本規(guī)定是二樓。即使是三樓,也是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難以勝任的。
那么有沒有替代的方法呢?
有,居民可以根據(jù)自己所住樓層高度買一條符合國家標準的逃生繩。帶安全鉤的逃生繩無需結繩固定,如果預先在窗口、陽臺上配備用螺絲固定的掛鉤,掛接安全鉤,使用時只要把安全鉤一掛,很方便。其強度也有保證。
還有那種另一端配安全帶的逃生繩,家里青壯年人先用它把老人和孩子放下去,再自己逃生。這樣的逃生繩也就一百多元一條,但它比普通繩索安全多了。
不過,即使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逃生繩,也只是萬不得已情況下使用的應急逃生器材。更好的辦法是在家里配置獨立式煙感火災報警器,及早發(fā)現(xiàn)火災,及早通過樓梯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