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杰
紫砂壺藝術自明朝正德年間誕生以來,制壺匠人們在工藝技法與藝術表現上進行了多重探索,使得紫砂壺得以承載并傳承更多的文化、精神、情感等內容,展現了紫砂壺藝術的內在魅力,紫砂壺藝術世界亦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充分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且多元的審美需求。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獨特的“山水情結”,為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凝結于山水之中的文化情懷促使紫砂壺藝術形成了高雅、脫俗且韻味悠長的意境美,與茶文化的氣質相符合?!吧剿閴亍本屯ㄟ^絞泥工藝與雕刻工藝的配合塑造出青山綠水之美,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創(chuàng)新效果,承載了中國獨特的古典美學見解,傳達了“縱情山水間,心游天地外”的意境追求。
此件作品泥料首先便能牢牢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紫砂泥本就種類豐富,色彩多樣,制壺匠人們又通過一些獨特的工藝使泥料的色彩表現得更加豐富,尤其是進入現代以來,一些人工調配手段也相繼出現,雖在品質上參差不齊,但能反映出紫砂壺藝術的時代風貌。
此壺便運用了紫砂壺制作工藝中難度較高的絞泥技法,在壺的表面交織出青山綠水的意境畫面。絞泥發(fā)源于唐代,最早應用于瓷器當中,后為紫砂壺藝術所借鑒。絞泥就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泥料相互糅合、擠壓形成自然的紋路,如云如水,如木如煙,非常精美。
此壺首先在主色調上就非常獨特,呈神秘、清冷的孔雀藍色,有瓷器的韻味,體現了東方魅力,也象征那柔柔的、清澈的綠水。絞泥設計呈現在壺蓋與壺身下半部分,為多色絞泥。壺身下部的絞泥由淺黃色與紅棕色交織而成,為不規(guī)則的帶狀,環(huán)繞壺身一周,象征水的波紋和底部閃爍的泥沙顆粒。壺蓋頂面的絞泥也為淺黃色與棕紅色,呈團塊狀,如陽光照射在水面上形成的光影。泥料中的砂質在燒制后也變?yōu)辄c點金光,點綴在壺面上如波光粼粼,生動形象。通過絞泥工藝,作品中就呈現出春光明媚、綠水蕩漾的意境效果。
紫砂泥通常體積較小,所能容納的藝術元素比較有限,此壺所用的絞泥工藝已十分出眾,因此在造型設計上創(chuàng)作趨于簡樸,并由此展現了紫砂壺藝術的典型氣質。
壺身為圓形,整體圓潤寬大,頸部微微向內收緊,形成較小的口部,使作品寬圓而不笨重,襯托出自然垂落的放松肩部線條,氣韻流暢。筒身有著向外突出的明顯弧度,形成了飽滿豐潤的視覺效果,且能更好地貼合人手掌的弧度,觸覺效果極佳,能讓人們的每一寸手掌肌膚都能感受到作品結構的特征與泥料的細致。圓形壺蓋的頂面也帶有微微的弧度,與壺頸部完美嵌合,連接縫都細致得幾乎消失不見了,增強了作品的整體感與簡潔感。
壺嘴與把手出現了小小的“變奏”,在造型上,壺嘴是典型的一彎嘴,把手也是紫砂壺作品中最常見的耳狀環(huán)形端把,曲線形態(tài)與壺身具有一致感,但就線面結構上看,壺嘴與把手明顯呈現出方器棱面分明的特征,壺嘴上共四條棱線,把手則為典型的四方形態(tài),且斜上方帶有“飛”,棱角感更強。方器特征的融入象征山的巍峨與俊秀,與柔柔的“春水”形成對比,才能彰顯出別樣的山水情調。
此壺還有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那便是太湖石造型的壺鈕,其與絞泥及造型配合形成的江南水鄉(xiāng)情調相融合,使作品的意境美得以升華,一展文化情懷。
太湖石是經大自然精雕細琢而形成的獨特石頭,造型多樣,玲瓏剔透,有重巒疊嶂的姿態(tài),極具觀賞性。此壺中的太湖石壺鈕雖同樣為創(chuàng)作精雕細刻而成,但其生于自然的本質決定了能為作品增添自然氣息。
太湖石壺鈕鑲嵌在壺蓋頂面中央,造型不規(guī)則,表面帶有許多圓形的孔洞,精準地塑造出了太湖石的特征。這一壺鈕彰顯了紫砂壺雕刻工藝的水準,從而提升了作品的工藝價值。通過這一壺鈕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與尊重,以及自然和文化之間的依存與轉化。
創(chuàng)作者通過多種工藝的配合打造出意境美,有朦朧的山,有溫柔的水,更有人們寄托于江南水鄉(xiāng)與太湖石中的依戀情與文化情,讓人們在賞壺、用壺之時完成一次江南水鄉(xiāng)的心靈凈化之旅。
結語:此件“山水情壺”的工藝價值較高,尤以絞泥工藝最為突出,使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創(chuàng)新特征,內里又是非常扎實深厚的中國意境美思想。本文分別對作品的絞泥工藝、造型與太湖石壺鈕進行了分析,說明了作品的意境美構建,揭示了中國獨特的山水情結與文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