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薛培政,男,山東省臨朐縣人,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小小說學會理事;作品散見于《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山西文學》等報刊,曾獲《小小說選刊》雙年度優(yōu)秀作品獎、第九屆小小說金麻雀獎等獎項。
天剛麻麻亮,鎮(zhèn)子就被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喚醒了。
白鐵師傅梁大全站在店鋪門前,端著那把油膩膩的紫砂茶壺,就著壺嘴,邊咂邊看街上的景兒,不時地跟人打著招呼。
他身后的鋪面陳設簡單,錘子、鉗子、剪刀、鐵砧,幾張白鐵皮,一條兼做工作臺的棗木板凳,一把竹躺椅,幾把小板凳,就是工作間的全部家當。
老梁當了大半輩子白鐵匠,干慣了活兒,閑不住,一天不動彈,渾身不得勁兒。他一年四季開門最早,卻半天碰不上一單生意,補鍋修壺的人越來越少了。沒開張,他也不沮喪。早晨醒來,臉不洗,先泡壺熱茶,過足茶癮,身上舒坦了,他再系上那條黑不溜秋的圍裙,坐在鐵砧前,叮叮當當?shù)孛?累了,往躺椅上一歪,打開戲匣子,愛聽那越調(diào)《諸葛亮吊孝》選段:“想當年破曹兵大戰(zhàn)赤壁……”隨著唱腔進入戲中,他瞇著眼,晃著腦袋,碩大而粗糙的巴掌在扶手上有節(jié)奏地拍打著,一副愜意的樣子。
到半晌,雜貨鋪的老周、賣膏藥的老陳,會雷打不動地過來找他殺上兩盤。正殺得不可開交之際,有顧主進店來,“梁師傅,這鍋咋不經(jīng)燒哩,才用兩年,就漏水了,給補一補?”
難得接下一單活兒,老梁忙把棋推給觀棋的老周或老陳,接過鍋端詳一番,說:“別補了,換底兒吧,補了不耐用,過會兒來拿?!?/p>
征得顧客同意,他便顧自地忙活起來。圓錘、扒錘、鉚錘、刀錘輪番使用,叮叮當當之間,鍋就補好了。
顧主取鍋時問:“梁師傅,多少錢?”
“看著給吧!”他和顏悅色地回應道。
到他這兒的并不都是大方的顧主,遇上小氣的主兒,撇個三五塊錢,他也樂呵呵地接住。
老周、老陳瞅見后,臉上不悅了,“咦,你咋恁好說話哩?忙活半天,倆小錢就給打發(fā)了?”
“話不能那么說,人家能找上門,心里還裝著咱這小店不是?”望著他那知足的樣子,老周老陳面面相覷,不解地搖頭道:“咦,看不出年輕時恁張狂的人,老來修煉成佛了!”
說話間,外邊吵吵嚷嚷開了,門前賣水果的小伙子與賣青菜的小伙子為爭攤位打得不可開交。被人拉開后,倆人仍捏著拳頭怒視對方,隨時準備再干一架,周圍攤販嚇得紛紛躲閃。
老梁跛著一條腿往中間一站,勸道:“年輕人,比畫兩下就完事兒吧,誰沒年輕張狂過!”
“去去去,關你什么事,一邊兒待著去!”賣青菜的小伙子顯然吃了虧,上前要把他推開,反被他撥拉到一邊去了。那小伙子驚愕地問:“你誰???”
“他是誰?東關白鐵鋪的梁大拳頭,不認識了?回家問問你爹去?!崩现芨尚陕曢_腔了。
塵封已久的綽號,猛然被人提起,老梁像被揭了老底似的臉騰地就紅了。
老梁從小沒了父母,吃百家飯長大,小學上三年,就輟學混社會,落得天不怕地不怕。當白鐵匠的舅舅怕他惹是生非,硬招他做了徒弟。三年學成出徒,開始自立門戶。怎奈他性格倔強,脾氣火爆,三句話不來就動拳,撈個“大拳頭”的惡名,誰見了都躲著走,手藝都快荒廢了。
那年,舅媽領回個孤女,想給他撮合對象磨磨性子,倆人一見鐘情,都板上釘釘了,哪知姑娘一打聽,道聲:“俺可不跟他活閻王過日子……”嚇跑得沒了影兒。
他孤身一人,獨來獨往,倒也逍遙自在,可架不住肚子餓,便耐住性子趕起了集市。那天集市上奇冷,半晌都沒見人兒,正愁午飯沒著落,來個修壺的。他趕忙起身接過,邊哈著熱氣暖手邊修起壺來。
壺修好了,那人問:“多少錢?”
他說:“五毛!”
“三毛中不?”
“五毛,少一子兒都不行!”
“就三毛,多一個子兒也不給!”偏偏那人也是個“犟驢”。
他二話不說,拿起鉗子“啪嚓”一聲,就將補好的壺底揪了下來。那人攥住拳頭就迎上來,倆人打得昏天黑地。誰料這次碰上了硬茬子,他被打得胳膊脫臼,腿也被踢折了。
“哎呀媽,疼死我了!”他捂住傷處齜牙咧嘴。
舅舅邊為他接骨療傷,邊劈頭蓋臉地訓斥:“不疼你小子能長記性嗎?平日里張牙舞爪,動不動就會掄拳頭,這倒好,讓人教訓教訓,也好讓你知道天外有天——你這愛沖動的毛病不改,遲早是要吃大虧的!”從來吃不得虧、得理不饒人的他,這回長了記性,可腿卻跛了。
脾氣變好了,生意也多起來,幾年后,他就在鎮(zhèn)上盤下這家店鋪,還娶了媳婦,有了一個溫馨的家。二十年后,他又給兒子置下一處房產(chǎn)。
一晃就上了年紀。人老了,就覺得年輕張狂幼稚可笑,念念不忘“家和萬興,和氣生財”。周圍商戶間有了矛盾,都愿找他說道。他也樂做“和事佬”,“吵架真?zhèn)星?,不管是誰的錯,能原諒就原諒。以和為貴,雖說受點兒小氣,可換來生意上的順暢,多劃算哩!”
多年過去,他落了個“和為貴”的雅號。鄰里鄉(xiāng)親教育孩子也拿他做榜樣,他卻難為情起來,“人年輕的時候難免張狂,關鍵要知錯就改,改了就不能再犯。人這輩子,就像過獨木橋,沒有回頭路可走??!”
那些犯錯的年輕人聽得頻頻點頭,心想這跛腳師傅的脾性咋恁好呢?