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潔
有研究報道顯示[1],在妊娠期,婦女生殖道的免疫功能呈現(xiàn)顯著下降趨勢,在此階段,機體會受到多種生殖道病原菌的感染,隨著疾病進展,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不僅對于孕產婦的自身健康狀況造成嚴重影響[2],同時還會導致多種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進而影響出生人口質量。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妊娠期婦女生殖道通常會合并一種或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其感染比例為28.33%,而在對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的研究中,細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炎以及念珠菌感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類型,而此類患者多表現(xiàn)為分泌物異常以及特征性表現(xiàn),目前隨著核酸檢測技術的不斷提升[4],對于病灶部位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檢測已經方便快捷。針對不良孕產婦既往史者,及時對生殖道感染的病原菌進行分析,早期開展干預,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顯著意義。但是在對病原微生物對生殖道感染造成的不良妊娠結局的病理分析中,其是否通過相關性激素水平的調控,進而對機體的妊娠結局產生影響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5]。本研究主要通過生殖道感染對女性抗繆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xiàn)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的影響及與妊娠結局的關系分析,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采用回顧性研究,選擇2019 年12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300 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5~35 歲,平均(27.33±2.31)歲,體重指數(24.34±2.01)kg/m2,受教育年限9~17 年,平均(12.89±2.33)年,孕周25~36 周,平均(30.12±3.11)周。根據陰道分泌物的檢查結果,感染患者85 例,未感染患者2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生殖道感染診斷標準[6];②所有患者均為初次妊娠;③所有患者均為單胎。排除標準:①妊娠合并癥;②精神障礙者;③個人原因退出研究者;④納入研究后計劃引產者。
1.2 研究方法所有孕產婦入組后均進行陰道分泌物采集,使用窺器對患者的陰道進行充分暴露后,對患者陰道分泌物的量、形狀以及宮頸口的情況進行評價,同時使用棉簽對內側壁的分泌物使用快速檢測卡進行檢驗,同時對刮取的陰道分泌物進行病原學檢測。在對患者的快速檢測檢驗卡中檢測為陽性,同時結合陰道分泌物的鏡檢發(fā)現(xiàn)線索細胞則可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病,如果經衣原體抗原檢測為抗原陽性則可診斷為衣原體陰道炎,在鏡下檢查發(fā)現(xiàn)滴蟲或者白色念珠菌則可診斷為滴蟲性陰道炎或者念珠菌性陰道炎[7]。所有患者明確診斷后給予對應治療,以陰道內用藥為主。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患者入組后,采集血液4ml,3 500r/min 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化學發(fā)光法對患者的AMH、FSH、LH 及E2 水平進行檢測。其中AMH 送往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檢測。
1.3.2 感染組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病原菌情況 分別對感染組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細菌性陰道病、念珠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病、沙眼衣原體感染、梅毒以及陰道尖銳濕疣情況進行分析。
1.3.3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比較 分別對兩組患者發(fā)生胎膜早破、早產、切口愈合不良以及新生兒感染等情況進行比較。
1.3.4 相關性分析 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分析AMH、FSH、LH 及E2 水平與不良妊娠結局的關系。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9.0 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比較感染組患者的AMH、FSH、LH 及E2 水平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2.2 感染組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病原菌情況通過對感染組患者的生殖道病原菌分析,排在前4 位的分別為細菌性陰道病、念珠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病、沙眼衣原體感染。見表3。
表3 感染組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病原菌情況
2.3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比較感染組患者胎膜早破、早產、切口愈合不良以及新生兒感染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未感染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比較[n(%)]
2.4 相關性分析通過相關性分析,患者的AMH、FSH、LH 及E2 水平與胎膜早破、早產、切口愈合不良以及新生兒感染呈正相關(P<0.05)。見表5。
表5 相關性分析
2.5 不良妊娠結局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分析顯示,較高的AMH、FSH、LH 及E2 水平均為不良妊娠結局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6。
表6 不良妊娠結局多因素分析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多以細菌性陰道病較為常見。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正常的生殖道乳酸桿菌的數量呈現(xiàn)顯著下降趨勢[9],而大量的厭氧菌則呈現(xiàn)顯著優(yōu)勢,進而形成一系列臨床癥狀,而目前的臨床癥狀均是由局部病灶部位的微生物失調所導致。微生物學調查顯示[10],目前下生殖道感染主要包括念珠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淋球菌性陰道炎以及衣原體性陰道炎,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白帶增多以及外陰瘙癢等。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11],絕大多數患者在疾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同時不積極處理,可能會造成患者不孕、死胎以及流產。目前隨著圍產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12],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以及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已經在臨床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在本研究中,妊娠期婦女生殖道感染比例為28.33%,與既往報道一致[13]。本研究中,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前4 位分別為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以及衣原體性陰道炎,與既往報道的陰道生殖道感染細菌譜一致[14]。
本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激素水平進行分析,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呈現(xiàn)顯著的紊亂異常,而在妊娠階段,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顯著變化,患者雌激素水平呈現(xiàn)顯著的上升趨勢[15,16],同時與患者陰道上皮內的受體結合,進一步促進局部病灶部位的糖原含量顯著上升,為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提供了絕好的條件[17]。同時隨著陰道分泌物的顯著性增加,患者局部病灶部位的黏膜則呈現(xiàn)顯著的充血以及水腫情況,對于黏膜組織屏障功能的下降具有顯著意義。所以,綜合多種情況分析,性激素水平的異常波動,為局部病灶部位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增殖過程中,患者的陰道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生殖道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顯著變化,進一步導致了微生物菌的異常增殖[18]。所以,對患者性激素水平進行分析,對于陰道微生物的異常改變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對妊娠結局的分析中,胎膜早破、早產、切口愈合不良以及新生兒感染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未感染者。有研究報道[17,19],生殖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可能會在病灶部位釋放彈性蛋白等酶類物質,該種物質對于胎盤表面的磷脂具有顯著的溶解作用,進一步加重不良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生殖道感染會造成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紊亂,患者不良妊娠結局風險顯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