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石雙嬌 秦寧 鐘竹青,2
《中國心血管報告2020》顯示[1],截止2020 年我國冠心病患者已達1 139 萬,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為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在緩解癥狀方面療效顯著,但卻不能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導致患者術后1 年內仍有32.3%的心絞痛及22%的血管內再狹窄事件發(fā)生率,10 年死亡率超過30%[2]。近十年來,我國PCI 手術例數(shù)以每年15%~20%的比例飛速增長[3],截止2020 年已位居世界第一[1]。心臟康復作為多國推薦的心臟病患者持續(xù)治療項目,能有效減少45%~47%的全因死亡率[4]及18%的再住院率[5]。盡管益處較多,但心臟康復在我國PCI 患者中的利用率仍然較低[1]。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PCI 患者對心臟康復信息知曉率低,低水平的康復信息知曉水平不僅與低利用率密切相關[6],還會增加對運動康復的恐懼心理[7],嚴重影響康復效果。目前,國內已經(jīng)開展針對冠心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心臟康復信息需求調查,但缺乏針對PCI 患者的調查。本研究旨在調查PCI 患者術后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為康復教育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選取長沙市某綜合三甲醫(yī)院2021年4~7 月心血管內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36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PCI術后患者;③經(jīng)醫(yī)生評估,推薦進行心臟康復治療;④能理解量表內容。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精神障礙患者;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③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為Ⅳ級。本研究已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查。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編制,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收入、醫(yī)保類型、合并癥、是否發(fā)生過急性心肌梗死、NYHA 心功能分級(Ⅰ級為日?;顒硬皇芟拗疲蚣墳轶w力活動輕度受限,Ⅲ級為體力活動明顯受限)、病程、有氧運動情況、吸煙情況、PCI 術后住院次數(shù)、是否聽說過心臟康復、是否接受過心臟康復。②心臟康復信息需求量表(Information need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INCR)由 Ghisi 等[8]于2013 年編制,而本研究采用的是蔡雪[9]引入的中文版。該量表包括心臟康復基礎知識、營養(yǎng)知識、運動鍛煉知識、藥物知識、工作/職業(yè)/社會、壓力或心理因素、一般社會關注、緊急情況/安全、診斷和治療、風險因素管理共10 個維度的50 個條目?;卮鸩捎肔ikert 5 級計分法,從“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中立”、“重要”、“非常重要”依次計“1 分”、“2分”、“3 分”、“4 分”、“5 分”,共 計 50~250 分,分 數(shù)越高代表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程度越高。中文版量表的Cronbach'α 為0.930。心臟康復信息獲取方式包括一個問題“您希望以何種方式獲取心臟康復相關知識?”,回答包括“就診時與醫(yī)務人員交流”、“宣傳手冊”、“講座”、“QQ、微信及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電話隨訪”的多選項以及一個開放式補充選項。
1.2.2 資料收集 所有問卷在患者接受PCI 手術48h 后病情穩(wěn)定時填寫。研究人員在病房向患者解釋研究的目的、意義、保密原則,獲取知情同意后發(fā)放問卷。由患者自行填寫,有問題時研究人員及時解答,不得進行暗示性指導;對于不認識字的患者,則采用問答的形式協(xié)助填寫。問卷當場回收,若有漏項則提醒患者填寫完整。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236份,剔除回答不完整及回答重復的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21 份,回收有效率為93.6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構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總分為應變量,將單因素方差分析中對心臟康復信息總分或維度得分存在差異的變量逐步引入多元線性回歸方程(α入=0.05,α出=0.10)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α 為雙側概率。
2.1 PCI 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單因素分析221 例患者中,男86 例,女135 例,年齡38~90 歲,(64.16±9.50)歲。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INCR 評分在PCI 術后住院次數(shù)、年齡、體型、家庭年收入、病程、是否發(fā)生過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合并Ⅰ型糖尿病、是否聽說過心臟康復方面存在差異,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得分單因素分析(n=221)
續(xù)表1
2.2 PCI 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信息內容需求得分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條目總分為(168.56 ±19.04)分,其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藥物知識(3.74±0.52)分,緊急情況/安全(3.69±0.60)分,營養(yǎng)知識(3.64±0.67)分,心臟基礎知識(3.47±0.59)分,運動鍛煉/體力活動(3.46 ±0.51)分,壓力/心理(3.44±0.60)分,工作/職業(yè)/社會(3.18±0.18)分,診斷和治療(2.97±0.87)分,一般社會關注(2.96±0.86)分,危險因素(2.89±0.90)分,維度平均分(3.37±0.38)分。
2.3 PCI 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方式調查對象希望獲取心臟康復信息的方式依次為:QQ、微信及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65.6%)、宣傳手冊(52.5%)、講座(26.7%)、電話隨訪(19.5%)、就診時與醫(yī)務人員交流(16.3%)。此外,75 例患者希望獲取信息的方式還包括可隨時獲取科普視頻的網(wǎng)站及APP,占比33.9%。
2.4 PCI 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總分多因素分析以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其中年齡設置啞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小于60 歲和發(fā)生過急性心肌梗死的PCI 患者心臟康復需求得分更高(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PCI 術后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總分多因素分析
3.1 PCI 患者術后心臟康復信息需求現(xiàn)狀本研究結果顯示,PCI 患者術后心臟康復信息需求條目得分為(168.56±19.04)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相關研究結果[10,11]。這可能與所有治療方式中PCI 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且短期內療效顯著有關,導致患者過于依賴手術效果[12],對疾病性質及病因缺乏正確認知,參與心臟康復的動力不足,缺乏興趣有關。Thompson 等[13]也發(fā)現(xiàn)所有冠心病患者中,接受PCI 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參與率最低。本研究中PCI 患者最想獲取的康復信息依次為藥物知識、緊急情況/安全信息、營養(yǎng)知識,與相關研究相比,結果稍有差別[11]。除了共同重視藥物及營養(yǎng)治療外,PCI 患者更關注緊急情況/安全信息,而冠心病患者則更關注診斷/治療及心臟基礎知識。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超1/3 的患者經(jīng)歷過急性心肌梗死發(fā)作,“瀕死”的癥狀經(jīng)歷促使其尋求解決途徑以應對隨時可能再發(fā)的死亡威脅;而大部分冠心病患者久治不愈,因而更渴望根治疾病。趙宇柯等[14]還發(fā)現(xiàn)所有條目中PCI 患者對“哪些食物有益于心臟”,“心絞痛發(fā)作時如何處理”,“哪些藥物有益于心臟康復”三項最為重視,通常對藥物知識、危急與安全信息缺乏有效理解。這提示醫(yī)務人員應避免使用專業(yè)化術語,同時借助教具、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提高患者信息攝取能力。Vibeke 等[15]采用“ Learning and Coping”教學法,指導冠心病患者獲取康復信息并實踐后,在護士引導下行反思、歸納、總結,內化形成個人見解,結果有效促進了患者對信息的理解以及康復依從性,這在今后PCI 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值得借鑒。
本研究中,PCI 患者希望獲取康復信息的主要方式是QQ、微信及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宣傳手冊以及可隨時獲取科普視頻的網(wǎng)站及APP。與以往研究結果不同的是,與醫(yī)務人員直接交流不再占據(jù)需求方式第一位,而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途徑獲取康復信息的占比有所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在三甲醫(yī)院開展,醫(yī)務人員因工作繁重無法針對每位患者開展詳細宣教。加上近年來移動設備的普及,我國移動醫(yī)療規(guī)模[16]及網(wǎng)民人數(shù)穩(wěn)步增長,互聯(lián)網(wǎng)因其及時、便捷、靈活的優(yōu)勢逐漸獲得青睞,成為患者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綜合性網(wǎng)站是國內患者獲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徑,厲錦巧等[17]以“冠心病”為關鍵詞對國內主流網(wǎng)站評估發(fā)現(xiàn),與冠心病相關的健康信息質量不高,且信息的可理解性及可操作性較低。因此,面對國內冠心病患者在線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進一步保障網(wǎng)絡信息準確性并不斷優(yōu)化內容勢在必行。
3.2 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得分影響因素分析
3.2.1 中青年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得分更高 本研究顯示,中青年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得分更高。這與相關研究[10,11,18]結果一致。推測原因可能為,中青年患者正處于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峰期,在家庭中承擔主要角色,更渴望回歸正常生活,康復動機更明確。老年患者由于身體素質下降、軀體疼痛、行動受限等導致其對運動存在強烈的恐懼心理[19],加之傳統(tǒng)的康復方案更側重年輕人,康復門檻較高;同時由于認知功能老化、軀體老化以及低水平的社會適應能力,使老年患者健康素養(yǎng)普遍偏低[20],研究發(fā)現(xiàn)低健康素養(yǎng)患者不僅尋求疾病信息的主動性差[21],康復信心不足[22],并且在同等的教育中掌握的信息更少[23]。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PCI 患者往往因衰弱全因死亡率及再住院風險更高[24],但在心臟康復中與年輕人有同等健康獲益[25],在心血管功能及代謝方面的改善甚至更佳[26]。這提示臨床人員應主動告知老年患者康復的同等益處及重要性,根據(jù)患者年齡特點提供特異性的康復信息,同時將專業(yè)知識具象化、簡單化,以促進患者對信息的理解。Nikki 等[27]發(fā)現(xiàn)利用3D 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的在線教育將晦澀難懂的專業(yè)信息化繁為簡,可以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關知識水平及康復信心,對老年患者的提升效果尤為顯著。Lucio 等[28]則建議針對低健康素養(yǎng)的冠心病患者,除了增加康復信息的可讀性、可及性之外,還應提高護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優(yōu)化教育交流方式,以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強化重要信息,提高康復教育效率。這在老年患者的康復教育中值得推廣。
3.2.2 經(jīng)歷過急性心梗的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更高 突發(fā)癥狀是冠心病患者主動尋求治療的關鍵[29],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過急性心肌梗死的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更高,Emma 等[30]也發(fā)現(xiàn)接受過急診PCI 治療的患者治療及康復配合度更高,主動獲取的康復信息更多。健康信念模型認為健康行為的產(chǎn)生受疾病嚴重性認知、易感性認知、益處認知、行為障礙認知、自我效能五部分影響[31]。Kim等[32]提出急性心?;颊哂捎谕话l(fā)的嚴重“胸痛”、“氣短”瀕死癥狀對疾病嚴重性、易感性及病因有更深刻的認知,促使其對以往不良生活習慣的反思以及長期生活方式的改變,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及復發(fā)。其次,PCI 患者住院周期短,而心肌梗死患者大多為急診危重入院,匆忙的就醫(yī)體驗也促使患者對術后治療的持續(xù)關注。因此,醫(yī)務人員應給予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多關注。
綜上所述,PCI 患者心臟康復信息需求處于中等水平,藥物知識、緊急情況/安全、營養(yǎng)知識占據(jù)需求前列,經(jīng)歷過急性心梗的中青年PCI 患者康復信息需求更高。鑒于目前國內相關干預性研究稀缺,因此今后研究需要充分借鑒國外經(jīng)驗,并針對年齡特點開發(fā)特異性的康復方案,借用互聯(lián)網(wǎng)通過動畫、圖片、文字、海報、清單等多種形式提高康復教育效率,構建適合國情的本土化模式。對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人員還應給予額外關注。同時,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調查地點僅在湖南省一家醫(yī)院,存在選擇偏倚,代表性欠佳;其次,僅調查了PCI 患者住院期間的心臟康復信息需求。因此,未來還應開展大規(guī)模的縱向研究,探索PCI 患者在住院期間、出院后過渡期、參與心臟康復后信息需求變化及影響因素,為康復教育提供更為精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