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渝,張芯慧,陸詩瑤,普方辰,王宗忠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上海 201318)
如何保障人身安全一直是熱門話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日益提升,人身安全意識、自我防范意識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意外突發(fā)狀況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又因缺少緊急求助類安全保障工具,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高齡老人、女性、兒童等弱勢群體則面臨著更多的安全隱患問題,例如老人突發(fā)疾病、意外摔倒、迷路走失;女性獨自夜行時遭遇歹徒、獨居女性遭遇入室搶劫;低齡兒童意外走丟或被拐等報道不絕于耳。因此,在發(fā)生緊急情況時,人們如何高效、快速且安全地向外界傳達遇險信號,提升自身安全,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的研究基于分析不同人群所面對的危險場景,嘗試構建面向多人群的高效能緊急求助器模型,創(chuàng)新產品融入“互聯網+”優(yōu)勢,對同類競品進行優(yōu)化升級,通過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功能設計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人類在面對地震、 海嘯、山體崩塌、火災等自然災害時,難免發(fā)生人員傷亡等嚴重后果。以地震為例,即便當今科技高度發(fā)達,出現受災人員被埋、失蹤的案例不在少數,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援,將會導致死亡人數成倍的增加。為挽救更多受災人員,震后“黃金72小時”是最佳救援時間,而有效的救援工作僅靠施救方遠遠不夠,還需要受困人員的積極配合,此時就凸顯了緊急求助器等產品的重要性。
緊急求助器小巧易攜帶,具有防水、耐高溫、抗摔打等特性,能發(fā)出穿透性較強的求助信號聲響,在救援現場可以極大地提高救援人員的搜救率,有效降低受災人員的生命損失。在人們遭遇諸如搶劫、勒索等意外危險時,緊急求助器具備靜音報警功能,采取“一對多”的求助報警方式迅速聯系距離受害人最近的公安機關,或利用緊急求助器自身的穿透性響聲吸引附近人群的注意以達到緊急避險和脫險的目的。
由此可見,緊急求助器是一款適用于廣大人群的安全產品,可以在危急情況下做到多重求助,極大地增加脫險概率,有效保障產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單身獨居女性通常體格弱小,缺乏反抗力,一旦遇到險情往往孤立無援,這些特點使她們容易成為犯罪的目標,安全隱患顯而易見。有數據顯示,從2009—2016年的7年間,一共發(fā)生21起獨居女性被害案件,其中多數為入室搶劫案和性侵案,這些女性受害者都具有報警延后性的共同特征[1]。
一般來講,當此類案件發(fā)生時,受害方與施害方通常有較長的周旋時間,如果受害方攜帶并使用了有效的緊急求助器,就有可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援,從而阻止不幸事件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此類風險狀況,使用者可以即刻啟動緊急求助器的自動定位和錄音功能,并開啟“一對多”報警求助功能。
求助對象既包括產品內置的緊急聯系人,也包括附近的公安機關。當緊急聯系人未作出響應或距離受害人路途遙遠時,緊急求助器便會自動通過互聯網直接聯系距離受害人最近的公安機關,在報警的同時還將受害人的位置信息和錄音資料同步實時傳送至公安局對接系統。警方收到求助信息后會根據受害人所處情境,實施合理的營救方案,極大提升了救援效率,也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受害人的損失和傷害。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近年來兒童因迷路而走失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與此同時,拐賣兒童的犯罪行為也很猖獗。如今,兒童拐賣行為呈現出集團化與職業(yè)化的新型犯罪特點,致使走失兒童的家長及警方無法在第一時間內意識到孩子走失或被拐賣,走失兒童的營救成功率并不高[2]。發(fā)生低齡兒童被拐賣或走失事件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兒童防范意識差、不清楚如何發(fā)出求助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的實時位置。
危險求助器除具有GPS定位功能以外,還具有加速度傳感器定位功能,如果給孩子配備危險求助器,家長就可以通過手機一鍵查看兒童的具體實時位置。家長也可以在危險求助器應用軟件的地圖中設置兒童的活動范圍,一旦低齡兒童離開了家長預先設定的地理范圍,家長手機就能立刻就收到提示,從而發(fā)揮預警和防走失的作用。與此同時,當兒童遇到危險時,只要按下緊急報警按鈕,接警平臺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內被啟動和作出反應,及時向家長發(fā)送求救信號,讓家長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現場。危險求助器會顯示報警兒童的姓名、實時位置,但不會發(fā)出任何警報聲或聲響,從而可以有效保護兒童的人身安全。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2020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有1.95億,占總人口的13.5%,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我國將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預計到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達到頂峰[3]。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也在逐步退化,這使得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也無法滿足他們對舒適度的需求,因肢體機能退化原因導致老人在家意外跌倒受傷的案例時有發(fā)生[4]。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30萬人因跌倒而死亡,其中60歲以上的人所占比例超過50%;6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30%發(fā)生過跌倒,有15%的老年人發(fā)生過多次跌倒[5]。此外,因記憶力減退等原因也讓老人常常面臨走丟的困擾,有的甚至帶來不可挽救的災難性后果。在獨居老人數量不斷增加的社會背景下,危險求助器可以妥善解決獨居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問題。
2.1.1 信號發(fā)射端
緊急求助器具有微型雙頻發(fā)射器,由兩條電子通路組成。
電路一適用于發(fā)出高分貝鳴叫聲,實現救助呼叫功能。利用雙擊按壓觸發(fā)壓力感受器,選擇相應求助鳴聲,使連接鳴叫器的電路形成通路,鳴叫器便開啟運作模式,執(zhí)行鳴叫式求助。當獲得幫助后再一次按壓,切斷電路一,終止鳴叫聲。
電路二適用于緊急報警救助。將特制的傳感器以活塞形式內置于產品中,當需要緊急報警時,通過拔出活塞接通電路二,連接內置芯片,同時啟動串聯在電路上的GPS定位系統和錄音系統。芯片將接收到的信號進行編程、運算、處理后,即可將求助信息發(fā)送到提前設定好的緊急聯系人手機中,或者根據實際情況轉接到求助者最近的公安機關報警系統。
2.1.2 信號接受端
電路二的緊急報警接受端是安裝于手機中的一個特定軟件以及公安機關報警系統,該軟件與求助器發(fā)出的信號相連接,自動編程、運算、處理,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已安裝該軟件的緊急聯系人手機終端順利接受求助人發(fā)送的實時錄音及動態(tài)定位信息。
收到求助信號的手機屏幕上將顯示“XXX正面臨危險,需要你的救助”等字樣,與此同時,發(fā)出特定的穿透式報警鈴聲,以免接收信號者未及時發(fā)現求助信息。若信號反饋系統檢測到緊急聯系人在2 min內未作出任何響應,信號源則將相關信息直接傳輸至距離求助者最近的公安機關報警系統,呼叫警方力量啟動救援程序。若成功聯系到緊急聯系人或公安機關,系統便通過閃爍相應顏色的燈光作出回應。當危險解除或救援成功后,將活塞插回即可終止求救信號的發(fā)射和輸出。
緊急求助器產品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緊急求助器模型圖
產品有3種模式可供選擇。
模式一:當需要求助時,雙擊按下對應的求助按鈕,發(fā)出相應鳴叫即開始運行。單擊按下相同按鈕則終止救助。本產品有3個按鈕,第一個按鈕適用于使用者突發(fā)疾病意外;第二個按鈕適用于使用者遭遇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第三個按鈕適用于使用者發(fā)生交通事故等緊急意外情況。
模式二:適用于使用者遭遇他人正面威脅而又不能激怒對方的情形。手機下載該產品特定軟件,輸入產品編號,將產品與3位緊急聯系人的手機進行綁定。拔出活塞開關即可觸發(fā)啟動向緊急聯系人進行求助,或直接轉接公安機關報警系統。
模式三:適用于緊急聯系人或警方反向查找走丟的低齡兒童。手機下載該產品特定軟件,輸入產品編號,即可查找對應使用者的相關位置動態(tài)信息。
緊急求助器具備以下優(yōu)勢:具備多種求助模式,能根據不同危險場景選擇對應按鈕發(fā)出不同鳴叫聲,便于區(qū)分危險類型,從而拓寬了適用人群;求助對象不局限于附近周邊人士或者緊急聯系人,還擴大到周邊公安機關,即求助信息會發(fā)送到離受害者最近的公安機關聯絡網絡中,實現及時救援;內設GPS系統,可以實現路線分享、雙向查找等功能;產品材料采用耐摔、耐高溫等觸感更友好材質;產品防水性能好,在意外入水或發(fā)生洪水等自然災害時求助器仍能正常運行;能源供應能力較強,可保證在出現求助需求后的24 h內持續(xù)發(fā)射信號,電池容量大,擁有超長續(xù)航待機能力。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我國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其中男性人口為72 334萬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 844萬人,占48.76%。由此可知,老人、女性、兒童等弱勢人群在總人口基數中所占比例較高。本研究中的高效能緊急求助器廣泛適用于上述多種弱勢群體,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多人群的自身安全需求,受眾面較廣,目標客戶群基礎龐大,擁有巨大的市場容量,商業(yè)開發(fā)潛力及市場前景較為樂觀。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不斷更新換代的“互聯網+”智能產品在人們生活中不斷涌現。智能求助器也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性產品。2019年,Alphahom公司推出了以守護女性安全為目的的IOT隨身智能報警器“怕怕”,并在淘寶、京東等各大購物網站進行銷售,獲得了廣大女性的喜愛。但該類產品無法與公安機關報警系統相連接,在緊急救援的及時性、有效性以及功能多樣性方面存在缺陷。再例如專注老年人安全問題的智能拐杖自帶有聲報警器,當使用者需要幫助時,智能拐杖可以發(fā)送呼救信號,拐杖內部的GPS定位系統可將使用者當前位置信息發(fā)送至后臺緊急聯系人手機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但該類產品價格昂貴,自身重量及體積較大,目標人群往往受到購買能力及其他因素限制,導致消費欲望不強。
隨著社會對弱勢群體關注度的不斷上升,各種類型的報警器設備紛紛涌入智能求助器市場。目前也存在少數類似的便攜式報警器,可一鍵觸發(fā)并向固定聯系人循環(huán)播號,同時通過觸發(fā)揚聲器向周圍人群進行求救,小巧、易攜帶的特點幫助該類產品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我國智能化報警產品行業(yè)逐漸走向功能多樣化和設備人性化,為新型智能化求助器產品提供了高質量的技術支持,也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伴隨人們保障自身安全的意識不斷增強,更加智能化、成熟化的報警器產品將出現井噴式市場需求。因此,開發(fā)面向多人群的高效能緊急求助器無疑順應了該類產品的市場發(fā)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互聯網技術(如GPS定位系統,多項傳導系統)和各種微型芯片(如警報芯片等)的制作工藝日臻成熟,也為開發(fā)、批量生產面向多人群的高效能緊急求助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緊急求助器體積小、耗能低、數據傳輸性能準確可靠、制作成本適中,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產品在滿足緊急求助器原始性能要求的基礎上,還綜合考慮了防水、防潮、防摔、耐高溫等應用環(huán)境參數,也提供較好的維修及售后服務解決方案。
緊急求助器模型將不同功能集合一體,將“一對多”報警狀態(tài)實時監(jiān)測和信息管理系統相結合,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同時,大幅度減少意外傷害事件中的人員傷亡,有效避免社會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