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近日,“親生兒子控告父親長期家暴母親并最終燒死母親”和“女子長期遭受家暴最終反殺丈夫”的兩則新聞同時引發(fā)關注,再一次讓我們警醒,家暴絕不是家務事,遭遇家庭暴力,要學會正確保護好自己。
第一次家暴就要發(fā)出警告
據(jù)全國婦聯(lián)統(tǒng)計,我國有30%的女性曾遭受家暴。龐大的數(shù)字背后,隱藏著一個個為愛隱忍、為家庭羈絆、被恐懼捆綁,以及對未來喪失信心的女性。
許多惡性的家庭暴力案件,都是因為妻子一再退讓,而導致丈夫更加的肆無忌憚。如果丈夫的第一次施暴行為輕易得逞,事后丈夫又沒認識到這種施暴行為的嚴重性和對家庭造成的傷害,其施暴行為就會逐漸升級,愈演愈烈。
面對第一次家庭暴力,妻子應當及時通報親友,對丈夫的行為發(fā)出警告。另外,在夫妻生活中,雙方一定要加強溝通與交流,互相尊重,遇到事情可以拿出來討論,不要武斷地反對,將家庭暴力制止在萌芽中。
扭曲的宣泄會愈演愈烈
每個人的心理都需要一個出口,多數(shù)人會通過良好的溝通加以梳理,但當溝通不良時,這個宣泄的出口就有可能扭曲。
我們注意到,很多施暴者在外人眼里是非常優(yōu)秀的好好先生,對家庭也非常有責任感,但正是這種“優(yōu)秀”,也讓他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當心理壓力不堪重負,又找不到合理的宣泄出口,便“躲”在家里這個私密的空間,跟自己最親的人“撒嬌”發(fā)泄。但發(fā)泄過后,當被自己傷害的妻子委屈出走,又后悔不迭,下跪哀求,求得妻子的諒解。當家暴的一方愿意認錯時,甚至被家暴女性的父母也秉承著“寧拆一座廟不破一樁婚”的想法,規(guī)勸女兒趕快原諒丈夫。長此以往,施暴和受虐就像一場游戲,不以為然,樂此不疲,最終愈演愈烈。
走進婚姻前多關注細節(jié)
大多數(shù)的家暴男在別人眼里非常完美,卻總有一些細節(jié)逃不過親密愛人的眼睛。在走進婚姻之前,擦亮眼:
1.對方原生家庭。如果對方的家庭曾經(jīng)出現(xiàn)家暴行為,家暴很容易被合理化,那些引發(fā)家暴的模式容易被復制和模仿下來。
2.對方屢次詳細關注你的情感史,并時常提出無理的質疑。對方可能內心已有很多疑點,日后稍有不滿,就可能會變本加厲地追問指責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
3.喜歡用威脅恐嚇來平息任何沖突。喜歡用恐嚇威脅,從心理學上來講,是一種心理退行,屬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這類人喜怒無常,認為別人都必須按自己的方式做,不然就發(fā)脾氣,而且是那種極端且具有毀滅性的發(fā)脾氣。
4.付諸于行動的情緒失控。如果情緒反應必須以摔東西、自殘或者暴力攻擊他人為發(fā)泄方式,遇到強烈的沖突矛盾時,這樣的情緒失控就最容易演變?yōu)榧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