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翠,夏玉蘭,吳 丹
上饒市中醫(y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顱腦損傷具有病情急、死亡率高的特點,顱腦損傷后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的生活[1-2]。對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早期及時有效的護理,對指導臨床工作者制定針對性預防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近些年相繼有研究報道[3-4],部分顱腦損傷患者由于圍術期過渡時間較長,臨床常規(guī)護理無法針對性預防患者術后感染、肢體功能障礙等,從而導致患者術后運動功能較差,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減重步態(tài)康復有利于實現顱腦損傷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通過誘發(fā)分離運動,抑制痙攣,促進正常模式的形成。正面激勵護理模式通過對整個圍術期進行不間斷護理干預,有助于全程密切觀測患者病情變化,增強患者內心積極因素的影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專注能力[5-6]。且既往研究顯示[7],減重步態(tài)康復模式在骨折患者術后應用效果較好。但目前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應用于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護理中尚無報道,基于此,本研究對收治的62例患者進行研究,以分析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的護理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上饒市中醫(yī)院2018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62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常規(guī)組,每組各31例。常規(guī)組男15例,女16例;病程1~10 個月,平均病程(6.24±0.35)個月;年齡34~76 歲,平均年齡(58.25±6.98)歲。觀察組男14 例,女17例;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6.74±0.36)個月;年齡32~77 歲,平均年齡(60.12±7.8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顱腦損傷中醫(yī)診療方案》中的顱腦損傷相關診斷標準[8],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受傷至入院時間<24 h,受試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患有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懷孕或處于哺乳期;殘疾或久病臥床等生活質量不佳;主動退出研究或中斷治療者。
常規(guī)組予以減重步態(tài)康復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上體位擺放治療、下肢關節(jié)松動技術、拍打肌肉、抑制異常肌張力、床上翻身、上下左右移動、橋式運動等。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減重訓練依靠吊帶進行下肢負荷減輕、完全負重訓練以及跑臺坡度調節(jié)和速度設置,2 d/次,持續(xù)3個月。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施以正面激勵護理,具體如下。(1)組織護理:成立風險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各責任護士共同參與,根據患者入院病情及病歷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協(xié)調評估患者護理風險并制定圍術期對應護理策略。護士長檢查并記錄護理進展,每天1 次。(2)正面激勵:全面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癥狀,通過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況、疼痛認知、自身的疼痛經歷等,結合情況,為患者提供正面激勵管理,并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正面激勵,及時疏導不良情緒。(3)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在護理中,通過鼓勵性的言語對患者進行疏導,并結合肢體功能恢復時間來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對患者進行耐心的指導,讓患者可以更好掌握科學有效的放松療法。(4)每天由醫(yī)護人員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估,評估患者疼痛部位以及自身的疼痛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通過聽音樂、做游戲等積極健康的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更好地調節(jié)患者心理情況,積極改善其情緒,進一步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如發(fā)現患者肢體功能無法有效恢復,應該加強對于患者家屬的鼓勵,讓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肢體功能恢復計劃中,引導患者積極健康地面對疼痛所引起的影響。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肢體功能評分。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S)評估患者肢體功能,上肢運動功能評分66 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3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成人生活質量量表(GQOLI-74)[12]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3)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13]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得分≥5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4)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評估表由兩組患者的家屬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全表包括2 個維度(護理專業(yè)度、護理態(tài)度),共計10 個條目,總分100 分,<60 分為不滿意,60~80 分為比較滿意,>80 分為滿意,滿意度=(比較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FM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53);護理后,兩組患者FMAS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FMAS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FMAS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護理前同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31)常規(guī)組(n=31)t值P值護理前66.520±3.56 67.211±3.65 0.755 0.453護理后85.58±8.52a 75.65±6.52a 5.153<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GQOLI-7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94);護理后,兩組患者GQOLI-74 評分高于護理前,觀察組GQOLI-74 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QOLI-47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QOLI-47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護理前同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31)常規(guī)組(n=31)t值P值護理前36.58±5.23 35.87±5.21 5.535 0.594護理后46.85±6.98a 41.66±5.47a 3.259 0.002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61,P=0.719),護理后兩組SA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護理前同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31)常規(guī)組(n=31)t值P值護理前68.52±10.25 67.59±10.01 0.361 0.719護理后44.25±7.85a 49.56±8.56a 2.546 0.013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重癥急癥,是由于外力作用導致的頭部損傷,極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顱腦損傷護理治療難度大,會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9-13]。既往臨床實踐證實[14-15],通過康復訓練等方式促進神經側循環(huán)建立,從而減少顱腦損傷對神經功能造成損傷,恢復肢體運動功能,進而改善預后。但有研究指出[16],顱腦損傷患者由于昏迷時間較長,病痛與長時間的康復治療,患者易產生焦慮,增加護理難度。因此,需要找到有效的護理方法。
本研究結果提示,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應用于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有利于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是一種以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為護理目標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案,患者通過自我激勵、心理暗示等相關訓練內容,不斷改變自身行為狀態(tài),優(yōu)化思考模式,緩和心情[17]。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大多都是從恢復期進行,目前,對于此病癥的觀念比較傾向于正面激勵訓練,提高患者信心,有利于增加患者運動的欲望,通過強化運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18]。
本研究結果提示,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應用于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正面激勵護理有利于減低疼痛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同時,聯(lián)合護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因此患者焦慮評分明顯降低,心理狀態(tài)明顯改善。此外,本研究結果還提示,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應用于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醫(y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建立起信任的關系后,患者更加信任醫(yī)護人員,更愿意聽醫(yī)護人員的話進行治療或康復訓練,讓患者參與制定目標并實施,能夠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9]。因此,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通過術后積極與患者溝通,列舉既往或同期成功病例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從而降低負面情緒,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20-21]。
綜上所述,正面激勵護理聯(lián)合減重步態(tài)康復應用于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