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售樓宣傳中的“一梯一戶”“智能梯控”的賣點,王先生夫婦斥巨資購買了位于上海浦東的一套商品房。但交房時,王先生夫婦傻眼了:原以為的專有電梯,變成同一樓層的兩戶人家共用。為此,王先生夫婦將開發(fā)商告上法院,要求追索“專有電梯”消失的損失。
法院審理后指出,本案中雙方對“一梯一戶”理解存在較大差異。縱觀原、被告雙方所簽訂的《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其未就“一梯一戶”作出明確的約定。根據(jù)房型圖,其所附文字說明確實提及“一梯一戶”“入戶玄關,獨立電梯廳”等內容。但法院也注意到,戶型平面圖上顯示預售房屋是配備雙向開門電梯,該房型特征較王先生夫婦所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一梯一戶”有所區(qū)別。法院認為,雖從開發(fā)商提供的房型圖上能夠查看到預售房屋系通過安裝雙向開門電梯的方式從而實現(xiàn)被告認為的“一梯一戶”“獨立電梯廳”等效果,但較該圖示,房型圖上概括的文字表示更易引起購房者對被告所隱含的“一梯一戶”的誤解。作為一個專業(yè)建設方的被告,因其在售房宣傳時含糊表示致使王先生夫婦產生誤解,進而引發(fā)本案訴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王先生夫婦據(jù)此要求被告承擔一定的責任,并無不當,法院應予支持。
考慮到被告售房時關于“一梯一戶”的宣傳給王先生夫婦帶來的誤解,可能導致王先生夫婦等業(yè)主在收房后因需調整、改善房屋設施等造成額外支出,法院酌情判令開發(fā)商參照涉案房屋售價的0.5%標準給予王先生夫婦適當補償。
(《上海法治報》 陳穎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