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視頻/本刊記者 蕭軍
組裝好的單車,上墻展示。
張銀松正在為客戶維修山地車。
單車發(fā)燒友喜提愛車。
周末前夕是張銀松最忙碌的時間。
張銀松精心調試單車。
張銀松與客戶溝通。
最近,“沿著長安街追落日”成為北京眾多騎行愛好者的新樂趣。新冠肺炎疫情讓本就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自行車運動掀起了新一波熱潮。蹭著這波熱度,負責自行車調試、維修的技師職業(yè)瞬間火爆起來。
8 月12 日清晨6 時,張銀松騎著價值2 萬元的美利達自行車在京周路上開始了每天的騎行訓練,每次1 小時20 分鐘,騎行40 公里。張銀松10 年前開始接觸自行車運動,從最初的騎行愛好者“進化”成一家自行車車行的老板。工作室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大竇路,主要銷售自行車以及周邊產品,同時提供自行車的日常維護和修理服務。
工作室門口堆放著幾個美利達自行車的包裝盒,“紙箱里這五六輛車是客戶兩個月前定的,昨天傍晚才到貨,今天我必須組裝出來?!睆堛y松邊組裝調試邊跟記者嘮嗑。這時,一位大爺推著一輛公路自行車進來,要求檢查油剎是否良好。張銀松檢查后發(fā)現(xiàn)油剎密封系統(tǒng)有點漏油,于是補充完剎車油后擰緊了螺絲,大爺滿意地走了。張銀松告訴記者:“大爺每天騎行50 公里,堅持了兩年,現(xiàn)在70 歲了,身體棒著吶?!?/p>
說起“調車”,張銀松侃侃而談:“調車要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人,隨著年齡、體重的變化,也需要調試車把的角度、把立的高度、腳踏桿的長度、輪盤的大小,任何一個組件和騎行者匹配不適當,都會影響騎行者的感受。”他強調,調車全憑經驗和眼力,“每個技師都有自己對調車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對我來說,自行車上的螺絲不是擰得越死越好,搭在螺絲刀上的小拇指感受到微麻就是螺絲擰到位的標志。還有,給車胎打氣不能只看壓力表上的數值,要用手捏一捏,再彈一彈,根據聲音判斷。不同品牌和車型的輪胎厚度、花紋不一樣,想要調到最佳還得靠手感和經驗?!?/p>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自行車不再僅僅是普通的交通工具,已經發(fā)展成為集通勤、健身運動、社交為一體的“第三空間”。人們對騎行的熱情推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據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發(fā)布的《2021 年1-6 月中國自行車行業(yè)經濟運行分析》,2021 年上半年,自行車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營業(yè)收入357.1 億元,同比增長45.4%,實現(xiàn)利潤13.6 億元,同比增長77%。由此引發(fā)了自行車維修和保養(yǎng)需求的上漲,供需不匹配的矛盾顯現(xiàn)。目前,行業(yè)內尚未建立起面向維修技師的完整培訓體系,在維修人才的培養(yǎng)和維系上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