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陽峰
(福建省邵武市林業(yè)服務中心,福建 邵武 354000)
圓齒野鴉椿(EuscaphiskonishiiHayata)是我國特有的省沽油科常綠小喬木,其樹干通直、冠形舒展,果皮鮮紅,掛果期長,觀賞價值高[1]。圓齒野鴉椿幼樹生長速度快,頂端優(yōu)勢明顯,主干發(fā)達,但側枝脆弱,冠形結構較差[2];成年植株結果量大,枝條易被壓彎,影響觀賞價值。修剪是調控圓齒野鴉椿株型的主要方式,幼樹高達1.5 m時,可通過摘除頂芽,控制株高,以促進側枝萌發(fā),形成緊湊美觀的冠形[3]。因此,進行矮化調控和冠形管理可培育觀賞價值更高的圓齒野鴉椿盆栽產(chǎn)品。
多效唑是一種抑制型三唑類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通過抑制赤霉素的合成阻礙植物縱向生長并促進橫向生長[4]。目前,多效唑已被廣泛應用于調控植物生長發(fā)育,如高粱[Sorghumbicolor(L.) Moench][5]、木棉(BombaxceibaL.)[6]、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7]、降香黃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8]和香花油茶(Camelliaosmantha)[9]等。多效唑的施用方式有葉面噴施、土壤澆灌和拌種等[10],不同植物最佳的施用方式及施用濃度不同[11-12]。孫維紅等[2]研究表明,1 000 mg·L-1多效唑根部澆灌能有效改善截干30 cm的圓齒野鴉椿生長和生理狀況;蔡建國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效唑用量相同時,噴施處理比灌根處理對1年生盆栽北美冬青(Ilexverticillata)的生長抑制效果更明顯,且葉面噴施5 g·L-1或盆土澆施10 g·L-1的矮化效果最佳;張藝帆等[14]認為,多效唑灌根處理對‘紫燕翻飛’和‘青川永翠’2個菊花品種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具有差異性,且同一品種的表型和花期對多效唑濃度的響應不同;康文娟等[15]認為,噴施300 mg·L-1多效唑可提高圓齒野鴉椿的抗旱能力,但目前有關多效唑對圓齒野鴉椿株型調控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比較了葉面噴施和根部澆灌多效唑對2年生圓齒野鴉椿株型的調控效應,以確定最適宜的施用方式及濃度,為提高成年植株的觀賞價值提供參考。
試驗地為福建邵武錦溪天成苗木有限公司苗木基地,位于福建省邵武市的邵武將石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117°14′11″E,27°02′03″N),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該區(qū)年均氣溫17~19 ℃,雨熱基本同期,年均降水量1 787 mm、相對濕度79%,年均日照時數(shù)1 690 h。
供試植株為福建邵武錦溪天成苗木有限公司提供的生長狀況一致、健壯無病蟲害的2年生圓齒野鴉椿實生苗。試劑為質量比為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四川蘭月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10月,將圓齒野鴉椿實生苗移栽于盆口直徑30 cm、高28 cm的黑色塑料盆內(nèi),每盆2株。盆栽基質由當?shù)靥飯@土、細河沙和炭化谷殼按3∶2∶3混勻?;|pH值為6.80,有機質含量為13.42%,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分別為2.90、0.25和6.02 g·kg-1,有效磷、速效鉀和堿解氮含量分別為49.44、160.19和147.00 mg·kg-1。移植后以75%遮蓋度遮蔭30 d。每周檢查2次土壤水分,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50%時澆水,且一次性澆透。
選取長勢基本一致,平均株高30 cm、平均地徑2 mm的苗木,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多效唑溶液的施用方式為葉面噴施和根部澆灌。兩種施用方式分別設置5種質量濃度:0(以清水為對照)、250、500、750、1 000 mg·L-1,每個處理10盆,3次重復,共300盆。2019年3月1日首次施用,之后每隔15 d施用1次,共施用3次。葉面噴施時用塑料袋蓋住塑料盆,以防藥水滴入土壤,以整株濕潤且葉片呈滴水狀為宜;根部澆灌以土壤水分飽和且有藥水流出盆底為宜。
第1次施用多效唑后每隔3個月(6月1日、9月1日、12月1日)用卷尺測量所有植株株高;首次施用時統(tǒng)計所有植株健康葉片數(shù),此后每隔10 d(3月10日、3月20日、3月30日、4月9日、4月19日、4月29日)統(tǒng)計植株新增葉片數(shù)。試驗結束后(12月1日),用卷尺和游標卡尺測量并記錄植株的地徑、枝條長、節(jié)間距及葉片長度、寬度和厚度,并計算葉面積;觀察盆栽苗形態(tài)并拍照記錄。其中,株高為植株頂芽最高點到土面的距離;地徑為距土面3 cm處主干的粗細;枝條長為一級枝條中最長枝條從尖端到分枝點的距離;節(jié)間距為主干各節(jié)間的長度;葉片數(shù)為復葉葉片數(shù),均選取從小枝頂端往下數(shù)第2片健康功能葉,測量其小葉葉脈長,最寬處葉寬,避開葉脈測量厚度,將葉片與方格紙一同掃描后計算葉面積。
采用 Excel 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與計算;用SPSS 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使用最小顯著差數(shù)法(LSD法)進行均值的多重比較(P<0.05)。
2.1.1 葉面噴施 由表1知,多效唑不同施用方式下各處理圓齒野鴉椿株高均低于對照。采用噴施方式時,不同濃度多效唑對圓齒野鴉椿的矮化效應不同。6月1日測量發(fā)現(xiàn),1 000 mg·L-1多效唑噴施處理下,圓齒野鴉椿株高為35.33 cm,顯著低于對照,而其他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9月1日和12月1日測量發(fā)現(xiàn),噴施多效唑各處理的株高均顯著低于對照。其中,1 000 mg·L-1處理株高最矮,9月1日和12月1日測得的株高分別為50.25和50.50 cm,說明這3個月內(nèi)株高幾乎沒有增長。從表1還可見,噴施多效唑各處理的株高總增長量依次為對照的93.64%、81.86%、77.66%和37.57%,均顯著低于對照,且各處理間差異顯著,總矮化量為59.63 cm。
表1 多效唑處理對圓齒野鴉椿株高的影響1)Table 1 Effect of PP333 on height of E.konishii
2.1.2 根部澆灌 6月1日測量發(fā)現(xiàn),750、1 000 mg·L-1多效唑灌根處理下,圓齒野鴉椿株高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其中1 000 mg·L-1處理株高最矮,為40.29 cm。9月1日測量發(fā)現(xiàn),1 000 mg·L-1多效唑灌根處理的株高為62.11 cm,顯著低于對照,其他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12月1日測量發(fā)現(xiàn),1 000 mg·L-1多效唑灌根處理株高最矮,為64.25 cm,顯著低于對照,其他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多效唑灌根處理的株高總增長量均顯著低于對照,且各處理之間差異顯著,其中1 000 mg·L-1處理株高總增長量最小,為34.25 cm。各濃度處理的株高增長量依次為對照的79.01%、73.02%、69.07%、60.27%,總矮化量為67.42 cm。
綜上所述,從株高總增長量來看,250、500、750、1 000 mg·L-1多效唑噴施和灌根處理均能顯著抑制圓齒野鴉椿株高的生長。從總矮化量來看,多效唑灌根處理的總矮化效果優(yōu)于噴施處理。但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噴施比灌根處理對株高的抑制效果更明顯。
2.2.1 對葉片數(shù)的影響 由表2可知,多效唑噴施處理的圓齒野鴉椿葉片數(shù)均有所增長。葉片數(shù)總凈增長量隨多效唑濃度的升高而減少,其中對照處理總凈增長量最大,為10.37片,高于其他處理。第1次施用多效唑后20~30 d(3月20日—3月30日)葉片凈增長量較大;噴施后30~60 d(3月30日—4月29日),葉面噴施0、250、500 mg·L-1時葉片數(shù)凈增長量先減少后增加,但噴施750、1 000 mg·L-1時則呈現(xiàn)先減少后增加再減少的波動趨勢。各濃度處理葉片數(shù)總凈增長量依次為對照的93.3%、85.9%、79.1%、42.6%,總減少量為10.29片。
表2 多效唑處理對圓齒野鴉椿葉片數(shù)凈增長量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PP333 on the net increase of E.konishii leaf number
灌根處理各施用濃度葉片數(shù)均有所增長。葉片數(shù)總凈增長量均隨多效唑濃度的升高而減少,其中對照處理總凈增長量最大,為12.46片。第1次施用多效唑后20~30 d葉片凈增長量較大;施用后30~60 d,0、250、500和750 mg·L-1處理葉片數(shù)凈增長量先減少后增加,但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則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再增加的波動趨勢。各濃度處理葉片數(shù)總凈增長量依次為對照的97.0%、87.7%、77.0%、69.6%,總減少量為8.55片。
2.2.2 對葉片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圓齒野鴉椿葉面積和葉長隨多效唑噴施濃度的升高呈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噴施1 000 mg·L-1時最大,分別為12.81 cm2、68.86 mm,且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但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葉寬隨著噴施濃度升高而增大,噴施1 000 mg·L-1時葉寬最寬,為25.07 mm,且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他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間葉片厚度差異不顯著。
表3 多效唑處理對圓齒野鴉椿葉片性狀的影響1)Table 3 Effects of PP333 on leaf traits of E.konishii
圓齒野鴉椿葉面積隨多效唑灌根濃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其中對照處理葉面積最小,且顯著低于500、750 mg·L-1處理;葉長隨多效唑濃度升高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其中1 000 mg·L-1葉長最短,為43.05 mm,且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葉寬隨濃度升高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當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葉寬最窄,為17.83 mm,且顯著低于250、500、750 mg·L-1處理;對照處理葉厚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其中750 mg·L-1處理葉片最厚,為0.74 mm。
從表4可知,圓齒野鴉椿地徑隨多效唑噴施濃度的升高而增粗,各濃度地徑增長量分別比對照提高了16.47%、29.04%、33.53%、58.38%,其中質量濃度為500、750、1 000 mg·L-1處理顯著高于對照。節(jié)間距和枝條長隨多效唑噴施濃度升高而降低,且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最低,分別為3.83和33.82 cm,且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各處理間分枝數(shù)差異不顯著。
表4 多效唑處理對圓齒野鴉椿枝桿生長的影響1)Table 4 Effects of PP333 on the growth of E.konishii branches
灌根施用時,圓齒野鴉椿地徑隨多效唑濃度的升高而增粗,各濃度處理地徑增長量分別比對照提高了63.75%、71.25%、74.17%、97.92%,且差異達顯著水平。節(jié)間距、枝條長和分枝數(shù)均隨多效唑濃度升高而降低,且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最低,分別為3.62 cm、36.42 cm和2.00條。
不同多效唑施用方式下,盆栽圓齒野鴉椿基本生長形態(tài)見圖1和圖2。隨著多效唑施用濃度的升高,兩種施用方式下圓齒野鴉椿的節(jié)間均變短,矮化效果明顯。與灌根處理相比,同一濃度多效唑葉面噴施處理的圓齒野鴉椿整體株型更緊湊、冠幅較小、葉分布較疏散;其他性狀基本一致,均表現(xiàn)為葉形普通、葉長中等、葉厚中等,淺綠色、有光澤,莖桿挺直,幾乎無病蟲害。
圓齒野鴉椿株型主要取決于株高、節(jié)間距、分枝數(shù)與枝條長。葉片數(shù)、葉長和葉寬等葉片性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株觀葉價值;地徑、節(jié)間距和分枝數(shù)反映了植株的健壯程度及抗倒伏和掛果能力,這些指標從縱向和橫向上影響植株的觀賞價值[16]。因而,要使圓齒野鴉椿冠形優(yōu)美健壯,應該適當減小節(jié)間距、枝條長,提高地徑、葉厚度和分枝數(shù),保持葉片數(shù)、葉長和葉寬等。
A~E分別表示多效唑質量濃度為0、250、500、750、1 000 mg·L-1。圖1 葉面噴施多效唑對圓齒野鴉椿矮化的影響Figure 1 Effects of spraying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P333 on E.konishii dwarfing
A~E分別表示多效唑質量濃度為0、250、500、750、1 000 mg·L-1。圖2 根部澆灌多效唑對圓齒野鴉椿矮化的影響Figure 2 Effects of root irrigation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P333 on E.konishii dwarfing
本研究表明,不同濃度多效唑噴施和灌根處理均能顯著抑制圓齒野鴉椿株高的生長。從總矮化量來看,多效唑灌根處理矮化效果優(yōu)于噴施處理,總矮化量分別為67.42和59.63 cm。其中,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噴施處理的抑制效果優(yōu)于灌根處理。這與賈茵等[17]對小報春(PrimulaforbesiiFranch.)、Ghosh et al[18]對麻風樹(JatrophacurcasL.)的研究結果一致。Witchard[19]研究表明,植物主要通過根、莖、葉和種子吸收多效唑,并通過木質部進行運轉。根部澆灌后,通過蒸騰拉力,多效唑在木質部的運轉速度比葉面噴施更快。
本研究表明,施用多效唑后圓齒野鴉椿葉片數(shù)增長速率先提高后降低,但噴施和灌根施用方式下葉片數(shù)增長速率的變化規(guī)律并不同步。兩種施用方式葉片數(shù)總凈增長量均隨多效唑濃度的增加而減少,噴施和灌根處理葉片數(shù)總減少量分別為10.29和8.55片。多效唑濃度相同時,噴施處理的葉片數(shù)凈增長量少于灌根處理,說明噴施處理能更有效抑制葉片數(shù)的增長。對葉片性狀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多效唑濃度的升高,噴施和灌根處理對葉片性狀的影響不同。當葉面噴施1 000 mg·L-1時,葉面積、葉長和葉寬分別為12.81 cm2、68.86 mm和25.07 mm,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而灌根處理葉片各指標均隨著多效唑濃度升高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當質量濃度為750 mg·L-1時,葉面積、葉長、葉寬和葉厚最大,分別為10.36 cm2、64.08 mm、24.11 mm和0.74 mm。多效唑不同噴施處理間葉片厚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濃度灌根處理均能顯著提高葉片厚度,這與熊作明等[20]對水仙(NarcissustazettaL.)的研究結果一致。
地徑與植物的根系及抗逆性關系密切,其大小與抗倒性顯著相關[21]。本研究表明,噴施和灌根處理下,圓齒野鴉椿地徑均隨多效唑濃度的增加而增粗,當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最粗,分別為5.29和4.75 mm;節(jié)間距和枝條長則隨多效唑濃度升高而減小,質量濃度為1 000 mg·L-1時,節(jié)間距分別為3.83、3.62 cm,枝條長分別為33.82、36.42 cm。多效唑根部澆灌1 000 mg·L-1時,圓齒野鴉椿分枝數(shù)為2.00條,且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而噴施處理各濃度間分枝數(shù)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噴施和灌根處理均能明顯矮化圓齒野鴉椿植株,使其地徑增粗、分枝和節(jié)間變短,這與吳星星[22]對一品紅(EuphorbiapulcherrimaWilld.)和徐銀保等[23]對金邊瑞香(Daphneodoravar.)的研究結果一致。多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及濃度對圓齒野鴉椿分枝數(shù)、葉生長影響不同,這與蔡建國等[13]研究多效唑對北美冬青矮化效應的結果相似。
從樹體生長和觀賞性來看,對2年生盆栽圓齒野鴉椿幼樹(每盆2株)采用多效唑調控冠形,以1 000 mg·L-1葉面噴施和750 mg·L-1根部澆灌效果最佳。冠形處理提高了盆栽圓齒野鴉椿觀賞價值,有利于生產(chǎn)推廣和園林應用。
致謝:福建農(nóng)林大學林下經(jīng)濟團隊、藥用植物團隊給予本研究專業(yè)性指導和技術支持,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